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贝茨:异质性城市——从多维度解读城市

2018-08-29

规划大厦201

12051 人阅读

摘要:

唐纳德·贝茨,是LAB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该事务所凭借充满革新与活力的设计享誉海外,对区域差异、传统习俗、市场状况、建设条例、技术应用、可持续与低碳领域有深刻理解。本篇回顾中,唐纳德·贝茨分享了集中LAB设计核心理念的联邦广场、西太湖新城规划等案例。如何在规划之初就贯彻可持续和低碳理念,如何让城市各个角落都多元宜居,贝茨先生提出了他的看法。

唐纳德·贝茨 Donald Bates

澳大利亚LAB建筑师事务所总监

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主席

墨尔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

活动回顾

审校、编辑/吴碧芳      图/唐纳德·贝茨


非常感谢组委会的邀请,很荣幸再次来到深圳。我来过深圳好几次,想在这做一些项目,尽管现在还没有做成,但是我还是很愿意来这参与一些事情。

昨天我去做设计竞赛的评委,讲到很多很有趣的问题,其中一些跟海洋城市相关,比如城市在水的边界所扮演的开发角色。我今天向大家展示的项目也是在水边的,不一定是在海边,有些在河边或者湖边。

联邦广场

我是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的主席,也是LAB的总监。我们的工作从1994年的伦敦开始,97年因为赢得了墨尔本的一个联邦广场的项目,我们就从伦敦搬到墨尔本,过去二十余年我都待在那里。

我想重点介绍一下这个广场,因为里面有一些元素跟我后面的项目有很多的相关性。这就是我们的项目,这是在北边,沿着这个铁路一直到西边的火车站。深圳城市主要的方向也是在北侧。

我们参加这个项目是因为,它试图给城市新造一个中心,就是一个新的市民活动、文化、商业的空间,这与我们的理念符合,因为我们希望参与的项目不是一个事情,而是很多的事情,并且这些东西互相关联,交织在一起能够互相增强、互补——这就是城市的理念,我们对这样的方案感兴趣。

今天的主题是城市的异质性,我们要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而不是把城市的东西分开。

联邦广场是一个公共的市民广场和公共空间,同时包含一些文化的机构,它的活力也来自于购物、咖啡厅、餐厅等一些商业的活动,我觉得这些活动的混合很重要。

在这里,我们不光能看到市民的生活,还可以看到文化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商业的世界,它们可以相互辅助共生。联邦广场也会有一些大型公共活动,比如抗议游行、节日庆典和体育运动。联邦广场成为城市的新中心,是因为它汲取了城市的各种属性,吸收了城市不同的元素,而不只是城市的一个角落。

联邦广场的节日庆典活动

西太湖新城规划

我们在中国做的最早的项目里,有一个西太湖新城的规划,这是江苏省靠近吴郡的一个城区。维多利亚州的首府是墨尔本,墨尔本跟江苏省是25年的友好城市,所以两个地区有很多知识的交流,其中包括一些专家互访的活动。我们团队也受邀来参与这个项目,视察西太湖北边的城市开发。

新城靠近水来开发,是希望将水作为一个城市的品质以及让水成为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也必须使用一些技巧处理水,因为这里有很多的蓝藻污染,气味也很糟糕,我们需要有净化的技术能力,让这个湖成为一个新的目的地。

我们跟一些本地的专家团队做了总规。总规的设定基于一系列的原则。

可持续性

首先是可持续性,这不单指环境,也指经济——一个有活力的经济,应该拥有各种各样的动力,不是一件事,而是多种元素的综合,还要有持续的增长。增长的规划就是要理解它的增长和变化其实是城市生活基本的一部分,你必须要有计划。

宜人的生活环境

我们也希望有一个宜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承载着休闲、娱乐,我们希望能够有完备的基础服务设施以及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来提供更宜居的体验。

