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教育——设计中心成立四周年及未来+学院启动

2015-04-24

雕塑院圆筒

6051 人阅读

摘要:

立足于深圳的创新环境,以十年五届深港双城双年展(UABB)建立起来的学术网络,及近五年来设计中心广泛的城市实践课程为基础,结合深圳设计之都对创新思维人才的巨大需求,一所由UABB学堂衍生出来的新学院——未来+应运而生。借设计中心成立四周年年庆之机,利用酷茶会的交流平台,拟邀深圳设计教育新锐力量,共同探讨和思考面对时代转型及环境变化、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设计教育模式。

活动回顾

未来+计划

刘磊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首先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这就像黄主任说的,这个计划其实从设计中心成立之后就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今天才能揭秘这个计划,所以我非常荣幸。    

首先说一下,其实我们学院的名字就是叫“未来+”,因为现在这个“+”都非常流行了,所以有“互联网+”。

首先,学院肯定是立足于深圳这个非常创新的环境;同时,我们也借用深圳“双年展”这么多年建立起来的学术网络。我们用广泛的社会和城市实践课程,我们希望利用这个课题成为学院当中的一部分。同时,我们觉得深圳这样的一个“设计之都”其实对创新人才是有非常大的需求。其实我们“未来+希望采用一个非常灵活创新的方式。

我们的目标首先是希望可以用现在的时代转型,我们知道原来深圳是山寨城市,今年开始变成创客城市了,时代真的变了,环境也在变化,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学院可以基于一些挑战,基于深圳以及珠三角本地的需求,并结合全球的一些资源能够形成产、学、研合一的课程。当然,我们最终的目标其实是想培养未来的创新领袖,我们希望在教育的同时对那些希望提升自己思考或者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提供这样的教学或者培训的机会。

“未来+的愿景。除了教学以外,希望这个学校能够成为智库,为城市提供解决方法,也成为一个平台可以培养、传播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同时,变成一个引擎带动社会企业的创新,它是一个可复制的创新教育品牌,能够推动我们的教学文化。 “未来+其实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平台,我们将会和很多这样的大学机构来进行合作教学,其中包括了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辛辛那提大学、雪城大学、荷兰国际新城中心、苏黎世艺术大学、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学院、变革学院,当然还有我们。

我们也对“未来+做了一定的思考,所以首先我们觉得“未来+是一个教学,当然,我们“未来+下面也会有这样的媒体计划,这个媒体计划其中也包括对建筑文化和设计文化或者是设计思维文化的推广;同样,还有一系列的出版计划;同时,我们也正在筹备建立这样的车间,其中包括数据建造车间和创客的空间;同样,我们也想提供这样的客栈让国际研究人员或者国际实践者能够来到深圳进行他的一些研究或者实践;此外,还有这样的孵化计划,希望为我们的学生或者为深圳本地的年轻人提供空间上或者项目上的一些孵化;最后我们这里也会建立一个吧、一个沙龙,我们希望能够在一个非常轻松的环境下,大家可以交流、沟通,产生新的一些想法。 下面我就是大概介绍今年会开的一些课程。

首先我们就会和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实验室来合作,我们将会在5月18号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工作坊,围绕低碳城这样的很多课题进行一些研究我们会在低碳论坛的时候,6月17号-18号也会和现在支持的一些独立研究大学的机构开展一系列的展览、论坛和研讨会,并且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低碳城市建筑竞赛进行一系列的研讨。    当然,我们还有这样的一个和系统变革学院合作。它其实是由全世界很多关于教育、管理运营的一些大师组成的一个非常有创新的学院。

我刚才提到的主要是我们关于A课,就是我们关于低碳方面的课程。当然,我们还有C课,就是关于创客的课程。

首先是我们的马立安老师会在6月下旬开展一个深圳研究的国际交流活动同时,我们也会和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学院合作,主要是通过参数化探索实际当中的问题,为城市进行这样的一些改善意见;另外一个是我们希望和它进行数字化的建造。

另外一个课程是我们的学院非常强调的就是思维能力,首先是我们和系统变革学院带来关于思维的一系列的课程,因为产业现在面临着升级、互联网的冲击,包括我们本身所在的建筑或者城市都在面临创新,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系统动力学的视角来分解现在新的机会和挑战。此外,我们会推广另外一个课程叫系统思维,也是想整合系统思维能力,个人发展、企业发展、社会变革,希望能够让这种实践者可以找到一些工具包,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我们也会和雪城大学院长合作我们希望在6月中下旬有一个这样的研讨会,希望可以来探讨这个设计思维在我们当前的城市或者建筑设计当中的一些应用。 另外,今天也非常高兴,我们的另外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彼得(音)也在这里他会来我们深圳和深圳本地的设计师进行分析、研究和设计,可以找到呈现方式或者推广方式。 当然,此外,我们也会和一个非常要好的合作伙伴就是荷兰国际新城中心开展一系列的游学课程,主要是带动我们去探讨一下荷兰和我们深圳本地或者中国现在的实践当中的对比,主要是阿尔梅勒,希望能够在阿尔梅勒这个地方了解荷兰这么多年来城市规划的建筑设计,尤其是对新城的城市化的一些态度或者方法。另外一个主要是针对城市设计当中通常被大家忽略的部分,比如说这种保障房、公共空间、文化遗产等。

这个计划我就暂时介绍到此下一步首先是希望能够招到更多本地对我们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当然我们也希望可以招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刚才提到创新的学校,在运作上肯定也是创新的模式,所以在未来还会把“未来+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也希望各位能够参与到这个计划当中。 谢谢!

