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要点控制什么

2012-03-04

规划大厦818

4332 人阅读

摘要:

公众怎样从常识方面了解规划条件?设计师应该如何根据规划设计要点与公众进行沟通?规划设计要点如何才能引导城市迈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期酷茶会嘉宾将解答上述问题。

活动回顾

黄伟文:各位下午好,欢迎参加第25期酷茶会,这一期正好是我们酷茶会成立一周年的日子,2011年3月4号是酷茶会首期,那时候我们说等春天来了,要有个约会。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聊天会,让酷茶会成为大家放松交流的平台,我们成立酷茶会的初衷主要也是为委里面的交流提供放松和聊天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交流业务,或者是业余生活的题目,大家可以分享自己最开心的事情,这就是我们酷茶一年的坚持,里面有城市更新,建筑,社区,住房,保障房,绿色出行,双年展等等很多题目。

这一期还是回到规划的重点内容,我们会有5个演讲嘉宾,每位嘉宾的演讲时间是7分钟,演讲完后与观众交流10分钟,这个环节是我们的特点。来讲的人不要负担,听的人也会减少负担,这就是酷茶能够坚持和吸引人的地方,我们不希望酷茶会是学术讲座,希望是令人轻松的氛围。


用地许可规划漫谈——李明

我从最开始觉得这个主题是比较窄且专业的,我从事这个工作有10多年的时间,觉得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规划许可证是什么:它是建设项目实施必须具备的法律文件之一(城乡规划法要求的两证一书之一);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家对许可证的内容可能也没有仔细看过,其中包括地是谁的?做什么?做多少?怎么做?,我对它的理解就是相当于准生证与身份证的综合体。具体的内容包括编号、发证单位、日期、建设单位、项目名称、用地位置、用地规模、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容积率)及附图。为什么要有图呢?因为房子要在空间中建设,因此要有一定的空间约束条件。如果只有文字,拿到证的人也会很茫然。仔细看这个证会发现缺一些东西,比较明显的就是缺乏明确的城市设计要求,根源在于城乡规划法中没有城市设计的地位。

这个是我们深圳市用的用地规划许可证,经过了几版的变化,从93年开始设立城市设计处专门研究城市设计问题,在国内很超前,对中心区和重点区域做整体城市设计,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提出专门的城市设计指引,作为许可证的内容之一,必要时附图作为参考。

现用版本中已有很多平面和空间的要求,如在总体布局和退用地红线要求中有下列内容:高度、退线、通道位置、骑楼、连廊、车出入口、市政设施等,相比国家要求,对于城市设计因素已经考虑很多。

成功案例:中心区22、23-1区,这个设计完全是在城市设计的指引下建成的,CBD商务区现在也是上镜最多的片区。

现在许可证尚存的问题:(1)重个体轻整体,个体概念清晰,但缺少整体性把握,个体容易失控。缺乏片区整体建筑风格的考虑,及高度控制、轮廓线控制、材料选择、色彩的统一等问题的考虑(2)缺乏统一的环境设计,环境设计各自为政,建筑周边地面铺装、街道设施、广告标牌、绿化系统(3)地坪标高设计与剖面的连续性问题,我们在提要点的时候没有注意这方面(4)可持续发展在建设项目中的具体落实问题。比如蔡屋围片区缺乏整体的设计,建筑的颜色不一,建筑形态也是五花八门,很明显是缺乏统一的考虑。

关于许可证的问题,用地规划许可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外在表现形式,包含诸多内容:(1)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法定图则、详细蓝图(2)城市设计:重点片区有,很多一般性区域没有,应加强,《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的运用(3)街道环境设计:多数地区没有,应加强。有的话,怎么用?(4)绿色规划和建筑设计导则:刚起步,怎么用?

这个是街道环境设计,是日本很著名的一家公司做的,设计很好,但是还存在实施问题。

许可证的改善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功课,现行许可证应该有许多可改善的余地,应进行研究:

(1)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如何在许可证中体现(2)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创新表达方式(3)何为刚性内容?何为弹性内容,弹性的度在哪里?(4)我个人的建设是弱化许可证,参考国家版本做一个简单的,强化规划设计条件(地块控制规划、城市设计)。

案例借鉴,新加坡没有规划许可证的概念,但是有规划设计条件的限制。

管理方面:在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下,存在问题。(1)现行管理体制是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相分离,规划科(城市设计处)和建管科(建筑设计处)各管一段,弊病是互相不了解,难以把握整体,细节问题也难以落实,建议两证管理合一(2)建筑报建管理与环境设施管理相结合的问题,环境设施多在项目用地之外(3)涉及部门之间管理的协调问题,如何协调,暂无办法。


观众:因为我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就碰见这个问题,李工做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很有经验。第一个:从您开始接触这个工作到现在,规划许可证在我们委有什么变化?

