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克:水与设计——应对气候变化的杠杆(含现场视频)

2019-10-26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8042 人阅读

摘要:

无论是过多还是过少,水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深刻。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沿河或者沿海而建的城市,但是由于长期的干旱、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大规模地面沉降,以及沿海地区的暴雨,这些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脆弱。传统的项目和干预措施跟不上气候变化对全球供水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欧文克(Henk Ovink)

欧文克自2015年起被荷兰内阁任命为首位国际水事务特使。作为水务特使,他负责在世界各地倡导水资源意识,重点在各国政府、多边组织、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制度能力和联盟,以解决世界日益紧张的水资源需求,并协助发起变革性的干预行动。

欧文克也是联合国高级别水务小组的代表,该组织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世界银行总裁金墉等10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发起,其中包括荷兰首相吕特。

欧文克也是美国Rebuild by Design的项目负责人。该项目是奥巴马总统为飓风桑迪重建工作而提出的城市复原力创新竞赛,欧文克是该工作组主席的高级顾问。此外,他还曾任荷兰规划和水资源事务总干事和国家空间规划主任。

欧文克在伦敦经济学院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任教,同时,他也是鹿特丹市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他是2012年鹿特丹第五届国际建筑双年展“制造城市”的策展人。

活动回顾


各位下午好!我是荷兰的水务特使,我不大清楚你们是否知道水务特使是干吗的,我将会在讲座中给大家科普,并且说一下我们所面对的一些挑战。这个讲座会有非常多的信息,希望大家能够享受本次的讲座。

上图是一场关于气候的示威,很多孩子在敦促政府、企业采取行动去应对气候变化,这场行动展现出地球的现状。我们知道气候问题正在发生,我们怎么去应对这些所有发生的事情?首先我们要对气候问题有认知。

IPCC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联合了全球各地的数千名研究者,一起发现整个地球面临的气候变化的挑战。IPCC有非常多的产出,在几年前他们提出全球气温的升幅将会达到1.5摄氏度,也就是说1.5摄氏度是我们的现状,我们认为全球的气候变暖不能升温到2摄氏度。1.5和2摄氏度有哪些区别呢?我们怎么尽可能要把这种升温从2摄氏度下降到1.5摄氏度?同时,我们是否能够考虑改变利用土地的方式以减少对气候产生影响?

IPCC的报告是根据相应主题展开的,全球社会、所有人都跟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发展城市、经济、国家的方式对于气候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做的更好,就能减少气候变化;如果我们能够构建更好的体系,就能更具有适应力;如果我们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将会遭到失败。


现在气候变化的节奏使得荷兰,乃至整个地球都变得更加脆弱,近几年的灾难频次在变高。根据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预测,中国在未来20年因河水泛滥而付出的经济代价将上升82%。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老板告诉你下个10年你的工资会上升82%,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如果这种灾难带来的经济影响上升82%,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中国负担的经济损失将会上升到非常大的数量。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气候变化,很多机构和人写了报告。麻省理工的《MIT Technology Review》对全球气候有相应的回顾,同时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这本书当中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很多阐释,他们描述大型灾害的发生简直不亚于外星人入侵地球。气候变化越来越糟糕,我们现在还没有紧急应对,没有强有力地站在气候变化的前沿去迎接它。

MIT Technology Review,May/June 2019

各国都有水文代理机构等不同的生态组织,他们每年都会发布一些水务报告,讨论气候变化的最新趋势。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主任David Castle在2017年展示了他的报告《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in 2016》,他认为这些机构变得越来越冗余,但是冗余的人员并没有带来非常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计划。

在他的报告中真正令我感到惊讶的消息是,大型水文组织在面对影响全球气候的问题时,仍然站出来说我们还不知道答案,因为我们现在面临前所未见的恐惧。这相当于摆脱了必要责任——他们本来应该是一个让公众觉得坚实可信的、有公信力的组织。

对于荷兰来说,荷兰60%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或者是各种形式的湿洼地,所以我们非常注意水涝的潜在灾害以及治水的重要性。自1953年以来,荷兰在去年又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水害;日本也有洪涝灾害,甚至是在同一个月之间遭受了水害之后又会遭受干旱天气,这些都是气候变化或极端天气情况带来的情况。

现在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下图是某一期《纽约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讲的是气温变高和海平面上升,荷兰传统运动冰上速滑不得已要搬迁到其他地方。本来是在荷兰最北部的偏远、寒冷的城市举办的冰上速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在荷兰境内举行这项运动。

