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遗产,新价值 × UABB | 展览总结与回顾

2016-01-25

5761 人阅读

摘要:

我们希望这一展览及伴随展览组织的研讨和系列工作坊,是探索活用遗产资源、探索城市更新新模式的重要开始,期待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机构、专业人员能够参与新遗产新价值命题的探索。我们也相信,通过新遗产新价值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能有助于解决中国日渐受到诟病的城市 “千城一面”问题、乡村剧变失去乡愁的问题,以及城乡设计建设中的本土自信问题。

活动回顾

一、展览背景

(一) 什么是新遗产?

新遗产是城市遗产概念的拓宽和变革。 所有原用途结束后准备另改它用、弃用或拆解清除的老旧建筑,以及其它物质或非物质资源,虽然年头较短、看似没有历史文化价值,但都可归作新遗产。 同时,活用re-living各种遗产资源、让遗产与新需求新发展共存共荣、共同创造新价值的态度和方法,也称作方法论上的新遗产。

(二) 为什么要提出新遗产?

深圳乃至中国城市发展速度太快,正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更新,有巨量的老旧建筑和其它物质及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处置,目前简单做法就是清除为垃圾并带来各种环境、文化和社会问题,新遗产课题就是探讨除了清除之外的对待遗产资源的其它可能性。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在具体实践中遇到政府更新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对待这些遗产资源上的困惑,因此提出“新遗产、新价值”的系列开放协作研究课题,并借2015年城市\建筑双年展之机,收集相关实践案例,举办这一专题展览。

二、策展方案

(一)  展览总体策划思路是什么?

首先将案例分为三个板块:遗产、新遗产、非物质遗产,每个板块由若干作品组成。 展览空间设计师杨小荻贯彻了策展方在新遗产上所倡导的活用已有资源的核心原则,对华强云产业云展厅已有的高科技氛围和设备进行了活用,用打印的老墙面图板在展厅中围一圈墙裙,以增加与遗产主题相称的沧桑质感,并将深圳大学研究者顾蓓蓓提供的20多个老工业遗存的立面重新描绘镶嵌其中,对应的地面上附有位置地图。而空中漂浮的,则是参展者关于这一主题的思考。

(二)   遗产板块

1、深圳最重要的城市遗产是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单的大鹏所城,其明清东南沿海最险要海防司令部的重要地位,及几百年间在防卫、海禁、闭关与开放中所体现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大历史,都还没有被完全挖掘、梳理和讲述。而现有大鹏所城居民、房东、租户、股份公司和政府正在所城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挣扎和寻求出路,因此展览将开展工作坊来为所城难题出谋划策。

2、另一个需要展览组织讨论出路的是公明墟,这里展出了其古旧的街道立面和规划机构所做的前期研究工作。

3、深圳还有大量空置或破败的客家围龙屋需要保护和活化,这里展示里筑博建筑设计公司为梅州一个客家围龙屋片区攀桂坊所做的、努力让围龙屋的集中保护跟周边开发相平衡的方案,可惜这个方案没有被开发机构采纳。

4、恰恰是2015年初的一处梅州围龙屋拆除事件,催生了一个迅速成长扩张至全国性的社会组织——古村之友,其发起人、深圳景观建筑师汤敏既接受了展览策展方的采访,也带来了古村之友的故事和初步开发的乡村产品。

5、除了以社会组织的方式关注乡村,这里还有自称末代关西仔的邓江涛以个人长期的摄影记录、写作、印书和微信发布等方式,表达一位城市规划管理者对废村老居的感怀和乡愁。

(三)   新遗产板块

6、很多人忘记深圳曾是香港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历史,约30km2的光明农场原猪场、乳鸽养殖和花卉基地面临由于原有产业的环保、市场和产业等问题不得不转型,新的能够平衡环境保护、历史记忆和资源活用的方向在哪里?这是光明新区政府部门想借助这个展览和双年展专业资源寻找出答案。

7、白石洲同样有国营农场的遗迹,1959年因铁岗水库修建拆迁离开宝安加入到缺乏劳动力的沙河国营农场的塘头村,还保留着当年运来旧村材料建起的5排86户平房,和南侧的篮球场一道,被密密麻麻的7层以上的独栋私房围成了一块70*90米的公共开放空间,充满健身和夜市的活力,有如中世纪欧洲古城的中心广场。尽管白石洲片区已经纳入了城市更新范围(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公司还是通过独立研究,试图证明,在开发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将周边拆除代之以更高密度和创新的综合开发,是能够将核心的塘头村的老房和空间记忆作为一种新遗产延续在新开发中。

8、在另一个罗湖区湖贝村的城市更新项目中,都市实践设计公司采用同样的周边高密度综合开发策略,试图让500年湖贝古村落能在新的高档开发中得到保护和延续。都市实践设计公司合伙人孟岩在访谈中也强烈表达了对这些城市历史记忆有条件留存而最终还要被拆除的困惑与不甘。

9、非但老旧建筑可以在高密度高档次开发中可以共存和发挥新价值,即使在坪山中心区规划的半月环公园设计竞赛中,也有WAU建筑设计公司的吴林寿,能够别出心裁地看到基地中的老旧建筑遗产及记忆资源可以在未来公园中发挥的新作用新价值。

