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经验——中国海绵城市的再思考

2018-07-25

规划大厦201

14078 人阅读

摘要:

海绵城市是一种兼有防洪防涝功能和生态环保功能的新型城市模型,其建设离不开对城市水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设计与规划。随着深圳海洋城市建设的推进,如何在这两个方面运用系统理念和智能技术达到城市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澳大利亚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设计与规划大师Adiran Mcgregorcoxall在此次讲坛上,带来了生物都市主义——一个具有可再生力的一体化生物都市设计与构架体系,并用在澳洲和中国丰富的项目经验对海绵城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系统地解读与分享。

Adrian Mcgregor

Adrian McGregor是McGregor Coxall的创始人、总监及首席执行官。McGregor Coxall的四间事务所分别位于悉尼、墨尔本、中国深圳及英国布里斯托,从事城市设计、景观建筑、环境规划的跨领域研究与实践。Adrian拥有超过三十年的跨国工作、教学和写作经验, 同时还入选了悉尼最具创意的100人之一。他于2006年创建了BioCity工作室,是全球知名的演讲者和作者。

活动回顾

新生物都市主义的思考

谢谢大家邀请我来做这个演讲,也非常荣幸来到这里跟大家做这个讲座。我们对接中国的项目有两年多的时间,但今年开始才真正在深圳建立事务所。其他三个事务所在英国的布里斯托、澳洲的悉尼和墨尔本。现阶段我们的公司或者是事务所的设计内容主要是景观建筑、城市规划跟环境科学三大主线。这些设计都基于我们在悉尼,就是澳洲总部的设计理念和核心内容展开。我很高兴来到深圳,这个城市人口众多,在现阶段发展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很多方面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充满机会,有很多潜在的新项目,尤其是涉及到环境建设领域的项目非常值得期待。

下面我们直接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生物都市主义,我们将其视为中国将来在建设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轨道,具体细节我们接下来展开。

简单来说,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在大气层之下的,在生物科学领域都称为群落生境。传统的生物学按特定的标准将群落生境划分为很多类型的自然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按照常规的理解包含森林、草原、苔原、沙漠、牧区等几个内容。生物圈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比起生物圈漫长的历史,人类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人类存在的初期,人类的群体活动对生物圈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尤其是过去百万年间,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生态的影响可说是颠覆过去我们的认知。现阶段,人类活动彻底改变了生物圈以前的野生状态,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的包括全球变暖在内的一些重大生态变化,都是人类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和干预生物圈的结果。

我们的新生物都市主义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缓解方案并做一些积极的新改变。城市是一个人造之地,在这里人们对于环境的改造处在支配地位。过去我们一直沿用一些较工业化的理念来设计城市和改造环境,但现阶段这些理念已经不适应人类整个生存空间的实际状况了,能提示和启发城市改善设计概念的新的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却一直没有被提出。2008年时,Ellis和Ramankutty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Anthropogenic biomes,主要阐明了人类在整个发展进程中对生物圈的等级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本身可以达到的对于生物圈的影响。

这个理论把生物圈分为野生生物圈和人类可干预或建造的人为生物圈。分类的基准是人口密度,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将其细分为六个内容:人口密集点、村庄、耕地、牧地、森林和冻土。

六大内容之下,依据各自的类型和属性可以继续细分为更多的小型生物圈。如:人口密集点按人口密度的不同可分为城市和人口密集城市,村庄按生产条件的不同可分为稻田、灌溉、游牧、畜牧、旱地,森林则可分为有人口居住的林区和偏远林区。用这种分类方式划分七大洲土地,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为已经建造成功的生物圈在全球的分布图。从比例来看,亚洲区的耕地比较多,就是绿色的地方。

人为生物群落全球分布图 / 图片来源网络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把自然与城市的界限划得很清晰,但其实城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它本身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所以设计师应该改变一下思维和概念,把城市当做自然的一部分,以此为出发点去考量项目或者是其他。

