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田园梦

2015-10-23

规划大厦818

6455 人阅读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被城市替代,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经济地位岌岌可危,深圳甚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业”的城市。实际上,城市和农业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共生共赢的,也因此“都市农业”的概念虽然诞生不久却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城市寸土寸金,自然不能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通过合理的设计同样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效益。我们期待城市居民也可以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式的诗意生活。本期酷茶会特邀请城市种植达人、城市农业研究专家、渴望田园牧歌的理想青年,来聊聊都市农业发展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期待性。

活动回顾

何铮:互联网时代的深圳城市农业

都市农业看,城市农业的核心是什么?很多人会认为都市农业的核心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或者是有科技含量的农业。但是一直以来的观点,农业的核心还是在农业。如果没有农业这个主题,其他东西都是不可持续的。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业的城市,这是不可能的,第一,深圳本身还有3万多的农业土地。第二,一直说“大深圳”要把惠州、东莞并进来,这样农业比例很大。所以从未来或者是现在的角度来说,深圳不可能没有农业。

就农业而言,农产品肯定是农业的核心。但是由于深圳人多,地非常少,农业应该怎么发展?在世界各地有一些很好的案例,如果跟地大物博的地方来比大规模的农业,可能没有优势。那么深圳农业要如何怎么去做。

深圳的农业环境本来就比不上边远山区,或者是一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所以发展农业首先要提高农业标准,这样农产品才有吸引力。

深圳城市农业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脏乱差,应该跟周边配套呼应。水稻是城市的人工湿地,不是拼命地在造海绵城市肺吗,水稻就是。第二,菜园是城市的人工绿地,不是拼命种草,在小区里面种很多草,用很多杀虫剂等等。有些同事、同行在城里发现小区非常华丽,但是不停地喷杀虫剂杀虫。果林是城市人工园林。这跟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都是有关的。

如何让深圳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产品的出路。为什么一直说深圳不要搞农业?因为农产品在深圳市民、在大家的眼中就是低价值的,农民的待遇、农民的收入、农民的形象,甚至在郊区看见农民住的一些破房十分破陋。能改变这种现状吗?

一些农业口的领导经常说:“深圳农业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深圳保留了大片可以建设的土地。”上次荷兰首相到博鳌参加会议的时候,荷兰首相把瓦克林跟最好的大学带过来跟深圳交流,最后深圳市没有一个领导去参加农业的座谈会,或者是来了一个农业局的副局长和旅游局的局长,基本没有人参加。如果有了这些观点,根本不能发展好自己的农业。

要纠正包括市民包括领导对深圳农产品的印象。深圳要花20亿打造香港一样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花的很多钱是短平快的,农产品不好检测不过关就把它丢掉了。第二,检测只能从关卡检测,在宝安生产的东西没法检测就已经被卖掉了,这会成为一个安全的死角,会在从关口进来的产品,包括相关过关的产品去检测。

引用珠三角某镇委书记的话,“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如果会造成今后家门口种棵菜都不能吃,这个企业宁可不要。”也就是说发展既要GDP,也要生态。深圳目前的农产品质量比起香港还是有差距的,会平抑物价,为深圳的物价指数有多低而自豪,政府官员觉得物价指数低很有面子。农村人吃的都是比深圳的白领甚至拿几万块钱工资的好多了。在深圳,很多居民吃到的东西,农村人不愿意吃。

其实深圳有很大的消费群体,有一个同行2000年去韩国考察,韩国有仁川市,当年也是加入WTO,很多农产品进口。当地的农业从事者就提出了消费本地的东西,支持本地的农业,本地的农业再小也不能放弃,本地农业的品质、本地农业的质量要提高,需要本地人的支持。他发起让所有的幼儿园消费本地生产的有机食材。

在这个行业讲的有机不是贴了标的有机,而是可循环、可持续的有机,有机是健康、环保、关爱和公平,是用心去做的可循环的农产品。当地从幼儿园开始,政府是怎么做的?有机农产品跟普通的无公害农产品的价差由政府补贴,政府鼓励当地的农民生产有机食品,先从幼儿园的小孩开始吃。幼儿园的小孩都敢吃都能吃,就会逐步发展起来。深圳有4万的农田,要真正做大种水稻这些是不大可行的,因为本身就是山地改造的,好多农地是不能大规模种植粗粮的。但是根据当地特点、根据自身能力来种植有效的农产品,这是可行的。在深圳用有机的方式来种植蔬菜四年,这些蔬菜很好吃。

深圳市民有能力消费健康食品,但是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人要,卖得贱,大量人群跑去香港买他们认为的放心食材。很多土地都是房地产占了良田以后,深圳为了保证4万亩红线的范围去开垦出来的,花了很多钱,也挑了很多好的地方去开垦。不否认也不去讨论开垦的对错,既然开垦出来,这些土地慢慢去种慢慢去养,也是一片好地。因为开垦的地方是由政府选过的,污染不会太大,既然花了这么多钱去做这些事,就不应让它荒在那里,要让它继续发挥功效。

很多居民愿意自己种菜,自己找安全的食品。我有一个理想——当然,我从来不做乌托邦的事情——希望在深圳发展更多本土的有机的农业。我在龙岗参与了龙岗健康菜园子的建设,目标也是非常明确的,要做健康的农产品,自己愿意吃的农产品。深圳地这么少,人工也这么贵,住宅也这么贵,如果生产一些高端的产品,这些农民还是负担得起的,还是觉得有利可图的。另外在运输环节,在当地的物流环节当地的消耗,很多居民去买这些食材的时候会信任本地的一些农产品,所以这四年来有很多客户。

