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双外围展|“新遗产,新价值”展览

2015-12-04

6135 人阅读

摘要:

经过35年快速发展和粗放建设,深圳增量式的外扩固然变慢,对存量建筑的城市更新、再次开发却正如火如荼。面对巨量的、达不到各级文物保护名单的老旧建筑空间遗产,如何建立新的遗产观和价值观,重新认识和评估深圳的新旧历史遗产,让各种遗产可以共存共荣在不断更新的城市景观之中,这是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新遗产、新价值”理论与实践探索和展览呈现的目的所在。展览空间与内容充满上新下旧的重叠布局,表达出开发与遗产可以共生并存并一起创造新价值的关系,可以说是对“新遗产、新价值”方法论最直观的阐述。

活动回顾

 
主办方: 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支持机构: 深圳市委宣传部、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更新办公室
策展单位: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未来+学院

展览序言

前言

在年轻的深圳讨论城市遗产话题? 是的!经过35年快速发展和粗放建设,深圳增量式的外扩固然变慢,对存量建筑的城市更新、再次开发却正如火如荼。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在接触到的一些城市更新项目中,深感到如何评估和处置(拆!或re-living)如此巨量的、达不到各级文物保护名单的老旧建筑空间遗产,是一个理论空白、实践乏力、对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又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巨大难题。

不说那些已经迅速消失的,就在当下,600多年的湖贝古村,60多年的塘头村老屋,30多年的晶都大厦,20多年的金威啤酒厂房,10多年的城中村民宅,都正在等待推土机将其变成余泥渣土,而不管这些物质空间是否继续着功用、承载着历史、包容着社会、并且与新的开发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人们固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却容易忽略历史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以及觉察不出积累历史是否也能创造出新价值。

深圳以开放圈特区,以渔村成传说,以速度起高楼,以更新续辉煌。然而这样的讲述其实流于表面与片面,削弱了深圳的历史自信,容易形成这个城市仅靠改革开放起步、在最新最美白纸上图画的误读,而忽略了深圳前身宝安县长达1684年的郡县史、所在珠江口东岸在南中国海防边控与贸易开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千百年中繁衍生息于此地的人们所创造和积淀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更不用说这里还发现的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和更加久远独特的地质地貌。

如何建立新的遗产观和价值观,重新认识和评估深圳的新旧历史遗产,让各种遗产可以共存共荣在不断更新的城市景观之中,以物尽其用、以减排渣土、以讲述故事、以创造价值,这是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新遗产、新价值”理论与实践探索和展览呈现的目的所在。展览空间与内容充满上新下旧的重叠布局,表达出开发与遗产可以共生并存并一起创造新价值的关系,可以说是对“新遗产、新价值”方法论最直观的阐述。

遗产

城市遗产一般指城市中建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传统或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物等等),其选择通常基于历史、科学、艺术的静态价值,经历时间较为悠久,并满足至少市级保护单位的评价标准。 城市遗产虽然有1964年颁布的《威尼斯宪章》及衍生的各地文物保护法规来保护,但这些法规的共同不足是,只重视对遗产作为历史信息载体的技术保护,而没有考虑建筑空间与人及生活的积极互动和继续面向未来的演变,而这种有生命的进程才是遗产作为文物之前的自然状态和人类建造建筑的意义所在。 遗产保护法规及其理论的不周全之处,必然体现在我们城市遗产的现实困境中:如何平衡保护和继续利用遗产的矛盾?严格保护的,也会因为禁止人的正常使用而荒芜颓败,如深圳相当数量的客家围屋和古村落;过度利用的,又因为难以引导和控制的各种生活需求而不断受到改建、扩张和破坏,如南头古城。这两种极端情形固然棘手,处于中间状态的大鹏所城、公明墟却也同样处于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挣扎之中,需要通过展览、研讨和工作坊去寻找更好的答案。因而这是一个提出问题、同时也希望是能解决问题的展览。

新遗产

我们把不能列入遗产名单的、仍有使用年限和价值、却被弃置或准备拆除的老旧建筑和城市空间都归作城市新遗产。 这一概念是针对像深圳这样的土地资源紧张、需要对存量空间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的城市而提出的,是为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开发建设的环境友好性和空间文化记忆的延续性在填补一些理论空白、拓展一些实践盲区。因为传统狭窄的城市遗产概念缺失了经济性、生态性等可持续发展角度,是对未列入名单的城市遗产价值的忽视。而一味拆除这些新遗产,则浪费了既有空间资源,并增加开发和环境成本。 也正因为过去新遗产概念及其方法论的缺失,城市更新项目通常采用推倒重来模式,而那些试图保留部分老旧建筑的努力,极难获得理解和被接受。

