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解决方案系列探索

2015-06-17

深圳国际低碳城萃坊三楼

6186 人阅读

摘要:

低碳(Low Carbon),一方面是人们日益所提倡的生活理念,另一方面更成为经济产业发展和城市开发建设所考量的重要目标之一。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规划建设被寄予厚望,企图打造国家低碳发展的综合实验区。前不久,一场包含城市、建筑、生活解决方案的竞赛和平行研究的面向国际的低碳咨询因此开展。通俗来讲,就是发动规划师、建筑师和创客达人们共同思考什么是低碳、何以建立立足未来的低碳生活方式,同时发动公众和媒体聚焦低碳发展。

活动回顾

论坛| 生活中的小事也能脑洞大开——低碳生活解决方案(ALCL)

低碳生活解决方案(ALCL,Alternatives for Low Carbon Life)以改变生活中的小事为起点,以期形成低碳生活解决方案的智库。6月17日上午,低碳生活解决方案获奖选手分享了各自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设计思路,并且特邀广州美术学院陈鸿雁老师、大赛评审专家魏明辉展示个人可回收再利用系列作品。

本次论坛策展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李德庚指出,第一届ALCL大赛的参赛作品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旨在尝试从各种角度对“低碳生活”这个和谐运转系统的实现提出有趣的建议,为人们提供一个尽可能理想的未来的努力方向。 为了加强公众参与,ALCL大赛还设有儿童组,面向下一代,让更多人有机会表达对低碳的理解。

《城市种植达人》 作者:梁宏恩

利用“宜舍”酒店里剩余的空间,例如空中花园、走廊、宿舍的阳台,进行农作物种植,并采用太阳能、全程自动化、远程云端管理等技术,将种植的管理人员要求和数量降到最低,种出来的作物可以提供给酒店的食堂做日常果蔬供应的补充。

《Oh, la luz!》作者:Guillermo Gago Doreste

由自然光与人造光线获得灵感,制作出根据实际需要情况来供应照明的两套系统。“智能蜡烛”根据人所在位置和可能走到的位置供给光线,适用于走廊区域。“阳光补偿”补全自然光照射不到区域的光线使室内光线均匀舒适。同时辅以计算机系统计算光线并进行实时调节。

《另外的景观+银茄+小南瓜 》作者:杨光

用电子废弃物来制作艺术品,以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电子垃圾,在利用它特殊的肌理和质感塑造出“别样美丽”的同时,引发人们对材质本身的思考。

《垃圾分类奖励计划》作者:SZDIY

垃圾溯源计划的宗旨是“让一部分人先分类起来”。通过发放有条形码的垃圾袋和设置智能垃圾桶,管理垃圾回收过程,设计奖励积分制度。这样可以让所有的人参与到垃圾回收过程中来,培养分类观念,进行实际利用。

《光导纤维导入照明系统》作者:沈旭强

该设计采用透镜聚焦太阳光,经过特殊处理方法去除有害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之后,将可见光导入光纤,通过光纤的走线引入室内需要阳光的场所,使人们能够得到纯净健康的阳光。

《家庭·社区微生态圈》作者:孔维婧

对低碳宜舍的三种空间——围合空间、半围合空间和开敞空间的不同特质设计的一系列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可进行再次利用于灌溉及种植。利用雨水营造出空间上、生态上及环境上的舒适场所。

《Inventando》 作者:Alba Garcia Gonzalez

本项目主旨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干燥舒适的空间环境,网状结构可以积累湿气以创造更舒适的空间。采用中国风景图片营造通风良好、阴影充足、富有装饰性的环境,简单便捷却能营造出很好的效果。

《低碳自适应智能户外挂扇》作者:曾敏杰

由户外不适合使用空调这一小问题引发的创意,通过温度、湿度传感器以及人体热释电开关结合物联网芯片,设计出可以自适应并且可以远程监控的环境温湿度进行节能调速的户外风扇,计算出酷热指数以及行人喜好路线从而更好的节约能源。

《过渡器——悬挂的植草装置》作者:刘昱

用次传统立体绿化更便捷、自然、可控。因为用草代替灌木使成本更加低廉,同时因为模块化使造型更加可控和易于更换。装置为网状结构,布置在屋顶可起到良好的遮阳和物理效果。

