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旅回顾︱【设计与生活23】城市x自然:社区连接自然 – 基于自然的深圳解决方案

2022-07-02

深圳景田社区公园群

7764 人阅读

活动回顾

《设计与生活》年度策划将以“城市x自然”为主题,将通过城市调研、案例分析、交流活动等形式开展,以城市绿色空间作为话题切入点,构筑规划建筑师、管理机构、市民公众的多角色对话平台,从而推动全链条多环节实践发展。

本期选取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与深圳进行对话,探讨超大城市社区微绿空间的营造策略。我们将通过曹杨百禧公园的设计案例,了解设计背后的复杂及博弈;在地方面,将带领公众参观深圳景田社区公园群,深度体验社区公园、与社区居民的面对面交流;还将邀请上海深圳两地设计师共议社区公园的设计与营造。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esd Solutions, NBS)正不断被城市管理者和专业人士所熟知,众多城市和投资者对NBS的需求和兴趣稳步上升。

NBS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在这次走街观察的公园中都有所体现:

  • 规模“小”,功能“少”- 充分利用街区空间对公园进行升级和改造,结合了社区使用者的需求进行极具针对性的主题设计;
  • 城市公园系统的一部分- 为市民提供绿色公共空间, 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并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了丰富的深圳本地植物;

  • 公园设计以及功能区的划分 - 是基于周边社区的组成关系和公园使用者的需求与和习惯。

本次“设计与生活”的小旅活动由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联合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以“社区连接自然 – 基于自然的深圳解决方案”为主题,组织走进观察景田社区公园片区,同时邀请时任负责设计师车迪分享公园群的设计理念并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精彩活动回顾请点击以下视频:

#1 走街

集合地点位于景蜜社区公园,本次活动的体验和观察,从踏入公园,寻找签到点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啦!

通过抽签,大家被分为三组,分别去“宠物乐园”,“交通科普园”和“熊大主题儿童乐园”完成走街任务:

① 对公园内的市民进行访谈

② 在手册上记录自己对公园的观察(如基础设施,适用人群,自然与生态)

签到 – 景蜜社区公园
组团撸狗狗 - 景田北六街公园(宠物乐园)
学习公交站牌 - 景田北七街公园(交通科普园)
观察动物 - 景田北二街公园(熊大主题儿童乐园)

#2 工作坊

各小组成员将走街观察进行讨论,并共同制作主题公园的绿地图。

景田北六街公园(宠物乐园)

席同学:宠物乐园采用围栏形式进行了人与宠物的活动分区。公园内树木种类很多,也有一些本土植物。在基础设施上,有一些紧扣主题的如骨头形状的椅子和狗狗雕塑,同时在宠物分区还有针对宠物设计的饮用水水池。在人群上,大多为附近的居民,也有远处驾车慕名而来的宠物主人。所做的活动大多是简单的与宠物互动和坐着闲聊,绝大部分都是反映出一个人和宠物和谐相处的景象。

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公园中缺少一些刚需的基础设施,比如厕所和遮风挡雨处。其次,宠物分区中许多宠物游玩设施并不适合家养宠物,其参与难度太高。在宠物分区中还存在大小狗的冲突问题,比如饮水池就经常会被大狗独占而小狗因为体型与设施的交互迟迟喝不到水。而且作为一个宠物大量聚集的公共区域,宠物粪便不及时处理和宠物之间的直接冲突都是让人难受的点。

对于此,我们也构想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图所示。首先是针对刚需公共设施的点,我们希望能在此增设相应的设施如移动公共厕所和亭子。其次针对宠物分区的问题,设立大小狗的分区,同时在小狗分区中设置一个流动水的小溪景观,方便小狗饮水。同时增设一种能够通过验证提供粪便回收袋的公共设施,方便宠物主人清理,缓解环境问题。

