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后交流III 深圳香蜜公园

2014-09-23

规划大厦818

6729 人阅读

摘要:

香蜜公园位于福田中心区,是中心区的“天然氧吧”。为了能在此给深圳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闲、游憩场所及能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由福田区城管局主办,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承办了香蜜公园设计竞赛。本期酷茶会特邀此次竞赛主办方、评委代表及优胜单位,对赛后如何提升香蜜公园体验进行交流及分享。

活动回顾


香蜜公园“开门问计”

梁秀枝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我会把整个项目的策划情况跟大家分享一下。

香蜜公园其实是原来的农科公园,是在红荔路和香蜜湖路交界处的一个花卉市场,现在改名为香蜜公园。我们希望把竞赛做得很好,让这个设计可以落地,让这个公园成为一个市政公园免费开放给大家。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个项目,从规划图纸上看1986到2000年的规划,这个图纸比较长久,所以不是很清晰,这块地是政府的储备用地。1996年到2010年的规划,其实我们看到有一些路网已经进去了,就变成一个发展的备用地。2010年到2020年的规划,我们这块地已经由农科集团接管,慢慢的它会做一些商业用途、住宅用途,还有一些服务设施用途。 

我们接管这块项目以后觉得这块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区的绿地,所以我们策划了一系列的“开门问计”的活动,希望通过开放的设计方法,邀请社会各地和周围的居民参与讨论,然后发表他们各自的建议来推动整个设计的发展。 从4月份开始,我们就做了第一次的调研,请了一些人大代表和周围的老年人的代表、花商和业务代表。我们通过这些调查,部分还原了这个地区的一些城市记忆,通过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话就可以知道这块地原来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第二次,我们就主持了一些业内的专家和设计师针对这个公园的定位做了一个工作坊。他们都从公园的现状和城市记忆,还有对现有建筑的构筑物的保留情况说出了他们的一些意见。 延续性就是延续公园基地的历史性和整体性,因为这一个零排放、再循环再利用是区政府的一些文件,我们必须保证园内的建设实现零排放的一个原则。绿色交通就是这个公园跟一些区里面的绿道,还有一些公共交通可以接驳的非常好。 我们就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设计竞赛。这些都是我们第一阶段的一些专家评审。第一阶段排名出了十个设计单位,其中前五名被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的设计竞赛,这些都是他们的一些截图,这些资料在我们网站上都会有公布。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刚刚的前五名开始直接进入第二轮竞赛以后,我们又再一次召集他们开了一个设计工作坊,把每家的设计的优点和缺点都综合起来。其间,因为政府的一些领导也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所以他们也会参观和了解一些建设的情况,还有一些小朋友也想了解一下公园的建设。我这里只是大概的放了一下其间他们去公园的一些调研活动。他们未来想这个公园建成什么样子都有画出来。

第二阶段的评委,可能大家从图片上就可以看得到我们延续了第一阶段的专家评审。 

因为专家评审在第一个阶段对这个项目的情况已经有了解了,第二阶段我们请他来再做嘉宾,他对参赛选手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而且对他们的要求相应的也会更有目的性一些。今天他们也来到了这里,等一下他们会根据这个方案给大家做汇报。我只是大概的过一下。除了刚刚的一个总体规划第一名以外,我刚才有提到公园里面有四个建筑,分别是什么建筑呢?

第一个是游客服务中心,就是原来的青藤茶社,去过香蜜公园的人就知道原来那里有一个茶社,主要是服务于大众开的一个普通的茶舍。评审专家对几个建筑方案都不太满意,所以没有评出第一名。我们邀请了三家单位继续做方案修改,做了第二次方案评审,最后得第一名的是MLA和建科院做的一个方案。

第二个建筑就是婚礼堂,就是在公园里面有一个湖,因为这个也是得到福田区民政局的需求,他们希望在公园里有一个婚礼堂,所以针对这个我们做了一个竞赛,第一名的是迈丘和南沙原创的一个重要方案。 

第三个是图书馆,我们把它定位成一个自然科普图书馆,也是延续了科普的功能。在这片林子里想要一个图书馆,这是一个中标的方案。 

第四个是资源循环中心,作为业主希望有一个实现垃圾分类,还有园区内的垃圾不外运的一个功能。业主出的题目是希望这个建筑或者资源循环中心是一个示范工程,利用国外一些非常先进的设备,在园区里面的垃圾可以进行自行的消化或者通过一些机器可以实现它的再生利用的功能。 