这是一线种植员工,在山地种植有机的蔬菜,而不愿意在一些种了几十年水稻的地方、受了很多污染的地方种植有机蔬菜,一些荒地被认为很好,因为病虫害特别少,农药的残留也特别少,深圳没有大的工业,很多人会误以为云南、贵州的农产品是很安全的。在开采资源、挖矿的地方,农产品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荷兰应该是深圳一个很好的样本,荷兰的人口不算多,地比较少,相当于放大的深圳。但是农作物的高效高于中国任何地方。它通过设备,包括玻璃大棚,种植方式,通过科技的方法可以达到亩产1.2万斤,所以荷兰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国,包括鲜花、奶牛和普通的蔬菜。但是现在很多的大棚出来的农产品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高效,而且长期用起来会让土地退化,产值还会降低。荷兰的农产品跟我国的农产品标准是一样的,比如无公害产品的要求,比如允许用什么。

荷兰农民若允许一亩用1公斤化肥,可能用0.2就够了。但是中国如果能用1公斤的话,农民会用10公斤、100公斤,只要高产,包括用药物来施。所以标准是一样的,只是操作起来不一样。为什么现在化肥和农药用量这么多,因为推销化肥和农药是看效益的。但是外国的做法不一样,是保证在健康和安全的标准下使用化肥和农药。很多人说我国的标准不低,政府说标准已经很高了,全世界最高,但是执行标准非常低。我国很多是短视行为。要改变农业、改变城市,关键还是要改变根本,即农产品、农业的形象。    如何打造一个适合深圳的城市农业样本?深圳的人那么多,深圳地方也比较小,是否能用一个透明的方式、用一个近距离的方式例如通过居民的观光农业,但是不能走偏了把观光农业当成主流,农业的本质是农业,观光农业又是一个新的污染点。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了解得越深觉得越恐怖,恐怖不是来自于空气污染有多严重、汽车有多少,恐惧的是农民不是医生,添加的东西有多少。经常去做一些特殊蔬菜、特殊设备,减少劳动力,通过设备主要减少的是劳动力,但是目前减少劳动力的方法还是通过药物除草剂,这是减少劳动力的重要方式。 很多人都说除草剂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的确很伟大,它将会很大程度地改变生活,改变谁的生活?农民。农民原来每天要日晒去除草,除草占据了他大部分的工作。现在农民每天早上去做事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下午也是去收获一点。除草剂改变了农民的劳动时间的确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很多项目都跟除草剂相关,包括转基因玉米,还有很多跟除草剂相关的疾病。接触的农民说,除草剂不叫农药,叫“除当家”,除草剂是最毒的农药。 光明的规划图片非常漂亮,把城市跟农业结合。如果新建的小区把粪便跟生活污水分开,这粪便是黄金。而且这会大大地减少处理粪便的能力。有的消费者反对粪便,因为有大肠杆菌或者很多的东西。但是经过合理的发酵和处理,发酵完以后跟台湾的酵素、日本的酵素没什么区别,同样的原材料,同样是纤维,同样是维生素。 这里很漂亮,旁边是办公楼、写字楼,中间有个菜园子,旁边还有一些医疗中心,其实农业跟周边的办公和住宅是可以共生的,就因为旁边有一棵树或一棵菜,不会往这边排污。会爱护环境,会爱护生活,因为种的菜是自己吃的。

期望艾维塔四年来在深圳探索的一小步,能促成深圳城市农业迈开更大的一大步,谢谢!

王海燕:从欧洲皇家田园梦到现代都市田园梦之发展趋势

今天主要是梳理田园的发展史。最典型的有是欧洲的橘园,最典型的橘园在欧美的分布,什么时候出现花园设计师和花园建筑师。具体详细讲几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查茨沃斯庄园,海格洛夫庄园,还有莫奈花园,再介绍园艺科学家的稀世珍藏,概述中国当代城郊田园分布,还有现在几个典型的田园生活例子,最后介绍一个未被开发过的桃花源。橘园是最早的真正种植橘子的橘园,因为欧洲的气候比较冷,所以慢慢地发展,为了品种更多地丰富就形成了一种温室,后来橘园慢慢概括为含有温室的园林,并且被欧洲的皇家所认可,成为富人的一个标志。所以橘园在欧洲主要是富人所拥有的田园产业。

温室是为了帮助植物渡过严酷的寒冬,本来植物很多在冬天是生存不了的,只有在温室里面,并且有温暖的水土强的保护。它的起源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花园。最开始它不是一个玻璃温室,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透明的玻璃温室。玻璃是从荷兰开始开发出来的,荷兰有一个完整的橘园说明手册,包括建造。最典型的橘园是在巴黎的橘园美术馆。在卢浮宫宫殿的时候,爆发了最大的橘园建造高潮,凡尔赛也算是橘园。

