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后交流II 深圳湾“超级城市”优胜方案分享会

2014-09-12

规划大厦818(福田区红荔西路8009号)

8289 人阅读

摘要:

深圳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太多奇迹,它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根据最新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环深圳湾地区将成为深港都市圈最重要的城市地区。为此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组织了深圳湾云城市(超级城市)国际竞赛,共评选出八名优胜方案。本期酷茶会特邀深圳本地的五家优胜单位分享本次国际竞赛方案。

活动回顾

Sky Street(空中街道)

杨沫阳 深圳单元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我简单地向大家分享一下做这个设计过程当中我们是怎么想的。

大约一百年以前人们就设想过现在的纽约是什么样的,可以看到上图中在摩天楼的两边有很多高速公路,他们预计未来的交通流量非常大。

电影《第五元素》中,摩天楼之间有很多飞碟,这启示我们如何利用摩天楼之间的空间,摩天楼其实是空中的岛屿。

一个科幻作家设想2050年的时候,尽管科技非常发达,人与人之间联系非常方便,但是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通过微信、微博可以跟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买东西可以用快递邮寄,甚至做爱都不需要身体接触,人会变得越来越孤独。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思考,像深圳湾这样的地方,密度大,摩天楼也高,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简单的概念图。这些摩天楼在地面部分都有公共空间,主要办公空间在上面。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把地面的商业公共空间抬高到150米的高度,然后全部连起来,形成一个“空中街道”的公共空间。实际上这是一个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面向海湾,景观也非常好。

这是“空中街道”大概的剖面图,我们设想在这个里面有很多像万象城、海岸城一样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也会有一些美术馆、博物馆,我们希望地面空间有的功能这里都有。

摩天楼内部有一个垂直街道系统跟地面连接空间街道。楼的中部是向公众开放的,里面有很多休闲空间,可以乘电梯、可以走坡道楼梯。

上图可以看出整个片区的人流组织关系,从不同的方向通向空中街道。

关于公园的设想,我们希望全部连起来,从世界之窗一直连到滨海,没有间断。

这个图是空中街道和下面公园的关系。公园也有很多商业系统,上面的是比较高档的商业系统,下面的公园跟地铁发生关系。

空中街道从半空俯瞰的效果图

应该说这栋摩天楼相当于盖了一个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我希望在这个办公楼里上班的人,不需要挤电梯下到地面购物吃饭,就在这个楼里。非常感谢。

超级城市 超级未来

张明仙 深圳市澳德营创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我希望表达的是“超级城市,超级未来”这样一个主题。

起初我们也并没有很明确的想法或切入点,到底未来超级城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希望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我们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做整个方案前期的资料整理和归纳,当中也有一些迷茫和矛盾。

在陷入迷茫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词叫“正本清源”,当你对一件事情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静下心来看它的过往,恢复它本原的东西。在城市急速扩张和发展带来便利高效的同时,我们失去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包括我们的资源、环境、生态。

我们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回顾深圳湾过去50年的变迁,尤其是深圳湾区湿地、生态的消亡与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总结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与动植物带来的冲击。我们因此反思,未来新一轮现代化城市更新是否应该以某种方式来回报和改善生态,因而我们将水体净化、污染治理等理念融入到整个方案中。

我们这次方案的四个指导原则是——首先尊重生态环境,回馈与补偿环境;二是未来应该赋予建筑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作为单纯的建筑群体和空间存在;三是结合绿色智能技术使建筑自身形成循环代谢系统,自我代谢,降低能耗。四是将净化系统与建筑结合,辐射到周边,使城市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净化的功能,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空间或造型。

在这个导则的引导下,我们提出了最终的概念,就是“深圳湾超级生态智能代谢城市”。

总体的概念是三栋塔楼,底部塔楼有各个超级总部办公空间,我们希望办公空间能够活动,同时能够相互组合,并且我们把整个超级城市里的绿色空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全部架设在空中。

