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汪孝安+徐维平

2014-05-14

规划大厦201

9375 人阅读

摘要:

在多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临大格局的调整,面临使用功能改变的调整,我们作为建筑师需要对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有效周期作为命题,不断探索新的应对策略。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之地。

活动回顾

汪孝安:都市更新与建筑空间可持续发展

汪孝安
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首席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经获得国家建设部和上海市优秀设计的各类奖项

在多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临大格局的调整,面临使用功能改变的调整,我们作为建筑师需要对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有效周期作为命题,不断探索新的应对策略。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之地。

城市“突变”

近年来,生物学中的“突变”理论也影响到城市的建设领域。人们列举各种实例,包括陆家嘴,来证明城市的主要变迁几乎都是突变的。实际上,尤其是中国的城市突变,有其深层的政治与经济原因,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些大拆大建式的所谓“突变”似乎是可以避免的。城市要发展拆除一些旧建筑固然是难以避免,但也是把双刃剑,对城市发展而言既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也同时使得城市丧失了得以延续的信息。

旧城的更新还是不应脱离原有城市的脉络和城市肌理,即使是大面积的旧城更新改造,依照旧城的城市肌理进行规划应当也是有可能性的。新区建设应该是可以借鉴旧城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划布局。现在有一种趋势,新城建设似乎一定是大马路、大绿化、大广场,一定是低容积率、低密度,但往往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尺度,往往忽略了高度集聚的城市生活本质,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为了建城而建城,产业定位不清晰,就业环境不理想,缺乏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而变成了“死城”、“鬼城”,或仅仅成为疏解中心城区的住房问题的“睡城”,而造成城市交通的潮汐式拥堵。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像北京的回龙观、通州、天通过苑等一类新城是失败的。

变异之八大现象

现在和二十多年以前,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发生了哪些变异?

第一个现象,迁徙更频繁,人居活动有多元化倾向。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几十年不变,现在三、五年不联系人可能都搬走了,尤其是有一定年代的老城变化。面对空间需求的多元化,住宅设计应当如何灵活应对?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邻里关系的消失。

第二个现象,城市工作模式的变革,大城市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大量建造的商务办公建筑呈现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实用功能需求,对于建筑设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原来上海城区老工业建筑改成创业园区,变成一个文化娱乐的场所。

第三个现象,商业活动的多样性。单一的商业模式被综合性、娱乐性的商业模式逐渐取代,小规模的商业街被大体量的商业综合体逐步取代。商业建筑面对的是不确定的市场模式,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商业开发?商业开发现在是最大的困惑,在谈商业的时候究竟是餐饮、精品店,还是什么?

第四个现象,人口结构老龄化及其公益事业。上海在2008年统计60岁以上老人占21.6%。与此有关的公益建筑发展既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且也跟生活水平、质量观念都有关系,所以都会有变化。

第五个现象,城市、城际交通模式的变革,地铁和城市轻轨的建设直接带动了城市的开发,城际交通的发展大大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进程和区域经济体的发展,大城市之间逐步连为一体。

第六个现象,生产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各种高新技术、新兴制造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寻求能适应生产方式、生产设备快速更替的建筑空间模式。我们现在工艺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过去也是要快得多,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七个现象,文化经济政策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国际化的交往空间场所提出了多样性的使用要求,尤其是一些世界性的盛会,园区的开发和设施的后续利用确实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像奥运会、世博会以后等等,还有一些峰会场所。

第八个现象,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建筑的保护,其实要保护是整条街的。上海规划在90年代出了64条永远不变化的街,这个不能拆,我觉得这个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近些年来,有关节能,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相关的评价标准。我国传统建筑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至今依旧值得借鉴的地方,如背山面水、背阴向阳的建筑;三合院、四合院藏风聚气的概念;炎热地区的内天井通风及雨水收集方式;南方炎热地区、潮湿多雨的干阑式建筑;西北冬暖夏凉的窑洞;东北地区的土坯墙体、苫草屋面的保温做法,东北炉灶做饭或生火炕是和火墙连在一起,墙体里有烟道的余热。有些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却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学观点,也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当今,综观各种建筑设计领域,几乎都不可避免低语道了都市更新、生态环保和建筑空间的可持续利用的挑战。因此,新的都市规划策略,规划和房地产的政策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都市现状:合理的城市尺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有利于业态集聚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用地规划和房地产政策等等。对建筑而言,更为灵活的使用空间,结构使用荷载的更为弹性的应对,更为灵活的设备布线系统、绿色节能等等,是设计师、规划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城市空间,我们应当还是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谨慎对待城市历史街区和既有建筑的保护、利用和再开发,积极应对城市空间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徐维平:建筑的真实与形式可能的关联

