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旅回顾 | 【设计与生活24】城市×自然:大沙河生态长廊小旅

2022-08-05

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

2412 人阅读

活动回顾

《设计与生活》年度策划将以“城市×自然”为主题,将通过城市调研、案例分析、交流活动等形式开展,以城市绿色空间作为话题切入点,构筑规划建筑师、管理机构、市民公众的多角色对话平台,从而推动全链条多环节实践发展。

本期选取成都作为研究对象,与深圳进行对话,通过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的案例分析,了解成都公园建设思路;在地方面,带领公众参观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还邀请成都深圳两地设计师展开关于绿色公共空间的营建讨论。8月5日,小旅活动在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如期举行。精彩回顾请点击以下视频:


设计小旅

本期活动来到大沙河生态长廊,由负责设计师、AECOM景观设计副总监易可倩导览,从大沙河南端示范段出发,向北到九祥岭湿地段结束,设计师分享了他们从自然出发、从城市发展出发、从人的活动出发的设计理念,也分享了在建设中多方协调带来的经验和成果。

雨中漫步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大沙河的整体的长度13.7公里,南边与深圳湾直接相连,北端连接长岭陂水库以上的山体绿道,从深圳湾到西丽再到龙华串起大的绿道体系。整个大沙河生态长廊分为三个主题段,开始段是城市活力段,两侧跟城市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穿越了整个南山中心区。中段区域定位是生活休闲段,两侧主要是居住区。尾端进入大学城之内,定位是学院之道段,更多的是和学校文化之间的融合。

示范段:参观队伍首先来到整个大沙河生态长廊的起始点(属于示范段),示范段河道宽度15米,河道形态是直立式的岸坡形态。这一段水深很深,与深圳湾有海潮之间的交换,通过河口的赶潮闸来控制水位变化,也是因为先天有利条件,这一段设置了水上赛艇功能,今年端午节这里举办了龙舟赛。这些活动的设置都是设计师在最早期,对河道两侧的形态和空间做梳理之后,考虑哪些活动可以加进来,哪些现有的生态或者生境可以保留。

生活休闲段:生活休闲段与示范段相比有较多的差别。明显的差别是两边河岸的状态,城市活力段全都是直立岸线,生活休闲段两边都是软质的驳岸,多为石头墙的形式和滤坡形式。现在站的位置是十年一遇的水位线,基本上“山竹”台风的时候路是会被淹没的。但是上面的路是200年一遇的水位线,基本上是不会被水淹,做这样两级的步道也是考虑人在行走的时候有观水或者亲水的需要,这一段的大的设计原则是生态生境的保留。

两级步道©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步道与动物:这一段步道的设计所用的一些材料更多考量更自然、更生态、更蓄水的特性,右侧边的草坡底下的小凹陷的底部埋了雨水的房管,作为自然的生态雨水沟,渗透之后,可以大面积减少雨水的淤积快速下渗,隔一段大概是十米二十米的距离下面有拉空管,拉空管是考虑到最右侧的公园和河道之间有一些两栖类的动物,小的生物通道的预留才能保证景观的建设不破坏原来的生物链条。在设计中还会考虑一些小的措施,比如在砖块下面的基础里面埋pvc空管,两侧留有开口,动物从一边下去,从另一边穿出来,避免动物在路面上受到车辆或者人行的干扰。

两岸的连接:现在两岸连通主要是以汀步的形式,汀步的形式相对于跨河的人行桥在河道的防洪规范的要求上更容易通过,因为汀步是可淹没的,而且结构体量更小。如果是做人行桥,考虑现在河道的跨度基本是40-50米之间,这样的跨度如果两侧有大的落地结构,对沙河西的影响特别大,沙河西本身是快速干道,有侧压力也有河道的挡墙,大的结构落下去之后对岸坡的破坏大,这是现实的限制条件。

汀步连接©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岸坡两侧的植物:这一段大面积大部分的品种是原来现状植物做了保留,两岸原生植物保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两岸能长成稳定的群落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人工种植需要一直维护,施肥、定期除虫,反而造成了二次污染。我们推低维护,可持续和群落化,是因为人工种植之后,在长期的养护过程当中,能减少非常多的投入和污染的情况,对于整个的生态环境也是更友好,而且岸坡两侧的植被,有护坡的功能和生物进化、生态栖息地的功能。原生自然群落的优势是很难被替代掉的,人工种植的时候反而会破坏它。我们当时对于两岸的植物是每一段去航拍,在航拍的基础上圈出来入侵植物,把入侵植物清掉之后,根据现有分布的品种,再看要加哪些品种,尽量保证原来的群落的结构。两岸看上去好像没有设计,但是反而是费的功夫最多的。做完之后,发现大家对这种郊野化的景观的接受度还是可以的,而且郊野化的景观带给人的感受会更自然,更放松一些。