对于环境净化,我们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整个景观带延伸到海里边。海里这些模块潜到海湾底部,海湾底部这些块形成生物净化仓,里面是以吸食污染物的植物,进行水域的初步净化。然后再进入中央景观带,通过管道通向主塔楼,将塔楼和净化设施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将整个净化系统全部拿到建筑中去。

在建筑的顶部我们设置了“云大脑”,这个“云大脑”控制超级城市内部的所有系统运作。还有一些交通空间,包括各种各样的净化设备全部由它智能控制。比如顶部各个方向伸出来的平台可以作为空中平台和花园,还可以接纳更多的阳光和雨水。把这些雨水全部收集起来形成一个微循环储存起来,同时也可以反哺到海湾当中去,形成一个循环系统。污染的水体在建筑当中进行一系列的循环净化,回头再释放到湾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体系。

结合这次超级城市竞赛,我们形成了一个大的构想——深圳未来100年超级生态城市发生器,以超级城市为基点,沿着海岸线一直扩展,将生态发生器遍布深圳境内,形成遍地开花的模式。

我们还有一个一百年的畅想——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希望净化现有红树林的水体,通过改善湾区水体,让整个红树林湾区再扩展回来,可能一百年以后从现在的300多公顷达到1000多公顷的面积,整体形成生态湾区。

关于设计策略,实现母体发生器和超级城市,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去实现它?

策略一,生态代谢系统策略,具体包括:生态系统策略(生态景观、立体绿化)、净化解决策略(生物净化、设备净化)、绿色能源策略(风能、太阳能、雨水收集——水的倒金字塔形成水的净化系统)。

策略二,智能系统策略,包括智能办公、云大脑智能资源调控、生态系统和循环更新。

我们希望在空中形成有机农场,在底部伸出的平台当中有风力发电,整个绿色系统形成之后能补充整个超级城市所利用的能耗,或者能够自给自足。我们的理念其实很简单,里边各种净化系统相当于人的血管,其他各个不同的功能包括收集的风能、电能全部储存起来,形成一个能量提供源,在利用的时候可以慢慢释放出来,这也是一个能源系统。

交通系统这块,我们考虑到一个整体穿梭机。如果是在智能情况下,我们进入整个超级城市之后输入电脑,只要告诉电脑你需要去哪儿、到什么地方,电脑自动智能分配交通路线,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穿梭机到达你所要到达的目标。同时在这个顶上所有这些办公平台当中设置很多的空间巴士,我们让空中资源和空间得到最大利用。我们希望最后它能达到自我平衡,同时有很多自然景观,包括休闲全部集中在里面。

生命城市 奇点建筑

孟建民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非常感谢酷茶会安排这一次交流,“超级城市”题目最大的意义是引起业内无论是学术的还是一线创作建筑师、规划师的思考。

什么是超级城市?我想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解释、一千个认识。

对“超级城市”项目有两个角度的前瞻性判断:一个是预见性,城市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管怎么说城市要往前发展,它要变大、变复杂、高度集约;一个是预设性,发挥人的能动性去创造、把握未来。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客观的,在这两方面我们怎么发挥这次设计的能动性。

所谓“奇点时代”的到来,就是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的观点。雷·库兹韦尔说“当人机合一的时候,奇点时代到来,它对世界是颠覆性的”。对于传统建筑颠覆了什么东西?传统建筑的特点是永恒性、静态性、完整性、绝对性,到了奇点时代一切都颠覆了——颠覆了传统思维、价值、美学,静态的也可能变成非静态的,被动的可能变成能动的,美学的可能变成智慧的,过去的一切都打乱了。

基于上述我们对未来的理解提出了一种理念——“奇点建筑,生命城市”。城市它不断在吃很多东西,同时吐很多东西,里面有血管、神经、器官,整个是一个大生命体。奇点建筑不是永恒的,它在变、在动、在生长,有时候也会衰败、消失,所以钻井平台和大的码头现有的建筑对我们很有启发。

钻井平台,它上面的东西根据它的需要有的时候要装进去,有的时候要运出来;有的时候要增加,有的时候要减少;它的水平面也在增。它完全是一个生命体,它的吊车和机械部件不停息地在运转。