李同学:逛公园的过程中,对人来疯的狗狗爱不释手。组员积极地采访各类使用人群,观察狗狗对公园的使用情况。

讨论和汇报过程中,更多地结合使用者体验从公园服务的视角出发提出我们的观点,而不是从总体设计、工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狗体工程学”等新颖的观点。

在嘉宾的汇报中,提供了对小组观点的设计师视角的解读,例如沙坑、狗狗运动设施等建设的可行性。参与走街的观察员和设计师,相互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发。

景田北七街公园(交通科普园)

黄同学:对于一直喜欢观察城市建设和社会现象的我来说,这次活动是非常难得的和有意义的,将处于不同行业内、不同年龄的参与者汇聚到一起来讨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区公园建设。从增量建设逐渐转为存量建设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城市老旧环境的更新与改善,而社区公园恰恰是连接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过渡性载体,社区公园的改造与提升也提高了居民幸福感和生活的安全感。这次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基于加拿大记者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的关于“街道眼”的观察模式以及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人性化城市》当中所使用的调研方法,对于中国现阶段下检验社区公园改造后的效果与运营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公园的长期价值和使用频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园设计师的回访与城市公园管理者的后期维护,有的公园因此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记忆与共同维护,而有的公园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逐渐变成城市消极空间。

对于交通主题公园来说,刚来到公园中就在中央的亭子休息,发现在亭子的两端比较晒,有效的遮阳面积对于大家来说都聚集于中间,我个人的看法是将米粒形的亭子转换为云朵形和圆形,在提高园内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与整体圆形流线形成呼应。对交通主题公园的植物印象也特别深刻,尤其是本土植物的配置与地形的结合,很好地隔离了街道的噪声,使得园子内部形成一个较为安静的空间,而这恰恰是强调了自然空间的属性。树荫下可以休息的座椅并不是很多,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有居民自发地在树荫下搭建自己的坐具,可以让喜欢在林下的使用者可以靠近自然,喜欢人工构筑物的使用者在亭子下乘凉,增加使用者的可选择性也可以考虑进去。在中央的构筑物上虽然呼应的交通科普的主题,但是大部分的装置还是缺少一定的互动性,需要孩子们解读的信息比较多,比如在科普交通标志的时候,可以在可翻转的背面增加对于交通标识的解释、在街道上标出机动车的盲区等。但总体来说,交通主题公园作为第一次来到这个公园的我来说,非常惊喜。

景田北二街公园(熊大主题儿童乐园)

毛豆:我作为儿童代表给大家说一说我对景田片区北二街熊大儿童公园的看法。进了公园之后,我看到了一个阿基米德取水器,可惜它已经坏掉了,如果正常的话一定会很好玩。后面我又去了滑梯,滑梯上有两个大熊的雕像,非常漂亮,也很有趣。滑梯很刺激好玩,我忍不住玩了好多趟。但是由于滑梯下面的是沙坑,所以旁边器材上沾满了沙,而且沙子有一点脏,我觉得定期更换的话会更好。滑梯美中不足的地方是,缓冲部分有一点短,这样可能会摔到沙子里。我认为这个公园整体非常完美,希望我家旁边也有一个类似的公园。

梁同学:公园是一种财富,而且是一种长久的财富,在城市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不会看到公园重新变为高楼,而是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园出现,尤其是疫情时代,公园的作用更加凸显。

我们组今天重点观察的是儿童主题公园,儿童友好是全龄友好建设的重要部分,深圳有这种意识是各位市民的幸运。

这个公园附近都是比较老旧的小区,小区功能不完善,公园的设置是小区功能的延伸。

公园的分区比较简单,以活动人群主要分为儿童区和老人区。公园中有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设置,好像是叫阿基米德取水器,但是目前设施坏掉了。继续走来到两个休息亭,有很多老人在附近打牌,这边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打牌用的桌子、椅子用完之后都在锁在这边的,我相信在这群人中有一种自发的传承,最晚走的人要负责锁好,钥匙应该就放在附近的隐蔽处。在老人群附近有一个羽毛球场,是公园中唯一见到年轻人的地方。