设计创新实践  

赵宇波 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

非常荣幸受邀来到这里给大家做汇报,今天上午我去拜访了工业设计界的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师,他说他当年在北京工作的时候评职称,别人问他:“你做什么的?”他说他做工业设计,人家就很生气的说:“工业你能设计吗?” 我想我们现在是做创新设计,同样会有很多问题但我想不管是哪种工作和设计,其实在逐渐的被实践证明它的价值是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会给大家带来我关于设计方面的一点思考,但是由于我原来是中科院的,出身科技团队,所以可能会相对外行一点,说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 我们有微信号。

今年的“+”非常的火,其实设计本身就是看它用在什么地方,当然用在不一样的地方就可以生成不同的产品,甚至设计出新的业态。所以现在所有新的东西基本上与新的科技是平行出现的,或者说可以稍早几年,但是新的产品甚至新的商业模式以及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叠加之后所出现的新的业态基本上都是以科技为主的。现在进入科技大爆炸的时代,但是真正的创新并不是由科技直接带来的。

有这样的一个研究表明——口袋式的创新起源于设计而非技术,什么意思呢?很多技术其实已经出现了,有的技术甚至出现了很多年,但是真的在产业界或者在百姓当中产生爆发式影响的还是由设计师带来的。这里面举了几个例子,有一个叫福特的自行车,学工业设计的人可能都非常熟悉,这是工业设计里面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内燃机被卡尔本兹发明之后,其实内燃机一直没有被广泛的应用,最后是在1905年福特汽车造出了一台自行车,这台车成本更加低,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跑完之后换轮子、换配件,非常的容易,其实就是现在4S店雏形的运营方法。另外,标准价格开始出现了,所以这样的车一下在美国普通百姓当中普及起来,因此也带动了经济发展。而在这之前所有的汽车要么是人们用来代替高级马车的工具,要么是一些特殊场合所用的东西。当然,还有像苹果的产品,大家都在用,苹果的产品几乎没有这个世界最好的或者最深奥的技术,包括它的工艺,但是它是把所有最合适的技术用设计师跟人交互的体验和功能的设计集成到了一起,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产品。它的复杂不仅仅是产品,还有它的商业模式,它的软件和硬件,所有组成的生态系统。这样的一个东西归根到底不仅仅是由技术带来的,而产生真正引爆在于一个设计或者说在于一个设计师。其实设计一个产品、设计一个城市,里面有太多非艺术的东西在,更多的其实在于我们叫成果或者科技成果的实现或者说叫跨学科的知识。 刚才两位老师分享得特别好,他们的课程也会有很多跨界的出现,低碳的、设计思维的等等。我们过去所讲的产、学、研的思路,总是认为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往下面是一个纯线性的漏斗式的,也就是说越往上的可能没用的东西越多,最后是非常有限的产业的机会。但事实上这种纯线性的产业成果实现的模式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大量的成果在初期以其它的方式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从线性到多线性的变化、变革,才是真正的转化的根本。所以说大家再也不要批评大学教育没有出现好的成果,其实很多在学生年代在产业界创造出新的东西,就是他们走出社会的摸索产生的学科交叉的结果。

这个过程其实分成了这样几个阶段。一个是什么叫研究,最根本的是解决研究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研究者。因为研究的工作就是如何发现高价值的思想和技术的过程,你发现了它之后,有可能不是自己的,它很可能是别人的,发现了之后才会把它用到合适的地方,所以其实每个人都是研究的一个角色。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主要的工作,设计师要充分的站在科技的肩膀上,但是要知道设计已经不再是一种生产关系了,设计师不仅仅是一个小角色,他更是一个生产力的角色,因为设计把科技整合了之后才出现了我们生活当中所用到的大部分的产品和设备,就像我们的这个研究院,大家会有很多合作机会。

这部空调是我们去年跟海尔合作研发的一款全新的空调,除了造型上的特别之外,其实根本上是里面出风和送风原理的改变,这样出来的风,它跟热风之间在没吹到人身上的时候产生充分的混合,所以更加舒适,现在被称为第四代空调。这种空调给设计师带来了新的空间,当然技术的突破也非常重要,这是我们的团队从里到外设计出来的一个成果,像这类的成果其实还蛮多的。其实我们倡导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种形态,在今天这个时代里面其实科技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需要我们去把好的知识、好的技术加在一起,所以为什么今年“互联网+这么流行,因为的的确确到了“+”的时候了。谢谢大家!

