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3
规划大厦818
7960 人阅读
摘要:
本期酷茶会利用学生们暑假回国时间,邀请国外大学的在读生/刚毕业的“小海归”们来探讨留学生活的苦与乐。嘉宾均为建筑/城市设计相关专业。“小海归”们对国外的生活有什么感触呢? 想留学的人、对国外教育感兴趣的人请关注!
城市设计是一种态度 涂一(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伦敦的“生”和“活” 王翊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
浅谈美国高校教育和校园文化 晏紫令(美国迈阿密大学牛津)
自愿劳工的苦逼与快乐 吴然(荷兰贝尔拉格建筑研究所/设计中心)
---涂一(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GSD是城市设计的起源地,城市设计的渊源。
系馆里建筑、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各专业的学生有机的混杂在一起,便于交流。不同派别之间是友好的竞争方式,台上吵,台下是朋友,就事论事。
课程设置:第一堂课是关于城市设计的职业定义。第二堂课是历史当中怎样从三维角度思考城市设计。第三堂课是导向性、城市意象等。第四堂课是讲锯构、新的理论、拼接城市、城市形态、文丘里的看法、城市的回述、反思。对各方的想法是包容的,有益的思考都可以作为课堂的内容。对于一些好的课程,经常是爆满。
不停的交流:
阅读城市:
老师介绍城市,都是来自这个城市的很有名的老师讲述。开阔眼界,很有启发,除了美国和英国,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自上而下的,自发的,还是对贫民窟的思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南美洲的城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中国学生而言打开了视野。
纽约studio,研究纽约道路网格的历史演变。
跨界:和房地产的学生和规划师研究基础设施,例如加州的水坝。过程有意思,需要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对大型基础设施思考。学习之外,还游览了东部之外的城市,发现实地游览与书本是不一样的。游览过程中你会发现细节和生活中的一些感动。
一年来的反思:我们在认识城市的过程中,是不是站的太高,总是在自上而下的思考,忽略了摩天大楼的下面还有清静空间的供人们使用;是不是离得太远,总是关注天际线和立面,而忘却了人需要活动的地面场所;是不是走的太快,忽略了感动我们的不是城市空间而是空间中的艺术家和卖吃的来激活城市;是不是玩的太狠,巨型建设项目让国外学生觉得很恐怖;是不是超载,北京大雨,动车事故,如何利用基础设施的经验来进行城市设计的反思。
留学还是回归好,城市建设需要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学城市设计不一定做这方面,可以选择从事其他方向。对城市的思考能对未来职业生涯带来光亮。
问:研究生期间有学会什么是研究吗?
答:研究更多的时候不是很清晰的方法,设计本身就是研究。只要是对一个问题进行专注的思考,用相对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都是一种研究,研究是一种态度。 问:为什么喜欢深圳? 答:深圳是最有活力,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地方。觉得深圳人都有自信。还有自我实现的感觉,是其他城市找不到的。
问:为什么选择国外读研?
答: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建筑不同。国外资源不同,与同学的交流是很有价值的,包括他们真正自下而上的思考。关注人性的细节,感觉他们已经是后现代的思考了。而我们还没有完成现代化。
问:哈佛学院老师在做设计的时候是怎样考虑社会的问题,以及社会与景观的结合?
答:自我感觉,从小接受教育模式不同,发觉问题时我们没有更多的考虑公平性的问题,相比资料检索能力有差距,社会的资料经济他们找的很细,以其为出发点。我们则是从形态学出发,没有社会信息。社会问题本身很复杂,对利益协调方而言,老师会给予一些指引,城市设计老师所更过关注的还是形态。规划则有很多公众参与,城市设计与规划师相比有一定的欠缺。
问:如果新的想法与原来传统发生矛盾,你怎么解决?
答:做设计需要尽量抛弃个人的东西,科学的,尊重现实的做。不影响的大局情况下做一些让步。城市设计本身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嘉宾: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而不是创造问题的过程。Idea是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而不是为了有这个idea而产生这个idea。
问:在哈佛读书,觉得自己有优势吗?
答:优势一方面是之前学过规划,在做城市设计的时候会以宏观的思维思考问题,而不会陷入细节。
问:类型学在城市设计中有什么帮助,对你有什么影响?
答:类型学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尺度,对建筑尺度的把握更清晰。
问: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国内层面上说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于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国外而言,也没有对城市设计有个清晰的制度。城市设计像是进修,国外更多的是激发你的思考,不教你怎么做而是怎么认识城市。
问:是否可以理解为城市建设中只有城市规划,可以没有城市设计?
答:现有法律体系下没有城市设计,但是城市设计对我们是有好的促进作用。未来可能是以接轨的形式,改善现有体系。城市设计是一种项目类型,但不是一门学科。
---王翊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
大一的淘汰率很高,只有30%能在三年内毕业。 伦敦分很多区,有的区很严谨,会思考如何与周围建筑结合。而且交通非常方便,非常适合步行。
大一的作业--建筑日志。整理记录自己随手画的、想的,拍摄的。
作业基本做不完,但是会拼命的去做。
第一个项目的目的是学会使用工具。感受周围的环境,由内心感受向外扩散,从人的感受出发。
第二个项目的目的是学会团队协作。
第三个项目在土耳其首都。是历史文化的交错点,住宅区很多。要求学生画建筑的平、立、剖面,而且一定要有融合历史文化在项目中。
第四个项目。做library。研究公园的历史和文化,搜集地图。
大一最主要学到:伦敦学院的建筑从人的感受出发,特别以人为本,照顾使用者。学校不鼓励熬夜,重在效率,鼓励充分利用白天时间的健康生活。
问:作为一个女生,觉得中国的男生怎样?
