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更新:开发利益、居民权利与设计解决方案

2016-07-15

建科院5楼报告厅

12056 人阅读

摘要:

就不同的城市更新方式进行讨论。

活动回顾

活动介绍

自下而上的城市微更新作为一种温和、渐进、可持续的城市演变方式,越来越受到专业者的关注,并在一些城市中发展出实践案例。本次讲坛邀请北京大栅栏更新改造项目的参与者分享他们在该案例中的宝贵经验。同时与深圳坪地国际低碳城——一个紧邻城中村的城市建设项目——的空间/社会维度的创新探索进行对话交流。

时间: 2016年7月15日  14:30——18:00

地点: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5楼报告厅(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

主讲人:徐轶婧(Yijing Xu)大栅栏跨界中心成员,SANS 创办人               

臧峰(Feng Zang)众建筑PAO/众产品PIDO 合伙人               

沈海恩(James Shen)众建筑PAO/众产品PIDO 合伙人         

张炜(Wei Zhang)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万妍(Yan Wan) 未来+学院,项目经理

关于主讲机构与主讲嘉宾

徐轶婧 (Yijing Xu)

毕业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建筑系。曾任北京邵忠基金会展览设计师,2009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助理及展务统筹。2011年参与北京大栅栏创新计划研究。Sans Practice工作室创办人之一,曾负责2010大声展空间设计,2012 黟县国际摄影节和 2012 碧山丰年庆展览设计。 徐轶婧和 Neill Mclean Gaddes 于2010年创办SANS,他们是扎根于中国“地方营造”的思考者与实践者,善于将概念策划、分析定位、空间及平面设计,结合统筹组织、落实执行、评估总结为一整体且循环进步的过程。 自2011年起,SANS 加入北京大栅栏历史文保区的保护及发展工作,通过节点式的微循环及有机更新的方法对整体区域进行灵活、弹性的软性规划,实现新旧融合,可持续复兴。该项目阶段性成果曾于2014年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出,且获得了北京市领导的认可。SANS 的客户范围从国企背景的实施主体及文化机构,到媒体、策展人和建筑师等;部分项目成果于国内外发表,其中包括卫报及纽约时报的采访报道。

2015大栅栏更新计划展览
大栅栏更新计划官网

臧峰(Feng Zang)

出生于甘肃兰州,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获2006年日本池下奖学金。曾任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非常建筑设计研究所,任项目负责人。

沈海恩(James Shen)

出生于美国加州,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硕士。曾任职于H+Y工作室(波斯顿)、北京非常建筑设计研究所,任项目负责人。

众建筑内盒胡同项目

张炜(Wei Zhang)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现任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中国绿建委青委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住建部BIM专委会委员。长期专注于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和设计实践。设计作品遵循绿色生态理念,将绿色技术创新、本土低成本绿色适宜体系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并探索通过微观建筑生态系统的延伸,反作用于城市设计和规划,改变传统建筑城市终端消耗者的角色,激活社区活力的动态微观城市单元。探索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背景下,广大的中小城镇建设绿色幸福模式。

 万妍(Yan Wan)

毕业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任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媒体部主笔,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有关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等议题的实践研究工作。

活动回顾

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下午2点半,在深圳市建筑科学院的报告厅里,一场以城市微更新为主题的设计讲坛就此展开。

首先,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黄伟文解释了举办这次讲坛的缘由:“城市微更新在最近的北京大栅栏和白塔寺这两个区域的改造都有所体现,从居民协商来进行旧改的尝试,我想这个尝试也许对深圳应该是有启发意义的,可是我们现在也碰到一些的问题,因此我们希望就不同的城市更新方式进行讨论。”