刚刚我说了青藤茶舍还没有评出来第一名,我们就邀请三家单位继续做方案的修改,做了第二次的方案评审。最后得第一名的就是MLA,还有建科院做的一个方案,等一下MLA的设计师也会跟我们分享这个建筑的情况。我现在主要跟大家讲的是这个项目的一个系列的过程,我们从4月份到现在9月份已经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在做这个项目,希望通过比较大范围的公众咨询和设计师工作坊的方式把我们每次竞赛的任务书和竞赛的情况都可以公布在大家的面前,让大家可以参与这个项目的建设。 最后,我的项目就简单介绍到这里。我们的方案全部都会在官网上有公布,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看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若是没有问题,我会直接跳到下一个设计单位,他会根据中标的情况给大家做汇报。


香蜜公园整体规划方案

王殊 深圳市致道思维筑景设计有限公司

我跟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在竞赛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一方面,坚持与妥协,是我们在竞赛当中包括后面在继续的这个方案的深化当中遇到的最多的问题。

大家可以看到一下这是第一轮竞赛中的总平面图,这就是第二轮竞赛的总平面图,这是在继续深化和调整,包括在十一左右还要报规划国土委审批的这样一个正在调国过程当中的平面图。 

大家来看这几张平面,其实从这一轮到现在的方案平面图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改动。在这里面很多的东西就是坚持与妥协。我们考虑到水的景观元素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景观元素,从古典园林到现代景观一直是景观元素当中非常灵活性的,它对于塑造场地的氛围、吸引人流,包括提升整个公园和空间的景观品质都起到了其它的景观元素所代替不了的作用,所以我们觉得它非常值得保留。 

那么,水源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想到这个公园的定位之一就是要做一个低碳的公园,所以我们考虑能不能通过它本身场地的雨水收集来形成这样一个水系。我们内部研究水的专业团队通过对它的降雨量、蒸发量和径流量推算,调改了水系的面积,最终发现实际上是可以实现这样一个构想。 

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包括刚才大家在方案当中看到的架空的栈道和廊桥,连系城市的慢行系统,包括场地当中会有一些建筑垃圾的利用,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其实是非常费工费力的一件事情,但是在我们的坚持之下也得到了专家和业主的大力支持。包括场地内部有一些水塔和一些具有场地记忆的构筑物和现状也都能够保留了下来。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些妥协,比如公园内的建筑规模,这个可能是参加建筑竞赛的单位应该体会很深的。最开始整个公园,包括刚才看到的进行竞赛的四个小建筑,还有公园的服务管理建筑,规模竞赛的时候是8700平方米,到了竞赛结束之后要求我们缩减到6500平方米。竞赛完成后,我们作为总规的单位跟各个建筑方的协调和磨合在这里面也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沟通和碰撞。 

面对丰满的理想和骨干的现实?我们觉得一个项目的设计不是一个单一纬度思考的事情,坚持和妥协都是必须的,坚持和妥协同时也是一种尊重,它是对场地现状和文脉的尊重,对业主和使用者的尊重,对政策法规的尊重,对相关利益方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设计师本身职业的一个尊重。

第二方面,做文化就是做活动。

在这个概念当中,大家也看到了我们一个整体的设计理念是编织城市文化,刚好我们在做很多设计的过程当中都提到我们要把文化做到项目里面来,怎么样融入场地的文化。 

我们在这个方案当中,实际上对场地旧有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很多东西都进行了保留,包括场地内现有的荔枝林、具有场地记忆的水塔、南瓜雕塑等等,还有北部的运动场,还有一些是继续在新的方案里面还保留的非物质的东西,比如花卉集市、体育运动等等。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仅仅是希望把这块地规划成一片绿地、一片草坪、一片树林,或者是一个单一的休息场地,或者是一条园路。我们希望这些东西都能跟人的活动挂钩、跟人的活动有关系,这样的场地才能够有生命、有活力,人们在这片场地长时间的进行活动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积淀下来也就会成为场地的文化,真正融入场地的土壤和灵魂。

我们在公众参与的过程当中、在现在继续深化的过程当中也提到了很多能够让市民参与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当中来的一些办法。我觉得这个也是能够达到编织城市文化的一点。这里有一个公园设计的社会实践,就是邀请周边的居民参与,然后采纳一些好的想法融入设计。之前我看过一个微信,应该是在北京有一个市内的设计师说服一个地下室的业主改造整个地下室。 