继续向里探索就来到儿童活动区域,以滑梯沙坑为主要设施,搭配了一些攀岩墙,使用率比较高。有意思的事情是,旁边就有一些建设设施,家长可以在这边运动,孩子也一直会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

白菜:在家门口的社区公园里,你能看到哪些不一样的自然居民呢?大概有50+。

在参与这个活动的一小时自然探索里,我们队伍里的伙伴先发现了公园布置的阿基米德取水器里一团团的树蛙卵泡,原来这个已经坏掉的装置,已经成为了树蛙的育婴床。

沿着曲折的园林小径,桉树、小叶榄仁、风铃木、吊灯树、白千层、非洲楝、美丽异木棉、大花紫薇、香樟等植物居民正在阳光下舒展着身躯,也为我们提供了盛夏的阴凉地。

耳边不时地还传来了红耳鹎、噪鹃、麻雀的鸣叫,虎斑蝶正在马利筋周围的叶子上休息。自然里的动物居民此刻便如同这个公园一般,孩童正在快乐地嬉戏玩耍,老人年轻人在一旁休闲聊天。

我想这也是一种自然里的韵律,它让更多的人走向了自然,与自然有了新的连接,这大概是也是这个社区花园最初的设计理念——到身边的自然里去。

安安:景田北二街公园熊大主题儿童乐园相比于宠物主题园和交通科普园,是更具备多样性特点的。它是服务对象更为全龄的,爷爷奶奶亭下打牌、青年男女场上打球、学龄孩童跑上跑下不亦乐乎;它也是片区内唯一有“豪华”公共卫生间的公园,功能板块多元、配套设施齐全。

我们这一组的伙伴也是极具多样性的,有城市爱好者、城市规划与管理相关从业者、自然解说内容创作者等大朋友和念小学的小朋友。有的伙伴发现两个亭子不够爷爷奶奶用,还有四、五桌自己支摊儿的每天还会把桌椅在公园内锁好;有的伙伴注意到成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和熊大滑滑梯配套布局,形成了长辈与孩童相互照料的“公园眼”;有的伙伴采访了玩耍的小朋友,他们玩得很开心但又觉得沙坑的沙子点脏;有的伙伴在公园使用人群之外,还关注到了公园内更多的生命,最容易被忽视但不可缺少的小草、缺乏维护的水坑中隐藏着的树蛙卵、飞鸟与昆虫以及他们的食物……

如果说来到这个公园之前,最吸引人的是熊大主题滑滑梯;那来到公园之后,因为公园自身、使用人群和走街伙伴的多样性,让土地使用规划图上的一块绿色变得极具生命力。

#3 嘉宾分享

车迪

景田片区社区公园群负责设计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

深圳市未名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

曾任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设计管理中心执行委员、景观总监。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公众参与城市环境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公众认识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通过有效的组织,惊喜地发现很多观察和采访得出的观点非常有价值,甚至很多“我觉得”的表达是洞察后的见解,这些必定会成为公众参与良好的基础;多年龄段与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参与,也会让我们看待城市环境的视角更加立体饱满。

城市高品质宜居发展背景下,会有很多改造类型的项目,对诉求充分地调查与理解非常必要,也是项目成立的基础。我们的环境建设也正需要完善这些环节——公众的前期参与与后期评估。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城市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活动的组织是环境品质提升的延续闭环,以建成项目为案例的再讨论与建议,是我们未来项目再一次精进的基础,也会促进体系的完善。

平衡公众利益主体诉求,解决痛点,创造新的生活场景是项目所要始终追求的目标。活动中公众也更好地理解了项目的初衷与难点,环境的持续更需要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建设者与公众双向奔赴,才是高品质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途径。

*本文整理自嘉宾及讲者

图片/视频均来自于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