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代周刊》等媒体也报道了非常多相关的故事,他们的结论就是世界正在快速变化,气候变化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我们的经济、环境和个人行为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下图是7月份欧洲的热图,紫色地区基本是荷兰地区,这是比平均气温要更高、更暖的情况,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变暖的大趋势。


下图是一个大学开发的联合报告,他们把气候变化的趋势反映到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蓝色地区是海洋,上面有岛屿。我、国王和政府所在的地方,包括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所有这些地区的海拔都低于海平面。

在未来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备用方案,有环保机构说我们最好学习一下德语,因为这可能是我们最容易迁徙到的目的地国家。但是荷兰人学德语,可能真是挺痛苦的一件事情。


了解气候变化

现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要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和方法?下图是一本讲诉对于气候变化人们能够做什么的主题书籍。

Too Big, Henk Ovink & Jelte Boeijenga

还有荷兰环境评估局(PBL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发布的《The Geography of Future Water Challenges》,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PDF版本。内容是把人类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的所有挑战做成图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实情况。

The Geography of Future Water Challenges

下图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有名的一张图——1972年宇航员在阿波罗17号上第一次拍摄到的地球,我们在那之后又花了很长时间才拍到第二张地球的照片。这张图被环境学家广泛引用,他们基本上都会用这张图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就居住在这个星球,所以很可能会被这张图触动。

The Blue Marble

但同时,这张图也展示了一种脆弱性,我们也可以看到大片的蓝色面积,地球70%都是由水覆盖的,好像水资源非常多。但实际上真正可以为人类加以使用的淡水资源就只有下图的这么一点点,所有的冰川、河流、湖泊的淡水资源加起来就是这么一滴水,这就是我们可用的所有水资源的总和,并且这些水可能还包含了一些已经被污染的、没有办法直接使用的水。全球有几十亿人口要争夺这些水,所以水是严重缺失的资源。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点。


第二点是关于气候。下图是正在发生的趋势——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气温)都在向上升,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同时可以发现,平均气温上升,平均降水量也会变化,更干、更湿的极端情况也会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The Geography of Future Water Challenges

还有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从下图可以看到每个国家都会面临水灾问题,有些地方可能比较脆弱,而有些地方则会有强劲的应对能力,比如说亚洲情况就比较糟。极端天气导致了很多的迁徙问题,受影响的人不得不居住到避难所。而由于极端天气在过去的30年中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可以构筑避难营的时间越来越短,难以给这些遭受极端天气影响的难民庇护。

图片来源:The Geography of Future Water Challenges
极端天气带来的移民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喜欢在沿海地区、河流地区生活,我们在这些城市地区构建了很多的资产,如深圳、广州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但这导致了更加脆弱的生态。根据最近的研究,2050年全球洪水将对沿海城市造成的损失将增加10倍,包括广州、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都将会遭遇非常大的损失。

下图是非洲在2050年可能会面临的情况,那个时候非洲总人口将上升两倍,尤其是沿岸城市会有非常大的增长率。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在基建设施建设,因此非洲的资产估值非常低,它的损失将不会被计入到全球的范围当中,但是很多的脆弱人群非洲居住。奥巴马先生也曾提到过我们需要考虑全球危机,如果遭受到非常大的灾害,没有任何保险会为在落后地区的人群投保。

Water Stress by 2050, 图片来源:The Geography of Future Water Challenges

还有一些水源短缺的问题。下图可以看到农业占据了70%—80%的用水量,50%的城市农业以及基建设施都会导致大量水的浪费,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农业浪费水、提高水的利用率,把用水量降低到30%。

水流逐渐降低减少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够对水源进行有效的管控,将会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进而会导致水枯竭以及一些生物濒临灭绝。

Low Crop Yields Require Water Management
图片来源:The Geography of Future Water Challenges

其实,大部分水资源的缺失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跟气候变化没有任何关系,但气候变化会使得整个情况更加糟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为了赚钱建造了很多堤坝、蓄水池,这些堤坝每一个小时都导致非常大的破坏。下图可以看到有将近4000个堤坝将被建造,我每一次展示这个图片的时候都不敢相信,但是的确这么多。

由于我们的投资,我们失去了湿地、水源等宝贵的资源,这种投资方式将会使得地球越趋凋敝。现在我们每个月、每个小时都会失去一些物种,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