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以自身实践探索为基础,征集同道者的研究和案例,来共同展示这个领域的努力和可能。项目包括深圳老旧工业区历史调研、罗湖啤酒厂新开发、华强云产业园升级、湖贝旧改、白石洲城市更新、坪山半月环公园设计等。 这些项目的建议方案都是最大限度保留老建筑,利用老旧建筑上空进行开发,并结合新开发挖掘和放大新遗产,在活化与利用的同时,聚沙成塔,增加深圳城市历史文化的总体厚度。

这些项目的研究探索,旨在填补城市遗产理论实践的某些空白,使城市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反映着城市更新的新思维与新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说来了都是深圳人,有多少深圳人知道沙井养蚝习俗起自唐宋有千年历史?知道下沙黄氏祭祖礼仪起自南宋至今700年犹存?知道大鹏所城600年的祭奠英烈礼仪传统?知道此展览所在的上梅林就有传统客家凉帽带、围裙带织作技艺? 给深圳扣上“文化沙漠”的帽子固然肤浅刻薄,但这个年轻城市功利务实、贵新贱旧,不能敝扫自珍、沉淀记忆和很好讲述自己的历史,却也是部分事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深圳文化的基因之一,是深圳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但同样面临着如何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加以传承和活化的困难。本次展览除了展示唤起人们对于深圳传统文化民族记忆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松岗七星醒狮舞,石岩客家山歌,大鹏追念英烈习俗,下沙大盆菜习俗及赛龙舟等等,更是特别展出了杨仟领导的胖鸟剧团的最新创作《蚝与香槟的浪漫史》。这部戏将在各种战火动荡中延续千年却在深圳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中中断的沙井养蚝文化,用戏剧的方式重新活化到戏剧观众和国际文化交流当中。

后记

中国城市最近二十多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城市化扩张和城市更新,使得城市遗产从被忽略被消失到日渐成为不容忽视的话题。特别是习近平关于中国城市“千城一面”和要“记得住乡愁”的评论,让城乡遗产在彰显文化自信、突出本土差异性和寄托文化记忆方面的作用将会被重新认识和得到重视。

参展作品

遗产

1、全国古村落案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 

我国有260万行政村,其中具有珍贵文化和家族精神价值的古村落不少于20万座,这20万座古村落是未来乡村文化体验和精神传承的主要场所,对她们的保护活化在全面城镇化进程中显得非常迫切。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古村之友,以独立ngo的姿态为古村发声代言,以组织的力量力争保障古村的合理权益。

(1)古村之友历程展

古村之友作为一支NGO组织参与古村保护与活化过程中来,从诞生的起因到成立为一支全国大型的志愿者团队,其中充满了故事和千千万万志愿者团队的共同努力,是值得总结和表达的。

(2)古村保护与活化诊断展

古村之友理解古村事业过程包括了保护、活化与文艺复兴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目前均存在着现实问题,古村之友和众多伙伴机构一同在三个环节的探索、实践和体系建设,因此这个环节有数家团队一同展示与分享。

2、大鹏所城(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大鹏所城是深圳市唯一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所城内的商业活动日益见长,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引,所城现有业态无法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城的发展目前处于古城活化和历史保护相冲突的重要节点。因此,大鹏新区重大办为引导改善所城运营现状,希望重点研论以下问题:招商指引的硬性条件;如何避免业态同质、千城一面;未来所城古建的修缮方式;以及空间格局如何梳理。

通过对项目背景、上位规划的分析和梳理,项目组提出了寻找失落在记忆深处的城市印记的项目定位,以均衡保护与活化为空间改造原则,引入符合所城气质与品质的运营商,同时建议组建所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及顾问委员会,保证所城规划设计、建筑修缮、商业准入及业态比例的合理管控。

3、公明墟(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公明墟占据公明区最核心强势的文化历史资源,是深圳市现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原宝安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是公明珍贵的历史记忆空间,记载了老公明人生活的点滴。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公明墟自然老化严重,墙面风化剥落甚至出现裂缝倾斜,楼阁木板开始腐朽,截至目前90%以上的老墟建筑被登记为危房,老墟的消防安全隐患和建筑安全隐患突出,安全责任重大。需及时开展治理改造工程,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公明墟活化改造不仅仅是文物改造工程,更是重塑公明区灵魂和文化形象的精神文明工程。充分挖掘公明墟文物文化资源价值,结合旅游、休闲、创意产业,将改善公明文化休闲产业缺乏的现状。

