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步行街是如何炼成的?

2017-03-16

规划大厦818

8505 人阅读

摘要:

从2009年的推荐方案,到2017年的华强北步行街,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回顾

封街四年,2017年年初以“步行街”姿态重新开街的华强北备受瞩目。而呈现出来的设计效果却令各界失望。本期酷茶会以华强北步行街改造为话题,反思公共项目实施中的过程管控,从邀请的嘉宾可以看出对公共项目分析的角度希望是多方面的,因为一个公共项目确实影响因素特别多,我们不能就设计谈设计。

华强北大事记:

2005年  规划局设计处提出华强北立体街道概念方案,并参加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展出;

2009年  应轨道办要求,规划局与福田区组织华强北立体街道设计方案竞赛,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中的筑博+Work(纽约)方案被推荐为修改实施方案,并报市政府审定未获批准;

2011年  地铁公司委托铁三院开展华强北改造方案与7号线的同步前期研究;

2012年12月  地铁及地下街工程基本完成管线改迁,开始施做地连墙与结构柱,但路面方案未获市政府通过,并决定改由区政府来负责组织设计和实施;

2013年  筑博公司受区政府委托接手地面恢复;

2013年12月  地下空间施做结构顶板,对地面方案基本没有调整余地;

2016年10月  地铁车站开通运营;

2017年1月  华强北步行街开通。

酷茶119期现场

2003年,尚在规划局城市与建筑设计处的黄伟文就关注到了华强北当时严重的人车交通冲突,加上当时福田区及一些开发机构都向规划局设计处提出开发华强北地下街的申请,于是在2004年他跟设计处同事一起向局里提出了立体街道的设想。

黄伟文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

“一般来说地下开发就是做一个地下的黑匣子的隧道,两边会冒出很多出入口、通风口。这种地下空间利用方式能不能做一个改进?就是把地下街往两边延伸,和两边的建筑包括以后改造的地下车库连接起来,再利用华强北的人行道特别宽的特点,做一些地下庭院来为地下街通风采光,地下管线升级扩容放到共同管廊里,所有出入口、通风口等地面设施整合成两排连廊,同时又是二层跨街廊桥的基础,这样就出来了立体街道的概念。”

立体街道的设想(图片来源:黄伟文)

2008年,深圳二期地铁建设项目提出地铁七号线要在华强北路下方通行。为了提前应对华强北街面的变化,当时的规划局设计处策划这一竞赛——华强北立体街道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公告。任务书中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

竞赛任务书(图片来源:黄伟文)

此次国际竞赛中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学院王才强院长任评委主席的强大评审团,认为所有方案都没能很好地回应任务书的要求,导致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则由北京非常建筑的方案,以及深圳筑博+美国Work的联合方案并列获得,筑博+Work的六个“灯笼”式标志性建筑方案被推荐做修改实施方案,报市政府未获通过。之后,深圳筑博建筑设计公司单独承担了华强北改造项目的实施设计,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效果。

2009年的推荐方案,

到2017年的华强北步行街,

是谁动了我们的华强北?

2009年的推荐方案以及2017年的华强北步行街(图片来源:黄伟文)

冯果川回忆道,从09年竞赛结束后并没有人联系深圳筑博和美国Work事务所。到2011年经过市长会议审议,6个灯笼减为5个,接着又减为3个。彼时,美国Work事务认为方案没有中标已经退出了项目,而筑博团队为了得到这个项目就修改了方案。在2011年8月,城市设计处再次要求减少“灯笼”的数量,仅留下一个“灯笼”。

冯果川
深圳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保留一个“灯笼”的修改方案中跟之前的方案一样是立体街道,涉及了地下的开发,但主要是强调把两边的物业连起来,做一些服务性的不是商业的空间。方案再次提交后,地铁部门认为这个方案不实用,他们认为“不可能跟周围做那么多的连接,情况太复杂了,你们没有做地下空间的设计经验,你们只会设计地下室、停车,你们不懂这个,这个只有铁三院专业的机构做,你们的方案没有价值,挖了那么多口,商业街没有价值,方案不采用。”

被设计为一个空中花园的一个“灯笼”(图片来源:冯果川)

另一方面,专做地下空间设计的铁三院在2010年就开展了地铁7号线的前期研究。建筑师陈进在当时接到华强北这一项目时感到非常高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地铁从来没有做立面的,我也学了7、8年的建筑,一直没有做地面的。”然而,在2011年的会议纪要出来后,陈进发现:地上的部分已经转移给福田区了。也就是,地上和地下的设计被切割开来了。

陈进
就职于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地下方面由陈进所在的铁三院负责。市政府定了大的功能定位,“以过街功能为主,兼顾轨道交通,并且兼顾商业。”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华强北的路还是保留机动车道的,所有的方案是基于保留机动车道而设计的。

过街功能和兼顾交通,除了设地下行人过街的节点;铁三院还考虑到华强北有很多电子交易要用小板车拉货在马路两边来回跑,于是在中间设计了一个夹层用作物流的车道。

过街交通组织、人行和物流过街示意图(图片来源:陈进)

要兼顾商业这一点就是地铁方面不接受筑博方案的原因, 因为建地铁很贵的,800多米的地下工程投资大概是30个亿。陈进说,“为了补偿大体量的投资,尽量做商业开发空间,用商业空间的收入补充地铁的建设。”

地下商业最大的麻烦就是消防,“我们初步设计完成,到拿到消防审批书有两年的时间”。这个方案做完以后,“所有的出入口是沿着路的两侧放的,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我们避难走道消防的疏散,包括采光井还有风井,实际上大量的东西都是放在路中的绿化带里头。”如果当时就改成步行街,只要做下层广场做缓冲,就能全部解决疏散问题。

