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洲
12783 人阅读
摘要:
那些令人着迷的声音、气味和色彩绝不是一张设计图纸能够涵盖的,再比如天气,今日的雨让昨日的风和日丽宛如一场谎言,也让我们明白,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是城中村还是华侨城,所有的一切都浸润在雨中,雨对谁都是公平的。
2016年8月20日,感观城中村第二站“水围村寻味”在晴雨交错的下午展开。二十余位来自深港台的、正在深圳游学的青年学生和公开招募的十余名社会公众,在带队老师张星、段鹏的引导下亲身参与了活动。由于暴雨的原因,活动公开探讨的部分未能正常进行。很遗憾设想中的思想碰撞没能发生,但衷心感谢认真寻味的参与者们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调查数据,稍后将一一展现。
特别声明:本调研的起源是策划一场有理有趣又有料的公共活动,目的是让每一个城市居民去关注和思考身边的城市,并非严谨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请合理看待讨论结果。
寻味依据:
Urban Smellscapes: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City Smell Environments一书的作者Victoria Henshaw曾于2013年6月和一群公众进行了曼彻斯特气味之旅(Manchester Smellwalking),类似的活动还在巴萨罗纳、伦敦等城市举行。他们绘制了自己的城市寻味路线图,通过气味来重新感受每日的城市体验。剑桥大学的数据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气味与城市设计的关系。他们通过Mapping的方式,将城市的气味标记在地图上,研究城市气味如何促进城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寻味方法:
闻到气味 ,判断气味所属类别,根据 [气味-颜色对照表],选择相应颜色的贴纸 ,在地图上找到气味来源的位置,贴上贴纸标记出来,对应填写[气味收集卡]。照此进行,收集20种气味即可完成一份简单的气味地图。
附上活动使用的 [气味收集卡] 和 [气味-颜色对照表],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一张气味地图,欢迎大家下载玩耍 ♥
水围村气味地图
本次活动共有40余人参与寻味,最终回收25份有效气味地图,
共收集到477种气味体验,感谢大家的幸苦付出(*´∇`*)!
红色、黄色和紫色分别代表食物、排放和废弃物三种类型气味的发生位置。仅仅从气味这个要素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是一片以居住和商业服务为主的地区,主要业态是餐饮业,伴随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排放和废弃物。
代表植物的绿色点和代表合成物的蓝色点,其分布是非常不均的。不难看出,味觉体验充满着随机与偶然,但这也正是气味有趣的地方,它塑造了我们每个人每日独特的城市体验。
参与活动的小伙伴们还填写了气味收集卡,分别就气味的浓度、气味的持续时间、气味的喜好以及是否预料到这种气味进行了评价。我们一共收到284份(气味收集卡)关于气味的评论。其中关于食物的评论最多,有114份,占到总量的40%。
然而对于食物,我们不禁发问,一整条街道都充斥着食物的味道真的是好的体验吗?不见得。有同学表示菜市场的鱼肉腥味、芹菜味、榴莲味、大树菠萝(菠萝蜜)的味道“超讨厌”,所以食物的味道并不如我们预想中的那样受大家欢迎。
根据我们的统计,大部分的味道都在大家的“预料之中”,不过也有超过50%的评论认为“清洁”味在预料之外,所以“清洁”味就是本次活动的最难以预料的味道之王啦~!
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背景,而天气正是这背景的一部分。百年前,水围因为一场洪水而得名,今日,我们也因为一场大雨而得以重新去思考设计。
设计师似乎总是认为设计是无所不能的,从街巷的尺寸到生活的氛围,所有的一切都是设计可以染指的。然而,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有许多东西是不能被设计、也是不应该被设计的吧。
比如城中村,那些令人着迷的声音、气味和色彩绝不是一张设计图纸能够涵盖的,再比如天气,今日的雨让昨日的风和日丽宛如一场谎言,也让我们明白,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是城中村还是华侨城,所有的一切都浸润在雨中,雨对谁都是公平的。
想要了解城中村,这绝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事。城中村究竟是什么?城中村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却不是一两个人能够给出答案的。
我们来到水围,来到这片被香港吹来的海风默默浸染的城中村,在热闹繁华的街市和阴暗湿滑的小巷里穿梭,看到数如繁星、金碧辉煌的食肆酒楼,也看到许多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在大楼后面默默洗菜摘菜、清扫垃圾、玩耍写作业。
尽管这里已经失去了很多所谓的“村”的气息,但这里依然有生活,填满我们的肚子或许就是这里的生活味道吧。
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背景,而天气正是这背景的一部分。百年前,水围因为一场洪水而得名,今日,我们也因为一场大雨而得以重新去思考设计。
活动花絮,快来和我们一起愉快地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