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西绘画比较之我见

2012-06-15

规划大厦201

4504 人阅读

摘要:

虽然中西绘画有许多区别,但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止于至美,而华堂弦乐与明月箫声,其韵调虽不同,然而最后最深的基础乃是真与诚。

活动回顾

总体来说

中国画:原本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于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西洋画而出现的,画用的材料和工具,表现力都与西洋画有很大的区别,画中山水、花鸟往往含有象征意义。

丰子凯先生说中西绘画区别: 中国画:重主观,为“诗”,重神韵,用线条,不讲解剖学,多以自然为题材,趣味高远精深。

西方画:重客观,为“剧”, 最主要的作画内容是宗教故事。追求“形似”,解剖学,不明显用线条,重背景;以人物为主,平易近人,普通。 近代中国绘画引进了西画中的素描、油画、水彩画等技法。

1、中西方绘画的重大区别:要不要用现代科学的知识追求精确的形似

形似:要求画面符合人的视觉真实,在二维平面上展现出三维空间的事物形象。

“焦点透视法”为西画的基础之基础。西方人讲科学,信奉“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透视学就是绘画的数学基础,符合透视学的绘画才是自然的。西画正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焦点透视法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三维空间效果。

讲到数学在美学上的运用,我有一点感受。现在的整形美容,也是以精准的数学为标准的。现在评价美人的标准与从前是有变化的,我觉得至少是两点变化:一是身材,现在喜欢高挑型的。这与西方审美有关。看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作品,胜利女神、维纳斯等无不是身材高挑匀称,上身与下身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小个子达不到。二是嘴巴,中国的古典美人都是瓜子脸小嘴,而西方更爱比例匀称的鹅蛋脸。西方人计算出理想的嘴巴大小应为同一水平面脸部宽度的二分之一,这样看起来比较舒服。就如西方人在绘画中要求的“三庭五眼”,“四高三低”比如:许晴。这样的脸型比较柔美,给人以舒服的亲切感。审美标准的变化我认为与西风东进有关,是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说话。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

2、中西绘画在空间观念上也非常不同

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的幻景,喜欢高瞻远瞩,“以大观小”是流动的,飘瞥上下,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境界组成一幅生动画面。

丰子恺先生说:“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到的。西画绘画初必先找焦点,必然画不太远。而中国画是布局上的透视法可以看得很远,很空濛。

《有舞者的风景》1648年 克洛德•洛兰(法国)

3、中西绘画在画人物画方面也是完全不同的理念

中国画,画人物则不讲究各部的尺寸比例,样貌奇古,身首不称,把衣服脱下来,其形可怕。”比如我们初中历史学习了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卷》,画出了历代帝王的个人性格,其精神状态,特征主要在面部,特别是眼睛和嘴。中国画本来不擅长画人物,即使画了人物也不讲究形体的相似,追求“神似”。

《步辇图》 历代帝王图卷

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只与儿童邻”,也即说以形似与否论高下,与儿童的见识一般。黄永玉的画,“大公鸡”,“鸡鸣” 黄永玉

4、艺术理念不同:国画讲写意传神为上品,西画更有故事性

从物质上看,中国画以大量水墨、宣纸为主要材料,追求“清淡、平逸、高远”的境界,注意“境界”。我们常常听到这个词,好像从孔子的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就讲求追求个人修养,达到一种独善自我,自得其乐的庄周状态,在偶然的山水间,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在此期间,完善自我之后才能有资格爱其民。“人知太守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迎客松》 秦仲文

董其昌套用禅宗的说法,把历史上的画家分成南北两宗。

北宗:精工、重彩;南宗:崇尚平淡简远,逸笔草草的文人水墨画,他认为南宗不为物所役,游心像外,忘形得意,顿见真知,正如禅宗的慧能一派。以此理论,西画形象逼真,色彩生动,精工至极,是绝对的为物所役,缘木求鱼。

那么中国人就是不讲究科学,画不出形似吗?艺术并不要求符合科学计量,中国画自然有自己的精神,从前主要是师傅传徒弟,画法也有谢赫的“六法”---气韵生成,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应物象形,经营位置。

从魏晋南北朝顾恺之“传神”,谢赫“气韵”,评价人物讲求道德、才能、风度、气质,“形”固然重要,但“神”更为根本,“神”是人最重要的本质,精神境界高迈之人,即使“姿形丑陋”,仍可让人感到气度非凡,神明高彻。

《女史箴图》顾恺之 

 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中国的娱乐界丑星云集,为什么好莱坞没有这事,而中国会有这现象?因为他们代表一种特色或说有本身的韵味,特别是对男性而言,对女性会更苛刻些。外国人更重视外形与身体的美感。谢赫的“气韵生成”是传神论的具体化、系统化,“气韵”气是特点,韵是节奏,就是传神中的神。所以说中国画的基础是讲求“天人合一”的哲学。

5、自认为中西绘画境界层面不同

中西绘画所表现得境界层根本不同:一为写实,一为虚灵;一为物我对立,一为物我浑融。

色彩的明与暗:西洋油画就像可走进的实景,国画是神游的境界。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印为统一境层。西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建筑雕塑油画为同一境层。国画遗形似尚骨气,薄色彩重笔法。而形似逼真与色彩艳丽却正是西洋绘画的特点。

