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竞赛

2011-09-16

规划大厦818

5359 人阅读

摘要:

本期酷茶会是"一百万"保障房竞赛系列活动之一,"一·百·万"竞赛想通过对保障房政策、规划、建设、管理整个链条存在问题的梳理和提炼,促进保障房问题得到更加理性与系统的设计解答。在这期酷茶会上,嘉宾将谈及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原则以及推进竞赛项目的可行模式。

活动回顾

冯国安:大家下午好,今天是我们第十六期叽喳酷茶,下面有请第一位嘉宾。

土楼

刘晓都

我准备的比较仓促,在美国期间基本上都是从事低收入住宅的项目,项目时间比较久远。基本的概念可以通过土楼的例子来进行分享介绍。

中国的人口和版图,十亿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东部区域、珠三角区域,而深圳就是很典型的案例。

人口向东南沿海聚集,这么小的城市,聚集了1500万人口,中国现在最普遍的低收入人口的生活的状态,老社区向低收入的社区转化。

高密度的工人宿舍生活区 
退休的老人
外来的人口三代人聚集在一间小房内

城中村作为深圳低收入居住区的基本事实,城市状态下的极其生活化,有生活感觉的另外一面,也有提升生活状态的一面。

改造案例:土楼案例 

土楼案例

作为安居房或低收入住宅,土楼对住宅形式的影响或者关系。

低收入的基本需求,基本的居住面积,一定采光、通风,老的房子都能满足,虽然不是很好。但都能满足低收入的需求。方案生成,外圈土楼,内部城中村的模式,提取处原型,最小直径方式,有最小单元的研究得来,家庭和私密性在低收入住中得体现,厨房厕所两个居室,做到最小值,独立的空间与私密性,同时家庭生活的感觉体现,这是最重要的一面。

土楼的基本平面反映了一种公平性,现在做保障性住房的应该体现公平,配用公共的空间,私密性与开放性,引入城中村的概念,交往交流空间,比较小的空中要有外部更开放的空间。

先到这里,交流时间再和大家探讨,谢谢大家。

冯国安:谢谢,因为有钱人可以在自己房里做更多事情,但是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做不到,他们的小孩可以互相照顾,有钱人可以自家请保姆照顾。通过以上的几点,可以为低收入住宅引起一些注意。大家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我们欢迎张之扬。


跨“过”设计

张之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的是跨“过”设计 。做这个事情完全是个人兴趣,个人观点一,建保障房这件事是很扯的一件事,城中村是没政府参与但是低收入人群可以更好得到保障的形式,现在政府要以各种名头把它给分配大得开发商去开发,当然,历史上也有这种情况。

“硬设计”

粗放型利用土地资源,额外的社区配套成本,加大居民的交通开支,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不可持续,也不低碳。

穷人聚集在一起会有很多问题,穷人不能被聚集在一起,贴上低收入的标签,低收入这个群体会再城市中存在,但是低收入的人是在改变的,“硬设计”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新的问题,例侨香村,标准过高。

深圳的开发商最开始开发楼盘的,最主要针对香港的低收入的人群,罗湖很多楼盘都是这种情况,保障房的后保障时期的问题要提前研究。

“软设计”策略1:”废弃“居住空间回收,向“空置房”要廉租房。

空置房的问题,房子买了不住,不装修就放那,通过初略计算,得出利用空置房的优势很大。案例,低收入人群有很大共性,对交通的要求,低廉的生活配套。

“软设计”策略2: 在老城区“植入”廉租房。

越是低收入,越是依赖城市

越是高收入的人群,越想远离城市

城市外围新区的机会,土地资源的充沛,诱发投资行为,老城区可以通过政策方面的运作,可以为低收入人群使用。对于资源的利用,不可忽视,包括对空置房的利用。我讲的内容是很粗狂的想法,但是怎样实施需要去探讨。 

刘晓都:想法很好,很野蛮,这么多得空置房怎样去利用,人群的高度混杂,一层富人一层穷人,很恐怖。

张之扬:四合院,原本一家用,现在大杂院。

刘晓都:某种意义是种革命理论。

张之扬:实施手段问题,通过经济手段,如韩国。

刘晓都:反对保障房,美国也搞低收入住宅,保护私有住宅,政府应该去建保障房,政府应该去照顾所有的人。

张之扬: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博弈。不同档次的住宅,住宅也应该有差别。桥乡村那样的住宅是很多有钱人想去住。

冯国安:是否能通过某种设计,使低收入的人慢慢的变成中等收入。

刘晓都:保障房基本上不是设计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怎么做的更有效,限定的条件下,怎么做得更好。关键是社区,如果变成贫民窟,就没法办了,穷人不能聚集。都在城市上班,交通问题。

张之扬:多伦多有个小小尼日利亚村,挺好的地方,里面配套很好,有商场,教育设施。大家提起这个地方,都会觉得不安全,周边的房子,都不会很高房价,社会心理的改变,教育水平低,都不去受教育。很多人都会有社会心理的障碍。

冯国安:有请下一位嘉宾。


“住址的精神分析”