李明:那时候的证是手写,内容跟国家的差不多,但是深圳市认识比较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城市设计处,但是在发这个证的时候会有专门的指引。在中心区的设计中,我们就将城市设计里面比较重要的内容放在合同里面去了,城市设计的实施很完整和彻底。关于许可证怎样改善的问题,现在由城市设计中心在接着做。

黄伟文:我补充一下,规划许可证是国家规划建设里面两证一书中的其中一证。一个基本上是土地出让给你的附加条件,对自己拿到的这块地要做设计,它是一个设计引导,也是拿到土地的一个重要凭证。20多年来有很多变化,由之前的手写、印刷,到现在通过规划办公系统直接打印,有一些小的技术上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规划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前与之后,的变化,因为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后要求每个涉及到的利害相关人要有公示,后来城市规划法也变成城乡规划法。还有一点是现在我们对建筑的要求中增加了绿色建筑这一项,以前的许可证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它在不断的演变。原规划局局长——刘家胜局长时期想将提城市设计要点变成电脑的设计循导,因为设计要点里面的容积率、覆盖率等指标跟土地利益特别相关,所以规划许可证是规划局里头在规划实施阶段里最重要的环节,从利害关系来看也是很重要的环节,所以当时局长希望这些指标不要人为判断,希望能交给电脑去处理,后来也编了程序,也试用过,但结果还是不行,还是需要人脑来判断。然后这个证的篇幅有限,对规划设计条件写的不够。为了能有更多的指导意见,后来又增加了城市设计指引,但后来办公系统的变化,又停止使用了。

观众: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用地规划许可证里面一级退线和二级退线的区别?因为我觉得一级退线是对城市空间的把握,二级退线考虑的是塔楼位置的摆放,但是我们现在对二级退线的要求很死,因为做规划时可能没考虑到曲线空间里的规划设计,等到设计方案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自己证实的可能,我自己现在在审批的时候,我自己会详览不太对的地方,会自己调二级退线。第二个问题是,节约利用土地和用地规划许可的要求,我们用地规划许可其实从某种层次上讲是与节约利用土地和土地的经济利益挂钩的,因为容积率代表的是这块土地的利用价值,在目前深圳土地紧缺的状况之下,是希望在周边的交通配套的情况下,希望是越做高越好,但是这会带来我们的用地规划许可和土地节约利用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个平衡点怎样把握?

李明:第一个是城市设计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它的考虑应该是十分周到的,一级退线和二级退线,其实是从整体关系上考虑很清楚的,塔楼位置也是很明确的。二级退线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会给提要点的人有些遗漏,就需要设计者自己的判断,但如果设计判断准确的话,就不会有这些调整。

观众:因为我原来也做过建筑,但是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好的设计单位、好的设计师都是先做方案,然后再来套规划设计条件,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有规划设计条件,再有方案,这样在做方案的时候会很头痛。

黄伟文:那这个问题就是塔楼的位置是固定的,让建筑师很痛苦按照这个规定来做设计呢,还是留给建筑师一定的空间可以随意摆动塔楼的位置呢?

李明:如果建筑师考虑的很周全,设计的很完整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观众:但是规划在任何时点考虑得再完整,在后面的推进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是需要留有一定的弹性。对于中心区的感受,我觉得是退线控制得太严反而让人觉得街道的尺度不是很人性化,这是我的个人意见。为了应对后面的变化,如何在保证刚性要求的条件下,还能保持建筑师的发挥?

李明:我们也在考虑什么应该是刚性和弹性,也在不断的总结。第一是退线,就是在哪个区一定要整齐,这是刚性;塔楼的位置,可以有一点变化,但可调整的余地很小;这里面还有一个骑楼系统,这三点都是刚性需求,是不能变的。但是我们对于上面的退台的控制就比较松了。

黄伟文:这是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这是规划师对一个规划执行者提出的问题,但按理说规划师是应该将自己的规划做的更完善,而执行者希望是有点空间,但现在正好反过来了,规划师希望有变化,而执行者希望没有变化。