郊野化的景观©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全龄设计与使用:中段两侧有非常多的居住区,这块设计考虑的是全龄的使用,考虑比较多儿童活动和趣味探索的功能。当时场地现状有非常多的树所以才做了架空步道,用架空的手法下面的绿地植被还是照样可以长,底下的生境不会被破坏。在架空步道可以看到下面的一些空间设置,结合原有的现状树做一些小树屋,周末的时候来看,每个树屋里面都坐满人在里面打牌或者野餐,林下的区域还有砂石和儿童的这种滑梯,这一块在周末的时候使用率是非常高的。

架空步道©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湿地公园:后面的九祥岭湿地公园是人工湿地,我们希望西丽水厂局部的一些尾水通过湿地来净化,再进到河道里面。当然,从湿地的体量来看,没办法净化全部西丽水厂的水,自然湿地的净化率没办法做到快速,如果只靠湿地净化可能需要几千公顷或者上万公顷的湿地。我们做湿地的目的是,在这片靠近居民区靠近学校的区域让这种功能性的生态进化的景观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让大家了解水循环到底是什么样子。


交流环节

最后在九祥岭湿地自然教育中心,Aecom设计师与华润置地深圳大区城市运营事业部分别代表设计方与运营方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交流互动©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Q:请问你们对大学城这一段的设计有什么建议,或者对环境的开放性有什么好的建议?
Aecom我们当时在做大学城的时候参考的是英国一些学院的案例,比如剑桥,基本上每个学院里面有一条河,这些学院是没有界限的。所以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就希望把所有的学校的边界全部都拿掉,让河、学校、城市三位一体。但是对国内的学校来说围墙很重要,有管理的需求,所以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看后面可不可以逐步把界面打得更开一些。市里也帮我们跟几所学校沟通把围墙打开让给市民让给游客。我觉得大学城更偏向于活动和学生的使用,所以有更多活动的东西在里头,绿地就没有这边多。


Q从方案构想到落地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一是你们在整个方案里面妥协过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是什么,解决方式是什么?
Aecom妥协的点还是在于两岸连接的桥,一个是刚才说防洪的问题,另外就是造价的问题,加上现实的因素,本来希望增强和周边的社区的联通性,但是市政不是表面上看到只有一条路,底下有各式各样的管网,包括交通也不是想象中可以随便改变,这是一个比较遗憾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其他的都不算妥协,因为对于项目的落地,从设计到施工到维护,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之前方案阶段提的一些想法,到了建设阶段一定有很多跟现状不一样的地方,到了现场看到一些状况,有些本来要我们妥协,我们借由妥协变成更好的机会,包括有一些树、观鸟点等,有很多东西都比设计纸图纸做的好,这个我觉得可能是最有趣的、最特别的经验。


Q:说到运营的问题,这种公共配套,服务面积比较大,但是通常是公益性质的,华润除了可能是算大账的方式,或者其他的项目平衡的方式,有没有在项目本身的一些节点上涉及到一些能够自己自负盈亏的一些项目的创新性的做法,想请教一下。
华润:我们是华润置地深圳大区城市运营事业部,主要以城市运营商角色整体统筹开展城市公共项目,从前期规划策划、中期开发建设到后期长效运营,为城市提供全周期运营服务。在项目运营方面,华润置地从深圳人才公园一路出发,陆续运营大沙河生态长廊、滨海休闲带,以及茅洲河碧道、蚝乡湖公园等项目,已经在深圳获取了十余个市政配套项目,作为政府的帮手、助手、抓手,华润置地配合政府关于“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市场与专业的力量,担任了资源整合者和专业服务提供者;在公园运营中,我们依托公园公共属性,拉通华润置地内外资源,以开放式的公共日常活动为基底,丰富公园日常运营内容。比如截至目前,我们已在人才公园成功举办35期院士讲堂,邀请到了45位国内外院士向大众分享科研成果,这个活动也已成为南山区的金牌活动了;商户管理方面,我们会在商户择选的时候就做好项目特殊性的沟通说明,要求对方有自负盈亏的能力,并且随时配合公园临时开闭园、接待服务等相关工作,确保运营工作的整体性;除此之外还引进了润加物业,对水体、两岸绿地的养护、更换进行了一体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园服务。


Q从设计到运营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时候,各部门是怎么协调,是一套什么样的机制去协调?
华润:以大沙河生态长廊项目为例,首先非常感谢南山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指挥部,督促协调和强力推进各项工作,项目仅用了22个月就完成建设,向市民全段开放。在建设过程中,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还与我们联合组建了大沙河生态长廊景观工程项目联合临时党支部,这也是南山区代建制项目中首个工地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挂牌成立后,成为各方信息沟通、矛盾调解、工作协调的中介和桥梁,推动了党建与城建同频共振。