最后,不仅仅是公园。我们觉得这个项目是一个有着非常特殊意义的想法:第一,它是不在内陆,而是在沿海,就像它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第二,它不是在二三线城市,而是在深圳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所以具有示范性;第三,它又不是在新区的开放空间,而是中心区最后一片可建设用地,所以它具有它的一个唯一性;最后,它不是白纸一张,它承载着很多人的记忆,同时也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能够使香蜜公园成为一个鼓励交流和分享的互动公园,可以经常光顾的市民公园,体现可持续观念的生态公园,可以常去尝新的一个生活化公园。 我们公司是创造和持续的,人与自然环境为设计使命的,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土地综合利用价值为目标的一家企业。我们的价值观是希望能够多走一步这样的价值,也希望在未来的设计活动中能跟城市里这么多的设计同仁一起持续创造、持续深入、持续改进、持续实践。


竞赛建筑的设计过程

吴义娟 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

大家,下午好!刚听了很多,我们会分享香蜜公园四个小建筑,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婚礼堂,还有资源回收中心,以及图书馆。因为我拿到的主题是分享这四个建筑设计创作的一个过程。

 

回到这四个建筑本身,虽然四个建筑的属性,包括位置、功能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在做的时候还有一个设计出发的原点。

第一,游客服务中心。这是我们当时做的游客服务中心,这是现有的青藤社所在的位置,游客服务中心选址也是以这块为主,这边是城市主干道,往里面走是进入公园的荔枝大道。根据现有的建筑的要求,在这个地方类似一个改造的建筑项目。所以在分析了它这边周边所处的环境以及当初我们考虑的一个公交车站,当然现在已经不在这里,但是当初的公交车站设置在这里,考虑到三个不同方向的人流、城市、公交车站以及进入公园的一个入口,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现有的青藤社形成了一个“T”字形的交叉,这样的交叉就在这个地方,首先前置广场会有城市干道,公交车站车站以及在后面又有一个缓冲。 

第二,婚礼堂。我们这个设计最初的原点是如何延长,因为结婚毕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很神圣的一件事情,延长这个的使用时间基本上是这次婚礼堂设计出发的一个原点。我们从最开始延长婚礼的登记时间,以及包括一个思维上的想法,就是结婚和离婚在同一片场所发生,怎样使这两个人群有所隔离。你从等候、登记有一些包括小型的设计,以及到领取结婚证的场所,这样一圈来回再出去。你的离婚路线可能就是另外一条,必须要经过结婚的场所,他要看到结婚的一些场景才会走到离婚的登记处,再这样走过去。 

第三,图书馆。好像在21世纪书籍已经不是你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和它的意义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的选址当时是选在廊桥的周边,基于这样两种的情况,我们就想图书馆遇上了廊桥,就是这种公共文化的用地遇到了城市的城市的基础设施会发生一个怎样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图书馆就是一个非常线行的、跟廊桥是联系在一起的空间。你可能上下学就这样不经意间就走过去了,需要借几本书就过去,不需要,我们也有其它快速通过场地的路线就走出去了,以及当时我们在竞赛过程有跟迈丘这家景观公司联系到一个场位的第二课堂,就是说图书馆同时又跟第二课堂有所联系。这就是我我们的图书馆。 

第四,资源循环中心。其实这种属性的建筑在我们做设计过程中并不是特别多,它是带有工厂性质跟展览性质的两个联系体,因为资源循环中心可能有一些设备、工艺等等,基本上资源回收中心是所有的东西全部集中在一起,ABCD等等不同的功能,一进一出这两个过程是看不到的。 

因为刚刚也介绍了,当时的游客服务中心专家并没挑选出来中标方案,只是评了一个名次,所以我们也做了第二轮的游客服务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青藤社茶社本身做了一些了解,以前应该是深圳文人集聚的地方,原来有一些书画展览、茶会等的场所。因为在第一轮的情况下,我们忽略了这一块原有的建筑的本身,所以在第二轮的时候,我们会对场地,以及青藤社、青竹和一些古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有所尊重和保留。这也是我们当时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包括一些就地取材的建筑地面、屋顶的材料。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一些现场的一个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刚刚讲到的“T”字形的交叉在这一轮还是有所保留,无论是从效果图上,还是出发的地方,看到它跟第一轮的方案有很多的不同,包括青藤以及它跟光影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四个建筑,简单的跟大家分享一下设计的出发点,以及由这个出发点带来的建筑空间本身的变化。最后以一首我们当时团队写的诗送给大家。谢谢!