这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我们未来的城市、建筑是不是和这个有关?所以我们做了一种尝试,我想未来建筑不一定完全如此,但是我们把这种颠覆传统美学、颠覆传统价值、颠覆传统思维运用到这次创意当中。

我们也用了很多机械式的、永远在变的设备——当需要的时候我们增加,当这个功能衰减了我们就拆了,我们表达了这样的理念和思想。

既然是有生命力的、可变的,那它是极为复杂的,所以我们要表现出这次创意的复杂性。由于时间关系我认为我们表现的复杂程度不够,但是已经体现出来了。它是未完成的,不像过去的建筑很完美——传统美学韵律、比例、均衡、协调,统统颠覆掉了,它是面向未来的一个生命体。

我开会遇到评委之一的卢济威先生,他说我们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考虑了地下城市的安排,不仅是地表上的超高层,而是对地下的支撑系统。未来的建筑高度的自给,工业、农业、信息全部都有,同时它对外界也是高度的交换、依赖。所以下面有能源、发电、交通、储备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地表上只看到一部分,这是一种理念。

我们会有立体农厂,农业和生产结合。它是像工厂里面生产农业和农产品,比如种菜、加工农产品,不需要到农村运输,就近就可以解决,未来完全可以达到这样。

云端平台,现在互联网思维特别强调颠覆性。大家知道柯达胶卷坚持自己的传统,被数码相机颠覆了;数码相机沾沾自喜的时候,被智能手机颠覆了。现在要用互联网思维考虑对未来的发展。

这是几张效果图,反映出一种动态。交通我们也考虑了,完全是三维立体的,海陆空完全交织在一起。我们上面做了非常多的直升飞机平台,海边上有码头,陆地有地铁、高速中转站,所以完全是海陆空高度枢纽型的综合体。

这是未来从深圳湾看的一个场景示意。

我觉得“超级城市”这个题目的抛出,不是说今天结束了,而是刚刚开始,要让我们继续思考未来的城市是怎么回事。我们想,未来的城市是对生命性的思考,对发展事物客观规律逻辑性的思考,以及对它颠覆性、超越性的思考。要对传统进行反思,不是说现在只是顺着这种规律性自然走,我们除了发挥预见性以外,我们的预设在哪里,我们的创造力在哪里。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

云中漫步

何宜菁 中营都市设计有限公司

很荣幸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们团队在超级城市上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

我的题目叫做“云中漫步”,关于题目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想法,但我们觉得现在这个名字是比较贴切的,它表达了一个情景,这个情景是说希望通过深圳湾超级都市能够带给深圳或者普通的广大市民未来生活方式和生活姿态。

深圳是一个滨海城市,深圳湾是市区内最美的海岸线,这是这个项目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如何满足大家心灵上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奇特的城市空间,向海洋发展,向天空发展。

这里本身的项目叫总部基地,是全球最知名的公司都会集中在这里,可能这里的人是压力最大的,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压力是心理压力。我们能不能打造一个环境去释放一些压力,我们的方案能够打造一种空间,能够让人们离天空近一点、离海洋环境近一点、离绿色环境近一点、离朋友近一点。

这是我们方案的总平面,我们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大大地突破了设计红线,我们内部称为研究范围。具体的设计理念,本身这个项目提的要求是要满足高密复合、绿色生态、景观优先、形态完整

高密复合,我们在塔楼中布置了大量的复合性业态的处理,除了办公还有休闲、医院、幼儿园,也是希望打造超级城市的梦想。

绿色生态,我们生活工作环境中到处可以见到绿色。

景观优先,利用滨海优势,创造性的打造一些垂直立体的空间,能够让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时候,在项目的各个角落,地面、空中、海上都能够感受到景观。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希望大家能够释放他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在工作之余通过空中连廊无障碍的跨过滨河大道,走到滨海社区。

形态完整,山一样的塔楼群,流水般的空中纽带,人们生存在山水之间空间形态,如自然的生成城市肌理,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受干扰的步道,创造形态完整独特的空间形象。