最早的橘园始建于意大利帕多瓦,后来变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渐渐出现了花园设计师和建筑师这些职业。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富人的品位也越来越高,橘园代表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创造了欧洲各种小气候的私人花园,外来的植物也越来越多。主要分布有奥地利的丽橘园、美泉宫橘园,法国、比利时、德国、捷克、波兰的都有。它包含其他的功能,给今天的设计带来很多的启发。这些都是最典型的至今还在维护使用当中的,这是德国的。这是查茨沃斯,最有名的是它是拍摄《傲慢与偏见》的地方。这个资料不仅结合国内的,也翻译了国外的资料。查茨沃斯为德文郡第一公爵所有,又称达西庄园,收藏17世纪之前欧洲画家的绘画。喷泉是欧洲园林的代表,是典型元素。迷宫也是典型的元素。它的占地面积是4平方公里,向公众常年免费开放。背后有很多故事,包括英格兰的玛丽女王曾经被软禁在这里。目前主要是在农场经营,雇佣超过100人,有农场餐厅,包括开设自己品牌的商店,在伦敦以及其他地方还有酒店、酒馆,覆盖的产业很多,也是以园养园,各种植物和牲畜都特别多。最近维多利亚女王去参观过。查茨沃斯大概就是这样。这是它的照片,它的花园,冬天的景色,它的花卉,还有麋鹿。

第二个是海格洛夫花园,是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女王结婚的时候建立的,一直用有机农业的原则在管理着。查尔斯王子从接手这个庄园开始一直成为有机运动的先锋,而且成为一个无可辩驳的园艺大师。现在卡米拉王后也寻找到有机园艺的激情。它也倡导了多样化生物的理念,包括有各种品种的牛。王子花了很多的精力来改造这个花园,是当今英国最具创造性的灵感花园之一,一直运用有机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芦苇床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处理房子和庄园内所有的废水。花园已经达到了自给自足,所有绿色废物再循环利用的有机生态链,是非常天然的没有污染的,而且王子已经成为在英国领先的生物多样性的倡导者之一。现在有30多种不同的原生生物和植物,各种各样的苹果种植、芳香花轩、厨房花园等,还有很多零售店铺,利润用来支付威尔士基金会的,每年的游客达到3万人。 这是英国邱园的一个科学家James Wang。这是它的蔬菜园,西红柿的品种,这是邱园里面的一种稀世植物,这是胡萝卜的品种,这是梨的罐头,很多都是很小件的。这是玉米的品种,西瓜,梨,自己的有机蔬菜Pasta,种的番茄,这是他们在邱园的睡莲种植区域工作。另外是短的萝卜。这是西红柿。他是真正的园艺科学家,非常专业。这是他春天种植时候的情况。这是他出的书籍。这个图片来自最新的电影《火星任务》。这是James Wang活动的院子之一,阳台上种着番茄。这是面条辣椒。这是在展会上。这是很诱人的树莓。这是他们种植的藏红花。这个其实大部分都是土豆,看起来有点像生姜。这是种出来的地瓜、鱼翅挂,还有灯笼果——灯笼果有好多种。这是用仙人球在编织。这是一个德国的老人,他把自己的园子做成了公共植物园。中间是法国的调香师。这是海德公园的秋景。这个叫流口水兰花。这个也是凯瑟mini的土豆。这是早期美国曼哈顿的有机农场,它可能种植一季就转到下一季去了。这是越南的一种景象。    在北京郊区做得相对发达的特别多,密云、顺义这些地方,云峰山熏衣草庄园,一个白领做的紫薯产业,庄园特别多,景观特别多。农业产业最多的是在云南,尤其是新品种的种植,因为气候条件好。田园生活可能在偏大理和丽江的郊区要多一点。上海的郊区也很多,成都三圣乡也很多,珠海有一个很有名的大学生的有机庄园农场。   

文艺青年的田园梦。这是一个舞蹈家,芜湖的小伙子。质量做得非常高,品种也非常多,花艺、厨艺、音乐、景色,包括蒸馏做护肤品都是纯天然的,整个系列在淘宝有销售,非常全面,包括钢琴。每一个花菜的品种和土豆的品种很齐。 中国出了一版十集的电视剧《小野兽》,上海拍摄,胡可主演,主要是讲述花艺的。

郑希黎:特区的田园之梦——深圳市都市农园计划设想

在深圳,其实大家还是有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是在容积率这么高的情况下,深圳如何实现田园之梦,让每一个老百姓享受在城市中也会有田园生活呢?

深康地铁站旁边有人圈地种菜,“百平米空地变菜地”,写这篇文章的记者,其实是抱着一种“要把它整改”的态度。 有人说“菜地大量扬尘?污染环境?我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年了,那里到处是菜地怎么就没有看见菜地大量扬尘,污染环境?”。还有人说“清理到现在还不是荒废在那里,还不如给老人们一点乐子”。还有说“既免费绿化了环境,又锻炼了市民身体,又为市民创造了收入,一举三得的事,不知道有什么不妥的”。还有一个人说“种上菜总比长荒草好”。从该态度看,其实市民对这种事情并不反感,相反来讲,可能觉得这是好事。这涉及了一个问题,这些用地该怎么去使用。在公共绿地上种植自己的菜,看似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公有的土地怎么去种私人的菜?特别是对深圳来讲是否真的无法实现? 在国外城市中有很多这样的农田,这是在法国,一个很有名的摄影师拍的,专门记录法国的都市农田。我在法国留学期间看到所有的城市都会有,那它到底是怎么留下来的?难道巴黎的土地不贵吗?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空地出现? 法国都市农园的状况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法国都市农园的产生,这个时间(1830年-1896年)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及萌芽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法国都市农园的发展、衰落与重建,它跨越了一二战以及战后修复的时间。第三阶段是建设都市农园的新浪潮,从2003年开始伴随着新规划理念的提出。 法国都市农园有几个名字,最初的时候是一个神父提出的名字叫“家庭农园”,为什么叫家庭农园?这是当时家庭农园的情况。

