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30
13293人阅读
文/杨光
1971年,一位美籍保加利亚的艺术家克里斯托产生了要包裹著名的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的念头。 当时东西方关系还处在冷战时期,这个惊人的构想对很多人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对于柏林这个城市而言,国会大厦是一个最重要的权力符号,一旦被包裹会产生什么效果?这是谁也想不到的。
克里斯托那一年正式向当时西德的议会提出包裹国会大厦的申请。但是没有获得通过,第二年再申请,又未通过。经过了整整24年,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游说,1994年2月,他的申请终于获得了批准。
1995年6月17日,包裹工程开始进行,包裹行动共花去包装材料喷铝银色聚丙烯粗纤维布10万平方米70块,每块面积为37米X40米;蓝色聚丙烯绳15,600米,耗资1400万马克。整个工程动用了1500多人,耗时23小时。当包裹后的国会大厦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全世界惊呆了。 从6月23日到7月6日的15天的时间里,有4000多万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光是德国旅行社就接待了350万人,这下为柏林商业界增加了20%-30%的客流量。柏林市长迪普根说:“克里斯托为柏林创造了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这是美妙的、胜大的、成功的节日,将令人在几十年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克里斯托包裹国会大厦的壮举,成为国际上公共艺术的一个最成功的范例之一。除了包裹建筑,他还包裹海滩、岛屿、山谷来实现他的艺术创作理念。他的作品规模浩大,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涉及到与权力机构交涉。就拿包裹国会大厦来说,克里斯托在策划之初,他就将公众节日庆典般的参与行为纳入到他的艺术中,他让城市像大节日般沸腾,让整个城市的经济运作、城市形象和市民的生活节奏发生变化。
这就是公共艺术与城市关系的最典型的诠释。
公共艺术(Public Art)这个概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最先出现,后来,它逐步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成为一个通行的艺术概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公共艺术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大陆出现,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公共艺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它强调艺术的公共性、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它的表现手段可以不限,可以是建筑、雕塑、绘画、景观、表演等等,但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是让艺术回归于公众,回归于社会。 从克里斯托包裹国会大厦的例子中我们了解到公共艺术体现出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民主、开放的精神;体现了交流、共享的态度。
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由此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政府倡议,成立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并推行“公共艺术的百分比计划”,这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直接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美国费城是第一个立法实施公共艺术建设的城市。1959年费城通过1%法案,明确规定公共工程的1%得购置艺术品,以美化环境。而推动这个法案最得力的功臣却是个民间组织——费蒙公园艺术协会。该协会成立于1872年,创会的初衷是想让艺术家的创作不被标准化的机械抹杀,主张在公园里放置雕塑品,而后工作的重点由纯视觉艺术扩展到都市环境的改造,建筑与规划等。 费城街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艺术品,由市政厅到美术馆之间的富兰克林林园道(Ben Franklin Park way)就是一条艺术大道。
早在1884年就有人建议辟建林荫大道,美化市容,突破美国典型棋盘式的都市格局。在1902年、1906年、1907年中、分别有不同的建筑师提出方案,但推动方案最有力是费蒙公园艺术协会。协会特聘法国的景观设计师戈碧(Jacques Grebee)来主导规划。戈碧的提案一改以往林荫道的做法,他以开放的绿色空间为主,中段圆环处设置大型喷泉,沿路安排雕塑品,配置文教机构,使之成为一条文教艺术大道。尽管当时经济萧条,但费城市民却通过全民投票来支持此项建设。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完成后的富兰克林林园道的建设使费城跻身于美国优秀的城市,创立了良好的都市形象。
在中国,公共艺术起步比较晚,在199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建设公民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加上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的加强,城市公共艺术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以深圳为例。1980年代、1990年代,城市空间最主要的艺术形式是城市雕塑,其间,深圳产生了《孺子牛》、《友谊泉》、《艰苦岁月》、《女娲补天》、《邓小平》等代表性的作品。
从90年代后期开始,更强调公共参与,强调公共空间营造的作品出现了,例如深圳华侨城的《当代雕塑年度展》,把雕塑与城市社区,与市民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让艺术作品与社区,与城市的普通居民保持这紧密的联系。
一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或者有争议的作品,也在城市社区出现,艺术在这个时候真正和平民百姓、与公共空间发生了积极的联系。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在艺术家的引导下,变得随意而自然。
代表深圳公共艺术走向成熟的应该是由深圳雕塑院与戚杨建筑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并实施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深圳人的一天》。
《深圳人的一天》选择的是1999年11月29日,这个随意而普通的日子,由雕塑家在街头任意寻找到18个社会阶层的人,征得他们的同意,翻制成等大的青铜人像,并配有铭牌告示他们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内容。与18个人像相融的是四块大小不一的浮雕墙。墙上刻的是有关这一天的各种数据,如股票、天气报告、农产品价格等等。配以绿化、灯光、音响,形成一个景观小区。此公共空间位于深圳市园岭街心花园内,它深等市民的喜欢,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深圳人的一天》在实施前就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区民的意见,并一改过去纪念雕塑的做法,而以开放、平视的视觉来塑造一座市民的纪念碑。此项目不仅在中国公共艺术实践中创下了引入社会学方法的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公共艺术如何面对特定社区和人群,直接利用本土化资源进行创作的成功范例。 它作为研究城市公共艺术如何与普通民众进行交流并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为公共艺术如何与城市的融合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2009年3月 “深圳雕塑院” 更名为“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以“公共艺术”命名的国家事业单位。它的出现又标示着深圳公共艺术正走上新的台阶。
据官方统计,中国的城市数量已由建国初期的130多个增加到目前的660多个,城市化率则由10%左右提高到40%以上,中国在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程。
正在急速发展,属于城市化后发展国家的中国,在公共艺术及规划上如何积极有效的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而不盲目照搬?公共艺术如何真正能使大众参于,而不成为长官展示其政绩的舞台?艺术家又如何使其作品有效的进入公共领域与公众发生关系?以及政府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
2、黄健敏:《百分比艺术:美国环境艺术》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艺术在这个时候真正和平民百姓、与公共空间发生了积极的联系。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在艺术家的引导下,变得随意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