香蜜公园的文化中心

史佩霁 MLA

我简单的介绍一下两个我们中标的建筑设计。一个是励知楼的图书馆,第二个是游客服务中心的青藤茶社。

关于图书馆: 

第一,景观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是很重要的,所以建筑是在树林里面,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因为我们觉得图书馆就是一个树,一个在树林里面的图书馆,就好像它也是一棵树一样,跟其他的树都在一起。 

第二,了解建筑的功能。

因为建筑都有不同的功能,有的功能是比较封闭的,有的功能是比较公共的。比如书屋应该就是比较封闭的,因为可能有比较珍贵的书屋,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进去。所以在外立面的设计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一些功能,比方说公开的就是在上面,书屋就是在这里,所以书屋的外立面也是比较封闭的。 

第三,公共的路线。

这里有一个天桥可以进入建筑,这是一个公共的天桥,对我们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图书馆也是一个比较公共的建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天桥进入。所以这个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还在考虑怎么样实施,比方说天桥是24小时开放的,但图书馆并不是,那怎么让天桥跟建筑融合就是一个问题。另外,这个图书馆一个比较灵活的空间,在这里就是可以阅读的空间,这里有书屋,在这里可以进去,也有办公室。以下是一些剖面图和平面图。 

最后,再利用可持续的一些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外立面用原始的木质再利用在外立面上,比如竹子等。

关于茶馆:

因为之前已经有一个茶馆在这里,我们建议扩建。这样与现有景观的联系就非常关键。这是第二阶段的一个建筑设计,我们已经进到了景观的设计。 

比较具体的看中标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他们有一个优势,是有这里的红廊,因为人进入公园之后可以在这里想好应该去哪儿。第二个原因就是有一个广场,因为有红廊,可以在这里建设一个广场,人们就可以去那边,好像一个公园的出入口。所以这是他们的两个优势。 

我们建议在这里扩建一个建筑,即在这里建设一个功能。 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有创造一个具有活动意义的入口广场,就是在这里。另外,这里有一个首层,这样会增强建筑的可达性,因为首层都是公开、公共的,人们都可以进入公园,在这里也可以看得到。在这里有扩建的一部分。 

我们的建议只是一个建议,不会在我们的设计里头。所以,我们可能要和致道沟通一下怎么实施。因为有拱廊桥,就是有入口,如果你要把公园封闭,你可以在拱廊就放出入口,不需要建设一个小的、不好看的桥,所以这也是一个优势。这是我们入口的广场,这里就是现有的茶馆,还有新建的部分。 保留与扩建,我们有一些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这里建设入口广场。 第二个加拱廊,还有打开建筑的首层。 因为现在是封闭的,所以我们要打开。现有的茶馆和首层在地下0.6米,所以我们把广场放在那边。在这里架一个新的楼梯,把楼梯跟现有茶馆的分布做成一样的。

另外,是加商务会所。

就是在第二层,这是一个比较灵活的空间。所以我们在首层有两个茶馆,所以有两个屋顶,这里也是公共的。 

这里也可以看的到就是外面的一个咖啡厅。第二层就是商务会所,这里和这里有办公室,还有一个功能可以联系起来。在第二层有一个全景餐厅,从这里可以看得到所有的公园。 

这是一个屋顶,这是拱廊,你在这里可以上楼梯进去,也可以过那边。这里是两层的空间,有一个比较活力的、很高的剖面图。 文化对我们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也用利润现有茶馆一些窗户、门的设计元素,因为现有茶馆有这样的一些东西,我们也想在内心的建筑中放进来,可以有一些呼应。就是这样,所以你在这里可以看到两个木质的窗口。 这就是我们两个优胜的建筑,谢谢大家。


理性的演绎

朱雄毅 深圳市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其实我有段时间没来了,818以前都比较热,今天确实温度也比较冷,但是我觉得现场大家的气氛还是很热的。 我们接到评审要求的时候应该是叫做香蜜湖公园的竞赛。我们反应的更多的是一个景观的环境,更多的是关注到它好不好看,怎么样让人感觉到里面是用很感性的语言去理解设计。 

