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5
9300人阅读
作者:设计部 马宝成
旅行具有暂离现实环境、寻求改变的仪式性意义。因此,旅行不只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他者”的文化体验,不断地回望自身,与自己进行迫近自身的“对话”交流,发现一个新的自我。
——有方空间《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前记
未曾想,我的国外之旅始于这起日本建筑的专业考察。几天时间,先后参观了30多位大师的近50个作品,从柯布西耶、黑川纪章、丹下健三,到原广司、西泽立卫,犹如漫步建筑博览馆,珍奇异宝目不暇接。
在诸多大师中,我尤为喜爱安藤忠雄作品。随笔杂谈一些自己对于安藤作品的体验。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绕过一段弧线水泥墙后,出现一个开阔的圆形莲花池,下沉阶梯仿佛带你进入神的领地,暗沉的采光显得肃静庄严。沿着曲线巷道前行,一个红色大厅——“神堂”映入眼帘,神像背后几束光线隔窗投射,有点佛光点化的意境。
贝内斯之家美术馆
感受最深莫过于大师对于自然的追随、融合,以及利用形体穿套/切换来营造空间体验的多样性。这栋建筑中,锥形天窗透入的光线在圆形筒仓内表现光阴的移动,这种手法在安藤的建筑中多次运用,当然还有他的几何线条,建筑相当细腻。
地中美术馆
安藤大师的代表作,建筑全部埋入地下,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直线条、三角形、矩形,图底转换、虚实空间变幻。作为艺术空间,建筑空间很好地服从了艺术品的现实需要,对艺术品增加了理解。这是一个让人感觉舒适的细节——在一个矩形空间内,打开一个同尺度缩放的天窗,将天空引入建筑,随着太阳角度变化,光线透过天窗在墙体上形成变幻的投影。
个人认为安藤桑作品的共性,即:入口用隔墙界定线性空间转化过度;内部几何形的旋转楼梯/坡道;建筑体量几何化;利用光影图底手法;处理细致的清水混凝土。
个人认为安藤桑作品的共性,即:入口用隔墙界定线性空间转化过度;内部几何形的旋转楼梯/坡道;建筑体量几何化;利用光影图底手法;处理细致的清水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