文化和特色

文化和特色也非常重要,我们说要建立文化和特色,不是说有音乐厅或者博物馆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把它包容在经济的日常活动之中,也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适应性和可塑性

适应性和可塑性也非常重要。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计划的,有些是不可预期的,这要求我们有一个有弹性的机制来包容未来的改换。我们的这个规划是首先要在这里去打造一个核心,之后再往东西两侧延伸。

这是一个最近的蓝图,大家看到一些开发就已经做出来了,有一些是在比较靠西边。现在当地政府已经接受了我们的总规,把它用来做发展的指引。

① 西太湖国际商贸广场

我们也需要做总规中的一个广场建筑。这个广场的形状是自我塑造的,依靠建筑在太阳下投下的阴影形成广场的形状。在南边向阳的地方,随着太阳的升起,建筑会自己创造一个阴影,在北边自然不需要了,在东西两侧也会有一些制造阴影的设计。

这是它现在的样子,这不仅仅是一座大楼,而是两件事,有一半是酒店,另外有一部分就是西太湖市政府所在地,我们就把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② 第八届花博会展馆

在这个地方的西边,他们也主办了第八届花卉展,它的位置是地处这儿。我们就做了其中的三个展馆,我很快的给大家看一下。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展馆,是一个短期的展馆,用于一些比较大的展览和展会,比如艺术展、文化展。它们的质量非常轻,你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封闭的情况,它用了一个非常大的ETF顶棚来遮盖了整个建筑。

塘沽南河滨地区

塘沽南河滨地区总规

我们也受邀参与了天津新区的国际竞赛,也是一个盐水的项目。这是天津的滨海新区,整个区域都正在重新的规划和开发之中。我们比较熟悉这个地方,因为之前受托在这个地块建一个房屋。我们在这里有一个全新的规划,他们做了一个新的国际竞赛,在这个地区来建设一个滨海新区,我们已经在这个地区设计三栋大楼。

三座大楼

① 塘沽南站

这个就是滨海新区一个地块的项目,叫塘沽南站。我们会率先去理解整个区域的景观。包括:区位、与城市的交通联络、景观联络、绿地系统、土地利用情况图、基础设施、总规限制,甚至是历史建筑。桥连接土地,密集的开发有可能会对河产生影响,这些都需要整体去理解。

我们进行了几个研究,包括过去二十年和三十年墨尔本的南岸的开发。其实墨尔本的这条河三十年之前才开始开发。我们也研究了上海的外滩以及天津的另外一个地块。我们在考虑河边的时候就会想到它的慢步道,在河滨能够跟河搭上关系。如果只是看慢步道其实只有一个动线,只有往前和往后,我们希望动线能够更加多样化,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不断回到城市的体验,我们希望使用这个全新的高密度的开发。

滨河漫步道和连城环路

东南部

河滨区在东边有一个高密度的开发。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一系列不同的曲线和线条,它们之间有关系,有不同的特色,要看到不同的密度,另外也要看到主要动线之间的空间,以及跟水和跟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

西南部

这边是西南方,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做了一些很大的公共空间,有一系列的激活,有小型的会议场所,有一些活动中心。除此之外,我们也考虑到了它跟主要街道以及人行路之间的连接。

北部

基地的北部已经有一个现有的建筑,我们必须先考虑它,再去考虑到它跟滨海现有的地区如何互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了许多的功能图,我们认为要考虑把艺术、文化、运动、休闲、零售、教育、功能中心、基建服务和这些垂直的关系都打通,然后把这些功能放到多层,我们希望不仅仅是把它看做一个表面,而是一个多层表面的开发。

剖面

我们认为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永远都要看剖面,不仅是建筑的剖面,而且是要看水边水源的剖面,它告诉我们到底离水有多近。并且,当我们处理水边的时候尤其要特别注意潮涨潮退,无论是河水、海水还是湖水。因为河水和海水都是动态的,我们要知道潮涨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有洪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水去控制的时候该怎么考虑,到底如何进行控制,我们需要仔细的进行考量。