围绕对公园的理解,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有很多“开门问计”的过程。 包括当时在北边还有很多的体育设施,保留多少,这其实也需要跟市民有很多的互动关系。 这是当时提出的五个方案展示的效果图。一、二、三、四、五刚好也是演讲的顺序,之前还有一个讲标价的过程跟这个过程相反,其实方案排名比较高的往往在后面,这刚好是一个反的过程。 

总体景观

在整个评审当中,比如像这样的方案,规划结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比如保留的山体,这样一排还是很清楚的结构关系。

方案一因为这里面所有的因素太多,规划结构也不是特别清楚,所以我们对方案一的讨论是相对比较少的。

方案三,我们在过程中也是做了一定的讨论,发现其实它在保留了很多原有的设计过程中,自己创造的东西不是太多,对于原来的保留之后再创造的事情也就是在最后的设计中出现“十”字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对于总体存在的必然性跟必要性上,我们的理解是没有太多的必然性,所以也淘汰掉。

最后两个方案其实都保留了建筑的水体关系作为一个过渡带,比如这也是一个主体保留的山体,然后在这边做了一个水体的功能,这边是一个城市的界面,其实三重这样的斜向的界面,我们是通过方案五把方案四给梳理出来的,我们觉得有几点的考量:

第一,总的来说对周边社区的连接关系。比如跟北面、西边、跟这些城市社区的关联度上考虑的更多一点点,只是多一点点。

第二,它在片区里面水体的自然属性可能更接近公园的概念。其实基本上这是评审的一个主要的结论,之所以选择方案四,没有选择方案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三,廊道修改意见。 对于方案四的中标,我们当时也是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意见,这意见其实有几点,最最重要的一点其实也是这边的廊道。

自然图书馆

方案四的单体方案,其实我们当时也觉得跟周边的环境的亲和力会更强一些,但是我们觉得它的性格稍微弱一点,个性有所欠缺,所以在方案四我们其实也是有不同的想法。

方案五上做了一个比较一致的决定,我们觉得在方案五的选择上对于这样一个体量的规模的图书馆跟周边的建筑之间,比如建筑的南方性比较轻的感觉,会比较接近南方特性的特点。另外,建筑在整体的性格上也是比较符合深圳这种建筑。当然我们比较赞同的是它在建筑的室内和室外创造了连廊平台系统,这种平台系统其实给社区性的图书馆有很大的休闲的气质,我们觉得是蛮不错的一种选择,当然这种空间对于内部的遮阳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效果。

这是中标的一个单位,包括里面内部的空间,其实我们觉得它还是有一定的好处,但这刚才已经介绍过,我就不详细叙述了。刚才有位听众指出来包括这边会有一些室外的连接,甚至有些连接可以连接到山里面去,我觉得这都是根据地形做一些变化,这都是很好的建议。 婚礼堂 其实相对来说也是大家讨论的比较多,这里面主要还是针对方案二和方案五进行的讨论,一个相对来说集中单体的形式,另外一个是相对来说分散的形式。

方案五的好处是用地相对比较节约,对于其它地方的破坏会相对少一点。还有它整个过程中,比如对这种比较中国元素的“花好月圆”的意向,大家觉得也是蛮有创意的方式。方案五讨论的更多是一个物体的建筑。但在讨论方案二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体验。

资源的循环中心

其实我们接到这个课题的时候选择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因为对于这样的一个建筑,更多的是有一定功能性的需求。

青藤茶社

其实是选了两轮,整个过程中大家的声音也是比较多。因为青藤茶社刚才也提到了是在整个园区任务书唯一保留的建筑物。它也是位于整个园区西边的入口区,定位为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建筑的年限大概也有十来年的历史。建筑空间上更好,包括它的入口空间还是蛮有趣味的。 

其实这也是在二跟五这两个方案之间更多的讨论。二号方案,你们调整的跟这个布局也差不多,在建筑的处理上,建筑师做的很漂亮、空间也是很舒服。另外,其实它对于建筑跟水的关系上来说也是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关于本期竞赛

其实这个过程对比很多深圳的竞赛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在竞赛过程中其实也有今天这样的过程,这么多的多方的交流,包括参赛者、评委、普通的市民,还有一些设计的爱好者,我觉得这里面很多的交流,都是大家希望这个城市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这样一步一步慢慢下去,就像公民开始用积极参与讨论的方式加入进来就非常好,我们也希望这是更好的开始。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