避难走道、采光井、风井等都放在路中的绿化带(图片来源:陈进)

在这施工期间,两侧的商家要求商业不能中断,为了保证安全,铁三院采取了非常规的做法:先把墙做好,施工队在底下掏的逆盖挖施工法,基本上到2013年两侧结构墙做下来,“这时候没有调整的余地了”。同年,福田区政府找到筑博公司,说地铁和地下空间已经设计好了,但是地面恢复想要交给筑博做。于是地上设计又回到了筑博团队的手里。

冯果川说,筑博2013年在接手时,华强北街已经从立体街道变得“只剩一层皮”了,这“一层皮”上,有110多个构筑物,并且铁三院在设计这个的时候没有预留承重,“现在看到的竖起的东西必须严格的放在地下空间范围以外,但是又要覆盖住华强北街”。

华强北街留下的110多个构筑物(图片来源:冯果川)

“这么复杂的街道,建筑师不能遇见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提了像电路板一样的(概念),但不是不变的成品,希望最终的华强北是一个主板,可插显卡、声卡很多东西。建立起来这个(可插接)的系统,给未来提供一些机会。”筑博把风亭、电梯出入口整合起来,进出人的同时把背面做成景观;同时,以现在的出入口作为一个依托,未来可以形成空中的连廊系统。把原来110多个构筑物变成电路板的路径,在路径中形成大大小小的场地,穿插着不同的设施。

电路板方案(图片来源:冯果川)

筑博设计了不同的主题以及不同的主题色:绿色自然、红色游乐、蓝色文化和黄色休闲。配以PC萤石、植物品种、太阳能玻璃、照明的选材和设计。但是无一不被各种造价、材料不常用不可靠等理由而否定,最后只留下了色彩不多样的石材“电路板”。

不同主题及其颜色的搭配(图片来源:冯果川)

筑博邀请同济大学实验室设计互动照明(图片来源:冯果川)

无论是铁三院还是筑博,他们在各方压力下多次变更设计对施工过程也产生极大的影响。福田区工务局的周锦渊说,从2015年11月接到图纸,2016年4月15号进场,到10月28日交工地铁,12月25日交工地面。仓促的时间内面对多种因素的挑战,工程质量当然不尽人意——“原来地下的排水、排污,到现在为止跟地面不配套的”。

周锦渊
福田工务局局长

华强北步行街的使用者代表,深圳电子行业协会会长龙虹女士面对的问题除了“既成事实”的构筑物——像“中心公园”一般的设计让行走并不是非常方便,还有华强北步行街的现状——“华强北再也找不到车水马龙的样子……华强北放了很多的铁马在那里堵塞步行和物流搬运,现在华强北的公共区域突发人为事故少了,因为没有什么流动。”

龙虹
深圳电子行业协会会长

在酷茶会的现场,多次有人提到应该要有权威部门来统筹、监管整个项目的实施,比如规划部门。而规土委设计处调研员李明则表示,“实际上规划部门没有这么大的决策力,从这个项目来讲,地铁建设是轨道办主要负责协调工作的,环境设施交给区领导来主导,我们规划部门在轨道建设还有广场建设规划和方案的研讨方式都参与,但是仅仅是提建议的。”

李明
规土委设计处调研员

那么应该由谁来统筹这个大型的项目?

李明提到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所有的地铁沿线全是由地铁公司控制——地段、设计单位、开发商都是他们选择的,地铁公司负担了既建地铁也建城市的责任。现场听众中有一名建筑师也分享了伦敦的经验,伦敦所有的项目都有London Design Agency管控,它有相对独立的权属,跟政府是合作的关系。一方面它代表政府去执行落地中的协调过程,先把所有可能涉及的部门和环节都抽取出来做风险分析,把困难放大好提前应对;另一方面它会协调不同的部门,要求设计机构进行协作,并不是像国内以方案审查的方式做,而是希望保留最好的闪光点。包括整个项目结束后出现问题,责任也会很清晰。还有听众提到要建立高水平的的专家委员会来监管政府工程质量,并建立起涉及工程多方的沟通议事机制。

嘉宾听众讨论的关键点,都涉及到政府公共项目的实施机制的缺陷和设计质量管理机制的完善,其关键点是:到底谁是政府公共项目质量全面(各专业工种都覆盖的)和全过程(从立项、概念、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负责的主体?显然现有的政府筹建代建机构无法做到:1、因工程复杂需协调不同政府主管部门一起实施的(比如华强北地下为地铁公司/轨道办,上面为区政府);2、无法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协调不同设计专业工作的衔接;3、无法有足够的专业水准来做出专业判断(报领导审定有时候是不负责地让领导来背锅)。因此需要建立起公共项目的总师负责制来全过程承担专业沟通和决策责任,同时也有必要建立起设计质量管控机制和有足够专业水平的管控专业机构,并组建城市设计质量专家委员会,在关键环节参与决策,另外建立设计评论和开放的公众/媒体监督机制也是必要的。只有建立起这样主体责任明确的机制,公共项目工程的质量悲剧才不会反复出现继续重复。

而华强北步行街,虽“既成事实”,但是它的未来还是充满了可能。无论是陈进所说的,待地下商业空间开放使用后便会活跃起来;还是筑博在设计的时候就为未来预留了可能性。就如黄伟文所说的,不一定着急改造,而是针对这么大的公共空间怎么策划活动内容填充进去,一是在使用中会适应这个环境,二是使用中觉得有问题,通过使用需求来改会更合理一些。

2017年被确定为深圳“城市质量提升年”,针对政府投资项目设计质量存在着的问题,促进中心受市工务署委托,也对如何提升政府公共项目设计质量管控流程提出设想,提出五大创新理念共同推动机制改变。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