当时为什么想建家庭农园?他其实是反对酗酒的,当时法国酗酒成风。为什么法国酗酒成风呢?还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出现了资本家把农民从土地上驱逐出去了,剥夺他们的权利,这其实是法国非常典型的工人村,把他们赶到这样的房子里,让他们在周边的工厂工作。在当时这些法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是非常苦的,很多人都是住在一个像监狱般的9平米的房子里面,设施非常不好,平时还要承担很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痛苦不堪,导致借酒浇愁。 神父看到这种情况就把教会周边的土地开放给穷人和当地的工人阶级朋友,希望大家业余的生活可以从酗酒中解脱出来,让家庭在这片土地上团聚,每个人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在这片土地上建设放材料的小房子。

当时第一个家庭农园产生之后,法国各个城市都相应地呼吁和效仿,社会上也涌现了很多歌颂都市农园的歌曲。这个阶段法国的家庭农园也被称为工人农园。

第二阶段伴随着一战和二战,这个时候法国城市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是西北部的城市,这是当时的巴黎。伴随着一战和二战,都市农园也被大批量地销毁了。回到战后重建,这个时候跟深圳跟中国很像,这就是勒· 柯布西埃当时提出来的城市规划的理论,他在法国建了很多集体的住所。这是当时巴黎的情况,这是巴黎的限高,这里面15米,是老工业基地,越往外围高度就变成了37米,在当时造成了很夸张的现象。 中国现在完全实现了当时勒· 柯布西埃的理想。勒· 柯布西埃提出了光明城市的构想,把老城区炸掉,建十个超级高的垂直向的房子,但是法国政府没有同意,就在巴黎周边盖了很多这样的房子。 当时社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迅速地去盖现代式的住宅,能够去庇护二战结束后无家可归的人。另一个方面,在二战恢复建设的过程中,法国也引进了很多外来的移民,如土耳其人,建设完之后就要把他们安顿在法国,这些人也是没有房子的。所以这些地方住了大量的穷人以及海外的移民,后来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因为那些相对素质比较低的人在这里后就出现了很多暴力的街区,以及出现了一些垂直的贫民窟。为了缓解贫民窟的暴力事件,不要让大家那样生活,能够得到一些解脱。这时家庭农园又重归历史舞台了。

第三个阶段从2003年开始,结合了一些生态住区(eco-quartier),和深圳是很相似的,一方面是新城区的建设,还有老城区的改造。   

另外,老城区出现了游牧农园,游牧农园是什么?居民特别想种,就去找一些边角余料的用地,然后去种,政府说要收回来,就再找另外一块地,就像打游击一样。 在这个阶段,法国人提了集体农园的法律提案,把家庭农园正式更名为集体农园,法国希望农园是属于所有人的、属于集体的。对于集体农园的功能、类型和形式,还有集体农园的优先权及其他优惠条件,还有所能享受的政府津贴、租金等等方面都做了法律条款说明。但是由于历程比较长,所以现在还没有批。但是同时法国又做了“绿手行动计划”,成立了绿手办公室第三方组织,政府委托它来申请、审批、管理、指导、监督,即有一个第三方机构全权地处理这些事情。

市政府委托它,居民先找一块地能种,再组织身边想干的人成立一个社区农田组织。然后做一个合同,一旦签订再给市政府,市政府把它列入“绿手行动计划”。列入计划之后找政府批钱,然后建设。当时建设的条件都标准化,比如配景,土地的质量等等都有一定的规定。 巴黎现在已经有102个都市农园,其中91个正在使用,11个项目尚在实施过程中。纵贯法国都市农园的发展历程,都市农园伴随着法国城市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现在法国的都市农园也实现了公众参与,对城市绿化有有效积极的作用,它也是大家很喜欢的公共空间,对促进城市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社区文化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结一下有三点启示: 第一,充分尊重市民需求,“宜疏不宜堵”。比如中国也有这样的需求,在出现游牧农园之后政府不但没有禁止,反倒认为这是一个顺应城市发展的值得鼓励的需求,于是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农园发展。 第二,真正实现公众参与。要不要建农园、在哪建农园,都由市民决定。首先有这样的需求,政府准许,就在这里安居乐业,过得很好。 第三,委托第三方机构,为政府及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设了不算完成,必须有一个更好的第三方机构能够去管理维护它,因为种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今天把菜种好了就结束了,每种菜都有不同的种法。中间也有很多技术要点,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 梳理一下深圳市的市情,2004年起深圳变成在全国首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村建制的城市。到2005年编制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还有深圳市经济特区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还有2009年深圳绿道网专项规划,到现在最火热的就是海绵城市、光明新区,未来大家的期许就是深圳能不能做一个试点。

现在大致梳理一下深圳现在存在的都市休闲农业形式: 第一,结合生态控制线内的山体公园、郊野公园的农业观光农园。 第二,在基本农田上开发,做出一些像农家乐的东西。 第三,利用组团隔离带发展草莓及蔬果的种植采摘园。 第四,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建设体验式的珍稀植物教育园。 但是以上存在一个问题,功能比较单一,基本上游客只是过去参观一天玩一下就回去了,不太能够满足每日的需求。因为蔬菜需要每天爱护,就像宠物一样,但不可能每一天都过去。还有一个缺点,比较偏远,可达性比较差。 现在最需要的是服务半径较小的社区级都市农园,更加需要的是规模小、数量多的,时时处处需要它养护它的农园。