未来教育的心灵转化

倪韵岚 系统变革学院中国区代表

今天早上可能很多人起来之后都在腾讯新闻上看到一个消息,就是今天是哈佛太空望远镜投入使用25周年的一个纪念日,所以开始的时候我想给大家放一个视频,是关于我们人类想征服太空的过程的一个两分钟的视频。

短短两分钟的视频实际是从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截出来的采访一系列当年登月的宇航员或者后面登月的宇航员,采访他们代表人类探索太空的感受。他们怎么看待自己进入太空的感觉呢?他们觉得最震撼的不在于看到外太空、看到其它的星球,而是他们回眸一望看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时候。 这个跟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我们的关注点往往在于说我们去征服外太空、征服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能够寻找到一些什么,这个是我们目前的聚焦。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共同去看一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我们未来的教育要面向的社会状况。在去共同看这个社会现状的时候,我介绍一个我们在系统变革当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冰山模型。冰山模型是我们往往在水面之上看到非常小的一部分是表现出来的,而我们在水面下是未知的,这个部分有什么呢?就是冰山水面上看到的所谓的世界是我们每天经历的这个东西。我们往下会发现到一些趋势,在趋势下我们会发现一些结构是导致这个事件的发生。    

下面我会用一个设计界的案例来讲一下,这个是昨天一个朋友发的一个设计费为什么十年都没有提高的故事,我们尝试用刚刚跟大家介绍的冰山模型来看一下。首先,我们看到我们的设计费是平的,所以在这个水面上看到这么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下面有一些什么趋势呢?就是说在国内很成熟的行业前十名的企业占的市场份额是非常大的而我们建筑行业的上游房地产业最大的企业还不到1%,这就是表现出一个趋势。他对比国外和国内建筑行业,发现国外是一个良性垄断的结构,由于它有细分,所以在细分领域里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可以拿到比较高的设计费;而我们国内是没有很强的细分,所以每一家都在竞争,最后这个设计费就很低,这是他看到的一个结构层面的问题。

结构之下支撑这个结构的是什么心智模式呢?作者也有一些分析,他说这里面有一个模式就是我们设计企业的高管或者是老板他们认为规模很重要,所以他们比较的是规模的大小而不是单个项目设计费的高低。我们在运用冰山模型的时候,当我们从上往下去挖掘,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心智模式;我们自下而上的时候,它又可以帮助我们去找到一个共同的愿景,改变的心智模式,然后改变我们的结构,进而影响我们趋势,让我们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所以这个是冰山模型。 讲到这个,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说被教育对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呢?我用这个图跟大家展示一下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会上的问题和挑战可以分为这三个鸿沟,生态的鸿沟、社会的鸿沟和精神的鸿沟。生态的鸿沟是我们自我和大自然的脱节,所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在透支我们下一代能够运用到的地球资源这个鸿沟背后最根本的是一个矛盾,就是我们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和我们无限的欲望之间的矛盾。第二个是社会鸿沟,就是我们自我和他人之间的脱节第三个讲到了精神鸿沟,就是我们自我跟自我的脱节当我们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明白我们今天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面临这些问题,都是刚才讲到冰山模型水面之上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学校、教育其实都在做很多的努力,只是说我们在解决它们的时候往往用的是各自为政的思路,各自为政指的是很分裂、很割裂的来看依照刚才那个冰山模型来看,我们真正想改变这些现状,这些现状的形成是由于水面下的这些我们思维上的范式所引起的。 我想邀请大家想想你们觉得这里有什么样的假设呢?比方说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是我们必须要竞争,这是很大的一个假设。爱因斯坦有句话叫“你无法用造成思维的模式来解决问题”,所以也就是说当我们不能改变这个假设。大家知道每一天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当我们不去改变这个假设、不去转化我们心灵的时候,这个是非常难以发生的。 刚才的这些是希望通过这个冰山模型带大家去看今天教育的着力点可以放在什么地方,也许它可以是我们怎么在冰山下去转化我们的心灵,然后透过我们这种心智的转化带来真正的影响和结果。 基于未来的教育,我想跟大家一同来展望一下,首先,它会从聚焦于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回到我们本身作为人的需求。我的老师麻省理工的彼德·圣吉(音)先生提出了一个三个觉察,一个是自我,就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自我的觉察;一个是我们与他人的觉察,我们怎么与社会和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互动;还有一个是系统,就是苍生万物的连接,包括未来的纬度,所以这是一个转向,从向外的转向内的。

还有一个转向是走出教室的转向,其实关于教育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假设,似乎今天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特别着重的讲是头脑和知识的学习传统的教育忽略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动手能力在整个教育当中的作用。

