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20651Reads
文/ 乌斯哈拉
近年来,厦门市现有的高崎机场业务量高速增长,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启动了厦门新机场的选址工作,经过厦漳泉范围内11处场址进行反复比选,大嶝岛场址由于区位、净空、交通、地质等综合条件优越,获国家民航局批复。
大嶝岛场址位于厦门与泉州交界处,未来将作为厦漳泉区域枢纽机场、门户机场及对台交流主要机场。为充分发挥新机场战略价值,强化新机场周围片区联动发展,塑造国际一流的厦门新机场片区门户形象,相关部门开展厦门市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向国内外设计机构征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思维的设计方案。
本文将从政策、经济、交通、生态、空间等五个方面,总结本次方案征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填海造地而成的厦门新机场项目,范围涉及空域、海域、陆域,内容涉及用地、产业、交通、市政、城市设计,是一项特殊、繁多且复杂的项目,对主办方及设计单位都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1]
从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启动厦门机场的选址,到最后厦门新机场项目被立项批复,历时十几年经过多领域的反复研究论证,最终进入国际方案征集的环节。
厦门机场3000公里航空半径内涵盖东亚、东南亚、南亚大部分地区,在口岸、贸易、华侨华人、人文历史等方面独具优势,是实现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枢纽机场、重要门户机场,还是区域经济层面的综合交通枢纽、对台层面的交流主要机场。
《闽西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一核三湾两带两轴”的发展格局,以厦漳泉同城化区域为“一核”引擎,建设成为辐射带动闽西南协同发展的前沿。
要提升厦漳泉同城化水平,建设厦漳泉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就要加强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产业、经济、交通)。
新机场片区位于厦门和泉州的交界地区,临空经济区将凭借其强有力的经济集聚效应促发翔安东南部地区以及泉州西南部地区的土地开发,带动两地产业升级的同时,优化两地产业配置,实现厦门和泉州在空间、产业、交通上的密切连接。
厦漳泉区域将以新机场地区发展为契机、借助空港、海港、高铁及沿海密集的交通骨干线构筑水、陆、空联运带,促进产业升级融入全球化。
空港新城不仅仅是对机场的建设,也不仅是一种交通设施的开发项目,它是机场建设带动下的周边数公里范围内用地模式的变化(吕斌、彭立维,2007)。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量原材料、零部件、成品、信息和资金每天都在进行着跨越国界、地区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有着即时交付和生产的需求。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成为主流,速度和便捷等对经济来说至关重要的因素,改变着商业企业选址的规则。今天,机场已成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节点,也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它不断地吸引着众多与航空相关的行业集聚到其周围,形成新型的城市格局。
机场城会根据自身区域特点,选取空港相关的有发展前途的几类临空产业,例如基本的航空物流、高新技术方向的航空制造、大型企业的总部研发基地等,通过产业的选择与集聚,带动新城的发展。[2]
各类富有活力的临空产业的入驻,必须需要各类服务业的支撑,要以临空产业为吸引点,发展高规格的基础服务业,例如会展博览、休闲度假、金融商务、商业贸易等服务性行业。基础服务业与临空产业互动发展,共同推动空港新城的发展壮大。[2]
地区产业发展态势。厦门市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形成电子、机械和化学工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泉州市的支柱产业是以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建筑建材和纺织鞋服为核心的基础制造业。
临空产业发展现状。现有临空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具有以下特征:
飞机维修产业优势突出,航空制造拥有一定基础,航空运输业具备一定规模,航空物流有待进一步提升,非航业务业需扩大提升发展。[3]
新机场周边产业基础。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周边有翔安火炬产业基地、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南安石井和围头湾港区、海峡科技生态城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园,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航空物流、海洋生物与医药等航空偏好型新兴产业集群。未来,将成为临空经济区发展的良好基础。[3]
临空产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仅仅简单的局限于航空产业本身,要结合空港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加强腹地范围内、空港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将产业结构向轻型化、高附加值、高时间价值方向发展,最终达成高端资源集聚。[3]
高效率、高效益。航空运输的快速性,带来的机场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高效率及高效益的特征。[4]其空间形态也要努力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与功能、开发强度相似的其他城市片区相比,机场片区产业空间强调 “时效性”,大过于“美观”。
早期的机场周围片区大多被开发为工业、仓储。随着机场城结构逐步完善,功能越发丰富,各大机场开始意识到在保证“时效性”和“空间效益”的同时,提高商业空间的品质的重要性。
文化、经济、功能上的多元特征。国际机场的口岸功能给机场周边地区带来的外向度高的特性,又由高外向度衍生出了文化上、经济上、功能上的多元特征。[4]
机场周围片区在空间上呈现圈层模式,机场位于圆心,随着机场辐射范围地扩大,辐射范围也随之扩大。在空间和交通模式的作用下,功能上也呈现出“圈层+轴带”的模式,即以空港为圆心,以骨干交通为轴带,逐步向外圈层状辐射。
思考
新机场片区该如何营造兼具“时效性”与“美观”的空港产业空间?