Plans for 3700 New Dams
图片来源:The Geography of Future Water Challenges

我们现在处于拐角点,回首过去的50年,我们发现一切都非常简单,一个问题能够用一个方式去解决。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结果都是相互联系的,情况非常复杂,我们之前做的解决方案导致了现在的处境。我们当然可以用非常蠢的设施以及用非常蠢的方式去凑合着过,但是未来我们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情况将会越来越复杂,我们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过去我们制定了很多方法、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但这是基于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也意味着我们之前所做的任何政策只是为了规避过去的事情,所有的政策都不是面向未来的。如果我们并不想止步于此,我们要展望更好的生活,那么我们就需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进行更好地管控。

17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类的经济生活会导致生物凋零,所以我们每做一个项目的都需要面向未来。过去我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出于财务的考虑做了一些非常蠢的解决方案或者基础设施。未来我们将会面临更加多的灾难,我们需要转被动变为主动,并且用更加包容的方式来解决所有面向未来的问题。

我把水资源当作触发行动的杠杆,不仅是因为我是水务特使,还因为水是有承载能力的。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女性或弱势群体没有办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也就是说水资源的问题关乎环境问题,也关乎社会公平问题。

要知道60%或者70%的自然灾害都是跟水资源相关的,而70%和80%的投资都是跟水资源的问题相关的。如果水资源缺乏或者海平面上升,整体经济和人文主义都不会好。我们需要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更规范地管理以达成改变。

25亿的人都没有办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这是非常疯狂的情况,我们必须加快脚步,面向未来,采取行动。而深圳作为先锋城市和示范区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要快速地发展,但同时一个也不落下,在发展的同时带上所有人,我们要为环境赋能,让全社会意识到气候变化的情况以及严峻的挑战。

 

用系统的方法解决气候问题



这两个人大家认识吗?右边的是简·雅各布斯,她是一个社区工作者,在纽约市工作。这位女士像一个母亲一样照看社区的每一个人,不落下一个人。另外一个是罗伯特·摩西,他是雅各布斯的反面,他是一个投资人,他强力推进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不去关照人文需求。

要像摩西一样推进硬件发展,还是像雅各布斯一样关怀每一个人?我们要看到文化、社会和经济以及社会挑战的多维因素,政策方法和环境分析必须要连点成线,以长期目标去做更多的规划和考虑。

一个有规划的项目才能成为可实现的价值性计划,而且计划和项目应该分为短、中、长期。项目本身也需要远期或宏观规划,如果每个项目只是割裂的,没有放到一个大背景或者更有机的系统性中,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需要通过合作,把社会、环境、文化、经济汇聚到一起、协同发展,给环境赋能,让这些项目一起向前驱动。

另外还有透明度问题,它对于问责、社会发展、商业发展都非常重要,对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很重要。在认知过程中发生一些错误是可以被原谅的,在意识到经验教训的同时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并且将这种方案复制和传递到其他位置。

今天的话题当中也会牵涉到设计的一部分,设计不能只是画图,设计应该是能够汇聚所有相关因素的有利连接,一种以解决方案来驱动的设计才真正有价值。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案应该更多地联通有效的因素和元素,跨越不同的利益团体、地理位置,包括环境、经济、文化的多种因素,甚至设计本身也要跨越不同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发挥它的优势,这样才是更加有影响力的好设计。

好的设计本身应该是有政治色彩的,它能够很好地讲述故事、劝导公众。我们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大型基建的同时,应该要发展智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发应该和融资伙伴一起协同商议,在项目的后期维护中,除了经济因素,还要考虑本地特色和文化因素。如果这些因素都能够很好的兼顾到,它可能会带来长久的好的效益和收益。

在几十亿的大型基建项目开始之前,通常需要花一些小钱去做好计划研究和规划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好,我们的机遇就越多;前期的投资越多,我们获得的好创意就越多。如果前期的工作做得好,后期的收益回报基本上已经可以有切实保障,几百万的小规模资金就可以驱动后期几十亿或者几百亿的大型项目。还有,对于人才投资的重要性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从现在开始行动

我们看一下下图,大家知道荷兰在这块地图上什么位置吗?其实我把地图翻转了,左边是北部,右边是南部,我们可以从这个视角去审视荷兰这一欧洲海平线最低的地块。197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河流当中也有很多死鱼,我们跟周边国家达成一致——治水,获得更好的水质,因为看到死鱼我们也实在非常倒胃口。