这是在柏林做系统变革的人,他们在用建筑模型的方式去设想他们未来的社会变革项目,就是我们从原本特别专注于头脑的教育去到手、脑、心的结合。还有一个城市是创造力的力量,这是有一个数据,麻省理工的毕业生所开创的公司的经济产值是两万亿美金,如果用GDP来衡量他们就名列了世界第十大经济体,所以实际上教育所能迸发出来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我相信这也是我们未来教育的趋势,就是从下载式的到我们可以去创造。 总体来说,我这里有一些关键词是我对未来教育的一些展望。我觉得未来的教育实际上是关于一种场域和土壤的构建,在这个构建里面我们会有更加个人的教育体验;我们会珍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会更注重实践性,也会更加的关系导向,也会重视我们觉察和觉知,最后,我觉得未来的教育一定是集体和团队学习的过程而不再是个人的学习,他在这个团队里面共同创建,最终达到这种转化。谢谢大家! 问:我提个问题,因为我们搞设计的其实基本上是理工科的思维,你提到了反观心理,能够有注意这些理科生提升他的创造力吗? 倪韵岚:实际上,我在这里面提到的社会技术是有非常深的研究基础,而且在西方很多创立了这些社会技术的人都是来自于理工科的背景,像工程学。而且我们现在最新的社会技能的很多工具是融入了设计思维、融入了原形,所以我觉得跟“未来+是有很多非常契合的东西。因为我们最终的创造力其实还是来源于与宇宙的源头、与社会的源头和与我们自己源头的连接的能量。当我们这个能量建立起来的时候,其实创意是无限的,所以我觉得是非常有帮助的。

设计思维与创意城市

吴韶华 希瑞设计

所有设计最初的都是来自于头脑的念头,但是念头从哪儿来呢?肯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设想,人类是为了解决生存,是有一种工具或者功能,再之后才演变到了一些审美的附加。我们觉得最好的设计师还是大自然。

你观察每一个细节都是这么完美,它好像必须是这样长成的,那是谁来给它设计的,大家有没有思考这个问题?还有,远古的村落生长这么美,这是怎么设计的,农民是哪儿来的设计感?多思考这些问题会发现设计是离不开时代的在地性,就是你所居住的环境和土地如何结合,这样的设计不经意会成为最完美的设计。

一个城市发展到今天,物质更发达了,精神的层面就会软弱,但是显示出的城市特征是这样的状态。

这是现在大都市的感觉。它有什么样的城市的特征,人们生活在里面怎么体现,设计和创意在里面怎么体现?它也是一个大的场面,但是人去接触的时候怎么来体会这个城市?那就应该落到公共空间上,人跟城市的关系,包括人与社区、人与人之间、人跟环境的关系,在这些细节的地方来呈现出一个城市的创意感和设计感。 举一些国外的案例。

医院也算是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医院,听说小孩一进去就紧张会不会有一个像游乐园一样让人感到放松的医院呢?这就是设计给生活带来的一些改善和愉悦,对人们精神和心理所起到的一些影响。还有在欧洲、挪威的自行车大伙,它的城市特征和气质就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之中。自行车上坡的时候的一个轨道,它的人文关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这个城市的设计。 我们再看大的方面城市的发展,它是时代的变迁,每一个时期的城市的外在形象实际上是那个时代政治体制下的外在表现,我觉得有些东西是自然形成的。在解放初期到改革之前是封闭式的大院,自给自足,几乎没有什么交流,除非是搞一些政治活动,这是那个时代的体现。

再进一步开放之后,从封闭的墙来到了开放的街,可以寻找到一些休憩的地方,体现了人们想生活、想设计的冲动。 1992年到2002年这个时间是城市发展迅猛的时期,由于过多的追求经济的最大化,空间不够用了,很多的绿地被交通工具都占有,快速的道路也侵占了很多土地。

那个年代也有一些公共的需要,但是城市的人口爆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所以极缺绿色的一些休憩地。到了2003年到2009年这个时代又进了一步,追求和谐以及人性化的回归,尤其是内地的大的广场几乎只能是看或者是参观,到那里被暴晒或者是被雨淋,设计非常的生硬,不考虑到人的层面。到了2003年以后大城市设计开始关注人的体验。到现在人们更追求到对人的关怀,回归到人本。整个创意也好、设计也好,如果不落地、不落到实际的环境和实际生活里面便是空中楼阁。虽然房地产和市政发展得很快,但是2009年之前只是一种配套、被动或者是不得已的,并没有从人本出发。现在人们开始回归,真正想以人为核心,但是怎么样起到真正的让人体验到温馨、愉悦、温暖呢?