发展优势: 第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快,城市开发强度高,市民对自然农业的心理渴望高。 第二,深圳自然本地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越,绿地空间充沛。 第三,民间组织活跃,民间的力量是很大的,比如社区农园,它在地块内一般受地产商的物业管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讲,很难讲他们对这块地怎么使用。其实在这个方向,民间组织就有很多很好的优势去发展农田。 第四,市场活力强、创新度高,有一个需求就会出现跟它专业相关的公司去做一系列的事情。

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来了,第一,要解决在深圳哪儿能建,就要归纳适合建设的城市空间类型。 第一种是E类的用地,就是在市域范围内的生态绿地,包括适合郊野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E类实现都市农园这样的功能,其实是很好的。 第二是G类,都市农园就是依托着绿地系统,它其实有这样的空间载体,是对于绿地的功能在挖掘,就像绿道一样。 第三是城市零星用地,就是国有未出让的。 第四是临时性用地,这块地政府还没想好怎么做,就先给市民做,想好怎么做了再把那些地收回来。 第五是公共建筑屋顶,为什么特意提出是公共建筑屋顶而不是公司的屋顶、居住小区的屋顶?因为要想到它的公共性,一定是对全市的人民都可达、可开放的区域。比如市民中心的屋顶。 第二个问题,在哪建好。得定一系列的规则,编制都市农园选址规划,规划出来之后有一些选址因子,比如怎么布局、规模、服务半径。从上到下把这个规划做出来之后进行公示,让大家看到哪儿可以种。 第三是公众意愿的实现。公示以后,街道办和物业可以征询周边居民的意见,大家如果同意,有一定数量的人想种就可以列入计划,就可以由主管部门进行后期的兴建。 问题四是谁来管理,管理应该如何进行?大家经过一个考核或者是筛选,掌握了技术的人就可以取得资格证,比如专门性公司、公益组织或小区的物业,他们可能想做,然后通过考核拿到执照就可以去管理了。 问题五,规划如何去引导支撑,可能就是要优化相关规划、政策、法规,然后去良性地引导,给出跟规划相关的鼓励机制。

总结基本上三点: 第一,要做一个全流程的制度设计。 第二,多渠道、灵活有效的管理发展模式。主要是在管理上可以由专门的公司、公益组织还有物业机构去进行管理。 第三,优化、补充相关规划、政策、法规,然后良性引导。其实主要是像深标和零星用地的管理规定,还有深圳市临时性用地可以增加相关的条文。 特区的田园之梦不仅是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对于改变城乡发展的一种再思考,也是对于城市绿地功能的再挖掘,更是政府对群众需求的给予与回应,从而产生群众和政府之间有效互动,共同推进美好的人居环境建设。谢谢大家!

周艳:社会公益组织与城市农业营造

我是一个设计师,设计师本身是压力层次很大的行业。但是在这个行业下,作为一个设计者,并不能只是在设计的框架中生活,需要跳出来,看着别人怎么生活,看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为群众做设计,必须要给群众包括环境包括人更好的生活方式,这是作为设计的角色。作为居畦间田园生活联合会的成员,想做一点探索和实践,开拓出更加不一样的城市生活方式。今天的主题想探讨公益组织跟城市农业的营造。

这个组织创建本身的目的是编织一个城市田园的生活梦,每个人生活在都市都会有一个田园梦,都会想归隐,因为压力,因为工作繁重,都想找到一个可以释放、轻松的环境。居畦间田园生活联合会想要为都市和人群编织这一段城市田园梦。之所以想要组建这个梦,是因为对于田园的怀念,当你看到这个场景,会为这种场景而感动。80年代的人们都有经历过小时候的城市状态,并非像现在只有高楼大厦,它也有田园和住宅建筑整个生活环境的结合,所以就会怀念田园的生活,去感受田园设计变迁的变化,去感知生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和落叶的自然现象。希望把这种现象和这种设计变化带到城市中,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机生活方式,让城市的生活状态可以更加有机、生态、和谐。其实农园具有治愈的功能,有很多案例都已经证实它甚至可以治愈忧郁病患。 这是城市现在的方式和状态,希望在未来加上生态和农业,去创造未来的都市农业景观公园,让人和自然可以更加和谐,以步行的距离就可以去享受和体验农耕生活,而不是每周末都要花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在汽车拥堵的状态下去深圳郊区体验生活状态。通过这种农园生活理念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改变意识,这种实践让人可以有一种环保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享受到农园餐桌新鲜食物烹饪。 让都市人群在城市有机生态环境中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可以在社区的农园中,让社区的人群体验到种植的乐趣,享受到当季不同的食物,可以认识到当季有哪些食物,所以就创办了居畦间。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去引领新的社会生活理念,传播相关的知识,去打造可食用的地景,创造都市的田园生活。