城市的现状

当今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人口密集点或者是城市,简单来说,城市已经成为人类主要的栖息地。现在全球大概有四千个城市人口高达15万,最新的人口数据里,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上榜。但人类在整个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层面上达到的贡献可能只有80%,对地球能源的消耗却高达70%,碳排放也达到了70%。这显示我们可能在城市设计这个层面上忽略了某些东西,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未来人口增长示意图 © Adrian Mcgregor

从2007年到2020年,甚至到预期的2050年,这整个大阶段全球人口都会稳步持续增长,到2050年将会达到30亿人口的增长。如果我们的城市规划可以重新定位,往一个更好的方向走,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生物都市主义,从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态多层次结合的理念出发,在未来,这样的发展道路或许会成为城市设计和发展的一个标杆。很大程度上,我们现阶段的设计和设计理念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想要的预期效果。如果现在想要转变设计理念,就要开始思考如何让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态稳步协调发展,同时融合和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为了不割裂人类生存空间和自然的关系,而是从融合与平衡的理念出发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城市设计建设框架,我将之定义为生物都市主义或是生物都市概念。这一城市设计框架分为生物系统和城市系统两大部分,生物系统是根据适应环境生态的需要去做设定指标,包括食物、人文、景观、回收利用、水资源五项指标;城市系统则是针对人类在都市生存的需求来考虑指标,包括经济需求、能源、可移动性、组织、科技五项指标。

城市设计建设框架 © Adrian Mcgregor

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建设在整体规划的时候,这十个指标可能平衡得不是很好,会更侧重于突出某一个点,但忽略了其他。但这十个指标的每一个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做方案设计的时候能把控好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智能均衡地投资,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生态都市效果,促进城市人文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目前来说,整个设计领域都很认可生态都市的概念。同时,这一设计理念也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尤其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十一项,在内容上十分贴合。

十个系统之间的互相联系 © Adrian Mcgregor

美国是针对全球各大城市生活的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做了一个排名,图示标出的前十名里上海是其中一个,但深圳暂时还没有在清单里面出现。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指标是高还是低、生活质量是好还是不好,是根据政治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媒体和健康、学校教育、公共设施和交通、娱乐、商品消费、住房、自然环境十个具体内容决定的。如果看深圳在这十个指标上的得分,会发现深圳在政治和社会环境这块做的挺好,但其他领域如自然环境方面可能做得还不够,现阶段跟其他城市对比还有一些差距。因此,在针对深圳城市建设的时候,可以更着重去考量其他领域。刚好这十个点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生物都市主义建设框架里陈列的内容。这些指标数据是可以作为我们的依据,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个参考,引导城市在自然或者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方面进行调整。

决定城市生活质量的十个具体指标 © Adrian Mcgregor

我们所有的设计跟城市规划,都是为了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因为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更好的城市。城市的这些指标也会影响整个人类历史迁徙的动作,不管是普通人群和精英群体,都会更倾向于往城市生活条件更好或者生活更舒适的地方移动,这个大家应该都明白。

海绵城市:水系统的概念和设计 

接下来我会具体讲生物都市主义十个小系统中水系统的内容。众所周知,淡水资源只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2.5%,这其中人类可利用的只有0.3%。而中国的淡水资源只有世界总量的8%,同时还伴随着令人并不乐观的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状况。城市对净水的依赖度又很高。如果大家对水循环体系有基础了解的话,应该知道它与空气质量也息息相关,燃烧化石燃料不仅污染空气,也会作用到水循环里。

现阶段中国的关注点除了如何提升水资源系统之外,也在探索用可替代或者是新生能源来解决污染的问题。国内的水资源把控体系不是很完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城区内涝。我们深圳应该感受比较深,可能某个片区处于干旱状态,另外一个片区反而洪涝了。

这是城市水系统概念的一个演变时间轴,初期较为关注淡水供应,没有太多关注怎么构思整个水系统的问题。后期则逐渐有了这些概念,开始重视如何处理水污染、如何进行二次利用等问题。所以我们在将来的环境建设中都需要将合理建设和利用水系统和水资源纳入设计的范畴。

水系统概念演变图 © Adrian Mcgregor

城市建成区、工业区、农业区和城郊过渡区这四个城市区域是水系统建设的重点,有各自侧重的建设问题,如农业区需要特备重视水土污染控制。如果项目涉及这几个区域,特别需要考量水系统的设计。