交通变革是城市空间演变的牵动力。[6]
继海运、内河运输、铁路、高速公路之后,随着航空运输的发展兴起了改变城市格局的第五次浪潮。运输革新提高了空间的可达性、缩短了交通时间,改变了商业企业选址的规则,生产要素对空间的需求产生变化,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就新机场片区而言,为发挥其区域枢纽机场的价值,强化周围片区联动发展,必须与其他交通系统形成统一整体,形成多式联合的综合交通枢纽。
厦门高崎机场现状仅26%的客流来源于厦门市外、规划预测迁建后的厦门新机场将有50%以上的客流来自厦门市外,为了实现厦门新机场的功能定位,应形成涵盖厦门市域、厦漳泉都市圈、更大区域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满足分区域、多层次的旅客集散需求。[7]
思考
宏观层面,如何保证新机场在厦漳泉都市区或更大区域内的辐射范围?
中观层面,如何建立新机场与核心城区的紧密联系?
微观层面,如何建立机场陆侧交通换乘枢纽与航站楼的联系?
高铁是机场发挥区域功能,集散区域客流的重要依托。新机场片区与规划中的厦门东站通过城际轨道R1连接,使得城际铁路成为机场陆地的“支线航线”,形成厦漳泉都市圈范围内铁路与航空的协作关系,并大大扩展机场的客流辐射范围。[7]
机场快线为主、地铁为辅的轨道交通服务是联系厦门核心城区的主要方式。[7]机场建设初期,主要客流仍旧来源于核心城市,新机场与厦门市中心的距离为26公里,所以在扩大客流辐射范围的同时,应重点解决机场与核心城市中心的远距离交通联系。[7]
根据《厦门新机场集疏运体系规划》,未来在新机场片区内,将由机场快线4、8号线以及普通线3号线服务本市机场旅客及厦漳泉城际客流,并由两个快速路(溪东路、滨海东大道)、和两个高速路(八一大道、南石高速)形成市域的道路集散结构。
机场与陆侧交通的无缝衔接。除了铺设多层次、多方式的交通网络,机场与陆侧交通枢纽(如高铁站)之间的关系也是机场扩大辐射范围的一个重要手段。[7]厦门新机场未来服务的人群数量庞大、构成多元,单一的交通方式远不能满足需求,多样性的换乘渠道才能保证机场功能的实现。所以需要严格控制航站楼与各种交通该方式,尤其是公共交通方式的换乘距离,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8]
参考世界各地其他枢纽机场的布置,按照陆侧交通换乘枢纽与航站楼的距离和空间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衔接方式:
1,内部衔接型,是将轨道交通车站直接布置在航站楼的内部,通过竖向交通设施和航站楼的到达和出发大厅相连,其他交通方式环绕航站楼的车道边布置。[8]
2,邻近衔接型,主要是指陆侧交通换乘枢纽和航站楼距离较近,要么紧贴航站楼布置,要么和航站楼通过简单的连桥相联系。[8]
3,通道衔接型,航站楼用较长的人行通道和交通换乘枢纽相联系。和邻近衔接型的换乘枢纽的区别在于距离的远近和是否有大量的自动人行道设施。[8]
4,捷运衔接型,交通换乘枢纽在航站楼的偏远位置,通过轻轨捷运系统或者是地面公交接驳服务使航站楼和换乘枢纽连接起来。[8]
思考
结合高铁及轨道交通布局,新机场片区该如何布设中运量交通,加强机场与换乘枢纽,岛内与岛外的联系?