下面几张是很多年以前的荷兰地图,荷兰有非常多水,很多湿地。幸运的是我们足够聪明,可以让自己以良好的形式组织起来,共同合作治水。现在荷兰还有26%的国土低于海平面,但是另外30%多的国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我们通过简·雅各布斯这样的人和精神,在900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非常有效的荷兰本地水务治理机构。我们支付比较高的税费来治水,保证本来自然资源并不太有优势的地块成为越来越好的宜居地。有一些省份间有竞争关系,但是对待治水时绝对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意识到水的问题会导致严重后果,这是一项不能忽略的使命。

荷兰老地图

我们关注水的两方面,一个是水安全,另一个是水质,这两个原则深深植入于荷兰的水文化当中。我们也会从机构上甚至是从宪法上引入所有治水的相关条款,在制度上给予最高的保障,水卫生也是一些公共事务首要重视的任务。

通过这样的努力,荷兰才从一个非常脆弱的地块,变成了今天这样宜居的环境。我们做了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水变成地,这样一些开拓地的项目也非常多,我们居住的地块和建的机场都是开拓出来的这些地。

从1916年,荷兰开始须德海工程建设,我们筑堤垒台将北方涌入的洪水阻挡在居住地以外,但同时动植物尤其是鱼类也被阻挡在堤坝外侧,我们要同时确保生态的平衡。1953年,荷兰遭遇了风暴潮,这是一个大型灾害,差不多有2000多人丧生。我们在灾后做了一些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意识到必须要重新思索如何治理河道。

须德海工程

荷兰的河基本上都是有固定渠道的,我们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些防波堤和修岸、造岸。我们会看到有一些三角洲地块,为了确保三角洲和相关河道的安全性,我们通过30多个大型项目,花了23亿欧元左右做了更多的储水空间。

如下图所示,我们把堤坝的位置降低,使得水渠的面积更大。在两岸地区做隔水、储水层。因为它们都处于城市,所以必须通过良好的设计满足我刚才提到的两个治水的大原则——质量和水安全。

Room for the River

在海岸地区我们做了更大的沙丘,在沙丘地下做了一些停车场,给陆上腾出更多的空间。这种投资是非常综合的,它能够兼顾经济、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它不仅仅是一个安全的项目,同时也是如何免受海平面上升危害的项目,它能够保证非常好的城镇空间以及陆上地区,也能够保证有非常多的地下空间使用。

沙丘下的停车场

在南边我们用自然的方法保护自己,鹿特丹港每1-2年都需要重建沙滩,因为海水会侵蚀海滩,如果要保证更强劲的沙滩,每一年都需要补一些沙子。

有专家提出了在海岸当中构建浮岛的方式,这样能够大大减少人力和物力,也更加安全,更加环境友好,并且我们发现它能够持续到2025年或者2030年。正是因为这些工程师的努力,我们也能够享受生活。

荷兰人工育滩工程Sand Motor项目

我们也开始考虑在城市里应对极端情况的措施,因为荷兰有很多地区都容易洪涝,我们希望找到一些吸水的地区,通过物理方式或者自然方式吸水,通过系统性方法解决极端性问题。

我们在被称为欧洲洼地的鹿特丹做了一些堤坝,这个堤坝可以成为购物中心,也可以兼顾社区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

环境意识和体制能力

荷兰政府希望把这种水文意识推广到全球,让所有人去了解、去行动。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把每个地区的行动联通起来,而不是自己独自奋战。我们跟政府、专家、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组成相应的临时联盟,也组建了数据联盟,中国也纳入到我们联盟当中,我们还开展了高级的合作小组,推动水的管理及价值,提高对水文的理解和意识。我们需要构建环境的承载能力,也要赋予环境自净能力,兼顾经济以及城市的发展。

对于需要专注恢复力的项目,我们的合作伙伴也遍布全球,资助资金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贯彻概念。我们要从不一样的角度来思考,并且以整体方式来行动。如果我们要有所影响的话,必须合作加快脚步,把最好的概念复制到全球地区,使得现状变得更好一些。

