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8
11289人阅读
作者:展览部 刘赫
有些人旅行是为了弥补过去,有些人旅行是为了娱乐现在,有些人旅行是为寻找未来。我,为了回家。
没拍什么照片,若要以文字的方式来分析本次的旅行,或许在屏幕前面滚动滑轮的你肯定就厌烦了,那么专注在对旅行的看法上来写会实际点。讨论一下“旅行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这样的话题会比较有意思吧。
“昨天刚下飞机有点高原反应,在酒店歇了半个小时。嗯……是个四星级酒店,现在贵死了。司机按时一点半来接我们,我们东西都没收拾好,急急忙忙的就下楼了,才发现已经下午两点了,但是为了赶路就买了些零食就出发去八一镇。”——坐在前面貌似旅行团长的大哥向包括我在内的3名搭车驴友讲述着他们昨天的经历——“面包车昨天行驶了500公里,我们一路都在拍照,这里一路都是景点,晚上才到的八一镇。”我回想起早上,在路边竖起大拇指搭车的时候正巧搭上了他们回拉萨的顺风车,虽然还是收了我100块钱的油费,但想想这里城市化的情况,也就心甘情愿的上车了。我扭过头在旁边的零食袋里拿了他们两块饼干厚脸皮的吃了起来,团长大哥继续说着今天的行程计划:“今天我们回拉萨的路上会经过两个景区,就一个需要30块钱的门票,你们也一起来吧,反正都来了一趟,进不进去都后悔嘛。然后晚上一起吃个饭,大概夜里九点会到拉萨。”
“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撒尿,见景就拍照,最后啥也不知道”——在各大景区遇到这类的旅行人群占了绝大数,也是现代消费型社会旅行方式的主要构成。为了娱乐自己,拉上亲朋好友,拿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剩余,带上为了旅行而购买的微单,不想受旅行社的管理,所以自己定下了酒店和车,踏上了一个星期的旅程。这样的旅行目的是为了娱乐现在,其实去之前没想明白,回去后除了一堆照片其他啥也不知道。
在318国道(川藏线)上遇到的这12名旅游者是典型的消费旅行。在户外旅行的圈子中挺鄙视这样的旅行方式,经常以“毫无意义”、“只会拍照”、“占领风景”、“浪费钱”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但他们背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竟是不可忽视的。在青海湖西岸有个地名叫鸟岛宾馆,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叫鸟岛镇。百度百科上面描述:“鸟岛镇位于青海省会西宁附近,是地地道道的藏族城镇,街上的建筑也都是白墙红边平房顶了。镇子不大,沿街几座建筑就是几座全新的宾馆。镇子后面一里远的半山坡,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喇嘛庙,大大小小的建筑占去了半个山坡。”但事实上那里的已经由几间专门为鸟岛景区建立的宾馆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小镇,藏民纷纷用政府给他们建的房用作民宿。多亏了每天大量开着SUV过来的外地人,把沿海城市大把大把的钱就送到内地人们手上了。这么一来,这样的旅行更加像一种社会经济,这样的“KTV消费式”旅行,对旅游城市来说可是不小的一比收入。
“你给我赶紧介绍好对象,明年我就要结婚!一定要!”,我还在吃面,听到这句话猛然抬起头来向她投出惊讶的眼光,看着她对着电话大吼。听内容,对方应该是她的同事或者同学。坐在她对面的另一位朋友向我解释到,她打算今年找个对象,明年就结婚。我在青海湖骑行时遇到的这对男女,女生请了3天的病假,叫上高中的这位男同学一起骑行青海湖。女生刚好把电话放下,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我接着问她:“这就是你来骑行的原因吗?”,女生想了一想,告诉我,她已经26岁了,家里人催促着她找对象结婚,但是在结婚之前,什么疯事也没干,庸庸碌碌的活到了现在。请的这3天的病假,连上周六日,凑够了五天的行程来青海湖骑行。男的在旁边插话:“她就是这急性子,想到要做就风风火火的做了。”女生继续述说:“我是一直规规矩矩的生活,从天津考到了宝鸡,毕业之后顺利也在宝鸡找到了公务员的工作,平平稳稳的。”男的这次对着我插入话题:“你说她是不是有病,明明腿有着伤,还拿假期来骑单车。”接着转过头对着女生:“你这腿迟早出问题,回去赶紧再请些假去下医院。”女生有点暴躁的反驳道:“我怎么敢请假啊!单位就我一个职员,请假请多了,一下就把我踢出去换人来顶岗了!”。我叫了一下服务员,缓和一下气氛,想着“稳定”真的是他们一直在追求的吗?