接下来我会讲一些针对性的案例。

陆家嘴金融城二期上海船厂滨江文化公园

陆家嘴金融城二期上海船厂滨江文化公园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这是我们在上海浦东做的一个竞赛方案。这个片区原本是上海浦东区旧的建船厂区,当时设计的时候在边带增加了绿化,海岸线稍微靠后,使得视野较为开阔。画面上的右下角原本是用来放置船只的,后期改造成了一个景观区,没有太多变动原先的内容,这是为了保留原有的文化作为一个经验。这一片区本身接近城市带,周边基本是商业化或是城市感的建筑,所以当时在设计的时候更多地加入了生态自然的元素。这个场地保留了之前整个建船厂的基础设施,添加了娱乐设施在里面,这也为周边的城市区更好地建造和提供了一个生活娱乐区。

帕拉马塔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帕拉马塔河城市规划图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这是在悉尼的一个项目,这个设计内容是一个主要用于公共建设,位置靠近河流内侧的设计点。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除了依照指标加入街道等固定的城市元素之外,还重点考量了水系统的把控。因为悉尼周边油质污染比较严重,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比较高,土质污染也比较重,所以当时在道路上添加了绿化带或者是一些绿色的设计内容改善水系统。另外一点是这个片区水平面波动比较大,但水边有一些咖啡馆之类的人工活动区域。在此我要提到此前生物都市主义十个指标中的技术指标,因为在这个设计规划中加入了一个智能把控的技术元素,使得系统有自动监控的功能,在水平面太高的时候所有的咖啡馆或者是店面都会自动关闭。

悉尼Ballast岬角公园

悉尼Ballast岬角公园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作为纪念保留下来的油罐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这是悉尼Ballast岬角公园的方案,现在这个片区是变成了大家节假日休闲跟庆祝的场所。这是刚才提到的悉尼在边界水域油质污染比较严重,这是另外一个。

这是整个景观还有周边,可以看到油罐。那些小圈圈的点基本保留了,跟之前上海的方案有点像,作为一个纪念保留下来了。这个方案在芝加哥水系统设计的比赛中获得了方案的一等奖。

这个片区,我们在保留了过去存在的一些历史或者是文化痕迹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简洁和时尚的设计。这个项目是现在是全球十大可持续发展项目的TOP1。我们设计的每个方案,都尽可能减少对它本身面貌的破坏或者是减少它整个设计的后期建设投入。

深圳大脑壳山森林公园

深圳大脑壳山森林公园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深圳的城市建设需要像我们刚刚视频里面说到的内容,比如生态性的人文活动,这会提高我们整个生存空间的质量。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应该探索的切合点主要是如何将城市设计直接接入到自然当中,如何将公园的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里。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很好地将自然或者是生态的基础设施直接跟城市进行融合。另外,在这个大脑壳山的例子里,我们会特别提到城市建设里一个重要的部分——停车的区域的设计和建造不仅是单纯设计一个停车场,也需要另外考量如何设计才能让后期的运营和管理达到一个更和谐更好的状态。刚刚我们提到另外一个概念“海绵城市”,事实上不单是水系统,生态都市的理念也贯穿海绵城市系统其中。在改善和提升水系统建设之余,还要重视降低对生态的影响。

澳大利亚沉船海岸国家公园

澳大利亚沉船海岸国家公园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这个项目是澳洲的国家公园,一个观赏景区。我们从初期的设计到后期的运营包括都考虑到用缆车等各种形式让游客能够全视野性地观赏风景。因此,当时在设计的时候提出一个方案,把道路变得更综合性,不单独作为私家车单向通行之用,而是在设计上同时考虑和兼容公共交通和步行的出行方式。

天津临港“候鸟机场”

天津临港“候鸟机场”规划示意图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这是我们在天津的一个项目,我们把它称为“候鸟机场”。这个项目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设计点刚好处在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带(EAAF)上——这是全球八大贯穿南北半球的候鸟迁徙航道之一。当时天津决定在临港地区一块降解回填地上建设一块占地约110公顷的湿地公园和鸟类保护区,希望成为候鸟补给食物和进行繁衍的重要站点,所以举行了一场国际设计大赛,我们去参赛的这个设计拿了奖。