举个例子,纽约受到了反常飓风Sandy的侵袭,Sandy带来的洪涝灾害浸泡了整个纽约州,同时使得整个地区变得脆弱。这个飓风作为警钟,敲响了我们的水文意识,我们不只是要同情,还需要采取行动。下图片当中展示的是受袭击的地区,像纽约75%的电力供应都是瘫痪的,你是否能够想象出80%的燃料都失效了。

“在地面上可以停电1-2小时,如果持续很长时间停电,就会有很大问题”

灾害揭露不仅是电力系统的脆弱,同时也显示出政府的各自为政。我们之前在哈佛做了一些研究,显示出当地政府应对飓风方面的举措都非常碎片化,没有任何统一的行动,同时每个州的机构都是非常不一样的,当地的州长没有任何部署,州与州之间都相互扯皮,根本没有办法获得综合的方法去整治。

新泽西州很多地区都有这种涂鸦——“我们都恨你,Sandy飓风”,这是由很多家破人亡的人写的,这是发自内心的憎恨,他们失去非常弥足珍贵的东西,他们对600亿的重建资金没有任何兴趣,他们怨恨的是为什么工程师不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情况的重要性,要投资基础设施,确保所有人能够免受相应的风险。

“我们都恨你,Sandy飓风”

我们在灾害到来的时候才醒悟过来需要改变现状,但是这并不足够。之前我获得机会参与Rebuild by Design的项目,讨论如何进行总体设计,同时不断地更新迭代,提高基础设施抵御灾害的能力。

这个竞赛出于研究,首先我们考虑了很多的水文条件,我们每个星期都跟地方政府见面,同时跟很多家无定所的居民交谈,我们对整个问题有更好、更科学的认知。也让大众和社区的民众,包括遭受灾害的民众通过这种活动了解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们可以看到新泽西的海岸线沿途一共联通了10个团队,以一种联盟的方式去解决这些严峻的问题。当时新泽西市的政府方也提出了要求,想要海绵城市型的基础设施,有更强的吸水力和储水能力,以及应对水的灵活性。通过有效治理以后,这些地区会更具有韧性,同时还能够用这些地区培植更多食品,对海岸线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都能够有更好的修复作用。

我另外一个新的角色,刚才说了,是荷兰政府指定的在亚洲地区做水务特使,做一些工作宣传,以及寻求联合力量。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关注的其中一个城市是印度钦奈。这个城市的降雨量很大,但雨季旱季分明。我们首先考虑的方案是如何在降雨密集期做好储水,同时和城市储水系统联通,在储水过程中做好水净化,提高水质。这样的方案能够系统构成储水和治水的闭环,这样的平衡结构能够提高水的利用率。

下图里列出的都是新的措施,可以看到储水池、沼洼地、自然调节池、留置池等等,新的技术还在快速发展。我们也在钦奈城市做了很多试点项目,一旦证明它是切实有效和可行的,就会在更大的范围推广。

治水绝对不会是一项容易的工作,我希望我讲的并不迷糊。我们在纽约做了这样的项目,在亚洲也做了一些城市的项目,我觉得在深圳肯定也不会非常容易,但是不容易难道我们就不做了吗?我们去推动世界的发展难道是因为它容易吗?当然不是!中国和荷兰在很多方面开展了非常多的合作和联盟,比如说双方水务集团的合作以及海绵城市创新方案的合作,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和深圳做这样的合作,把深圳做成一个有韧性、有弹性的智能型城市。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重申一下这本书《TOO BIG》。希望大家能理解,我们面临的挑战太大了,以至于我们不能忽视它,忽视它,我们的未来就会是一片空白,就会是非常灰暗的,这个问题太大,以至于不能将它简单的简化。我们要拥抱这种问题的复杂性,在面临复杂性的同时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机遇,并且它也能够驱动我们的合作,携手一起去发展。各种组织、各种机构都应该共同面对这个复杂的挑战,不能忽视、不能简化、不能单兵作战,我们必须要用全新的、创新的方案、技术、方法、设计和更广泛的合作去战胜这个大型的问题,一个综合性的、合作性的、兼容并蓄的、基于创新的、充满希望的、致力于未来的大型解决方案,而我们必须从今天开始行动。感谢大家!


交流环节

图中依次为:朱闻博、欧文克、Cesar Rocha、葛礼德
交流环节由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闻博先生主持,除分享嘉宾欧文克(Henk Ovink)、葛礼德(David Gallacher)外,来自AECOM的Cesar Rocha也参与了讨论

朱闻博:不知道欧文克先生有没有到深圳湾区域边上走一走,对于受潮位顶托影响,但是又不想看到退潮后裸露淤泥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建议?