10、真正启发设计促进中心提出“新遗产新价值”的城市更新新主张新模式的,是面临推倒重来建设珠宝商业综合体的罗湖金威啤酒厂更新项目。尽管经过很多沟通工作,开发机构已经愿意保留一些典型的造型特征(如入口红楼和筒筒罐罐),用作历史记忆的视觉符号景观,但我们通过组织工作坊,研讨了啤酒厂遗留建筑在新开发中可以继续发挥的新作用(比如做停车、设备和观光层),而主动加入研究的以段鹏为首的清华苑设计公司团队以扎实的结构、施工、运营分析,证明这种将新开发面积与基地老旧建筑空间叠加的共生共荣改造模式,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的综合效益。

11、金威啤酒的老瓶都可以酿出更新更有价值的新酒,梅林华强三洋电子厂转产后要处理的流水线上女工坐的不锈钢圆凳,是否也能发挥比金属废品更高更新的价值?设计促进中心与华强云产业园合作,将坐过那些凳子的女工工牌找出来,重新挂在凳子上,贴上“新遗产新价值”的展览标签,分别摆到华强云产业园的户外草地、中康路雕塑家园的广场、市民中心背后的公共空间上任人坐看,将这些电子工业流水线上的坐具变成了带着历史文化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最后作为这个外围展的作品代表,到深双主展场上发挥服务和公共艺术作品的双重作用。

12、而华强云产业这片从华强三洋激光电子厂转型而来的新产业也面临着增加面积容量的强烈需求,是推倒重来合算还是在原来高质量大荷载建筑上空加建到同样面积合算?通过设计促进中心组织的设计创新工作坊的多轮集思广益,一套逻辑清晰的新旧重叠开发方案由OMA设计公司何宛余提出,配合上清华苑段鹏的详细论证,已经初步得到业主方和规划主管部门的认同,将成为城市更新中活用新遗产、增加新价值的示范新模式。

13、配合华强云产业的建筑、家具等遗产的再利用,设计促进中心王一人对工厂内的生产线和厂房状况也做了摄影记录,并在序厅屏幕中播放。

(四)   非物质遗产板块

14、在探索新旧物质遗产再利用新模式的同时,非物质遗产同样面临着如何传承和活用的困境。我们在介绍大家相对陌生和不够重视的深圳非物质文化同时,也特意采访了有深圳民俗固守者称誉的廖虹雷老先生。不管是比例愈加稀少的本地人,还是先后来到深圳的移民,真应该放慢脚步,停下来听听他谈守不住的百年老屋、守不住的千年古村落、却仍在孜孜不倦想留住深圳一方语言民俗的挣扎和努力。

15、用同样的“新遗产新价值”的立场和方法来看,非遗也需要活化、演进、和当代生活有更好的结合才会有生命。胖鸟剧团杨阡与法国戏剧家合作了《蚝与香槟的浪漫史》,将在各种战火动荡中延续千年却在深圳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中中断的沙井养蚝文化,用戏剧的方式重新活化到戏剧观众和国际文化交流当中,尤其结合沙井养蚝世家江家宗祠的蚝壳墙院落所做的现场版演出,令人惊艳。

16、另一个作为深港独有历史资源正在得到挖掘和重新赋以新角色新价值的是车公,这位护送南宋末代两位小皇帝逃亡到南方的将领,曾经救死扶伤,显灵驱瘟,得到本地百姓香火祭祀。可惜深圳车公庙在日据时期被拆除,空留车公庙地名。随着深圳地铁四条线路在车公庙的聚集,被邀请负责该站地铁文化创作的公共艺术中心团队决定挖掘和重塑这位已经让深圳人陌生的车公新形象,作为地铁车辆运转的护佑使者和代言人,并和深圳人的当代生活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创造出另类的新遗产新价值。

17、可以挖掘的还有深圳本地人的家谱文化。社会人类学家马立安领导了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的一个“新家谱”研究,对福田12个城中村做了社会人类学的家谱调研,并绘制出文化地理绘本,组织本地学生参与练习,通过简单有趣的提问和标记地图的方式,将传统的家谱文化,发展成深圳新一代人重新认识家庭、社会、历史和地理的新课程。

三、观展留影精选

展览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2月29日闭幕。展期内共接待观展人员500余人,参观人群多样,涵盖了深圳市委领导、城市更新部门、设计师、中学生、以及郑州宁波等地政府领导。部分照片如下:

2015年12月25日 开幕式现场
2016年1月7日市委宣传部及规土委领导观展
2016年1月25日80余名中学生参观展览

四、新遗产的继续

新遗产课题的提出,源于深圳历史表面上的年轻、以及城市更新改造的迅猛所产生的历史延续性的焦虑需求,也源于深圳文化的多元和创新思维的兴盛。这里感谢深圳市委宣传部韩望喜先生在推动城市遗产国际交流时对新遗产概念的重要启发、以及对这一展览的参与和支持!感谢深圳城市更新办公室邀请设计促进中心参与研究和促成新遗产资源在城市更新中的保留!感谢华强云产业提供新遗产研究的素材、实例和展览场地!感谢光明新区规划管理局愿意将其新遗产项目放到这一展览平台上来寻找解决思路! 我们希望这一展览及伴随展览组织的研讨和系列工作坊,是探索活用遗产资源、探索城市更新新模式的重要开始,期待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机构、专业人员能够参与新遗产新价值命题的探索。我们也相信,通过新遗产新价值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能有助于解决中国日渐受到诟病的城市 “千城一面”问题、乡村剧变失去乡愁的问题,以及城乡设计建设中的本土自信问题。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