我们也思考这个问题,这种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为谁而生?更多的是有机城市空间网络的形成,更关心人的生活和体验。 我们生活在深圳,深圳成为“设计之都”已经很多年了,创意在这个城市是如何体现的?深圳现在又打造“创客之城”,离成为“世界城市”的目标有多远?往下看,“世界城市”有什么标准?用世界的标准,就是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来看深圳,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用深圳的眼光看深圳。深圳现在已经和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城市,我们要走出去学习世界,我们的标杆是新加坡,我原来特别想去曼哈顿,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就要靠大家的努力。追求“创意城市”、“世界城市”深圳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政府规划、设计单位,还有甲方共同努力,把深圳创造成一个真正的“创意之都”或者“创客之城”,让我们未来能够生活在更加温暖、激情、活力、健康舒适的环境之中。

这是后面的小设计,这都是国外的,实际上是一些名片、底孔,让人感觉非常愉快,这就是设计给人带来的体验,这是属于工业设计的。

这是广东的一家,它是用很废旧的建筑物料做成的一些工具,它有功能,同时有欣赏价值又环保,这是未来设计的一个趋势。

这个是英国的一个商业广场,好像是可以动的,当它落在这里是一座桥,升起来是一座绿色的雕塑,这是一个城市细节的设计。

还有一些令人小心动的设计,不下雨的是时候像左边的太阳,下雨的时候显示出小时候玩的小方块的游戏,这都是跟生活的连接。

这是关于我们公司的,有两个,一个是希瑞设计主要是偏向于大尺度的城市设计规划;品盛偏向一个环境艺术,具体的一些小品的创意、品牌策划。这是我们2009年文博会的作品,当时“印象深圳”非常轰动,没请商业报社,而是自己花几个小时来拍这个东西,拍得非常细。这是当时的会展,虽然是公司作品,但是反映了深圳30年发展的历程,从废旧电子元器件、电路板等组成的。基本就是这些,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

郭湘闽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非常高兴又来到设计中心,我是设计中心的老朋友了。站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今天我们的“未来+”学院在设计中心这里成立了,我非常高兴,所以对于它来讲未来应该有什么期许的。我带来的是我自己的思考,供设计中心参考。 首先,我想我们作为学院派一开始是先从大历史说起我们要面向什么样的未来教育,首先要搞清楚我们这个是什么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我称之为原子化,为什么叫原子化呢?我们在座所有人包括老外都是一种人的后代,大家可能觉得我们都是人的后代,没错啊。但实际上人里面分成很多人种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是属于一种目前理论上公认的一个人种的后代叫做智人,实际上历史上有很多其他的人种最后都被我们打败了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有一样秘密武器使我们能打败比我们高大、强壮的种类,这个秘密武器就是两个字——组织这种组织在人类历史发展上起到重大的作用。在什么时候达到巅峰呢?先有了军队,然后有了公司,有了企业,有了工厂,把人类社会从经济各个方面推向了一个巅峰,最后的高峰出现在资本主义制下面的福特汽车,达到了人类生产的巅峰。我们说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今天以后历史出现了一个轮回,我们从最早的原始状态发展成为一个组织分子,甚至更复杂的化合物,我们今天又回到了原子状态,就是出现了很多以个体或者是小组织为形式的原子化生产模式。

这里面有两个极好的例子,一个好的例子叫创客,大家靠自己的创意、天才般的设想借助互联网发明一种新的产品通过少数几个人合作。反面的例子也有,正面的叫创客,反面的叫黑客,所以原子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它同样影响到我们设计世界。 这里面影响很多,我分享两种影响。第一种影响就是原子化生存,原子化时代设计师也是要靠网络。有形的组织虽然是去除掉了,但是无形的网络我们是依靠的。这就是数字化教育第一个特点叫交互化,交互化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在有组织时代只要对一个组织负责、对一个行业链条负责,我们相互之间不发生任何的横向交叉,但是在今天这个界限已经远远的打破了。这里面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乔布斯,乔布斯的创意做出苹果来,它是把哲学的思维巧妙的移植到他的产品当中,形成了一种所谓极简主义的思想,导致了苹果这种跨界产品的出现。哈工大和瑞士、苏黎世大学、西班牙的一所学校正在探讨学校,在我们学校里面建设一所国际设计学院。这个学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里面把所有跟设计有关的学科都放进去了,没有时装界的设计、还是工业设计、还是城市设计的界限,我们所有人都在一个学院里面,这就是无界。哈工大现在深圳校区也在建立一个国际人文艺术学院,里面有一个环境设计的专业我们这里的环境设计根本不需要有天壤之别,它是把很多工学的技术和人文艺术的设计理念嫁接在一起,它的专业课程是人机交互、数字化媒体。    