黄文伟主持本次设计讲坛

徐轶婧:大栅栏更新计划 

第一位嘉宾徐轶婧于2011年开始参与大栅栏更新计划研究。徐轶婧从一张大栅栏保护区的地图开始分享她在大栅栏更新项目中的设计经历。

徐轶婧介绍大栅栏更新计划

大栅栏位于北京市的文保区,它拥有六百年的悠长历史,胡同的肌理至今仍被保存得十分完好。和很多旧城区一样,大栅栏在过去的50、60年里一直处于相对衰败的状态,同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产权问题和违章建筑的问题。

面对大栅栏区域的现状,大栅栏跨界中心在整个区域当中挑选了一些重要的节点,通过激活这些节点,来辐射周边空间,有机地进行保护与更新。整个项目的组织架构是由政府牵头而形成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建设的指挥机制,把不同政府部门的资源和力量集合起来,一起推进区域的更新发展;同时,全资国有的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区域的实施主体,在市场的背景下推进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的更新改造。

总的来说,大栅栏更新计划大概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试点示范的阶段,接着慢慢进入到新社区共建的阶段,到最后是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叠的,递进发展的过程。在第一阶段中,大栅栏跨界中心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 城市策划:通过节点规划、软性发展的思路和城市策展的概念,在区域内组织活动,开展临时店和文化体验的事件,包括业态的策划等等,去做整个区域的保护和发展。
  • 品牌建立:建立非常清晰、具有承载力的品牌。
  • 协调和管理:包括在区域更新的各方面跟居民、本地商家、设计师以及实施主体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大栅栏更新计划在旧城保护与更新的操作模式、组织机制等方面有许多新的探索,而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大栅栏改变了其原本相对低端旅游区的形象,重新成为北京本地人也愿意前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臧峰:产品更新城市

第二位嘉宾臧峰是众建筑和众产品的创始合伙人之一,他通过展示一系列的跟城市相关的设计,传达了产品化的建筑或者建筑化的产品进行城市更新的有利情况。

臧峰分享众建筑/众产品的设计项目

最为吸引听众的是众建筑/众产品在大栅栏四合院中的“内盒院”设计。

2010年的时候,大栅栏政府试行零散腾退的政策,允许居民自愿把房子出售给政府,选择离开这个区域,政府对其进行资金补贴与住房补贴。因此大栅栏区域就有了空置房屋的出现。但却因杂院与破旧房屋的现状,这些空置房屋的改造难度较大。

众建筑/众产品就是对这些空置房屋进行设计和改造,针对房屋破旧的使用质量,提出“内盒院”这一房中房的现代工业化量产解决方案。

  • 设计师对传统四合院区域房屋的特征、深度、宽度与分配的情况进行统计研究,整理出内盒院布置导则。
  • 设计师也与院内未搬走的居民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以此作为内盒院设计的基础。
  • 设计网页APP端口,希望居民能够自己设计自己的房屋,直接向工厂下单,从而把整个过程做得更为标准化、体系化。

臧峰最后提到了其中已经使用内盒院的三户人家,分享了设计师与居民由沟通到设计的全过程,以及设计后使用者的体验与感受,证明内盒院给四合院居民能够带来的益处。

臧峰介绍内盒院项目的设计过程

张炜:从低碳城中心的古村看“城市生长”

第三位分享嘉宾张炜是深圳市建筑科学院的副总建筑师,在讲坛中,他通过电影《阿凡达》,诠释了一个普遍性的城市发展的自然和历史老房子之间的关系,反思深圳目前存在的一些城市规划问题。

张炜讲解工作项目

张炜认为深圳在总体城市规划层面还是蛮幸运的:一方面,深圳保留了很多的山体,使人们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接触自然;同时深圳紧邻香港,但由于对绿地、田园的有效保护,使得深圳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所以,深圳被动地享受了城乡交流、城乡一体化的城市规划的好处,这凸显了科学的生态规划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作用。

其次,张炜分享了他在坪地改造项目中的参与过程,其中重点介绍客家小围村区域的改造:

  • 通过修复规划和积极说服各方,尽量保留客家围屋。
  • 在围村内部,植入一些新的建筑和完善公共设施,将现有的一些残垣断壁整合成一个小广场 。
  • 完善交通系统,增加一些新的通道,将村落内的多个公共空间串联起来。
  • 应用绿色技术,将传统民居的节能环保作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采用了低碳城“半步走”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盲目建设空城的现象,由于有些设计或规划方案没有将居民需求考虑周全,在城市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后,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在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同时,低碳城的建设应当更加贴切当下居民的需求。不管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会有多少变数,我们都应当尊重眼前的事情。

万妍:低碳城对居民的影响 

万妍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媒体部主笔,也是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的研究员。她在讲坛中主要分享了低碳城中美中心社会/空间互动创新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这个项目是未来+学院、建科院、土木再生合作的项目,旨在把坪地国际低碳城旁边的城中村社区共同的空间诉求进行调研,沟通,并就不同场地相关方合作模式进行探索。

万妍介绍坪地萧氏村低碳城建设项目

万妍认为,对于当地村落来说,低碳城是唯一发展的外部机遇,而对于低碳城来说,城中村里也包含着社会多样性的可能和能够成为周边的城市吸引力提升的机会。因此,城中村和低碳城在该片区的发展有着共赢的可能性。

基于这些想法,未来+学院展开了两次工作坊:

  • 第一次工作坊:通过沙盘的方式,主要了解社区居民对空间的看法和需求。
  • 第二次工作坊:引导村民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更加全面地考虑场地需求。

在下个阶段的工作中,未来+学院会继续挖掘需求,计划采用最大化差异调研的方法,对场地内相关方的需求从定性到定量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梳理,例如在场地做问卷,收取一定量不同议题的需求,然后把这些需求进行结构化的梳理,以居民觉得需要什么和最不需要什么的问卷确定形式,再返回到社区里面去,最后会形成关于不同相关方(村民、租户、建科院员工)优先级排序的共同需求列表。

现场讨论环节

在四位嘉宾的分享结束后,现场听众也举手向嘉宾提问,同时表达自己对此次设计讲坛内容的看法。

现场听众提问
现场嘉宾解答

城市更新的资金来源从哪来?

对于这个问题,臧峰认为在胡同改造项目中,需要寻求两个方向的资金来源:

  • 来自政府的资源,包括专家论坛、材料研究,还有政府津贴补助标准的确立。
  • 来自个人的资源,一种是个体组织和企业,寻求各个企业和基金会这种组织的资金注入;另一种是愿意支付改造项目全款的居民。

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应该担当什么样的更重要的角色?

臧峰认为他所理解我们的甲方,例如大栅栏跨界中心,由于其国企公司的性质,它属于政府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角色既是项目的提出者,也是项目的合作者。另外一些政府,比如说像各个规划局或者建委,在这个项目上,他们实质上并没有参与其中。

城市更新能够给居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黄伟文认为此次讲坛研讨的目的是希望设计师讨论怎么样在城市更新中创造效益,不仅仅是为开发模式、开发机构创造效益,而也要为居民创造效益;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在城市更新中创造经济效益是一种新的社会创新的模式。

如果深圳湖贝村保留下来的话,怎么去考虑活化的课题?

对于古村的保留与活化,张炜认为我们的焦点应该是怎么打造未来的城市,或者关注下一步生态城先进性的体现。如果能够把群众和高层的沟通工作都做好的话,就可以减小保留和改造古村的阻力。深圳湖贝村的保留与活化也需要进行沟通工作,并基于现状去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化高密度的建筑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现场听众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具有可持续性、更替性的生命力。在城市的生长过程中,城市更新始终是一个让人们热议的话题。徐轶婧分享的大栅栏更新计划、臧峰分享的产品更新城市概念都能够给深圳未来的城市更新带来一定的启发;张炜和万妍提出的低碳城建设则在古村的保留和改造也演绎着重要的角色。而未来城市更新的利益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仍需要理论的探讨、实践的证明和时间的积淀。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