标志性塔楼,我们在塔楼设计方面想打造自然山峦的形态,也想突出热带滨海的地域特色,所以我们设置了大量的水平结构,楼板伸出,除了提供遮阳以外也形成了丰富的平台。我们的塔楼有三组,每组有六个核心筒组成一个筒形的结构体系,中间的连接体是垂直的庞大的桁架架构。

这是形态生成的过程,从最早简单的核心筒,每15层的体量进行变形和穿插,互相联系起来。这张图我们在核心筒中间布置了大量的中空的我们称之为空中城市空间,像气泡或者像空中的胡同,中间是串联的。最后在串联的空间形成一个个节点,在塔楼中布置了很多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

我们定义的立体城,除了核心筒、塔楼的尖,还有内部的客厅或者叫空中广场。我们的节点,考虑绿色生态的设备以及我们基本的结构形态。

结合垂直和水平交通网络,业态和功能的三维立体布置能够构建独特有趣,而又紧凑合理的城市和建筑空间,激发人们的梦想。

我们希望打造24小时不夜城,既能满足它的工作,也能满足娱乐和社交以及休闲的功能,最后在滨海区域以及空中都会形成一些节点,白天在这儿上班,晚上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全深圳或者说全人类城市中打造很多这样的乐园,空中的、海中的,利用本身的特点让人们不断释放心理上的压力。

深圳湾超级都市引入了这样一种复合空间,它提升了超越现实的文化魅力。通过相互关联的活动空间的三维聚合,对分散在超级都市里的能量进行捕捉,聚集并重新分配,使超级总部基地成为各种想法并存的创意之都。通过引入创意产业和艺术生活,形成艺术和商业双向渗透和开放,为城市的创造力提供了相互合作的机遇,以及供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这是我们的基本想法。谢谢。

汇谷林城

肖诚 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我们参与超级城市竞赛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本身很惊喜,也很意外。跟其他几个非常精彩、有创意、而且对未来充满畅想的方案不同的是,我们的方案非常简单。其实是我们团队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在深圳最好的一块地做超级城市,我们倾向于强化它还是弱化它?

对深圳而言经历了从罗湖到福田到后海到前海,其实有各个级别、各个强度、各个定位的所谓的CBD,也恰恰印证了深圳城市沿革和发展过程。

今天有两个数据跟大家分享,深圳大中华区人口密度第一,超过香港、台湾和上海;深圳在两三年的时间之内,百米以上的超高层比例可能是全世界第一,超过曼哈顿。我们确实思考,是不是再出现一个福田中心区、再要一个后海和前海?

深圳给我的印象是自然生态非常优异的一个城市,南面是海、北边是山,横向展开,有很多城市中间的绿肺,在南北向有比较典型的大的绿肺,罗湖不用说,逐渐过来以笔架山公园和莲花山公园形成的短暂的绿洲,以华侨城腹地形成的中央绿肺,以沙河高尔夫形成的大片绿色,我觉得这是深圳特别好的地方。是不是可以把用地最大化的利用起来,形成连接北部侨城湿地和南部深圳湾的一个最大化的公园,这就是我们非常简单的一个思路。

在深圳湾和华侨城湿地这个片区,除了高档住宅区之外,实际上带给大家最大的认知是休闲、旅游放松的状态,有了超级城市的概念,这种状态是需要被保留的。 在这基础上,结合场地的自然形态和对周边资源的判断,以及项目本身所承载的功能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交通疏散,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把这些东西做有趣的叠加,产生一个不太一样的CBD形象。

设计上的几个关键词:最小化的超高层塔楼;最大化的自然景观;生态峡谷,把红树林和华侨城湿地连成一体。

我们希望在中间形成自然形态的原始森林,种满大树,这个位置真正把南北两个自然景观联系起来。

我们利用间距比较宜人的多层建筑形成超级城市功能里大部分的体量,消化体量于第二地表,把剩下超高层的体量最小化。这里红色的我们希望它跨过滨海大道联系两边红树林公园的人流,同时把超高层密度最大的地方联系起来。