《Dita微空气检测仪》作者:黄铭杰

用胡桃木做出的坚硬优美的小盒子可以检测有机污染物、颗粒物,显示温湿度。内置WiFi模块可将数据传去云端,并且摒弃了繁杂的App,仅用微信就可以操作。

邀请展:《感碳号》与《“内存”再造设计》

邀请专业可回收利用的设计师(广州美术学院陈鸿雁老师及竞赛评审专家魏明辉先生),使物品与生态达到和谐统一。 最后,评审专家冯国安先生为此次论坛作出了点评和总结。“低碳”不是一个名词,准确的说是形容词,或者是我们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挑战。而ALCL之所以被称为“低碳装置大赛”,是因为这个词不仅包括了设计本身,也包括了低碳的一部分理念,即用生活中微小事物的改变来提醒大家低碳的重要性。


论坛| 你需要一本低碳“用户手册”——低碳城国际学术研究(ALCCAL)

低碳城市建筑生活解决方案(ALCCAL, Alternatives for Low Carbon City , Architecture & Life)项目吸引了国际上多所大学的教授、研究者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到研究当中。由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及副院长杜鹃老师做研究策划人,研究团队包括:香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深圳大学、辛辛那提大学、雪城大学以及哈佛大学+普集建筑。在与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合作中,每一个研究团队的任务是制作一本与各自主题相关的“用户手册”,主题涵盖了规划、设计以及低碳城市发展的实施策略。这些手册旨在为围绕深圳和世界各地的低碳城项目就环境、经济、社会、文化问题而展开的讨论提供充实的知识以及创新的思路。

研究策划人:杜鹃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及副院长

国际院校研究论坛从五个方向展开,包括:

1.低碳城 – 环保工作者手册 研究主题:环境资源与影响 研究团队: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深圳普集建设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团队以坪地启动区为研究目标,紧密结合坪地本身的自然资源和基地现状,应用及展望一系列低碳城市策略在具体城市地段的实施方式,希望为生态城提供一个以生态开发为蓝本的城市框架。在此框架上,城市街区尊重并结合自然系统,并在今后的持续发展中不断催生出新的生态街区。

2.低碳城 – 开发者手册 研究主题:基础设施开发模型 研究团队: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和规划学院

辛辛那提团队的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有关联的动态模型,通过与这个模型的互动,让发展商明白多样化的城市参数之间复杂的关系。使用动态的参数模型对比地下、地面和空中开发的优势和劣势,研究不同的交通模式、建筑密度和绿化覆盖率,为城市基础设计和用地开发提供多种评估策略。

3.低碳城 – 设计者手册 研究主题:低碳原则与方法 研究团队: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团队从设计结合自然到设计结合碳排,对低碳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讨论。团队首先从低碳城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从全球尺度、国际尺度、中国以及深圳低碳城如何开展进行讨论。研究团队从概念上和实践上对于低碳城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组织,对低碳城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定位。

4.低碳城 – 居民手册 研究主题:社区活力和参与 研究团队:雪城大学建筑学院

雪城大学团队对低碳城的定义从环境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重新定义。环境可持续性旨在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并最小化碳排放量;社会可持续性旨在与当地社区简历密切联系并彰显共同责任;经济可持续旨在促进提升卓越企业并保持高水准的道德标准。

5.低碳城 – 产业投资者手册 研究主题:经济库存与机遇 研究团队: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学院+深圳大学建筑学院

团队对多个低碳城案例进行研究,在形态、分区、密度、交通、支柱产业或经济驱动力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比较。通过对城市肌理、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和剖面现状进行分析,从现有的经济和产业角度进行低碳城市的反思,提出非正式的、自发的本地案例和挑战自上而下的、白板计划的低碳战略。


论坛| 低碳城市解决方案(ALCC)

6月18日上午,低碳城市解决方案(ALCC)论坛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萃坊举办,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总监刘磊主持会议,竞赛评审专家RTKL副总裁魏文梅、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卫东及主办方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代表齐聚交流。本次论坛围绕低碳城市解决方案(ALCC)竞赛获奖及入围方案进行低碳策略分析,就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问题展开讨论,为未来低碳城市的发展提供创新的思路以及多样性的发展选择。各设计单位的方案基于现状分析而来,又极具创新精神。