第二个,原子化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今天当你成为一个原子化设计师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被一瞬间推到了最前线,也就是你的东西要贯穿从设计思想一直到最后落地的产品,你整条链条都要走,就是对设计教育第二个要求就是产品化。 这里面举一个例子,一个是彼得蒂尔,大家都知道彼得蒂尔是PayPal创始人,就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他就讲了一个案例,他说他刚出来创业的时候有失败,为什么失败?因为那个时候他是个工程师的思维,他自己学过很多技术,他认为我搞设计没有问题,他按照自己的兴趣设计了一款产品,然后认为会大卖,结果发现没有一个消费者会为他买单。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教育都是条块分割的,包括我们在校园里面学的都是停留在理论上和产品设计的前端,不接触市场。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要知道彼得蒂尔的这个现象很重要,也就是我们要有产品化的思维,所以我们今天才提倡教育的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我认为有三大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一定要跨界的教育理念。跨界很重要,,从我们的学科建设来讲我一直很反对把城市分割为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N个大学科,我觉得对于很多同学来讲尤其是本科阶段什么都要学这对他未来有很大作用。 第二,要理解整个产业链。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只做前端的思想理念,鼓励大家这方面很多,但是对于后端怎么落地、怎么实施这块的教育很少。 第三,产品导向在产业链上面,我认为产品导向很重要,就像“未来+”一样,但是我又冒出一个问题来,就是作为一个组织也好,作为一套课程也好,我们将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出来,就是我们这个组织的产品是什么?从我们的专业来讲,我提倡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全程教育第二个是作坊式,传统的作坊式在今天有手把手教育的必要性。第三个是新的教育体系里面应该大胆的褒奖失败 对,败课。为什么?突破我们中国传统的成王败寇对大家的束缚。刚刚刘总监介绍完“未来+”以后,马上有人问有没有学位咱们这里能不能做点其它的尝试,破除成王败寇的思想?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听过湖畔大学,你们看新闻可能知道,谁干的?马云。马云的湖畔大学是民办的,但是他把这些人全部叫来小班教学,只教一个内容——失败,就是告诉你从马云所见到的人当中有多少是创业失败、商业失败,整个从头到尾都是失败的,他只教人失败。我们现在不缺乏各种让我们脑洞大开的课程,但是怎么样才能规避开创新或者是创意道路上的各种陷阱,我觉得更有意义。 最后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载体,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其实“未来+”做的非常好。

第一个,一所没有边界但是有氛围的学堂。这块我推荐剑桥的学院制,大家都知道剑桥大学有31个学院,它的学生见面都要问两句话,第一句话是问你学什么专业的;第二句话,你是哪个学院的。它的学院是这样的,你入学的时候是入到物理系,但实际就是你会跟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在一起,你所遇到的专业的同学也是不一样的,这很容易激发你的跨界的灵感、创意,所以我建议将来我们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模式、工作坊、小书院把这种没有边界但是有氛围学堂做起来。 第二个,一个教学的实体能否成功最根本的是要有这样一批老师。。我也很关心咱们这个“未来+”要持续下去肯定要考虑机制运用,虽然我们设想是公益性、很有爱心的,但是我们怎么持续,我觉得这个模式设计应该是要考虑的。我觉得我们需要有这么一个试验田,是一个弹性的、灵活的,而且对我们这种所谓正式的国民教育体系的教育的范式是一种补充的模式。

深圳大学建筑教育的创新构想

主讲嘉宾:仲德崑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谈教育,但是我今天到这儿来很受教育,大家讲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特别是一开头讲的“未来+”以及刚才各位嘉宾所讲的一些思想,今天我讲的教育可能跟刚才大家讲的教育稍稍有点不一样,我今天讲的就是我到深大来以后我们现在做什么事,正好借这个机会做一个广告,也表示一下对我们刚才所讲的“未来+”的教育的一种支持,我觉得我们这种教育和刚才诸位讲的教育实际上确实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大家知道中国的建筑教育有一个从英国、美国引进来完整的评估体系。它是有一些很严格的条目,先满足这些条目最后才能拿到毕业证、才能拿到一个专业学位,有了这个专业学位你才能申请注册建筑师的考试,所以它是一个专业教育。因此,刚才讲的教育相当于教育当中的正规军,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守教育部、建设部关于评估的一些体系,但是具体怎么教法,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想法。

今天我主要想给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现在在做什么,让大家知道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在发生什么,也希望大家共同参与。深圳大学成立已经有32年了,社会一直对深圳大学的毕业生反响很好,我刚才讲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我们过去是3+2,三年是基础教育,最后两年是相当于专门化的,后来变成了两个专业,今年夏天开始我们将会增加一个专业,这是游戏规则。

这是我们现在的体系,现在是从一年级、二年级到五年级,最后五年级是毕业设计,我们在一年级教什么、二年级教什么,原来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过去主要是按照年级来教学,我们现在想对这个教学做一些创新。