观众:我之前做用地规划许可也有一段时间,作为一个执行者来讲我是一直处于一个摇摆的状态,如果希望方案设计有更多的弹性,就希望刚性的要求越来越少,但有时候又为了避免业主的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我们又希望要点里面强制的内容能越多,但是这些强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街道的公共空间的控制方面。我想提的就是为什么不能在里面提到一些内容来界定公共空间的要求?这些东西可以是刚性的,但是不一定非得有一个确定的量。

黄伟文:关键是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当我们对空间要进行指引和描述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表述?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表述?对空间的指引和度量,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

观众:所以我说这个东西是一个很矛盾的地方,如果限制死的话,可能会有不同建筑师的建筑方式;可是我们界定以后,那就只能是一种方式了,这里面哪些东西一定不能动,哪些东西可以量化,希望能将这些指标明晰。

黄伟文:大家都希望这样做,但是这个怎么做?

李明:其实我们已经做了,比如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要支撑一个城市设计有很多方面,但是我们现在的投入可能还不够,小范围有很详细的城市设计,但是可能还没有推广到大的范围。

黄伟文:只有几个中心区尝试了限制,其它的地区给的发挥空间太多了,在局部地区尝试限制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放开去做已经做的太多了。其实效果怎么样,大家都应该已经有自己的判断。

 

当社会经济成为城市之形——杨小荻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想谈一下个人对城市这个概念小小的体会。我想先从三个方面谈起,第一个是都市成型,它分成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是自下而上,这个是人类对居住的一种天然的认可或者需求。

就像在巴西的贫民窟里面也有对通道的需求,但是完全没有任何规划师的规划,完全是自发形成的。

进入到现代社会,大家对住房里阳光的需求,这种阳光需求是人类社会对卫生的要求,在这个模式下面也形成很多我们所谓的法规调整,比如建筑的退距。有一个影像是在做三星住宅模型时做的,这是完全按照城市设计里面的条规来做的,其实这个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容积率的话,只要输入一个容积率就可以自动排除所有的可能性,但是这些都是基于现有基地的考虑。

在市场价值中,若干土地价值是将土地分成了很多单项,比如有经济的,交通的等,所有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这块地每一项的价值。

这是我们在维也纳做的一个基地的研究,是根据维也纳理工大学提供的一个详尽的社会经济报告,我们对这块基地周边的所有条件进行了一个分析,算出了这块地的所有的土地价值,基于土地价值生成了很多可能性的模型。

刚才我们探讨了从下而上。现在我们说从上而下,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恐怖的东西,在斯大林时期觉得人们的工作时间太少了,希望建筑师想办法增加工作时间,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公共厨房,这样不自觉的就增加了人们的工作时间。

然后柯布西耶也提出了一个关于三百万居民的城市,我觉得在这个城市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对空间形态的划分,其实柯布西耶提出的案例是将人们的生活分成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三个方面,而城市的模型就是对这三个方面的体现,它并不是一个崇尚的空间关系。

在后来垂直都市中,对社会关系的讨论演化的更加彻底。人在里面的行为,建筑只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这是维也纳比较有名的社会实践,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是在维也纳旧城区的大概尺度加入了给无产阶级的生活加入皇宫的想法,做了一个皇宫的尺度,这个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种尝试,他们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不能和经济、环境相结合,只是一种从社会形态上的空间认识。

社会经济,出发点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而是尝试去平衡两者利益的一种关系。当社会经济对城市之形产生一定的影响时,城市的形态是怎样的,我们留出了一个三角形的空区,提供了一个可缓冲的空间。我们在做深圳B-TEC投标的时候也运用了这部分概念,形成了一个土地价值图,这个土地价值图决定了交通核心体的分布,因为在土地价值越高的地方,交通的可达性也是越好的,在第二轮投标的时候,我们也按要求留出了空地,这个案子总体的构想和最终包含的内容没有很大的改变。


观众:刚才你提到的那个模型,我们能不能在规划许可证中来验证一下?可不可以作为规划控制的一种手段?

杨小荻:这是一种对周边条件的反映。

黄伟文:其实这也是参数的一部分,在不断地调整,会出现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布局,又得到不同的物理条件,都是计算机帮助分析的。90年代末刘家胜局长也试图利用这个来解决问题,但城市不仅仅是由日照决定的。我们不是反科学,计算机还是会不断的运用到我们的专业和规划管理中,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都是在计算机发明之前所研建的。

杨小荻:关于计算机,我觉得这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影响建筑的最好因素并不是计算机所能代替决定的。

 

作为常识的规划条件——江志勇

我是设计促进中心的员工,这次其实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来讲一下自己的见闻和心得。我比较喜欢规划条件的说法,我想研究一下,大家对规划条件的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我自己之前有一个总结,建筑师在拿到规划条件后,觉得楼都已经建成,没有什么需要顾虑的。但是规划师希望去落实规划条件。

地产商拿到规划条件后的反映就是对经济收益的影响。再把这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部门,一类是公众。政府部门希望有理想的规划。对于公众,会有三种反映:为什么会这么做?对于不合理的地方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还有很多人会觉得这些浮云,不会关注?