答:建筑系是非主流,大家很忙没有时间,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学生都很难维持感情。美国英国男生比较保守,比较喜欢外国女生。中国男生不喜欢找外国女生。英国男生有的会追求中国女生。
问:在那边学习很辛苦吗?英美之间的学习强度差异大吗?
答:学建筑都很苦逼,学会调整,需要找到平衡。
问:转行之后怎样运用建筑学到的方法?去掉建筑,剩下的学到什么?
答:建筑的定义很很宽。建筑并不是一栋房子这样简单,是综合的东西。桌子、人等都有建筑美感,在这个基础之上你会发现一切都是相通的。
问:毕业后是否可能不做建筑?
答:有可能不做建筑师,喜欢这种思维方式,但是很受益。
问:AA和巴雷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选择巴雷?
答:英国非常先锋的建筑事务所,风格非常像。AA更加先锋,是组织性的,毕业后拿到的不是建筑系的毕业证。巴雷,有本科毕业证可能更好转专业。
问:为什么申请英国的建筑系?
答:学建筑环境很重要,喜欢伦敦。申请英国大学很顺,UCL和AA都既在古老城市又有前沿的建筑。
---晏紫令(美国迈阿密大学牛津)
如果能从学习,研究知识的经历中得到乐趣就是在玩大学。不是全在纸上而言,本质在于建造的过程,乐趣在于这个过程。美国大学教育给予了开阔眼界和成就生存的能力,还有修车修电脑的能力。对比国外教育,国内教育缺失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允许创造力的环境,没有动力。
课堂情景:桥梁结构实验:穿着睡衣走桥
建模情景。老师不相信电脑,于是手工制作,老师监工。美国女生做事效率非常低
项目介绍: 帮残疾女孩做后花园。过程中学到了用什么样的细节去建,团队合作和一个设计者与工人之间缺失的联系。
全球性的组织帮周边社区免费建房子(Habitat for Humanity MiamiUniversitychapter)
人员并不全是建筑系的,规划的,还有教育学的。不只是获得专业知识,体会劳动和创造的快乐。
学建筑不一定要做建筑,需要了解美学、艺术等,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 建筑学是A打头的学科,农业、建筑和天文,人类最早最源初,代表社会最基础需求的学科。在西方历史上建筑一直是最高端和英语并列的学科,作为建筑学出来不做建筑是很正常的。
问:生活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困难?
答:困难在于文化差异,国家之间,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根深蒂固的,应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小时候的经历是长大后的谈资。
问:文化背景建立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上,我自身做事是从中国人的思维为出发点,但是美国不同,这样生存比较困难,是否会选择留在美国?
答:不一定。如果留下来,愿意忍受那份孤独。文化差异是存在,设计源于文化基础,但设计不能否定文化基础。
问:同样的课程,中国的本科也有,你在国外学到什么?
答:最大的是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全程负责,不会半途而废。
问:团队是怎样合作一个项目的?
答:团队合作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学设计的讨厌团队合作。团队中需要主导人。做计划、分工后讨论再决定最终的方案,再付诸实际行动。
---吴然(荷兰贝尔拉格建筑研究所/设计中心)
我们要清楚留学做什么事,什么样适合你,不要为了留学而留学,不等于国外的就是好的。
国外留学是否是“飞升”的神殿?并不一定给后半辈的工作保障。
关于找工作问题:我们没有欧洲的身份保障。
看双年展:为省钱,买廉航,睡机场,住青年旅社12人一间,无穷尽的快餐。
建筑师:如何改变世界?设计解决问题
设计师要解决问题,需要了解经济、政治,分析研究各方面的因素,找逻辑关系,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我们通常说的审美只是很小的一面。城市设计更多像是游戏,需要了解游戏的规则,各方利益需求。设计是一种文化活动。需要脱离现在的教育模式。
建筑政策——NAI荷兰建筑协会为荷兰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建筑气候 把你的思维方式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 把有基础技能的学生培养成有更多社会技能的建筑师,把学校变成实验室,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的生产中去。
课程介绍: 一年级更多的是学习的过程,研究解决城市问题。 二年级更加系统化,研究到模型。
贝尔拉格的讲座会讲到当前建筑的点评,过去建筑理论的反思、新技术的应用。 学校希望把学生放在多观点多层级中,从不同层面、个人出发点,文化社会背景来表述观点,你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习是等于接受不同层面的不同观点,听他人世界观、建筑观,最后形成自己的建筑观。之间没有老师,只有导师,但是你是独立自主的个体,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做研究,导师只是指导一个方向。
城市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会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策略,学会通过各种途径自我辩护,掌握真正的学问。我自豪的资本,是我努力挺过的昨天,认真对待的现在和一定会好的明天。
问:课程设置和国内不同?建筑学的背景是否需要城市规划的背景?
答:他是一个研究所,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对于城市问题,心理学家,室内设计师等有不同的角度解决,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讨论,提供他们的观点。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问:对于那10%,你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建筑师有很多种,有些可能偏向建造。有些更多是社会责任感,为城市建设做贡献。对于我自己本身,可以在不同机构公司工作,我主要是在学习阶段学到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城市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城市问题不仅仅是基础方法,还可以是从经济结构,建筑的手法来解决问题。
问:学到的思考方式,能否简单表述下?
答:研究是一种设计,设计是一种研究。城市设计是一个游戏,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了解游戏规则,需要清楚事情的究竟。
问:10%中有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太赞同。在大批量的建设中,你是怎样把当初对建筑的热情融入工作中?
答:10%对于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是一种倾向,但是课程设置更多的是培训技术技能,与现实更好的结合。默认你的基础,在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