同时为了更好地运营,在获取项目的初期,华润置地结合公开招标程序经多方面的综合比选,最终选取了AECOM团队作为项目的全过程设计顾问,共同从自然、城市、人文等角度对项目精确定位,前期运营工作也同步介入,深度参与项目设计与建设,量身打造项目亮点。
Aecom:我们在城管的带领下,首先跟各个部门发函,发完函之后一对一的沟通所有的项目,了解每一个部门的诉求。交通部门关注的是沙河西要做快速化道路的加宽,加宽之后没有空间做慢行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们提出来可以从大沙河生态长廊中的绿地里面解决慢行问题,同时我们的一些需求也跟他们协调得到解决。水务关注的是防洪,一定要到达到安全性标准,同时防洪截污已经做好了但是表面的复绿没有做到位,我们就把现在冒出来的基础设施做美化。从设计师的角色来看,协作的关系不是说要求一定要配合做什么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专业是对的或者是错的,很多时候沟通在于要把自己的东西用对方的语言去沟通。


Q大沙河生态的问题在世界上有没有类似的项目,大沙河水平跟他们的相比是怎么样的?在设计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比如说蛇类对居民的影响。
Aecom:对待野生动物的原则就是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一般在国际上不会特别防范野生动物,毕竟它们也是生命,有生存的权利,所以我们还是要保持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我觉得跟国际对接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项目没有过度设计,中国大部分的项目的过度设计是设计师太想发挥自己的意识,一定要加创意在里头,过度设计之后就不接地气,所谓接地气是接市民大众的地气,我觉得这个项目比较成功的是我们给城市留下来遗产,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大沙河是不输给国外大部分的项目。


Q还要请教两个问题,一是设计的问题。现在既有行人,又有自行车和电瓶车,这些会不会有使用上的问题,怎么解决使用的矛盾?还有管理问题,公园的管理,企业代管跟城管局管有什么区别,管理上面是怎么来控制?
Aecom:说到宽度想起来我们当时定车道和步行道的时候打样打了五六版,很明显看得出来示范段更宽,非示范段更窄。示范段做完之后,我们觉得示范段的绿量太少,把路做宽了之后给人的视觉和空间感受就不对,在实际使用上面来看,我们发现跑步的人、慢行的人还有骑行的人,使用的时段是不一样的。骑行的人,尤其是工作日的时候,主要是早晚上班的时间段使用,跑步、慢行的人是晚上下班之后、或者是早上时间段才有的。这样错开之后我们就把宽度缩窄了。深圳所有的公园可能有一个问题是潮汐式的人流,工作日的时候人流少,周末的时候人流非常大,我们在管理的时候就有差异化,周末的时候慢行的人多,是不让骑行的人进来,满足更大多数人的需求。工作日的时候可以骑行解决通勤的需求。深圳的公共空间还是有量少的问题,所以大家总觉得没有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随着公共空间增多,大家就可以选择去哪个地方呆着,大沙河当时就是锁定慢行、骑车、跑步这样一些活动,不希望做的特别喧闹。
华润:总的来说我们是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来执行。但是区别于普通的物业管养,我们坚持站在城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关注城市的持续活力和未来发展,结合公园主题和设计,为政府提供创新运营思路,从文化、艺术、创意、科技、自然等方面打造城市活动与公园活动的公共复合空间,搭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平台。就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自然教育中心,这个空间是免费向市民团体开放预约使用的。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城市公园文化联盟,呼吁社会广泛参与,打造更专业化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生态圈,整合深圳公园,以公园+为载体进行系统性的联动,很欢迎在座的各位加入我们。


Q:我是城市规划师,也参与了一些深圳在做的滨水廊道空间的规划,在未来更多是以水务部门为主导的碧道建设怎么样可以达成更好的效果?另外想问运营方,假如没有高聚集度的关注和这种资金的保障的情况下,大面积这种碧道和生态廊道的开发建设,你们有什么建议?
Aecom:大沙河因为完全是城市中心,所以获得的倾向和关注度更高,我们也在想并不是所有好的设计或者好的空间需要很贵才能建出来,可以以性价比更高的方式表达,我们要考虑碧道本身到底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每一个碧道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的环境不一样,导致倾向性也不一样,比如说新洲河碧道,还有其他的,比如广州的碧道,相对于深圳来讲投资可能是深圳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我们关注的点还是慢行系统的联通和绿廊的连接,做到这些也并需要非常高的造价,可以用透水砖来代替石材,以本地维护的植物为主,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有些碧道,重点是里面有更多的活动,有一些碧道,是郊野化的、串联性的功能,承载的功能不一样,甚至有一些碧道,完全考虑生态性,发展方向就不一样。深圳碧道总体规划里面,也是一个长期的推进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城市发展更好的时候,碧道才会发展的更好。
华润:华润置地结合“城市投资开发运营商”的战略定位,从运营前置及片区统筹前瞻来通盘考虑,平台化统筹机制,匹配多方需求与资源,以政府为重要客户和伙伴,站在城市视角,对政府诉求精准理解,统一出口,对内精准匹配相应的华润系资源。

现场合影©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本文内容根据现场资料整理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