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写作和深圳城市

2012-08-10

规划大厦818

4887 人阅读

摘要:

“城市”作为文学题材的历史已久。一个城市浓厚的人文特色、商业特色以及政治特色都可以从文学中读出。那么,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在文学中是怎样表现的?深圳市有怎样的文化体验?本期酷茶会将换个视角看城市:从文学谈城市,从城市谈文学。

学术牵头人

陈元安(深圳市规土委人事处)

嘉宾

文学城市和城市文学 肖午(深圳市房地产权登记中心)

文学作品的城市内涵和城市精神 陈元安(深圳市规土委人事处)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叙事与建筑艺术 蔡亚辉(深圳市规土委秘书处)

城市体验和城市写作  山谷(后院读书会)

活动回顾

先看看嘉宾的著作预热下吧:

都市,不轻言爱    作者:肖午

深圳:一个城市的梦想 (网络版)  作者:陈元安


文学城市和城市文学——肖午

中国有个评论家称“文学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自从有城市就有文学,文学和城市是紧密相连的。所谓的”文学城市”需要有创作者、发达的媒体和读者。举个例子:爱丁堡是个有代表的文学城市。

1

爱丁堡

爱丁堡是第一个由联合国永久认可的“世界文学城市”。它是英国北部城市,苏格兰首府,经济和文化中心。回溯历史,《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此诞生,《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尔。

下面讲中国的文学城市,以上海为例:

新图片(8)

上海是个租界,拥有很多外国(英式、法式)的建筑,给予了作家新的写作灵感。上海给人很多写作的因素,也激发生活的很多思考。我的小说也提到很多建筑:地王大厦、国贸等。

深圳准备申报文学城市。深圳能不能成为文学城市?我投反对票。一个城市要成为文学城市,必须要出大师。深圳写书的人很多,大概有一万多人,其实不止。现在深圳成不了文学城市,不是因为城市不美,而是没有人文的环境。北京是挺容易产生作家的城市,因为有一群朋友可以交流。深圳没有这样的团队。第一,文学作品需要好的营销,深圳没有这个机制。第二,深圳没有好出版社。第三,中国的体制不行。中国再过30到50年也出不了爱丁堡这样的城市。我的作品也有很多精彩的部分被删掉了。

肖午正在撰写小说“都市夜归人”。期待早日出版!


文学作品的城市内涵和城市精神——陈元安

讲三个城市和作品: 第一个是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城市与狗》 自传体小说。军校(暗喻利马城市本身)把学员当做狗一样看待。狗指军校学员。是个文学反抗专制的案例。个体反抗集体专制体系这种矛盾关系在其它城市也存在。 第二个是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忧伤》 伊斯坦布尔这个有着2700年历史的城市。

新图片

它背靠欧洲,面向古老的亚细亚,前面就是逶迤而来,连绵数千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小说里有三个主人公,反映三个主题。第一个是”普通的我”,是个自传,这个我生下来就有一种文明病。第二个是“我”,从我写到包含我在内的城市市民都有文明病,为城市感到悲伤。第三个主人公是伊斯坦布尔,由从小到繁荣苍生,被周边不同的文明整合过,现在已经不再繁荣。恺撒大帝挥军千里,说出了他的千古名言“ Veni.Vidi.Vici 。”土耳其很忧伤,因为有名的艺术作品,政治事件都不发生在土耳其,而是发生在欧美。为什么土耳其会感到悲伤?因为它曾今有过辉煌的历史。 第三个是我的网络小说,最初叫《想入非非》,正在修改完善。发生在深圳,一个特色的城市,一个闯荡、冒险的城市。人生不能没有激情,没有梦想。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激情。

新图片(1)

深圳

我的网络小说关于梦想、激情、怀念、情感、执着、探索、知识、智慧的作品。它是多线索的“大百科”作品。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叙事与建筑艺术——蔡亚辉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今天从文学的角度谈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

巴黎圣母院:在塞纳河畔,她巍峨又纤巧,空旷而高昂,有尖拱式的窗户,尖头的交叉筋骨穹隆和动感的飞扶壁,便是巴黎最古老、最大、建筑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更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作品之一。