如果我们希望把人安全地带到水边,看到水面,就必须对上述的事情有所考虑。这是一些剖面图。


这是景观平面图,我们对流线和建筑的走向做了特殊的考量,设计了一个曲线,建筑向河边延伸然后再回到城市。

南京下关低碳发展总规


我认为城市低碳发展的两个重点是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因为维多利亚州和江苏省的友好关系,我们还做过几个南京的项目,其中的一个是南京下关的竞赛。

下关的主城区在下面,这是长江,这是一个工业区,可以看到它有铁轨。以前渡轮会把货物运到河的另外一边,这儿有一个很重要的山。但这个地方是非常破败的,无论是楼宇还是服务都不是很好。

我们一共有240公顷的规划土地,这个面积非常大。比较来说,我们也有一些其他的项目,比如说悉尼的一个再开发,这对悉尼也是非常大的项目,但只有22公顷,是下关的1/10。甚至在墨尔本过去的二十年也进行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发,它们加起来也只有200公顷。

我想说的是我们即便熟悉澳大利亚的再开发项目,跟南京这个项目相比的话也是小和微不足道的,所以我们做这个项目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跟江苏省合作不是单方面的交流,不是说把澳大利亚的经验拿到中国就完事了。我们做这些项目,也可以从这里学很多东西,然后把这些学的东西放到澳大利亚来了解大项目开发的尺度以及开发速度的情况,同时我们也能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以及它们运作方式的不同。

① 公共交通网络

我们当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尺度的问题,不是现场的问题,而是在城市中这个项目尺度的问题。在中国,城市主要是被车所占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城市的道路尺度非常大,它对城市有什么含义?这对居民来说其实不只是车的数量,而是路的这一边到那一边的宽度那么大,人过马路要多久。

我们不应该把人生太多时间花在过马路上,我们需要有一些关联,所以我们在对下关进行规划的时候就在思考,怎样省掉这些过马路的时间。

这是墨尔本主要的商业大街,这是科林街,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街道只有35米宽,再加上两边人行道大概55到60米的宽度,中间还有有轨电车,它没有隔离,双向通行,各有一到两个车道,这还是墨尔本主要的商道,就这么宽。

科林街

这是伯克大街,它跟科林街是平行的,尺度也一样。中间有有轨电车,两边各有一到两个车道,这边有人行道。墨尔本的大楼,我们可以看到没有退线,大楼直接落在街边的。

这是我们在下关规划时候要争论的事情,因为规则说你必须要有退线,要不你就有裙楼。墨尔本没有裙楼,我们停车一般是在地下或者楼里面,所以没有说先是有地再有裙楼、再有大楼,而是我们大楼直接落在街边。

伯克大街

我们再看一下它的尺度关系,红色部分是下关,下面是墨尔本的CBD,我把它叠加在了上面。下关比墨尔本的城区稍微大一点,二者最主要的差异是交通节点的差异,大尺度的交通和小尺度的交通的分布不均。

中转点与连接廊

这是墨尔本的联邦广场,我们一开始展示的那个项目,它的公共交通网络是这样的。这是主要的火车站,它们形成了一个环线。下面还有一个地下火车站,还有若干公交车站点。CBD里面,它的大小跟下关差不多,这个分布情况是可以参考的。

墨尔本公共交通覆盖范围

墨尔本还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有轨电车系统,深色的线是主要的有轨电车线路,所有这些圆形是它的停车站点。这种二级的交通体系覆盖了全城,所有的这些地方都可以连到火车站或者是连到墨尔本的郊区。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种多层级公交体系的覆盖,这些大橙色的圆圈是主要火车站,蓝色是有轨电车,然后是公交以及它们相互交联的关系。

回到下关,我们再看一下。在竞赛中一开始有一个总规,其中有一个新火车站提案的地点是放在这儿的,我们觉得这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把这个站进行扩展,这儿再加一个车站,因为它要跟现在的地铁线相连。这儿还有一个主的中心,所以我们必须有多点连接。