《九级浪》艾伊瓦佐夫斯基(俄国)
《踏歌图》马远(南宋)

小时候看传统国画认为怎么没有晴天都是阴天呢?传统国画只用墨法无法全面准确地表现五彩缤纷的世界,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人看不懂。西画更直观易懂些。东方绘画不容易理解,它不是视觉上的当下刺激,它其实是一个比较反省的哲学性的东西,与哲学靠得很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反映一种生命的态度,不光是画。

6、人们常说东方人重感情,西方人更理性,从绘画上也能反映出来中西画法他们的渊源和基础不同

阿柏第(建筑大师)说“美也即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能增一分,不能减一分。”亚里士多德“复杂之统一”(形式和谐)为美的准则。强调整体,有种静穆的单纯和高贵的伟大。 大卫、维纳斯的塑像都没有瞳孔,自然无法显现出“神韵”来。清洁为整齐之本源,整齐为秩序的动力,秩序力求和谐。

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性与理性的光辉,安格尔的《大宫女》中女主人公的眼神,充满欲望与性感。

西画因强调“形似”在摄影技术出现后不断衰弱。现在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学生都老老实实从素描石膏像,而不是从书法诗文书法篆刻开始学习,这些是中国画家必备的涵养。真感遗憾,学到别人好的东西,又不能遗失自己的美好传统。

无论绘画、雕塑、音乐抑或摄影,衡量一件优秀作品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它应该能够唤起某种理性和情感的响应,也就是和艺术作品相感应,它能让我们的心跳动更快,让我们或悲伤、或幸福、或渴望、或压抑,就是让我们有所感受。

《阿尔的吊桥》梵高

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止于至美,而华堂弦乐与明月箫声,其韵调虽不同,然而最后最深的基础乃是真与诚。

最后,希望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我们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观众问答

1、问:对你平常的衣着、化妆方面比较感兴趣,希望你能谈谈?

答:平时的服装打扮自己也比较满意,是因为受西方传统美学影响深。其实,整洁,和谐最美。清洁、整齐再到和谐,包括色彩以及与人整体的一个和谐。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色彩,哪个色彩能够适合你,看着舒服,就对了。

2、问:中西绘画,从渊源来说是两个体系。从现在文化交流来看是慢慢的融合起来。中央美院的学生以及教师的作品展更多的是结合生活所需,对人的体验,社会发展的体验。体验的方式更宽,包括互联网方式的改变,方式更加方便了,而实际上内心的交流少了,更多的是个人感受。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所遇到的是痛苦、迷茫,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中的纠结,这种情绪,从源头上分析或者从现代文化交融上分析,如何看待?

答:美学在上大学时有开设,但那时看不下去。而现在开始看美学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却能够看下去。那是因为现在的心态不一样,内心的感受不同了。现在看《富春山居图》感觉越看越好,黄公望经历人生的高高低低,跌宕起伏以后,他对人生有一种感悟。现在的画家心态比较浮躁。他们的作品,中国文化的底蕴不足,没有古意和书卷气。我经常讲课,在讲课时会提醒大家:要这样,不能那样,那样会有什么后果。其实知识分子曾提出的美学救国的理想主义也是非常好的。研究美学的人坏不到哪里去,有美学的基础,不会那么浮躁。

3、问:文革时的创造,艺术创造受到一定的约束,而现在比较自由,学术和艺术创造自由。面向未来,这种自由度是会更大还是在市场经济面前,中国变迁很多,心灵感悟也很多,回归到最初的传统绘画,表达心境或是感触,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这个方向是怎样理解的?

答:现在是一个思维混乱,浮躁的时代,每个人的审美体验不一样。觉得一个摄影家说的比较好,什么是好的摄影作品:简单、神美。因此,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并能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

4、观众感言:生活在一个高压、高强度下的时代,我们需要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敢于分享美;并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5、问:对美学的认识?

小蔡:基于个人兴趣,美学与哲学有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思考中都能受美学影响;好的美学著作,对提升个人心智和性格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6、 陈处感言: 一、勇气,在讲台上分享需要一种勇气。有些受感染,有意向去看看美学方面的书籍。 二、这次课讲的比较系统

7、海洋中心,曾志文问:曾经听过杨振宁先生的讲座“物理与美”:物理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中国画的境界中,美学、艺术发展的尽头是什么?

答:①有人问日本时尚大师,什么样的时装是最好最时尚的。他回答是,穿五年而没有问题。其实经典是最长久的。

②申处:发现美,回归宁静,多关注美。对中国文化,包括与宗教的关系。陆荣之有个解答:中国艺术的发展是书画同源,一开始就不是以再现真实为目标,形似仅仅是表意的托付,而非意义的本身;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终极境界。因此,中国文化认为,人仅仅是浩渺宇宙中极其渺小的一员,人的心思所及永远无法容纳宇宙自然的全貌,所以只能随心描写,即所谓的随意化。唯心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8、国画如何对小孩进行培养和熏陶?

答:我了解到一个现象,中国小孩去外国学画,最后都选择回归。国画不能强求孩子,孩子到一定年龄会回归到名族的核心。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