徐维平
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总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05年亚洲建筑推动奖,09年全球青年华人建筑师奖,09年中国十佳原产设计师奖项

一个真实的建筑,我想到两个词:“现实”、“真实”。很多现实主观的、现实客观的的东西并不全是建筑真实的东西。我们会受到这些表面现象的干扰和诱惑,使得设计难以聚焦于真实的核心。建筑是一个发现和实现的过程,要求理性客观地了解真实、具体的命题与面临的技术挑战,或者说是环境、人脉的制约以及业主、使用者、城市管理者的需求。

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保证建筑基本的经济使用效率,用相适应的材料和建筑方法表现建筑的特点、品质和文化相关的东西。下面,通过几个项目介绍我们的理念。

北京华能大厦

位于长安街西单这样一个显赫的位置。这个项目地下有五层,上面是四层,沿着长安街是四层,沿着后面的是十二层,后面大概是40米到90米。早期设想是把中庭盖起来。我们把它理解是不同的单元建筑,每个相对独立,但是又围绕这样一个内院,通过这样一个内院实现大家庭这样的概念。由于这样的建筑,南区北区的建筑中间串联,形成不同标高的庭院。这样一个中庭希望它还是室外的环境,我们采用了薄翘的结构。另外我们采用了分层空调,希望设计中利用它冬天或者暖气在里面对流以后在里面形成保温的作用,夏天利用功能空间全部开启一个流动的空间,形成了二层皮这样一个负荷的状态。在高区的花园里这些幕墙都可以打开,希望通风的时候让空气形成对流。

深圳紫荆山庄

这个项目面临最大的挑战是环境需要,业主要求这个建设量在3.6万平米,采用南方的粉墙黛瓦,分成9-10栋左右的单体建筑,有网球场、宴会厅等,尺度大,用地范围很小,红线内的场地跟相对大尺度的功能跟周边环境有一定冲突。我们的策略是分散,但我们希望做到相对集中,集中以后才会做到最大的分散。我们把所有功能综合起来,把综合功能大量置于地下,严格限制建筑的体量,使建筑和绿化形成很好的对话关系,然后把外部的环境引入到里边。这是当时设想的一个效果表现是做完以后建筑跟环境材料比较协调,整体建筑外墙我们都是用朴素的建筑材料,青石、再生木质板来做。实现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园林空间,我们理解了它建筑的尺度和环境的尺度,相互形成一个比较和谐的统一考虑的氛围。我们从设计初衷来讲,希望从景观中来回到景观中去,我们希望跟环境是有对话的。

武汉中心

这个项目是武汉王家墩的CBD,我们理解为形态、结构、功能是很平衡的表态,因为超高层是有技术含量的表现,不完全是形式上的表现。该项目下面是办公,上面是公寓,再上面是酒店,顶部是会所级和观光,整个高度建筑是到438米。建筑到上面核心筒越来越小,所以一般挖成中庭形成这样的酒店,这个在初步设计全部完成以后,政府、业主全部是被批准的。后来酒店管理单位进来之后坚决反对设置中庭,因中庭以后维护成本过高。但项目已经打桩,整个建筑形态如果去掉中庭结构要转换。酒店公司满意业主不满意,结构这样觉得废钱,而且结构也要转换,客房部分不那么经济,我们做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挑战。最后我们想到用能源体系填塞这个空间,从技术上解决垂直传输,这是标准的体系取消的中庭被形成一个能源芯,甲方很满意,业主也很满意。

世博会A片区绿谷商务区

这个项目的本意是很低密度的又要强调城市街区的状态。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绿谷一定是整体开发,而不是单个开发,所以我们是做一个大地下室的做法。上海和深圳还不一样,上海为很多项目为了满足指标的要求,有时候做一个地下室可能做到六七层。因此在最集中有效的部位我们也是做了地下整合的商业,一个是来源于地铁转换的城市配套,另外一个是这两个街坊跨城市干道的桥,这个桥现在要进行国际竞赛,建成后可以很方便的到达滨江公园。我们希望把内向开放的绿谷空间通过桥连接,以后这里的二层希望是城市开发,跟滨江大道防洪堤这样的高度串在一起。

通过以上案例,尽管题目是建筑真实跟形式的关联,从某种程度上讲我的建筑真的跟形式无关。如果讲建筑是某种形式的表现,那或许可能是我们往往认同其魅力可能在于把许多真实、普通的东西转化为可以让人们感动的那些形式与氛围之上的事实,但是我觉得建筑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和实施的过程,当我们这么理解之后它跟形式造型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或许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无数的“真实”和“形式”之间存在的一种关联关系。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