我现在很不明白一种状态,很多高学历的人是故意屏蔽这些规划条件还是真的看不懂?我生长在农村,为了乡村建设,在农村里可以看到各种吵架,包括务农老人也会跟他们去讨论和辩解,我觉得这些很值得我们思考。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乡村要在半月形的围农屋前面建一个池塘,蓝色部分是一个钉子户,但是后来这个钉子户很巧妙的被说服了,就是通过钉子户的亲人来和当事人的儿子谈判,最后顺利的拆除。

第二个:大马路旁边有块视野很好的空地,有人想利用这个地块来给自己建房子,但是会挡住后面房子的视线,后来两家人发生争吵,结果通过一些村里的长老会去与两家人协商,最后形成一个公共空间。

第三个:我了解到一个小县城的开发,它的规划用地许可证很简单,县政府也只是发了一个小证,其实真正去做规划的人就是房地产商本身,但是他们做的户型图很实用,表达的语言也很通俗易懂,我其实想讲的。

从原来比较贴近老百姓的城市建设到现在的名家才能去谈规划,从乡村到城市我们的规划有哪些不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主要的区别如下:

最后想分享一篇杨宇振老师的论文,他认为城市规划有三方面可以做的内容:第一个是产权,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第二个是空间正义,第三个是日常生活。今天就是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想,谢谢大家。

 

黄伟文:志勇主要是谈了自己对于规划条件的一些感想,怎样从常识方面了解规划条件、与公众进行沟通。

观众:乡村和城市的尺度不一样,给你的感觉会不会不是那么客观?

江志勇:现在的城市建设可能越来越专门化、科学化,可能的确有很多事情是常人很难介入的。在越来越专业化以后,我希望有一种语境让公众也能参与进来讨论。

观众:就是能不能返璞归真?让大家都去谈自己的想法,把所有的想法糅合起来,形成一种共识。

观众:我在想就是从一个市民,不是做设计工作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怎样去认知这些规划许可涉及的方面,以及未来发展的概念?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个更加有互动性的空间让大家了解规划?

黄伟文:其实这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利益相关者如何加入规划?

观众:在乡村规划里面其实也是一个利益的平衡,我们在城市规划里面也是这样,也是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一种平衡,最终就体现在用地规划许可上。

黄伟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利益相关者来参与?

观众:我觉得协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我现在在审批的过程中,在发许可证之前,我会请用地单位过来,在不损伤公众利益的条件下,能将设计做得更好,那么我会同意,我更倾向于以一种协商的方式解决。

黄伟文:你说的这种方式很好,但是如果有另外一部分人将你的方式理解成你的自由裁量,那怎么办?

观众:我觉得作为一个规划审批的工作人员来说,自由裁量的前提是你要有一颗公正的心,在没有私心的前提下,我会去坚持。

黄伟文:那如何来评价你拥有一颗公正无私的心呢?

观众:那这就是自己道德底线的问题了。

观众:如果买一个房产,我会关心它的区位和规划,这些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呢?

观众: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规划宣传来解决。

观众:刚才注意到你的漫画还挺通俗易懂的,能不能画一个漫画来解释一个规划许可证的要求?

黄伟文:以后规划许可证可以附送一幅这样的漫画。(观众笑)

观众:在你的角度,可以谈谈你对规划条件的了解吗?