这是居畦间的一个理念,希望将城市田园化,将田园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趣味化,将趣味体验化,将体验健康化。所以希望通过这七个点打造平台,去打造整个城市农园的生活实践。 居畦间的使命是:第一,凝聚有公益之心以及设计热情的深圳设计师力量,通过大家的专业设计,去打造深圳城市的空间,用专业知识创造更多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创造城市微景观空间,将一些比较荒废或者是可用效率比较低的空间,创造成为的农园空间。以及通过跟相关社区的人共同打造这种平台。唤醒深圳故乡的市民意识,改造城市绿化的生活。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民众的力量是最强大的,甚至只是自上而下地去做,让周边的人有农园生态生活的意识,让他们有去带动更多人的意识,这种环环相扣的力量反倒更容易解决城市生活状态的根本。希望创造“农园中的餐桌”,大城市中生活的人,越来越忽视吃的方式,可能就只是简单地在外边吃个快餐,回到家里已经那么晚了,就随便在家吃一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失去了对吃的体验乐趣。希望通过都市农园的空间,让食物和设计相结合,增加它的趣味性,让人们重新找回烹饪的乐趣。中国“民以食为天”,餐桌文化、酒桌文化,通过食物更加增加人们的感情。人们可以用心去吃,用心去设计,其实任何东西跟设计都是相关的。

这是目前正在设计的一块地,也是深圳双年展外围展的一个项目,它的位置在深圳湾文化驿站的外围绿地以及内围的展览空间。希望在外围的这块地构造一个都市农园的体验和展示平台,希望在这个平台上面融入旧物循环利用以及再设计的环保理念,通过更加省材料和低碳的方式,融入多方合作的模式,去创造这一块农园的展示基地。希望通过这个作为一个示范点,可以同时带动城市中其他的项目,带动其他相关空间的改造。 在这块地上分成四期,每一期上都是不同的主题,包括通过轮胎旧物的循环利用,搭建很有趣味性的亲子活动的娱乐农园,以及在入口区域创造一个农业的展示平台,通过入口的艺术装置以及引路,因为深圳湾本身有相当大的人流量,把人带入展区,具有科普性以及游戏性。各个模块有些可以作为种植,有些模块可以作为休闲座椅。有些空间就预留出来,作为人的活动空间,让人可以在这边定期地举办活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周边农田的氛围。在第四期上,希望创造一个具有科普性质的,比如环保教室的制作,以及自然堆肥的展示。

在这一次的深双展会上,主题是“群众的绿色智慧”,同时会开设很多关于绿色公益的工作坊,包括环保教室的制作,废旧物的再利用,还有绿色种植方式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些工作坊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同时希望通过这个绿色行动,不仅仅创造深圳的都市农园,更多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力量推广一种合作共创的模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同伴带同伴共同地打造城市森林。

庄荣:田园情,绿色梦——城市绿地与农业景观

自从听了这个课题以后,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师的立场,因为设计院是从事园林、绿地、景观从规划到设计的机构,包括国内实践、家庭园艺部分以及未来的都市大农业构想,给大家作一个小结。

听到这个课题就想到农耕文明,为什么在深圳谈论农耕文明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呢?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内陆和海洋的渗透。看完国家发布这个战略以后,第一时间想到《河殇》这部记录片,现在来看“一带一路”有点体现了当年《河殇》的大战略。 当时的解说词说它就是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隔绝机制,造成了一种内向的、求稳定的文化类型,呼唤走向海洋。结合整个地球板块的运动和相关温度的变化,中华民族实际上是从黄土文明来的。万里长城属于传统的千年以来的农业根基,是一个防御线。同时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其实是并行的,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喜马拉雅山的那一边,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整个地球的文明都是渐进互变的过程。 农耕文明形成了这样的审美,中国人都说是宗教比较欠缺,但是借用王志纲深圳策划师的一个说法,“中国三千年读史,不过是功名利禄,九万里问道,最终还诗酒田园。”这就保证他的入世和出世之间的平衡。农业一直处于与城市之间的动态的平衡。以前所谓的读书完了以后当官,当官告老还乡以后,这些从朝廷归隐的高官都是很有学问的人。还有一些所谓的富商,他们也希望回去的话,至少在美学上有相关的文明的儒家的秩序是可以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建设“美丽乡村”最缺的就是信仰,目前不管是建设新农村还是“美丽乡村”,民国以前由乡绅主导的祠堂或者是一些道德说教的核心系统慢慢消失以后,形成目前农村的空心化。都市目前是快速地增长,以资本和人力和一系列密集型的态势,对农村也形成了非常强势的入侵。 所以现在一直都在回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的是一种内心的平衡和对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抗衡。也向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都是田园梦的根源、由来。