4、梅州攀桂坊核心区保护开发计划(深圳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攀桂坊坐落在梅州市江北老城。49公顷面积内聚集数量可观的历史性建筑。但是坊内古建筑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片区公共配套设施、生活设施不足;商业形态单一、产业低端;交通不畅通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古城区的发展,政府希望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同时,快速对片区进行一轮区域升级。我们发现试图一次性清理大片区域来做全新的规划一定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不仅会危及项目的成功,也会带来潜在的时间拖延、成本增加以及负面的舆论压力。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创造了一个可随着时间变化而自我进化的攀桂坊策略:保留坊间的道路结构,修复这些破败的建筑,在尽可能保存他们原始的特性的同时,由历史保护专家涉入其中,注入传统的客家文化,赋予他们新的使用功能,这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5、废村摄影(邓江涛)

破坏是破坏,“保护”也是破坏,这是我的感慨。当然,这主要是从民居遗存的现状引发的。       

几乎未见过令人满意的民居保护案例。在真正的人才乃至正确的态度出现之前,不论其“保护”,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建议一律停止/冻结!什么“修复”、“开发”、“活化”——与其让小资们整得不伦不类,不如仅做防盗和替换确需替换的朽坏部分足矣——在我看来,这反而更接近“保护”之义。

在珠三角,现基本已不存在象样的民居(除了自然朽坏,更多是因为“保护”等建设性破坏),在五年至十年内,会完全绝迹……

  

新遗产

         

7、罗湖啤酒厂(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迪澳建筑等)

金威啤酒厂作为工业新遗产的一个典型代表,有较高社会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有着大量结构尚为完整,房屋质量较高的现存建筑,提供了保留与改造的可行性。本次规划也旨在提供一种高增量植入与新遗产保留结合共存的现实可行的策略。

通过对现有厂房的各项价值,根据评估结果拟定保留、植入、替换等不同策略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评估增量部分的各个功能所需空间要求,依次确定规划布局,针对不同情况拟定差异化的技术手段,如(错位落柱、巨构架空、一体化加固、包裹等),将留存建筑与植入建筑缝合,创造特色空间。

8、华强云产业园(OMA、清华苑等)

本着传承城市文化记忆,优化利用工业遗存,结合华强梅林激光厂厂区的城市更新计划,设计中心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召集有志于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研究、有时代责任感的设计师,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坊讨论、模型推演来共同为华强梅林激光厂的再生利用出谋划策。        

通过对现状资料的研究、业主对历史发展的介绍以及实地的调研走访。2015年9月24日,在华强云产业园(原梅林激光厂厂区),OMA、清华苑建筑设计公司、深圳市熹德景观规划设计公司、现象建筑设计公司、迪澳建筑、灯光方程式、国众联资产评估土地方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的设计师、业主代表及设计中心近30人参与“新遗产、新价值”(第三期)设计工作坊。对于这些理念华强张总表示给予建筑师充分的发挥空间、明确内容决定建筑,并希望后续研究工作能为华强云产业园处理好“过去、今天、未来”三者关系。

9、白石洲、湖贝城市更新(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白石洲五村城市更新研究

白石洲五村更新改造的研究是都市实践在2011年后,进一步回应城中村开发的城市现象。白石洲五村位于南山区华侨城与科技走廊之间,现状居住人口达12万人,是该片区服务于年轻劳动人口的主要功能片区。在未来的改造愿景中,开发商需要建设大约500万平方米的新建筑,平均容积率达到10。在这个课题中,都市实践的介入希望能够为后城中村发展及超级密度的建筑类型进行研究,并指出具有创新及积极回应城中村具体社会现状及未来开发诉求的平衡方案。

在研究中,对白石洲的城市肌理进行了研究及梳理,并在整个场地中将大规模开发化整为零,以分主题功能片区的策略重新分配建筑空间。另外,在建筑类型研究时,针对每个主题功能片区,都市实践对若干种超级密度的建筑类型研究,包括新式的赔迁住宅类型、创新公寓类型及复合超高层类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都市实践的方案里,我们提出在每个功能主题片区之间,以缓冲带的方式释放更多城市空间,并借助这个机会,尝试探讨城中村建筑保留的方式。

   

湖贝老村

湖贝老村是有500年历史的深圳原住自然古村落,它完整地保持着“三纵八横”的村落空间格局,灰雕青砖的老房子,村落中人们的生活风俗保持着民间的多样性。它是深圳市区中唯一的案例,是等待被发掘的文化宝物。通过创造性地改造重建让湖贝老村重生,探索更加三维立体,全方位发展的高密度城市空间模式,寻求城市更新的新方式。

