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6
11091人阅读
作者:展览部 许涛
其实本来想写写前一段时间阅读的一本社会学著作《液态之爱——论人际纽带的脆弱》,看时击节叫好,没想到酝酿了几天,却发现“一切坚固的事物都烟消云散了”。这是作者齐格蒙·包曼引用马克思的话。大致意思是,过去的时代是固态的、坚固的,而现代社会是液态的、流动的,加之新媒体阅读/社交的即时、片段,一切“快闪”般地聚集、又“快闪”般地散去了。
为了坚持这个才开头不久的Newsletter原创艺文栏目,还是勉强写一点片段。片段,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因,也是果。
1.《液态之爱》
《液态之爱》这本书里的金句俯拾皆是。比如:对于“想像的共同体”,作者引用了另一位学者的话,“自我会认同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大群体,相信自己和此群体分享某件重要到足以让自己用‘我们’来称他们的事,而我这个发话者,则是他们的一部分”。 这段话用来描述现今五花八门的微信群再合适不过。轻轻点加号键,就把几个、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有那么一点连接点的人加成了一个“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在4人之内,基本上还能说些掏心窝的话,超过5个,就跟5人以上的饭局一样,就是一个“知识共同体”或者“娱乐共同体”了。大家在这个“共同体”里相亲相爱,很少毒舌。
如果有人想依靠这种“想像的共同体”来让人学会辩论,学会自我治理,等等,这基本上是一种挺乌托邦的理想。
你可以用“删除并退出”键来告别这一切。一键即可恢复谁都不用理的状态。然后你会发现,除了热闹,生活并没有缺少什么。
而“删除”也正是作者想说的现代人的另一个病。“删除键症候群”,说的正是享受“有点黏又不太黏的关系”的现代人,他们“渴望在各种层次之人与人的关系里,能即时连线与断线,能任意删除不受欢迎的名单”。“有病你得治啊”,是现今网络上流行的一个热词,但治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 那“删除并退出”之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一个还蛮新锐的朋友给的答案是:朋友,还是要见面聊。
2.《100个基本》
见面聊,就是我想说的“回归基本生活”的一个要素。 最近有一本小书比较有意思。《100个基本》,这是日本老牌生活杂志《生活手帖》(《暮の手帖》)主编松浦弥太郎的一本书。他积数十年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列出了100个生活原则。其中包括: “简单过生活。应该要做的事越少越好。” “千万别丢失了纯朴、天真。” “了解不同领域的最高和最低。” 不用觉得这样太教条,因为他的第100条原则即是:“经常更新自己的基本并实践。” “时常更新自己的‘基本’。有自己的基本是重要的事。不要模糊地想,而是切实地付诸语言。另外,基本并不意味着没有变化。人是一直都在变化的,明天的自己和今天的也将不同。在变化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让自己更好的基本,并保持更新。不局限于昨日的自己,不怕矛盾,向前进。保持可以令形式及习惯反复的弹性和勇气。”
3. 《营造法式》
说到“基本”,当然不能缺少以“基本法则”(Fundamentals)为主题的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建筑是生活的容器,“生活的基本”当然与“建筑的基本”密切相连。
6月7日开幕,我在官网上看了开幕的视频直播,也看到媒体对策展人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采访和评述。82岁的建筑师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在dezeen.com的访谈中告知大家库哈斯在建筑生涯起点时的诉求,原来他求索的一直就是“基本法则”(Fundamentals)。通过这次展览,库哈斯终结了他的霸权,回归到建筑基本法则的讨论上来。
对于“基本法则”所蕴含的深意,库哈斯是这么讲述的: “我们居住在一个平板电子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可以被搜索到,但记忆却越来越少。你可以说,我们被无限的当下所诅咒了。所以我认为追溯过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展示一些在现在被认为是很陈旧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却是丰富的资源,比如门、窗、楼梯、墙壁。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一行依然拥有深厚的历史,我们的潜意识中依然包含了很多期待。我想,这是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历史。” 库哈斯的这一努力方向在去年深双的展场就有展示。OMA的参展项目——《营造法式》工作坊就是对中国宋代建筑理论书籍《营造法式》展开解读,并以现代的技术制作出了中国的屋顶。而屋顶正是此次威尼斯双年展所展出Fundmentals中的一个系列。
这种走极端的展览方式当然是有人喜欢,有人质疑。
作为一个建筑界的门外汉,罗嗦这么多,其实是为了给下一期作个预告。下一期这个栏目将由6月份去亲眼看过威尼斯双年展的同事来做分享。
过去的时代是固态的、坚固的,而现代社会是液态的、流动的,加之新媒体阅读/社交的即时、片段,一切“快闪”般地聚集、又“快闪”般地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