低碳城市解决方案(ALCC)竞赛评审专家魏文梅、黄卫东

主办方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代表

低碳城市解决方案论坛从8个优胜作品方案展开,包括:

(1)方案名称:乐活坪地

设计单位: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低碳策略:从实施可行性、全周期公众参与,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等关键议题入手,针对不同单元类型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产业发展、开发运营、公众参与、低冲击开发策略的最优组合方案和设计意向,旨在为低碳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2)方案名称:深圳国际低碳城起步区城市低碳解决方案

设计单位:德国施耐德+舒马赫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市施耐德舒马赫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

低碳策略:以CLEAN CITY为规划理念,着力打造“3N”的规划体系,即蓝网-绿网-红网三网相互聚合、互为作用。结合三网体系打造“一心闪耀、两轴联动、双环复合、多点辉映”的规划结构,通过三网的落实和融合构建低碳生活方式。

(3)方案名称:低碳国度

设计单位:欧博迈亚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低碳策略: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和/或空间介入手段与现状生态结构相关联的工具。空间方案:城市绿地应与城市的碳排放量保持平衡。技术方案:该方案是在空间方案的基础上取得系统总体平衡的支持手段。绿地应指向技术部分,因为这个数量是固定的,不能满足的将会通过技术方法解决。

(4)方案名称:坪地系统1.0

设计单位: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联合体)

低碳策略:在实践中关注高品质生活、生态低碳、科研产业实践的融合,从低碳经济到低碳产业最后发展到低碳社会的一个过程。借助欧洲成功的经验,展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如区域产业结构、土地市场、住宅市场、劳动力市场、交通条件、环境条件等问题审视机遇和劣势,有针对性地为国际低碳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解决方案。

(5)方案名称:绿都

设计单位: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深圳绿都低碳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度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

低碳策略:方案结合原规划中提出的难点——资源整合、低碳文化、规划弹性与时效性、地区活力、地方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适应该地块发展的十大规划设计原则。

(6)方案名称:低碳“合”城

设计单位:深圳市澳德营创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低碳策略:将低碳启动区定义为未来的复合型国际低碳“门户”,它将成为深圳未来城市低碳化变革的起点,也将是实现未来低碳“大深圳”构想的起点。通过混合、复合、合作、和谐的模式,逐步形成从低碳化向零碳化发展的低碳“合”城理念。

(7)方案名称:PINGDI 1.1:低碳城市建筑解决方案(SLCCA)国际咨询——低碳城市策略

设计单位: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有限公司

低碳策略:运用“进阶营城”低碳城市策略,方案聚焦于由“当下”走向“愿景”的路径设计。研究对象是启动区六个低碳产业社区,为其各自量身定制发展轨迹、空间演变历程,将其打造为城市中可进化、可复制、可增殖的跃动音符。最终,设计以小撬大,使启动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低碳营城示范。

(8)方案名称:新能量城市

设计单位:Deerns Marecon

低碳策略:通过发展城市枢纽,其磁场作用可以提升区域吸引力。此外,建设低碳城市还要注重四个方面:即城市多样性与尺度、生活质量、经济和知识基础,以及多方面社会平衡。注重城市整体性发展,邻里与社区融合、社区与区域的协调,地区的可达性、交通的便利以及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可创造生活和工作的动力。


论坛| 低碳建筑解决方案(ALCA)

6月18日,低碳建筑解决方案(ALCA)论坛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萃坊举行,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总监刘磊主持会议,竞赛评审主席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执行董事严迅奇、BE香港执行董事贾倍思、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孙延超,以及主办方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代表参与谈论并对入围方案深入点评。

低碳建筑解决方案(ALCA)竞赛评审主席严迅奇

低碳建筑解决方案(ALCA)竞赛评审专家贾倍思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孙延超

主办方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代表

本次论坛对低碳城拟开发地块建筑概念方案设计竞赛方案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各参赛单位从不同角度深层次地探索绿色建筑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考虑周边生态资源,结合片区交通规划与职住平衡问题等多种因素,探究一种适合坪地的低碳建筑方案。包括运用对环境超低冲击开发模式、引入分期开发和创造活力的临时建筑、匹配产业引入与城市空间等研究策略和方向。 论坛从7个获奖的低碳建筑解决方案展开,包括:

(1)方案名称:“适”城

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低碳探索:聚焦低碳思维下的产业空间模式研究,尝试结合场地特质与人的需求,组织一种新的、社区型、有机化功能聚合,并将其设定在一座灵活可变、有较强“适应性”的建筑群内。通过“研发工厂”、“云社区”、“产业聚落”、“创新学院”等四大建筑组团的构想,希望这组建筑能适应现在及未来时期的产业需求。在大拆大建盛行的当下中国,足够的适用性及弹性,或许是最佳的低碳建筑解决策略。

(2)方案名称:生态慧谷

设计单位: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低碳探索:结合自然水体以及城市肌理,考虑多种功能需求以及复杂的交通形式,引入了一条横向的复合型城市中轴;通过退台以及半围合建筑形态打造多层次屋顶绿化空间和下沉庭院空间;复合轴将多个退台式庭院串联,营造出承载了生态景观、绿色交通、生产及生活性服务的活力共享空间——“生态慧谷”。

(3)方案名称:方体积木

设计单位: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低碳探索:方体积木是一组“生长”着的建筑,本着“分享低碳、自然而然”的理念而诞生,是一个后天产品,不同于任何传统意义的空间、建筑和产业园区。建筑的生长依靠每一名使用者,其各项指标随之动态变化,即通过公众参与来实现建筑的自我生长及片区内企业的低碳发展,这种众筹的策略可以使建设和发展更加主动,使片区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形成磁力核心,进而向外引聚人气,推动低碳城的发展,推动公众的个体利益的实现,从而拉动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循环发展模式。在这里,城市、企业和个人都是参与者,亦都是受益者。

(4)方案名称:

设计单位: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鹏城建筑设计研究院

低碳探索:深圳国际低碳城一个城市革新的实验区,一个国家现代低碳产业先行点。一座自然生态的微型城市,一个拥有现代运河与全新公园的场所。一个将水回收至土壤,一个将阳光还给绿叶,将深蓝还给天空的场所。一个实现能源高效使用生活切合自然的区域,一个体现工作和生活新概念的区域。

(5)方案名称:翠堂

设计单位:罗麦庄马(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低碳探索:通过Layout合理的布局生成、Inside综合型汇碳空间、Outside立体式绿化表皮,这三种被动式节能方式演绎 “翠堂”理念。研发、办公、公寓及商业配套完整的组合方式,增加园区企业的多元化。北高南低,错位布置顺应主导风向。地面绿化, 屋顶绿化,立面垂直绿化,组成完整的立体汇碳网络。不同的遮阳系统和采光中庭的设计起到低碳节能的效果。

(6)方案名称:轻建筑

设计单位:上海华都建筑规划有限公司

低碳探索:本设计希望建造一个融合各种工作、生活、休闲和娱乐,可以和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的社区。以“轻建筑”为主要概念突出了一种轻节奏的生活方式。在高层塔楼部分,建筑创新的将塔楼分割为两个半块,将工作区和生活区在同一个平面分开。在塔楼的中部,结合建筑本身造型,设立了3W咖啡这种供大家交流和头脑风暴的场所。形式感也体现了轻建筑的理念。裙房借鉴客家围屋设计,把整个场地打散为一个个小的建筑单体,不仅形成了冷巷,而且也提供了雨水收集的场地。在建筑技术上利用帷幔的概念设计双层幕墙,外层幕墙与垂直绿化藤蔓植物相结合。

(7)方案名称:生态峡谷

设计单位:深圳市现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低碳探索:1.复合型功能群落,采用垂直叠加的功能组织方式,不设置清晰的功能分区,并在局部相互混合,这样能激发不同人群间的交流。 2.人性化尺度,多样化空间在水平方式向上设置了中、小两个尺度,每个地块从中心向四周发散依次从小尺度发展到大尺度,在垂直方向上从下往上依次是中-小-大三个尺度。 3.适应性开发,生态谷创造微气候环境在弹性开发方面根据功能的配比值和产业的成熟度依次由地块四周向中心覆盖。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