海岸带是海陆之间交叉作用的过渡地带,具有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和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9]
滩涂:大嶝岛附近海域滩涂资源丰富,整个岛屿周边均为潮涧浅滩。滩涂浅海养殖主要集中在南面和东面海域,主要养殖牡蛎,蛏,紫菜等。
吹沙填海区:吹填区没有植被覆盖,外围有少量草本植物,主要为旱生和沙生植物。
植被:大嶝岛上主要植被有小片次生林,行道树,红树林,果园,农作物,灌草丛等。最大的林区位于双沪村周边的风水林、大嶝岛西侧靠近大嶝大桥附近也有面积较大的树林,优势种类为柠檬桉。
潮汐造成的水位变化。潮汐是海洋对太阳和月亮摄动的全球性反应而引起的海洋水面垂直方向周期性的升降。项目选址地的最高和最低水位,是固定式和漂浮式建筑物的选址与设计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最高水位影响影响固定式建筑物的高度和漂浮式建筑物的系泊缆绳的长度;水位变化幅度影响建筑物受腐蚀和污损程度的高度范围。[11]
风。风的荷载和作用并不是海洋建筑所特有的,但海上的风比陆上风更为严峻和频繁。滨海建筑更容易受到强风袭击,且水面没有可遮蔽的地形和环境。近海建筑物一般都高于地面,风的施力点高,引起较大力矩,还有可能同时产生最大波浪荷载和高于正常的水位。[11]
波浪。由风而起的海洋表面的周期起伏现象。波浪对近海建筑物施加多变的荷载,还会造成海岸防护建筑物的受到冲刷、侵蚀和漫顶,对海岸和海港造成严重的影响。[11]
旅游资源。嶝崎至双沪带有一沙滩浴场,水质优良。渔业观光主要集中在沿岸一带的养殖场,水上乐园位于大嶝岛的东端。[9]
机场作为对外交流窗口,机场周边地区是厦门作为国际性城市的门户的地区,应该符合城市对国际性门户地区的形象要求,如在航空限高要求下尽可能高低错落而富有变化的天际线,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建设设计、国际性城市水平的绿化景观环境、现代化的道路和轨道交通系统等。
机场是展示国家文化的窗口和前沿阵地,世界上成熟的机场城会致力于弘扬当地特色文化,提高区域人文商业氛围,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其精髓,实现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
如荷兰史基浦机场在其航站楼内设置荷兰大道(Holland Boulevard)、博物馆等项目,展示荷兰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使其与机场商业功能相结合。
厦门新机场依海而建,海洋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滨海城市空间特征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即地域性。
滨海空间特征。滨海城市布局围绕海洋展开。功能上,滨海空间与各个时期滨海空间发展要求及海洋开发、环境保护的需求相适应。形式上,为获得更好的观海视角,滨海岸带周边的建筑、街道的分布多具有朝向海特征。在山丘至滨海岸线区域,为引入海面的水路风,空间轴线和主要道路也大多坐落在山海通廊上。滨海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有别于陆地建筑,不仅要适应海洋气象条件,色彩和质感也要融入海洋环境、烘托空间。[12]
总之,要建立好海洋建筑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使建筑点缀海洋环境,两者和谐共生。
本土历史文脉。滨海城市空间在其发展和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性特征和历史文脉。建筑位置、建筑样式、建筑群特性都是在滨海环境下长年累月有意或无意形成的历史文化。
厦门大嶝岛,是原金门县政府所在地,这里保留了规模最大、历史久、完整度最高的红砖古厝聚落。2012年,岛上的田墘古建筑群作为闽南红砖建筑群项目的申遗点,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包括金门县政府旧址和五栋民居。
大嶝金门县旧址,不仅是中西合璧的红砖古厝,也是两岸抗战历史的重要史迹。1937年10月26日,日本在福建沿海发动战争。金门岛沦陷后,金门县政府撤退到大嶝岛抵抗。
思考
新机场片区的城市设计该如何继承场地的历史文脉精华?
历史建筑群应如何融入空港新城的发展?
厦门市滨海浪漫线。环东海域滨海旅游浪漫线全长46.6公里,位于集美、翔安区交汇处湾区,将一路环同安湾沿岸跨海越岛至翔安隧顶公园,覆盖环东海域新城的大部分海岸线。浪漫线分三期建设,一期打造滨海活力沙滩,二期打造自然亲水岸线,三期打造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
同安湾是厦门海水质量最要好的区域之一,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滨海浪漫线将成为环东海域新城乃至厦门市的“颜值担当”和旅游会展业的新增长极。
思考
新机场片区该如何结合已有的厦门滨海旅游浪漫线,挖掘场地内得天独厚的岸线资源,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慢行系统和水上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1] 高政, 阎军, 卢千妮. 厦门新机场片区规划体系梳理[J]. 城市规划学刊, 2018, (S1):141-145.
[2] 刘金革. 空港新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2013.
[3] 卢千妮. 厦门新机场临空产业发展方向及体系构建[J]. 中国科技信息, 2017, (05):95-96.
[4] 彭涛, 刘云亚. 发展与控制——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规划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03, 27(01):94-98.
[5] Michal Stangel. Airport city — an urban design question[M]. 2019
[6] 吕斌, 彭立维. 我国空港都市区的形成条件与趋势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2):11-15.
[7] 王铭艳, 王亿方. 城市群发展格局下航空枢纽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以厦门新机场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 2016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 北京, 2016.
[8] 许瑶峰. 我国机场陆侧交通换乘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9] 连娉婷, 陈伟琪, 闽中中. 厦门大嶝海域填海造地的海洋生态补偿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2013, 32(04):153-159.
[10] 邓希. 厦门市新机场鸟类生态补偿地选择[D]. 厦门大学, 2018.
[11] 张颖. 以渔人码头为例探究滨海城市空间更新与发展之海洋建筑设计[D]. 青岛理工大学, 2019.
[12] 杜雪薇. 城市设计视角下青岛典型滨海空间的城海关系研究[D] . 青岛理工大学, 2019.
厦门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项目涉及空域、海域、陆域,设计师将面临来自经济、交通、生态、人文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是一项特殊、繁多且复杂的项目。本文将从战略政策、空港产业、枢纽交通、滨海空间风貌等方面,以任务书内容为框架,延伸探讨本次方案征集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