冯果川

人有烦恼,无从化解,精神分析中得一种方式,让你倾诉,把压抑释放开,另外一种,到处说,完全不可理喻的一种方式去释放,还有一种方式,风水方式,风水这么有吸引力,是作用你得无意识。三种人,一是理性人,而是原始人,三是纯真人。风水是和原始人对话,大量的信息是在象征,风水起作用,是在通过某种痕迹来起作用。

换种方式来理解住宅,拆解成基本的家庭单元、空间的序列,空间序列,传统的空间,中国的户型非常的稳定,但是西方欧洲有完全不同的模式,分析,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回归,等级的序列与中国传统的序列是一样,家庭的空间等级的逻辑是和国家一样的。户型的转换,功能的置换。玄关,把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分开要求强烈,家庭变成为现代人释放的空间,要与外界分开,入口空间的设计丰富性,入口空间成了内与外的分界线,家庭变成了一个博物馆,虚荣心的表现。

冯国安:大家没什么问题,有请下一位嘉宾。


“回龙观”

刘珩

项目背景,与荷兰的合作,过度的文化怎样落实在实际的项目中荷兰建筑师建议,分成五个部分:一,规划。二,户型。三,建筑类型。四,讲故事的环节。五,公共空间的塑造。

场地:距离中心比较远,四环之外,场地给谁用,定义过渡房,不是用来卖,用来出租,这么远的场地如何吸引年轻人过来,调研,年轻人

住房情况差别很大,需求的调研,年轻人想要的空间。

方案产生过程: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方案生成的全过程介绍,及方案合作中相互启发与妥协。

观众:南北向、公共空间如何采光?

刘珩:磨砂窗采光满足,满足商业办公空间采光要求。按厕按厨北京可以,深圳不行。


一户百姓万人家,保障房调研+设计竞赛

冯国安

“一”代表一套户型的具体设计,如何为保障人群提供综合性价比最佳的基本居住单元? 分别自选单身、双人、三口之家、三代同堂之家设计或改造性价比最佳的户型。

日本胶囊公寓、深圳房中房分割?

 “百”代表解决保障房需求的资源整合策略。如何将成千上万的保障房任务化整为零,以百户为单位消化在已有城市存量住房中或已有社区边角土地上?自由选择深圳或其它城市特定地段,提出100户按不同类型/户型组成的保障房居住单元的土地空间策略。

(1)对现有房屋(空置房屋/烂尾楼/城中村/老住宅区等)、(资源的充分利用或改建/扩建/插建)

(2)利用城市边角、闲置或难以利用的土地新建
“万”代表万人保障社区的规划模式探索。特别是社区内保障人群低成本生活环境的规划建设。

保障人群的居住、就业和生活的具体需求.城市具体或抽象地块4ha,规划10000人(约3000户)保障人群社区.包括社区公共配套,自治管理设施, 公共交往空间商业与部分就业/创业/谋生空间的可能性。

刘晓都:做了很多尝试,种子选手跟非种子选手均可参加。增加项目的的参与度。应该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纯粹提设想,竞赛能解决的问题有限,深圳保障房的情况如何?做的必要性?如何做的双赢,城中村可拆除的比例,拆除界限,鼓励平民百姓来参加,双年展会增加人气。

李明:保障房的调研要由住建局花上一年半年的时间来做,户型要是做高层就很局限,已经定型了。

王星晨:前边的工作已经在做,现在的这个题目是在前边的工作做出来的。

刘珩:这个项目应该分阶段做,概念性的先做,不要纯粹为了双年展,前边的铺垫要踏实,框架要清楚,要有逻辑性,扎实的做,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竞赛来解决。

张之扬:时间上?上次说是保障房大跃进,设计中心想在大跃进中扮演什么角色要定位准,现实的背景要有客观的认识,建筑师的作用其实也有限,虽然用处不大也要大胆怒吼,设计中心要定位准,赶双年展的时间要考虑一下,保障房是件很复杂的事情,保障房是件很长期的事情,设计中心可以有独立的团队,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做,关于保障房的事情,设计中心要长期的去做,可以成为自己的品牌,和代言词。任务书可以更自由,不要叫专业组之类。

黄伟文:前边四个月的时间把保障房做了整个链条的梳理,香港的案例提出,提出更高的挑战,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小更合适,提供的房子是不是可以做到更高的性价比。 

刘珩:低收入保障房,是要满足短缺,到底需要房子吗?这是个政策问题。

黄伟文:在政策设计中会有这方面的东西。

刘珩:要是不设计房子能解决更好,设计做不了东西,经济学家缺失,万科拿出一小块地来落地,是通过大而全的经济调查。

黄伟华:我们是在任务书里有提倡团队参加。

张之扬:组织一个平台,让城市的有志之士可以来参加。

刘珩:这种平台不能完全放开,要有一个标准,有些想法要落实,要实现。

刘晓都:每年循序渐进的,政府找开发商每年建一栋试验品,要检验。

冯国安:非常感谢大家进来才参加第16期的叽喳酷茶会,大家没什么问题,我们今天的叽喳酷茶会就到这里 。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