欧文克:我在深圳湾游了一下泳,你们在笑,但这是真的,荷兰人不仅要看水,而且要玩水,体验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您的这个问题,其实沉淀物是双方的,来自于河流,来自于海洋。我没有分析当地的系统,对于一些整体解决方案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沉积问题,归根到底是上游的问题以及河流没有非常好的功能性。如果要治本,那么在做下游的设计时,还需要解决上游的问题。

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整个系统,看看这种系统的认知是否正确,在纠正错误后针对于环境的承载力进行相应解决方案的开发,有这个解决方案还不够,需要了解一下这个解决方案是正确还是错误。


朱闻博:因为欧文克先生是水务特使,尤其在亚洲传播了环保、气候变暖的理念。在你的传播过程中,尤其在大湾区,发现我们现在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不知道你可以提供哪些建议?谢谢。

欧文克:感谢您的问题,珠三角是非常好的,它在经济体量上非常有活力,但是水务不仅仅是珠三角地区的问题,上游地区很多的举措都会影响下游以及影响整个环境的。首先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有哪些环境风险,河流对哪些物种有影响,要好好看整个系统。中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河流大川非常壮美,我们可以做好规范,打造非常强劲的政策,可以自上而下通过强劲的政策打造河流强国。我再重申一下,要自上而下制定相应的政策,要专注于河流的修复、河流的恢复力,针对水利、水力发电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相应的创意。

珠三角不仅要解决海洋的水以及河流的水,还要解决地下水的问题。因为沉积物不断地增加,导致了很多危害,尤其是集中在河流出海口中也出现了很多反沙侵蚀的问题,有这么多的因素聚合在一起导致水体侵蚀,所以需要重视水循环的利用。我不大清楚珠三角水资源循环的用量和水排放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说需要好好规划,尤其是对一些多岩层地区和少岩层地区。

可以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填海,但在填海过程中需要多关照一下整个系统的恢复力,保持跟自然和谐相处。我觉得中国是对和谐社会以及自然系统了解最为深刻的国家,这种政策需要跟自然相互协同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生态系统的和谐性。我们不仅仅需要构建相应的资源保证人们的生活,同时也需要保证整个湾区的自然恢复力,大大提高自然多样性以及生物恢复力,总体来说有非常多的机遇。

昨天我作为评审参与了一些评审会,很多方案都顾及到了自然恢复性。我参与过很多在亚洲、北美的评审工作,尤其是亚洲地区可以通过评审会或者投标的方式挑战传统做法,不断革新用海、用水资源的方式。

我们非常愿意跟大家一起合作,大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自然系统的恢复力,同时也会顾及当地政治、经济或者生态等因素。现在中国也在拐角点,整个国家也在思考怎么提高三角洲的自然恢复力,珠三角将会在整个进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观众:我们最近一直在谈城市的韧性和城市的弹性,我想问一下针对在荷兰或者在欧洲是不是有一套标准或者体系去评判这个城市达到了它应该具有的韧性或者弹性?在建设这个韧性的时候会有包括管理、工程等的支出,我们要如何做到目的跟支出的平衡?谢谢。

欧文克:有一些标准能够进行全球的实行,比如在减缓方面,我们有碳排放的标准。但是有些标准是非常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孟加拉的水文条件和珠三角的水文条件是不大一样的,或者跟其他中亚地区、非洲地区是不大一样的,并不是说你达到一个标准就能够获得恢复力。

AECOM之前也做了很多努力,全球大家庭也做了很多的设计以及研究,现在我们以相应的计划和方案来评判当地的恢复力能力以及脆弱性,以及各种生态的承载力。你不能够说深圳只是需要遵循十个标准、十个规则,我们就能够相安无事。就算是荷兰,我们也是要持续学习的,每个政府在每个城市都要制定适合自己计划,有相应的知识库来配合。荷兰是弹丸之地,跟中国不一样,但是荷兰地区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恢复力的计划,对于恢复城市韧性所需要的技能标准门槛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分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中国也有很多城市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以及目标,深圳作为排头兵需要发挥领导的作用,率先设定相应的标准,把这种标准可以复制到其他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改变。


声明:以上陈述文字和内容均为现场录音整理并且略有删减,未经发言嘉宾校对。现场视频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