老村旁的公园,提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稀缺的绿色景观资源,将公园的绿色空间激活并渗透至村内的各个场所,让老村更加生机盎然。老村中质量欠佳的楼宇会被新的现代建筑取代,而大部分的老村落形态与建筑都被保存,同时赋予除居住以外更多新的功能。至此,岁月沧桑的古老与崭新前卫的现代并存,湖贝老村所焕发出的新生力量将使其成为深圳新的文化、商业、时尚地标。

       

10、坪山新区中心区半月环公园建设工程设计竞赛(WAU建筑事务所)

“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马林诺夫斯基

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因为土地政策城乡二元论的割裂,在世界城市化过程未曾呈现的城市景象“城中村”迅猛发展起来。城中村,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市化形体,在中国一直被视为脏乱差的代表。作为见证深圳30年快速发展的城市形体,应该被作为样本而保存。其高复合城市功能值得现代主义规划学习,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生态圈表现出其惊人的生命力:多样性,邻里性,可达性,复合性等。坪山新区中心公园景观规划,我们提出社会互动景观概念:应该保留其场所信息,对原有城市肌理,动植物,人文应表达最大限度的尊重。希望以一个中立的态度看待城市发展的过程,景观规划应采用逐步介入,创造一个有场所延续性的生态系统,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并赋予新的功能,以期保留人们对这种小尺度,拥挤,混杂的城市文化的记忆,从而成为邻里的情感交流纽带。

11、光明农场小镇(光明新区管委会)

光明小镇,珠三角特色都市休闲游的新热点,深圳西北部创客文化精英的聚集地。

光明小镇位于光明新区东部生态休闲旅游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南部紧邻广深港光明城高铁站,可与珠三角周边城市快速联系;北面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隔路而望,人文气息浓厚;东、南面被公明水库、碧眼水库、大顶岭森林公园环抱,省5号绿道贯穿区域南北,自然风光无限;区域内更汇聚光明农场文化、侨民文化、客家原住民文化及光明三宝等地方饮食文化。

遵循留下记忆、留存历史、腾出未来的发展思路,光明小镇将打造光明生态旅游休闲片区的2.0升级版,作为光明新区文化展示平台,展示光明印象,延续光明文脉与记忆的同时,打造成为深圳乃至珠三角及全国以生态农场为主题的旅游名片项目。

12、新遗产物品巡游(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除了建筑,还有很多用过的物品还没到古董文物的程度,也属于新遗产。这些物品可以再利用,而且有新价值可以赋予。设计中心搜集有一批上世纪80、90年代原华强激光厂房流水线工人使用的不锈钢凳子和工作台,随着工厂的搬迁,通行做法是把这些旧物品处理掉,变成垃圾回收。然而一把有历史意义的椅子,它的出处、经历、创造的价值,再利用的价值都需要体会与深思。同时,女工背后的故事也值得去关注和挖掘。

作为深双外围展“新遗产”专题的先导艺术行动,11月底,设计中心将150个工作凳贴上 “新遗产,新价值” logo和部分华强女工档案信息标签,由雕塑院出发,重回华强产业园,并在中心区书城广场与群众互动,最终前往本届深双主展场作为咖啡厅座椅再利用。日前,这批华强工作凳已存放在主展场仓库一隅等待开展后启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13、香槟与蚝的浪漫史

如果没有这样的一批剧团,而且没有其他原创艺术的话,深圳真的很难说自己是国际大都市,而只是一个国际自由港,即贩卖别人的作品。这是国际大都市的声誉在文化上的一个立足点。

深圳现在在一个比较微妙的时间窗口上,正开始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意识,而这些意识都是比较客观存在的,且需要有一些有意的解释,最终才能形成这个城市特有的个性,气质,审美方式和对待世界的一种看法和观点,或者是立场。

不只是原创戏剧,还应该有无数原创的艺术,包括文学、视觉、电影等等,让城市在文化层面上一个台阶。换句话说,从一个自在的城市变成一个自为的城市。我们要有城市的一个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是不同于其他的城市的个性,否则的话,我们只看到全国千篇一律的城市。深圳应该找到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气质,乃至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14、深圳非物质文化展示(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全球化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强其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通过对部分案例的梳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探讨如何让其在当代生活的新土壤里继续生长。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锋作为嘉宾,分享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呼吁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承和保护。

展览重要节点日程安排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