新图片(2)

巴黎圣母院闻名于世:建于13世纪中叶,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代替了罗马建筑;文学家雨果写了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作为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建筑形式,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垂直向上的线条,高高的钟塔,尖拱的门窗,整个建筑向上升腾,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向上接近上帝的宗教内涵。《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美丑、善恶对比鲜明,巨大张力。2.《巴黎圣母院》的文学内涵与建筑艺术 从文学比较、学科跨界的角度,揭示建筑艺术、文学、人之间密切的关系。

从时空关系,找到小说《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坐标。建筑艺术为作品展示了场景、刻画了人物,产生审美的感受。

从社会人文背景,展现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是相通的。 建筑艺术的分量:小说中建筑艺术的描写十分突出,从小说结构上占到了三分之一,并成为小说的主题之一。建筑艺术影响了人物语言、思想和生活,对于小说表达人道思想,反对宗教压迫起到重要作用。 深层次的原因:建筑、文学与人三者的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决定了小说的悲剧性。《巴黎圣母院》对建筑艺术的叙述,是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描写和建筑艺术,在西方文学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在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最有影响的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

新图片(3)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空灵、纤瘦、高耸、尖峭。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意识、发达的技术水平,内在地决定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新图片(4)

宗教意识、技术成就:一是外部造型。二是内部空间。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 哥特式建筑“高、直、尖”形式是向上的、升高的、快速的,这体现出哥特式建筑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绝对上升的感觉。从形式和精神上,与基督教向上精神是一致的。在宗教理念升腾的同时也获得了审美意义。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形式,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在哥特式建筑中,艺术形式的表现性被尽可能地挖掘出来。这一形式的表现核心,在于它的宗教意义。从实际情况看,哥特式建筑在人的审美心理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宗教情感;在审美过程中,它在经历形式上的文化积淀之后,走向了审美情感。


城市体验和城市写作——山谷

艺术和文学有个重要原则:要有“陌生性”、“陌生感”,就能吸引人,满足人的好奇心,成为成功的作品。例如到塞外拍照片,到西藏画油画,都是利用了这一原则。同样,在陌生的环境找到陌生的东西,使读者有新的审美体验也能吸引人。

最后,在陌生的地方找出熟悉的东西也很有趣。例如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就是利用了这一原则。虽然读者不是书中的故乡的人,但读者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生活中的规则。举个例子,鲁迅小说里写到绍兴的“水上社戏”,等于美国的汽车电影院, 这就叫在陌生的地方找出熟悉的东西。

在熟悉的地方找出熟悉的东西。这两个熟悉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是更精华的,精炼的熟悉。作者要是文学老手,对读者的文学教养的要求也相对要高。是种“双赢”手法。 举个例子:筷子。大家都很熟悉。如果有人能把筷子写清楚,使大家在用筷子时想到这么一个文学形象或是主人公,就是成功。红楼梦就是个好例子。现在一讲到“谈恋爱”,就想起贾宝玉。书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恋爱,也没有到生死。就是将就是这么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写得很到位。

现在开始讲城市。城市可以像艺术品一样去满足我的精神、趣味。所以,城市就是一个艺术品,一本书。现在我就把文学的原则:“从熟悉到陌生,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熟悉”套到城市上讲。

首先是北京的房子。北京从最底层的房子到最顶层的房子都有:质量最高的是故宫的太和,其次是王府、衙府,最后是街坊。街坊里有钱人和没钱的人混住在一起就形成了不规则的胡同。所以北胡同、南里弄是普通劳动大众所居住的地方。更差的城南的卖艺人、流动人口的房子,叫做“一头房”。最差的是“滚地楼”,乞丐、逃犯住在这里。滚地楼依着地形、水势建成,是中国很重要的特殊现象。 有个作品叫《茶馆》:北方比较冷,大部分活动在室内。所以房子除了居住外,还有社交的功能。

还有上海的码头。有水码头(上水),粪码头(下水)。这些码头形成“码头文化”。后来形成了社会码头叫做“帮码头”。还有洋码头。那里把火柴叫作洋火。洋码头是把中国和海外链接到一起的地方。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