图示是其中一块具体场地的状况,现在这个方案是已在建设中。这一片区域的设计突出对于水系统的把控,特别是对于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所以我们在周边设置了很多比较适应湿地气候的植被。同时覆盖了鸟类需求量较大的植被,这也是项目称为“候鸟机场”的原因,在设计上会考虑鸟类的生存元素和需求。此外,在对周围的学校和商业之类的活动区域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希望尽量不要影响和打扰到鸟类、以及环境中动植物本身的活动,所以设计了一个地下通道,行人由地下通道到达建筑区域。

鸟类观测台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整个设计十分关注土壤和水质,因为这个片区要适应鸟类生存。但是不同的鸟类对水质和水面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所以需要更细致的考察和测量。整个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着重利用污染水源进行二次处理和循环利用,应用于湿地内植被的灌溉。

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庭园

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庭园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庭园 艺术展区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这是澳洲的国立美术馆庭园,也是由我们设计的,当时设计的定位是高端的美术馆。这个设计点也涉及了水系统设计和污水处理的内容,污水回收到储存水的水泵,净化之后用于美术馆周边植被的灌溉。二次回收利用之后的水甚至会运用在一些艺术设计上。我们就和美国艺术家Janes合作建造过一个艺术展区。

绿意广场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

绿意广场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这是一个侧重于城市建设的项目,但其中也有海绵城市的概念,嵌入了水系统和绿化生态,形成公园的一个灌溉系统。

梅特兰高街商业区规划设计

梅特兰高街商业区规划设计示意图
图片来源:mcgregorcoxall.com

这个项目是在一个小城镇的项目。当时设计街道的时候,人们有些担心潮汐的涨落对街道的影响。但我们则用坡度和较为开放的设计向大家展示,潮汐的自然生态景观是非常美丽的。这个主街道设计的时候作为一个公共点,以人行为主。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层面上的影响,多了很多商铺。

通过以上的一些项目讲解,我想试图体现的是,关于城市设计,我们可以如何通过一个创新的理念,运用文化、建设和环境科学的系统达到一个对城市和未来的整体改善和提升。谢谢大家。

现场互动

认真做笔记的观众

刘磊:非常感谢Adrian带来的非常精彩的讲座,信息量非常大。Adrian开始其实是在讲他对生态的理解,他认为城市也是生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设计城市时就是在设计生态。当然,他也提到我们过去进到城市的方式是一种和自然的割裂,我们可能只是注重经济或是发展上的需求,但是忽略了我们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方面。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他介绍的水的问题。我们也看到Adrian的水不光是我们看到的山河湖海,而是更多地把整个城市与水巧妙结合,给予它更多的可能性。水有可能是博物馆前面的一个艺术品,也有可能是鸟类的栖息地。从这个上面来说,个人觉得收获非常大。

接下来还有很多时间,很多朋友可能想跟Adrian有更多的交流,看有没有想提问的观众或者想继续了解刚才的项目的。

提问1:为什么要把这个事务所放在深圳?

刘磊:我觉得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笑)。刚才PPT里面谈到目前深圳在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上排名相当落后,在131位左右。所以我觉得Adrian想事务所放到深圳是为了提升咱们深圳的生活质量,就是深圳的确在这个生活质量上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方面。

Adrian:刚开始我们的事务所设立在上海,大概一年后我们发现其实涉及到绿化生态或者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更多来自南方的城市。上海跟深圳都是我们的设计中心点,但考虑到前面的因素,就从上海搬到了深圳。另外,我们深圳的负责人Michael在深圳有长达十年的居住时间,对于本土的一些项目、生态状况以及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有很深的了解和很好的契合度。其次再补充一点,深圳这个城市高速发展三十年至今,所做的大部分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基础都是工业化跟轨道化。这和我们一直在提的生物都市主义概念非常互补,也是我们来到深圳的一个重要因素。

提问2:在中国的国际公司应该如何推进项目落地?