我们对国外的一些教育和世界上很多知名的院校教学体系做了一些调查,像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CL的教学体系,它基本上实行的是导师制或者是工作制。日本有一个学校的教学体系,它有一个主持教授,有博士、硕士生、助手,把一年级、二年级也都组合在这个教学体系里面。国内有很多学校近年来在该与建筑方面也有了很多的发展,像在东南大学,我曾经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我在东南大学搞过一个四、五年级贯通的垂直教学体系;其它的一些学校,天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有这方面的试验。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原来横向组织教学调整为纵向教学的组织体系。

它的目标和意义。这是我们整个的架构,一个矩阵。我们有若干个纵向的教学组,把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放在整个体系当中,在这个体系当中有一个教授叫做主持教授,然后一、二年级的教授把他叫做一个基础平台。我们教的是范式设计,你可以去设计任何东西而不仅仅是建筑设计这是一个设计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思维。

这是我们整个的教学组织架构。实际上除了这个纵向的体系之外,我们每一个年级仍然有一个横向的体系,要控制在每一个年级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是我们组织架构,除了这些纵向的教学组织外,我们还有人负责五年级的教学,有人负责各个年级的教学,负责协调各个年级的教学关系。在纵向教学里面有一个主持教学,若干其它的教授,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有若干外聘教师,深圳市的知名建筑师比如说汤桦、冯果川、刘晓都、张之杨都是我们的外聘教授,让从业的建筑师进入到我们这个教学组织当中。这是我们的组织教授,龚维敏教授等,在规划方面、设计上面都有一些知名的建筑师来参与我们的教授。这是上一个学期在我们深圳大学所发生的事情,每一个纵向教学组里面有若干五年级的学生若干四年级的学生、若干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个教室里面上课,在一个主持教授的领导下进行教学。

这是我们分组的情况,这就相当于过去的私塾制或者是相当于国外一些学校正在做的教授工作室制。

这是我们对教学空间的分割做了一些改造,这是我们当时所建构的一个体系乃至于教学场所、教学流程和教学的内容。教学流程的组织,大家看到觉得这些东西很粗糙,但是你要想做好这件事情你首先要把机构设计好,现在我讲的就是我们机构的设计。这是我们教学流程的,纵向组定任务书,然后进行教学。最后实行开开放式的评分体系,我们会请外围的建筑师、请各个年级建筑师参与评分,实际上是一个制度的建立。 这是我们原来的计划,实际上是从三月份到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我们学校已经看到了很多变化,经常看到教授们在一起研究教学,学生也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建议。我刚才讲的意思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正在做什么事,希望大家来关心,希望大家来参与。同时,我在这儿也想表达我们的意愿,我对“未来+”以及刚才各位讲的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其实是很兴奋的。我觉得只有当一个社会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有希望,不是说要由教育部来管我们教育,一定要把教育变为全民族的一个行动,我们才有希望。之前在我们深圳看到建筑师在关注我们这些,以及在我们没举办这个活动之前深圳很多建筑师参与我们学院的项目,这些事情加上刚才讲的所有的教学的理念,我觉得预示着中国教育繁荣的未来,而且我觉得这种繁荣的未来应该是在深圳发生的。我来的时间虽然不长,半年的时间,但是我很热爱深圳这个城市,我觉得它不愧是一个“创意之都”、不愧是一个“设计之都”,而且未来我觉得它应该成为一个“设计教育之都”。

创意思维

王昌国 创意思维讲师

我上午在给深圳市华侨城做项目,在十年以前华侨城的销售额和万科的销售额是一模一样的,今年万科的利润已经超过了华侨城的销售额,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玩艺术的干不过玩砖头的,因为华侨城的地产项目都是搞艺术的,它的每一个楼房都是一个景观,而万科不一样,它是低成本的。    

今天我要分享创新的技法日本有一个理发店,他的理发时间是十分钟,他的创新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十分钟,他减去了洗头的时间,减去了给你按摩的时间。这个东西如果开在机场一定会大受欢迎的很多出差的同学没有时间去理发的,我们今天讲的创新与这个没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创新。 在我家楼下对面有一个商场如果说前面的理发是做减法它卖的产品则是加法,简单的重复。你家人多可以多买几个产品,你家人少只要买一个就好了,非常简单的创新。这个创新可以组合,同类复制就可以了。 如果做产品设计是什么意思呢?一家家具公司要做很多家居,于是它把所有的小产品都写在下面。一个焦点是沙发床,另一个是沙发桌每一个焦点都是一个产品,这样的设计非常重要。我给美的做创意项目的时候让美的厨房的人把厨房每一个小产品都写一条线。床和衣柜是我老婆的战斗领域,这是一个简单的同类组合,很简单吧。 我们再说复杂一点的。我记得最有创意的钢笔是催眠的钢笔,每次考试之前送给监考老师一支钢笔,这是可以做出来的,是非常简单的嫁接一个。在北方家庭里面有一个喷雾的加湿气,如果有一点不适的话,你们可以放点精油,这样你就能享受一个潮湿的空气。    

假设是做手表,我要创新表,怎么做呢?有两类,一类是我们的产品,一类是客户的需求产品的材料、形状颜色、功能、种类是我们的产品。客户的需求怎么做创新呢?我可以闭上眼睛画一条线,这个线上就是一个产品,我们看这是什么产品,针对青少年的用塑料做的、保值的、椭圆形的,这个产品可以做吗?这个矛盾点在什么地方?塑料和保值的,一个塑料的东西怎么可能保值呢?