当时《河殇》里面就提到,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向全世界宣布几千年的内陆文明终于走到了大海的边上,把它面对着土地的脸,转过来远望海洋了。所以说深圳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不管是原先的小农业,或者是农民比较弱势,或者可以看一下整个用地,原先大量的绿地覆盖以后,慢慢地2005年已经变成吞噬得比较厉害的态势。 可以看到,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完全是按照工业化的或者是服从于道路建筑和一系列的比较机械化的格局来布局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以外还剩下的一些郊野或者是区域性的绿地,要么就是森林公园,比如梧桐山,要么就是一些郊野公园,还有大鹏属于严格保护起来的地质公园,几乎都还是符合国家封建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当年也策划了《农业城市科普公园》,在深圳这个高强度的工作背景、高密集的城市高楼之间有没有一个场地让大家放松。早年在《农业城市科普公园》里面是提过的,这个公园是位于香蜜湖片区东海花园以北,原先是农科花圃,按照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公园用地,但是因为当时农业局还是一直力主想在这里保留农业的记忆,为什么?因为当时这个地方是深圳作为太空育种的地方,周边还有一些花圃,大家过年都去那里买花,有一些花街的街铺,还是希望在这里保留农业的痕迹,不要完全沦陷为城市的公园。 所以对周边用地的分析,还有地块分析以后,还是提出了主要的策划,要有一个生命学科的宏观格局和生态关怀的全球视野,希望在深圳这么一个已经是农业比较弱势、农村比较稀少、农民已经转化为市民的场所留一点农业的气息。 农业实际上关乎了传统农耕文明,联系了天、人、地、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一个比较大的安全格局的构成,它跟太空有关,跟气象相关,还和人类活动、农业生物、土地相关。深圳的土壤问题,它原先出来一些河流流域两旁土壤比较同质化以外,其他的包括城市周边道路的问题、建筑周边的用地土壤土质非常差,不适合进行耕种或者是种植。

当时也希望能够有农业的发展史,尤其是岭南从春秋以来一系列过程的回顾,从三农问题——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来进行比较宽泛的关注。希望对一系列的学科,包括土壤、水稻、昆虫、农业、气象以及太空育种等等进行比较宽泛的科普。 还是有一个基于自然的城市田园的场所。还对它的高科技的太空育种有一些提议。还希望在绿地里面形成一个低碳循环,包括在光明新区里边低碳周边绿色屋顶的排水,跟周边形成有机的互动。同时对它的一些废物利用、加工处理和生产的过程,使周边的孩子来这里能够感知,对它的生态循环比较好。 当时这个策划还有水循环、科普策略,形成了这样的鸟瞰图,这一块保留了大棚,深圳市过年年花的交易传统。北面有一些地块,有一些地块进行领养以后,可以在地块里面进行观察,对果实进行分享。但是后来因为整体要服从于城市规划,这个绿地最终还是按照现有的规划形成了城市绿地。

如果今后想对这个片区进行相关的改造,随着相关的社会组织和都市农园的理念慢慢推广,还是可以进行新一轮改造的。要保证居民周边的运动需求、游戏的需求、农业的需求等等。 曾经对深南大道做出改造,也是希望增加一点野草之类的,尽量柔化跟国画一样,把非常强势的视觉冲击力进行柔化、弱化,消减对人心理的压迫,这也是对视觉的心理的一种舒缓。现在因为地下的深南大道还有轨道的建设,以后如果覆盖都市农业,很多农业上街,就是农业的园林绿化和都市绿地之间充分互动以后,城市可以出现大量的多元化的乡村美景。

《夜莺》是法国导演拍摄的,希望能够从都市的生活回归乡村,这个扮演的老爷爷最后回到了桂林的乡下。乡村里面展示出来一些农田景观,还有邻里之间的关系,还有亲近大自然,其实也是一种呼唤。《狼图腾》片子播放时,正好跟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苍穹之下》有关联,《狼图腾》是讲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失衡,导致沙漠化、草原退化和物种灭绝,实际上讲的是在整个生态恶化的背景下,如何在城市里面与乡村或者是城市以外的生态用地进行互动。 当时在做的新农村的案例,最早是在江宁,江宁这个片区很大。江宁现在有“五朵金花”,还把一些产业用地进行整合,在春夏秋冬有不同的策划,定义为“近都市圈”,因为主要是在南京边上,近都市圈的生态示范的展示点。 目前广东正在建设东莞的中堂,它是基于水乡的聚落,尽量地能够恢复乡村的构建以后,对它的水系、农田和农村的生活进行安抚,不要使农村的空心化很盲目地在城市里聚集,相对来说还是有机地疏散的过程来进行水乡的建设。 2009年白宫在花园里面进行菜园的种植。奥巴马之前也出了一本书,讲述他在白宫的田园生活,他的利润和收获的果实捐给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他们在境外尤其是美国的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和一些公共绿地之间彼此的关联都是很密切的,通过政府、民间机构组织和专业团队来进行一系列的互动。这是当时采摘和青少年教育的情况。 第二个案例很有意思,耶鲁菜园,因为中国的留学生慢慢往国外聚集以后,中国的家长们就跑到了耶鲁大学进行异域香草和蔬菜的空地种植。在地铁口种植,中国很多人有这种传统,这块地好可惜,就种个菜种个果子。这在美国是受到鼓励的,爱子心切,父母来照顾孩子,无聊了就种个菜,无意中符合了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的生活模式。 中国目前只有一个案例,北京人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因为沈阳建大占地面积很大,可以在东北贫瘠的土地上用路网规划分成田状种植水稻。种了水稻有三个好处:所谓的将农业景观引入了水生植物。第二,确实改变了城市用地里一成不变的情况,在水稻播种、成长和收割期间,甚至整个空地期都是变化的景观,让人与自然更加无缝对接。第三,建大收获出来的大米就可以作为学校的吉祥物,作为很好的赠送礼品。

在国外方面,目前欧洲各种各样的园艺展、花卉展,一定会有一个片区是这样的,有家庭、园艺环境的设置,能够让农业进入大家的生活。这是米兰世界博览会的法国馆,它的建筑会预留一些相关的种植槽,来预设一些种植空间让大家近距离地亲近自然。 在大陆以外,台湾的乡村比较复兴。专门去考察过台湾乡村的姜麻园,是定点形成合作的互助社,有农民的培训和相关农业农村的有机规划,比如王小璘教授,他们形成了一系列观光协会和农村景观风貌的计划,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季节的定点游赏活动,和各家的采摘。所以整个农村的产业和游赏结合得非常好。这是传统农业和产品,形成了网络上有机的供应。同时不同的乡村旅游也发展得非常好。 