Adrian:你是担心国际地域理念的区别,对吗?我们接的项目会有很多当地的设计团队参与或者经过组织方做充分的沟通之后,才会进行针对性的方案设计,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不大。其实城市设计不太存在国籍文化的差异,可能需要前期对于本期设计和项目背景有足够的了解,或者是在做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保留本土文化已经存在的历史痕迹。

Michael:其实我们并不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外国公司,Mcgregor Coxall包括我自己来深圳已经很多年了,Adrian认为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中国人的思维,未来的策略和实施方式也和本地公司相似,区别不大。你刚刚提到的内容是国际公司可能在文化上的顾虑,但我们内部团队也有中国的设计师和团队,所以这个问题也不大。

提问3:我比较关注深圳本土化的问题和深圳的海绵城市建设。刚刚有讲到一个语境的解读,那么他们是怎么解读国家的政策以及深圳海绵城市试点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的?是不是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些,比如海绵城市目前遇到的误读之类的?

Adrian:你讲的本土化问题我们暂时还没有太多案例,主要可以分享的是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我们之前也跟设计师讨论过,国内包括全球的设计师不应该单从艺术和概念的层面上设计,也需要基于科学数据进行实际设计与后期落地。现阶段国内有这个概念在走,也有在往这方面推进,但实际上的落实缺乏核心的技术。我们深圳的设计团队在进行个案设计的时候会参照整个城市的科学数据做前期设计背景和后期铺垫。我们的技术可以很好地填补国内现阶段技术的欠缺。

提问4:我想问什么是绿色网格系统(Green Grid)

Adrian:绿色网络是在悉尼做过的一个研究,在全市范围来探讨绿色的可达性,所以我们相当于做了一个地理上的绿地分析。我们在每一个居住区以大概400米的半径来寻找整个绿色的覆盖地,就是400米范围内,附近是否有一些公园和绿地可到达,然后再找到这些覆盖空间中间的空白位置。空白位置是城市中相对来说绿地较缺失的地方,这些地方就会成为我未来设计或者规划的一个重心。绿色网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水系,其中也包括湿地,湿地可以做到对水的净化,所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


提问5:我想分享一个观点,我觉得现在是不是投资深圳海绵城市最佳的时机。第一,当下的灰色基建和市政管网建设才是深圳主要的矛盾,相比之下海绵城市的建设还没有那么重要。第二,深圳的房价非常贵,深圳有很多本地的市民并不想重建房子。深圳的政府也非常有压力去改建这些房子。在深圳的市民改建海绵城市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去应对?

Adrian:其实水的重要性现在大家也越来越了解到、意识到了,现在更多人关心水的安全性和人的健康。有了这个共识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城市政府会更注重去投资或是注重提升水的质量。讲座中其实也提到了,水是液态的金子,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

提问6:我是水规院的,我们更了解深圳的河道。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些生态系统中,当你们开始设计一个项目的时候,你们最开始想到的是哪个方面?

Adrian:我也很难说每次从具体哪个方面开始,但基本上我们都会从十个方面对项目进行整体分析。当然,进行全面的系统设计的时候,我通常会比较聚焦三个方面。

提问7:现在海绵城市实际上是越来越受到质疑,我想主要是现在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已经有一些资源过剩,造成城市汇水,这会不会造成大问题?我的问题是在深圳这样高密度的城市暴雨非常不均匀,深圳做海绵城市的管理和澳洲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深圳这种大城市需要在更大的尺度上更多地建设一些灰度的基础设施,比如管网,在小尺度范围内才能做水收集处理或是小尺度海绵?两个问题,一个是在深圳高密度的城市暴雨非常不均匀的情况和澳洲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第二个是不是存在小尺度和大尺度对比的问题?

Adrian:暴雨季海绵城市如何处理的问题在技术上分为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雨来的时候有一个基础设施让雨水流到海绵系统中进行下渗分流,这其实可以应对大部分的普通降雨。第二个层级是需要另外一套应急系统来应对你说的暴雨季的状况。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尺度,我的观点还是觉得绿地、公园这种尺度的开放空间是城市最好的“海绵”。


声明:以上陈述文字和内容均为现场录音整理并且略有删减,未经发言嘉宾校对。主办方、承办方对本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