观众:找名设计师。

王昌国:设计师是一个。还有呢?说到保值,保值与我们的生命有关系?往往与人的记忆有关系闭上眼睛画一条线看看这个产品有没有可能实现,这个是我们的创意。如果你觉得这条线不好,我再画一条线。理论上来说有这么多的产品,如果是两个在一起可能更多一点,这是我们讲的一种组合方法,把两个东西组合在一起。

一到我们的管理中,因为我是讲管理课的老师,比如我要激励员工我要激励张三,怎么激励呢?我准备周六下午约他喝咖啡,准备跟他谈半小时。这每一个要素都是一个标,你有什么方法来激励张三?张三可不可以去掉?我不和张三聊,和谁聊?

观众:和他老婆聊。

王昌国:这个影响家庭团结,他对工作五年的员工的家长每个月发五百块钱的工资我想激励张三不一定跟张三聊,我可以跟张三老婆、父母、朋友聊,我也可以在周六、周日、周一,我也可以在上午、下午、晚上聊。我可以喝咖啡,也可以喝其他的。我不一定在咖啡馆,我可以在运动场、可以在沙滩上,可以在山上,我可以半个小时、可以一个小时。这样的话,激励员工有太多的手段了这是我们讲的一个方法,这个办法比较适合于专家,我对这个产品越熟悉越能够画这个线出来,画出线是最难的。就两类线,一类是我们的产品,从哪一个教育角度分析我们的产品。 刚才一位老师谈了海尔的空调,我们把表换成空调,把附加功能换成什么?我们现在享受空调、安静、洁净的空气、合适的温度等等。原来的空调是白色的,面板那一块,还可以是红色、黄色、橙色。面板可以换成木头,我可以放一个我所欣赏的画家在上面。    

中间是你的核心产品,有两类指标,一类是你的产品,一类是客户的需求。这是一个比较偏左脑思维的,我可以用我对产品的了解,我把它画完以后,创意是非常简单的。还有一类是完全偏右脑的,就是无中生有的,比如说我要做一款手机,手机太大了啊。离果冻比较远,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大家给我个例子。

观众:手表。

王昌国:OK,惯性思维很严重啊。我手表写在右边,请问大家,手表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

观众:时间。

王昌国:时间。还想到什么?

观众:装饰。

王昌国:这个应该能想得到吧,手表还想到什么?

观众:手。 王昌国:还想到手,这太有创意了,我马上想到钢。还有什么?

观众:电池。

王昌国:好,我们来做拆分了。还想到什么?

观众:智能化。

王昌果:智能。还想到什么?

观众:苹果。

王昌国:想到苹果,我正准备买。还有很多,我就不往下想了。要问的问题是时间和果冻的联系,请问你会推出什么果冻出来?

观众:苹果果冻。

王昌国:苹果果冻?我第一个反应?这个果冻是12个,代表12个月;或者24个,代表着24节气;或者2个,一个是老婆的生日,一个是情人节。还有什么意思呢?这个果冻白天是这种颜色,晚上是另外一种颜色果冻基于时间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是时间、可能是口味、包装。 第二个是装饰,装饰和果冻怎么进行联系?包装可以用现在果冻吃了一个扔掉了不环保,果冻盒留下来可以做装饰。

观众:用钢做的容器来装果冻。

王昌国:这也是一个。

观众:容易生锈。

王昌国:吃完了容易生锈的果冻?

观众:钢做容器容易生锈

王昌国:哦。果冻是软的,所以一岁以下的小孩吃果冻的小孩要非常注意,钢是硬,我们能不能有一种果冻出来是硬的,它入口是硬的,但含着、含着慢慢就软一些了。 电池和果冻怎么进行联系呢?

观众:果冻发电。

王昌国:这是喜之郎下一步应该推的。

观众:运用型果冻。

王昌国:对,这是补充能量的,和红牛抢市场,非常好啊。 智能和果冻怎么联系?

观众:关注小孩的智力。

王昌国:对,关注小孩的智力发育。以前吃果冻长胖,现在吃果冻呢?长智商,因为里面用了某些材料,这些材料能够促进智力也可以的。

苹果和果冻怎么联系?第一反应是苹果味、苹果颜色的。 刚才的想法是写在这边,写完以后我们认真看看哪几个东西是有用的,这是创意你和你孩子在家里玩这个游戏也可以,用果冻发挥别的思维简单分享两个工具,一个是比较严肃的、比较系统化的,右边这个是比较开放的。 谢谢大家!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