江志勇:具体的指标我可能没有一个概念,按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有三方面:明晰产权;控制公共地带;关注日常生活。

黄伟文:哪些叫空间正义?这些是在针对谁?这些问题可能一时解决不了。


城市规划要点——陈泽涛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受促进中心的邀请来谈自己的感受。我所说的关键点是城市的空间、甚至城市的形态、高度和密度都是由规划设计要点控制的。其实一般我们拿到的规划设计要点包括土地功能属性、容积率、覆盖率、绿化率、车位比等等。这些规划控制要点其实是很严密的,这样会导致很多城市问题。由于我们城市鼓励交通,导致后来不管修再多的路都会很拥挤。一旦城市下雨,城市内部还会出现内涝的现象,这是我们的雨水都有非常高的回收率,其实一块地有自己的功能,可以把雨水回收到土地里面,但是由于规划的控制,可能就会导致上述问题。

下面通过我对一些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来探讨一些我自己发明的新名词,有些是在荷兰留学时碰到的案例,有些是实践中的案例。吸水率,主要是考虑水与城市的关系,这块土地就是拿鹿特丹的一个港口来做的雨水共生的住宅,,思考水与城市、与居住的关系,我们批判的是现在城市中所有的水都是通过一个系统排到城市关外,我们在这个设计里面,希望雨水或者居住区里自己生产的水,通过一个系统经过不同的处理形成一个居住氛围,然后形成一个共同的社区,水流的空间也类似居住的空间。这个概念就我们的社区不是排水,而是吸水,形成多样化的居住空间,最后整个的环境也很干净,成为雨水共生的社区。

另外一个是关于城市能源的思考,香港绿色革命2030,当时是几个学校一起做的workshop,我主要研究城市能源的问题,现在香港是百分之百进口能源,我们想尝试百分之百自己生产能源,这是一种设想。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全世界太阳能的发电量很大,但现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很少,也就是说能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万物的能量是不断转化的,我们应该要更多的依靠可再生能源,而不是传统能源。其中一个案例是在香港光辐射比较好的地方,利用太阳能,在建筑上安装光伏电板,以此满足香港的发电需求,每年可以减少很多的碳排放量。真实的案例就是德国,德国现在对每个项目的控制和引导就是让新建的每一个房子的屋顶都可以做出太阳能的,通过这种引导,德国的太阳能发电很发达,已经是全世界领先,占总发电量的20%。

容积率与负荷率:每个土地的土地价值是根据各方的因素决定的,我们理解的土地价值并不是说城市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多样化,我们引进了一个模型,就是历史上的祖传庭院,比如修道院经过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居住区了,这种多样化的庭院代表的不仅仅是容积率,还有它的负荷率,在一栋房子里面这种负荷率可以解决很多城市问题,在一个街区里面就可以办公生产或者生活,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复合的多样化。

城市土地的利用率:这是之前我们参加一百万竞赛所提出的概念,整个城市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几都是道路,这种道路很单一,对城市的利用也很低效。城市也被道路分割成很多部分,我们提出用桥来重新连接整个城市,人居住在桥上,共享整个城市的设施。最重要的是说我们把这种低收入的住宅和低收入的人群不是安排在郊区外,而是让他们一起共享城市设施,我们通过对城市密度的分析,提出不同的桥来连接不同的功能分区。

覆盖率与绿化率:最后一个案例是我们之前的投标项目——翡翠岛,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旁边有一个公园,这个竞赛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整个岛是一个公共空间,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尽量的少覆盖率,高绿化率。我们希望整个岛屿跟公园一样,人是渗透进去的,整个屋顶的绿化是跟山顶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可以在里面感受到自然,但是商业行为也是可以发生的。

最后的总结,城市设计要点不单单是用来限定城市项目发展的容量和技术指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引导城市迈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的关键点。我们现在很多东西都是以人为本,但是很多时候人的需求被过度的放大,其实整个城市中,人与自然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关系。


黄伟文:泽涛是用自己的案例来说明规划控制的要点有哪些。他最后的观点与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要点是一致的。深圳30年来的规划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车为本,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因为以人为本也不对,整个世界不是以人为本就对了,我们还要和世界上的其它生物一起共享环境,所以我们现在提出的了栖居环境。

陈泽涛:城市设计控制了很多宏观的东西,但每个具体的点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如果是架空的空间,还算入覆盖率吗?到底覆盖率要不要那么局限?

观众:其实覆盖率不是渗水率,覆盖率底下做了公共空间,那个就算入覆盖率,相反,如果下面做的是车库,渗水率不够,对于绿色建筑来书,雨水渗透不了,对于生态也不利,人类和环境是很难共生的。

观众:这里是科学研究的一个东西,覆盖率我们要的是什么呢?是视觉关系还是生态关系?其实发展到现在,我们更注重生态关系,但是我们需要做一个很深入的研究工作,然后我们才能做出很多指标。

黄伟文:那现在的覆盖率只是一个经验值?如果需要,怎样去做这个指标?好的城市设计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很多钱吗?如果需要一个好的城市设计,是需要所有的相关领域的人来讨论清楚之后再来设计吗?