我们还要有二级或者是三级的连接,它们再进行叠加。这样我们会有一个多中心城市,而不应该是像左边这样一个单中心的交通城市。这是一个多功能的中心,这个多功能不是一个广泛的多功能的意思,我们说的是类似于心脏的功能,即它所能创造的多样性。

多中心之城

② 公共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

除了完善的公共交通以外,我们城市的低碳发展还要通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我们要建很多基础设施才能做成一个新的规划城市区,更高效地利用它就是要延伸它使用的时间。

从早上一开始就要使用,一直到晚上很晚的时候也要使用,而不是晚上五点到九点办公室关门的时候才开始使用这些措施。我希望人们可以在进行生活、娱乐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这些基础设施,让这个城市繁忙的时间延长。

颗粒度

要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颗粒度问题。我们要看城市的颗粒,城市的纹理是如何的,建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街道之间的距离是多长。50米、100米、150米范围内能发生什么样不同的活动,而不是各自都是一样的。

我们先看下关之前的总规,然后进行重新细化,把它变成更混合型的城市。原来的规划里面,这是CBD,这边有大楼、写字楼、银行、金融机构,这儿是居住区,娱乐是放在左边,等等。

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措施,把这些颜色混合在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变成一种颜色,它们自己还是有自己的区别,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它们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从这种大的区域、一个颜色的区域变成每一个街区都有多个颜色。

尺度

同时,我们也会遇到尺度的问题。原来的总规里这是有大楼的地方,这里面有大的写字楼、大公司,到北部高度就大大降低。我们觉得要是混合起来会更好,可以让它的这种变化更丰富,在整个区域的变化更丰富。不是说哪儿都要有大楼或者是哪儿都要有矮楼,而是我们可以让它更混合、让它有更有多样性。

多种尺度多种业态

交通公交之前只有一个点连接,现在增加了很多连接点。这同时引发了很多的改变。比方说建筑高度,我们不希望把所有高楼放在左下角,我们希望把这些混合起来,这样更多娱乐公园的空间都可以放到CBD区域。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高度可以放在之前娱乐、居住区这里。

差异化

然后就是差异化。我们不想说这个区域是这个的、那个区域是干那个的,我们希望把它混合在一起,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任何地方发生的,而是我们可以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混合这些活动,包括容积率,它也是可以混合的,我们改变了建筑的比例、建筑的密度、强度等等。

这是进一步的细分,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块的大小,它们是如何有效实现的,比方说墨尔本的地块大小是110米×120米,这是很大的地块了,对城市地块来说它是很大了。但是墨尔本不可能一个地块只有一个大楼或者只有几个大楼组成的,墨尔本的每个地块里面都有很多的小巷、胡同。

设置大地块主要是让开公家车、私家车、卡车的人来使用,但如果再看行人的尺度,我们会把它再分三到四次,这些小的建筑,小的尺度其实大概是100米×105米,或者70米×70米,50米×50米。

混合小尺度

多样性

我们重新定义多样性,我们不会这边是住宅、这边是居住、这边是办公楼,我们可以说市中心也可以有学校,也可以有公园、休闲的空间,其他地方也可以有文化中心,还可以有一些不同商业业态可以发生的地区,这种多样性与融合是在全城都可以展开的,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理念。

这是我们的总规,我们用这个计算方式和规则制造了我们自己的总规,南边还是比较高密度的,下面是交通中心。这是历史上遗留的风景名胜的山,北边依然有一些密度的地区。这里面密度也很大,我们也希望这块能够进一步向北扩展,不会集中在一起,下面比较低密度的地方是沿着河来布置的,因为最终要考虑跟长江的关系。

这就是我讲的全部内容,谢谢!


注:以上内容均为现场录音整理并且略有删减,未经发言嘉宾校对,请读者仅作参考。


主办单位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


承办单位

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