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8
12084人阅读
作者:艺术部 王海同
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承办的“深圳公共雕塑展2014”于2014年12月19日—2015年1月31日在深圳市中心公园举行,展期为40天。本届雕塑展的策展人是著名艺术评论家孙振华,同时邀请16 位参展艺术家为中心公园“量身定做”了15件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给公园带来了另一道风景。此外,雕塑展还举办了学术论坛“介入的维度”和五场公众教育活动。
与2013年的“嵌入式”不同,2014年的深圳公共雕塑展可谓是一种“生长式”的策展模式。参展的15件作品都是艺术家根据场地的环境“量身定做”的,每一件艺术品与环境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作品本身脱离开环境无法存在,宛如是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般。
另外,这次展览与2013年第一届公共雕塑展不同的还有策展人孙振华提出的“跨界”和“本土”的两个策展原则。2013年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都是国内外非常成熟、且有相当知名度的雕塑家,参展作品也多是其代表性作品,这一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则是一个跨界的“大杂烩”,其中有设计师、建筑师、人类学家,当然也有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家,而且他们大多来自深圳本土。所以,这次展览在策展方针、参展团队、作品最终面貌上,都与上一次展览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其实这两次展览是公共艺术中心在公共艺术领域做出的两次完全不同的尝试。
这种“生长式”的公共艺术展,就“公共艺术”这四个字来说,更加侧重于公众,或者说艺术的公共性,艺术再次放下身段,以更低的姿态进入公共视野的方式。如果“嵌入式”是将已经完成的艺术品交给公众,那么“生长式”则连作品的创作本身都具足了公众性,参展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艺术家群体,这已经是公众对艺术的介入,而作品的产生又是立足公共环境,也就是在公共的主导下产生的,作品是在公共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公共性和低姿态使得作品与公众的距离过分的“亲密”了,本次展览的作品在展出期间出现了大量的损毁,破坏现象以冯果川的《玩的风景》为例,经过了3次维修仍然不断出现破损现象,最终只能以隔离带保护起来。本来用来“玩的风景”被“玩”坏了,本来放低了姿态的艺术却最终不得不把公众阻挡在“隔离带”以外了。
很难简单地说这是因为公众的素质低造成的,这其实是艺术面对公众时所出现的新问题,是当下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民众对传统的艺术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在这种敬畏被有意或无意地打破的时候,人们在与艺术的互动和参与中失去了尺度和节制。从敬畏瞬间变成肆意,这背后实则是对公共艺术背后的社会生态的敲打和一种全新的制度性呼唤。
民众对传统的艺术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在这种敬畏被有意或无意地打破的时候,人们在与艺术的互动和参与中失去了尺度和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