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1
10801人阅读
作者:冯果川 深圳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近年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公共空间之名上马了不少气势恢宏、光鲜亮丽的工程,但公共空间本身在国内却一直是一个晦暗不明的概念。我们一般以为公共空间就是与私人空间对立的空间,其实不尽然。现代概念下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公众可以共享的空间,同时也有助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拥有和呈现独立精神和独立见解。这样的公共空间概念由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经由哈贝马斯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学界讨论公共空间的基础,在贝氏的理论中公共空间既有酒吧、咖啡馆这类与建筑相关的空间,更有媒体之类舆论平台。从此观念出发,公共空间强调的不是群体,而恰恰是一个个的个体,公共空间要保证和促进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让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而不受威胁,让人们和而不同地相处交流。公共空间以个体为基础,除了个体间交流的需求外公共空间也需要照顾到个体身体的微观感受,让处于公共空间中的个体感受到被空间尊重和关怀。此外,公共空间还应该是生活的空间,不应该是用来炫耀的空间。从这几点上看很容易发现国内公共空间存在着不少误区。
计划经济的思维逻辑并没有随着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而结束。国内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依然可以看到计划经济的思维。建设一个区域会按照规范设置一定比例的公共活动场地,比如公园、广场、绿地,以及一些公共建筑比如文化馆、少年宫等。这些叫公共配套设施,“配套”概念本身就昭示出计划经济的逻辑。其实一个区域内到底需要多少绿地、公园、文化娱乐设施,谁都不清楚,但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就硬造出一个标准,然后像配额供给制发粮票、布票一样,一刀切执行。计划经济从上而下地配置资源的结果是这些公共设施缺乏定量上的合理性与灵活性,而且是有量缺质,因为从宏观的层面上是不可能看到每个区域内每个群体或个人的具体需求。
在国内很多公共空间其实是没有个体存在的集体空间。这类空间不是为了发展人的差异性,而恰恰是用来抹除人的差异性。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共空间平时空空荡荡,专门用来在节庆时搞各种集体活动:集会、跳集体舞、歌咏、操练、开幕式表演等等。我们看到这种活动中,人们往往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需要统一着装、力求动作一致,整齐划一。集体主义的思想虽然淡出,但是集体主义的做法仍然存在。除了官方的集体主义的活动,民间也有不少自发的具有集体主义色彩的群体活动,比如在广场舞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集体主义时代的残骸。
国内还有大量公共空间其实只是炫耀政绩的形象工程,这些大广场、大花园、大马路,往往尺度过于宏大,有着令人望而却步的深远轴线,巨大的几何图案只能从高空航拍来欣赏无法在地面感知,空间中缺乏实际功能的考虑,缺少树荫遮蔽,建成之后往往也是人迹罕至。
在深圳这个典型的中国大规划的产物,政府修建的公共空间往往都是很不成功的摆设,比如市民中心南侧的市民广场,我曾经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批评,文章的名字就叫《没有市民的市民广场》,市民广场的空旷并不是偶然的,它被精心设计的非常空旷并与周边空间相隔绝,它似乎超脱了实用功能成为一种神圣的存在,我觉得这样一块城市的黄金宝地被如此精致地闲置,就如同过年时拜神的烧鸡,美味却不能吃,所以我将这样的空间称之为献给权力的空间祭品。当然政府的建设有时也会产生“happy accident”,就在这市民中心的背后,书城西侧的广场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片广场虽然也尺度巨大,而且草地与硬地的拼贴让人们并不容易来往,但是由于周边的商业设施吸引了大量人流,政府又宽容街头艺人在这里卖艺,所以成为了氛围独特的公众生活空间。不过要说深圳最佳的公共空间,恐怕还是那些逃逸于大规划之外的城中村,这里空间拥塞,但还是自发地形成了各种趋于极限的公共空间,虽然是有些盲目的建设,但是无意中形成的小尺度、窄街道却为人们通过使用富于空间以人情味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可以看到悠然自在的交谈和生活。
从以上的比较中,作为建筑师我觉得如果有机会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话,应该向城中村学习。首先,最好将城市中一些现有的庞大空间化整为零,因为许多城市的大广场已经太多。其次,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应该是权力与建筑师合作而成的自上而下的设计,而应该是大众与权力的双向的合作,让真正的使用者有机会发声,参与到设计中来,这样更容易将个体的需求纳入设计考量。再者,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从人的感受出发设计让个体感到被尊重的场所,不要为吸引眼球设计与活动无关的图案造型。另外,公共空间应该是让所有人都感到亲和开放、平易近人,而不是为了炫耀实力而摆出高冷的姿态。关于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还可以有很多补充,比如如何激发人们的多样性,如何营造生活氛围等等,但是首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对公共空间观念应该走出当前的误区,让公共空间成为释放人们自由活力的场所。
2014-10-31
作为建筑师,我觉得如果有机会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话,应该向城中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