因为维持稳定的生活久了,压抑着的心情爆发了,想要暂时的脱离原本生活,尝试“自我磨练”,发泄着过去的不满,弥补过去没做的那些疯狂的蠢事。感觉就像大学没逃过课,特异报个学习班来逃课一样。但普通的旅游没有脱离原本生活状态,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他们来说,一次疯狂而且带有点危险的旅游才够发现。结果,都会以“骑行青海湖”、“徒步318”、“打车去拉萨”这样的特别旅行方式作为自己的目标。事成后,如果问他们问什么走这一趟,估计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知道啊,脑子抽风吧”,感觉为了弥补自己的他们并不希望与人谈论此事。
在路上遇到的这两位朋友,是由女生先提起骑行的邀请,身为多年老朋友的男生应邀骑行,女生正是在家人无尽的强迫结婚的话语下决定了在明年结婚,所以必须在今年干一件疯狂的事,算是对过去一直处于稳定生活自己的一次弥补。还有很多因为工作不顺心的人,想要快速跳出以前的工作生活而出来旅游的Gap year(间隔年),这群人中IT业占了多数,所以在去拉萨的路上经常看到写着文艺小诗、扎着小辫子的骑行男青年竟然是“程序猿”的趣事。这样短暂地脱离原本生活的旅行并不像消费旅行那样大行其道,虽然走的路线与景点和消费旅行没啥两样,但衣食住行上确实是截然不同的地气级别。现在越来越多人在厌倦了轮流抢好景观照相,这种自虐方式的旅游可是越来越火。
“因为当时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背叛,我觉得自己的生活都要被毁了,当时连死的心都有。”听她在回忆自己为什么骑行318的原因时,我刹以为自己在看台剧。“在大学的一个暑假,我就决定骑单车去拉萨,我想着,我没有自杀的勇气,或许在路上可以因为一些意外而死掉。但是别人看我一个小女生上路,好多人都会给我帮助。”连续给我讲述了3个自己活得帮助的案例,她自己的表情也发生了变化。“最后我觉得,能走这一趟真的太值得了!”。经历了三个月的骑行时间的她,感觉自己重获新生。随后返回厦门,竟然发现自己已经难易融入原本的社会。一年后,坐上火车到了成都,再次走317线(川藏公路北线)骑行上拉萨,却又不想回厦门,所以拉萨回到成都的青年旅社求职,因此遇到了再旅社打工的我。
在心理早就放弃了过去,在看不到未来的时候,因为在网上得知了318线路是“净化心灵线路”,所以毅然走向了骑行的道路,去寻找自己的未来。——如此“中二”(一般指“中二病”,来自日本,比喻青春期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的自我认知心态。编者注)的剧情在年轻的驴友中经常上演。对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不如意、对人生的迷惘,心理建设不完全的年轻人把318线当作自己的希望曙光。带着这样的心境走到路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景色都会被这群旅者描述得充满文艺气息,在路上重获新生的他们又是如此的庆幸自己做的行为与决定,最后形成了豆瓣上那些似懂非懂又不明觉厉的旅行见闻。
在旅行中寻找未来的人们是那些完全放弃自己原本生活方式的旅者,他们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是真正的旅行家。依靠着打工、行商、开店、写文等方式让自己一直维持在路上,就算休息也只会在一个地方呆上最多一年,用着极低的成本进行着旅行。高境界或许就是指这群人吧,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也让很多不敢走出去的人羡慕不已,确确实实已经在不同的世界中生活。网络上那些让无数少男少女对旅行趋之若鹜的旅行见闻大多数由他们编写。他们之中也组建形成一个悲剧英雄奇怪现象,他们不屑与以消费来旅行,甚至会有徒步旅行的不屑骑车的、骑车的不屑搭车的、自己煮面的不屑混当地人圈子的,有种让人觉得“越苦逼越牛逼”的感觉。不在这个怪圈里的人真的让人感觉清新脱俗了,开着小青旅、网上开个特色小店、过着清净的生活。或许有些人也回去了自己原本的生活,对于自己这样的经历,是会避而不谈的。
我估计也在旅行后变得“中二”,所以才为自己的旅行目的单独设立了一个小标题。 我的旅行实际上是尝试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作为出发点,原本臆想着可以在三个地方打工,分别打工一个月。但因为各种原因,换成了4种旅行方式。
A:作为无经验学生在贵阳打工赚钱,B:作为有经验人士在成都打工换宿,C:充满谎言的旅行者搭车上拉萨&骑行青海湖,D:西北地区进行故事交换。
意料之中的在第一站贵阳打工时失败了,自己还真吃不了什么苦,想着在贵阳以“没有任何技能的中专学历学生打工”的定位在两个星期的尝试后失败了。在重庆放松了一会儿后,去到成都利用自己之前的工作经验在青年旅社维持了20天的义工换宿的生活,想着让自己好好地学学做家务做饭菜,结果因为有工作经验而被抓去做宣传。接着在一个临时的决定后,去雅安看了下谢英俊的轻钢房,就搭车上了拉萨,去了青海湖骑行。最后在兰州和乌鲁木齐以分享会的形式当地人做了故事的交换。为了诱惑大家请我吃饭,过程就不说太细。 “为什么体验生活?”是在两次分享会中都被问到的问题,好像挺复杂,其实也简单。因为我的世界观太小了,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凌驾在谁的生活之上,或者是被谁压榨着。体验不同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一路上也尽量不能让自己被改变,否则也失去了初衷,所以现在仍然是个标准宅男。这趟旅行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也很成功。尝试了失败,也巴适过,在风声最乱的时候进过新疆,也尝试了将安全交付给陌生人,在各地做着各自奇葩的事情。不过这一切也只是今年的一个故事,明年、后年,或许会有更多,让自己维持在“路上”。
编者按:九零后的同事刘赫一个人去了“西部大概所有的地方”,晒得黑黑的回来了。年轻人这番自虐式的云游有什么收获?我们每个人都很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