猪舍传奇包括现在浙江、南京的“美丽乡村”都有,把木栏杆,还有一些猪槽、猪舍的环境进行改造以后,形成了比较有个性特色的酒吧或者是餐饮场所。这是开发,这是评奖,行业协会主导下的一系列农产品和都市之间相关的产品供应。 第四,回到深圳来说,深圳城市里的绿地系统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这是在美国,是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屋顶花园,屋顶花园建了一个菜园,是用种植槽的方式通过艺术构建,形成了这样子的种植。这样的绿地,管理者肯定是艺术博物馆的管理者,整个收成和采摘和活动策划密切相关。 底特律市绿色农田广场跟深圳的一些所谓的附属绿地尤其是广场绿地、公共绿地相关,它是当年ASLA的获奖项目。周边是高楼,实际上跟罗湖的金三角甚至跟福田的三角、街旁绿地是密切相关的。它的规划基本上是按照田垄条状的布局来规划的,剖面也体现了绿色基础设施,整个渗漏的装置在于集中排水,再到旁边的水边沟。最后建成非常丰富的有变化的农业景观。这些种植槽还可以作为一些座椅供给游人,这样的景观在深圳是可以出现的,只要加上管理加上引导,同时管理者能有这样的意识,稍微地改造,出现这样的景观是一点都不难的。 还有屋顶花园,屋顶花园也是附属绿地的一种。这是墨尔本市的一个最大的绿色天台,儿童游憩和对农田种植方面专门划定了这样的一个区域。这是当时施工的过程。

这是土耳其的一个居住区,因为土耳其的雨水比较少,一些抗旱的植物和观赏花卉都出现在这里。而且它是根据野兽派设计的风格,从审美上、功能上、居民的感知上获得三者比较好的效果。

在国内目前是在南京的紫东国际创意园,是世界屋顶绿化科研教学示范基地。它的屋顶花园或空中农场有7万平方米左右,百分之百进行屋顶绿化的创意园区。这个创意园区将它所有建筑的屋顶都进行了绿色覆盖。关于屋顶绿化和农业景观结合,设计院目前也在跟深圳的城管局做出一些常识,在绿地率不能增加的情形下,屋顶绿化覆盖率包括垂直绿化覆盖率可以折算成一定的目标,能够鼓励开发商和开发主体多多地建设绿地。这是当时屋顶上种植的东西,都很简单,因为屋顶一般是封闭的,包括瓜、豆的收获和采摘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管理的。 深圳实际上可以有条件地实现都市农园在屋顶的场所,这是深交所的屋顶花园。原先的创意很好,但是最终建设起来还是只给人家看为主的。当时规划的时候想法挺好的,有一些湿地,但是最终建成的就是刚才看到的那个绿地。

除了公共空间,屋顶的绿化和附属绿地可以进行农业景观设计的话,家庭实际上最容易体现参与动手种菜,或者吃自己种的绿色无污染无公害蔬菜。深圳能够实现这种屋顶绿化的话,不是鼓励违建,很多人自己在高层搭一个棚,都爱在自己的阳台做园艺,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一些小庭院的建设,蔬菜搭配起来也赏心悦目,还有浇灌的水景观。 庭院菜园规划,包括番茄、土豆、萝卜、花生、苦瓜等等都是在阳台比较常见的品种。在美国包括社区包括公共组织,包括深圳湾的,叫“一米园地”,整体平面1到2个木板箱,再有一些隔离网和种植槽就可以形成了,一些菜园的简易建筑都可以实现。在家里的话,现在国外都有相关的园艺装置,包括孵化器,这是鱼类孵化器,也是个菜园,这是在纽约的艺术空间展出的装置,鱼缸跟水草养殖是在一起的。在家庭里如果没有那么大的阳台、没有那么大的空地来进行园艺或者是农业观赏时,可以有这样的装置。还有拓展型的水母形农场,类似产生的富营养化的物质可以喂养周边的微生物和旁边种植的一些水生,富营养化也可以提供营养。 未来的都市大农业构想,由政府引导对于绿地基本规划的选址,与社会组织进行相关的洽谈,进行接管,从规划及居民参与的引导之后,看一下最近还有什么讨论的议题。 家庭所谓微型的种植池,如果扩大它的尺度放在城市,整个顶上加这样的罩,其实也是农业植入。还有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目前已经颁发的绿色建筑还可以扩大,比如整个空间的渗透架空层的空间预留出来之后可以形成小小的农业种植的场所,与写字楼互动也是非常不错的。

最后讲“生态城市”,这是路克·史奇顿的构想,从栖居树发展出城市与环境、城市与景观,就是所谓的能农园农业和城市景观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些方案。生物太阳能屋和栖居树等发展到建筑树城市的设计,植物风格的房屋也反映了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未来化的视野提出的新型的生态都市主义。 这是他的相关构想,建筑与建筑之间可以由一个巨型的桥梁的联系,桥梁上方可以提供植物种植生长的基础。未来一系列的屋顶和街道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被植物包裹。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