这张剖面可以看到,原始森林我们希望它有地铁,它有一部分是向地下下挖的,一方面比较有立体感,同时也希望地下空间利用起来。这个项目有地铁站,地铁站是可以直接打开的,尤其是中央绿洲和开放空间,可以有效增加地表以上和地表以下效率最高部分的利用率,也能增加人的舒适感受。

我们更多时间是花在超高层之外的,这可能和大多数方案不太一样。我们的前提是弱化超高层,几乎不把它作为一个巨构,尽量让它消失。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希望把超高层留给未来的单体的可能性,所以即便做了高层也只是非常透明简单的方体,让它有进一步的想象空间。反而我们期望把地表做一些研究。

这是我们生长的逻辑,简单地说我们希望把用地范围变成绿色的绿毯,在此基础上把主要开放空间和道路空间切出来,然后把大量的多层通过街区尺度切出来,形成比较舒适的自然使用条件,多层本身从施工到维护各个方面都节能。进一步把它形成立体的地表,人可以从立面走到屋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屋顶公园。最后才是塔楼,我们算了这三个塔楼基本可以满足容积率的要求,我们最初朴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虽然是密度很高的超级城市,但是最后给城市的印象是很稀的、压力很小的东西。

因为我去过华侨城湿地和红树林,这两边都是候鸟喜欢的栖息地,我们做了充分的考量,不要阻断候鸟的飞行通道。

超高层本身和多层之间形成广场,但是在有些地方是把路面连起来,在地面形成比较充分的空间。还有几个点是所谓的热点,地铁站和人流密集的地方做比较疏松的处理。超高层实际上实现的密度很低。如果我们把覆土充分利用好的话,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覆盖是超高层的覆盖,当然这个地方再进一步推敲怎么实现立体公园,就是怎么把建筑和覆土、和生态有机结合。

这张是城市结构图,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关系,最下面是原始森林的生态峡谷,相平的是地铁站出站空间,这个空间对峡谷空间也是有打开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下空间。再上面是站台,这部分是多层的一条一条,我们把它切成比较薄的原因也是考虑到深圳的气候条件,有充分的通风和日照,这里面我觉得有些体量还是长一点,我们还可以再切,让通风和人流组织更疏松一点。其实下面可以解决整个项目的停车,比集中在超高层下面做地下室相对来说比较节约,比较低碳。

这是多层次高层的空间示例,我们希望多层还是切的很碎的,高度也作了分析,为了减小它的高宽的比例,同时带来比较舒服的自然通风效果,我们也推敲了它的比例关系。

在前面有供人疏散的广场,这是中间的生态峡谷。这个多层的地表也尝试做了几种不同的比较,最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切成一条一条的,这个好处一方面是形成类似于巷道的空间形态,把传统街巷的空间感受带到多层建筑里来,让它形成尺度非常宜人而且又是物理环境区别于城市高密度的写字楼。很多人喜欢去华侨城LOFT,它看起来比较老旧,为什么大家比较喜欢,一是它尺度比较宜人,二是比较节能,我们希望达到里面有点像LOFT街区的东西,同时每一个街区的水平方向巷道引向中央峡谷,最后对着峡谷有打开的开放空间。

在这个位置可以看到广场和地铁是立交,本身地铁站也可以跟立体的峡谷相通,形成整个打开的区别于一般的那种地铁出入口的感受。这张图是典型的中间绿轴和中间广场地铁枢纽出入口的立体的关系,还有沿街的一个环。就不一一讲了,我们希望研究这套系统的落地性。

这些图比较充分的表达了我们希望形成的感觉完全不同的超级城市的感觉,它真的像在公园里或在森林里工作。当然,我们最小化的超高层,我们希望它最后是一个趋于透明的体量。

这张图,大家无论在屋面的公园上看海还是看北边的湿地都多了一个更好的视角,同时它也是把两者之间联系成立体的空间,我们期望的是在未来的这个地块里多一些公园。

我们希望看到最小化的高层,下面的地表隐映在深圳湾和红树林的轮廓下,其实是像立体的山丘一样的公园,这是南北连接起来的画面,我们希望形成一个最大化的城市绿肺。我的介绍就到这。谢谢大家!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