陈泽涛:应该是没有人能解决这些问题。缺乏科学的研究依据,应该还有一个过程。

观众:我很同意你说的混合利用,城市是一个共生体,是一个慢慢生长的过程。

 

空与间的设计与控制——黄伟文

实际上前面已经讨论了城市设计相关的东西,内容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要点还是对空间进行控制。但是现在空间这个词用的太泛了,而当我们做空间设计的时候,却忘了空间的存在。空间是空地与间隙的控制。

这是最原始的深圳,全是绿色,我们做了这样的规划覆盖上去,然后这样的色块会对这个地区造成很大的改变。规划和现状永远是分离的,其实电脑是虚拟的界面来安排这些功能,到底这些色块的功能是什么呢?所以这两张规划图和最后的规划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规划和真正城市的增长是缺乏关联的。模型上的房子和地块规划有关联吗?而且这些东西要发生关系,要有规划许可。后来觉得之前的规划不好,又做了修改。原来的规划面临被切小给发展商。后来我们请到SOM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是先留城市空地,再做建筑空间。

后来99年,又有城市规划。

中心区的建筑标准特别高,都是大师来做。其实带来一个问题,这样做就能带来一个好的城市吗?主要的一点就是能在里面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实际上不同阶段的规划师会有不同的规划,如果没有城市指引,最后的结果就是建筑师将自己的建筑优化再拼在一起。其实现在控制空间是没有必要,但是空间就不需要限制吗?如果深圳海关和凤凰卫视只按照标注的颜色来做,就会形成这种效果。

在SOM提供的经验之后,我们会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划分,如果将这个问题考虑后,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先把不盖房子的地方留出来,再研究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实空与间是城市真正的公共利益。所以空地也要有一个效益,间的问题,比如规划大厦与房产交易大厦的留下来的间就没有联系。法定图则当初的规划都是一种颜色,我们要先把公共通道留出来,然后把开发比较密的地方拿来不开发,两个地块的关系要协调。对于如何提出指引、路网不够,都是之后在原先的规划上去添加。还有第二个问题,应该在哪里不盖房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规划师的重点还是摆房子,而不是在空间上。相当于先考虑了每个楼盘先摆在哪,剩下的空地就给城市了,这样显然就是开发利益摆在了前面,剩下的才是公共空间、公共利益。其实这么多年一直在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需要颠倒。我们应该首先提出不盖房子的地方应该在哪?往景观资源的公共通道应该有哪些?能不能先保证公共空间,再考虑盖房子?有了步行环境,再考虑盖房子的地方。这就是回答你们的问题,一级退线是控制人在城市活动感受最密切的空间,指导的就是要房子尽可能近一点,这是宗旨。我们希望房子之间的距离最适合的就是人可以走,留个3、4米。

现在我们为什么拉开了?就是为了给汽车通行的空间,它把城市空间摧毁了。我们现在的一级退线就是尽可能缩小距离。二级退线,是高层,高层的原则是塔楼之间距离的最大化,上面只跟空气,阳光,景观有关系。为什么要摆这个角?是保持和周边相邻的塔楼距离最大。这个想象的图,科技生态城不能是你想象的楼多大就有多大,这个放大后,我们对房子周边进行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公共空间进行控制。我们实验就是这样,给出的空间控制的宽度,形成这个轮廓,是由城市设计师和各方面的人进行讨论得出。


观众:是先有空间控制总图还是先有法定图则?

黄伟文:如果我们不把法定图则看成一个程序化的规划或者一种八股的话,它就是一种空间规划,空间控制也是一种规划,这两种规划并不是不可以兼容的,而是可以合一。规划和设计都应该从整体来解决各种问题,协调各种矛盾,平衡各种利益,这样之后的出品才是最好的。

其实指标有分刚性、弹性,刚性的是跟产权利益有关系的,其实许可证里面的很多内容要写到土地合同里面,我们要把能写到土地合同里面的内容法定化,把不能改变的东西区分出来,这些条件可以作为刚性条件。第二种是空间控制指引,是可以挑战,但又必须先有,虽然在没有空间控制的前提下,没有规划,如果漏掉了很多,那些漏掉的东西就希望在空间控制里面来补。其实屋顶也是一种边界,高度也会涉及到前后排的景观最优化,实际上这些东西也要有一个综合的研究和比较。我自己的观点是要在建筑师之前来做,建筑师的观点是只注重自己被受委托的地块。我觉得未来平衡建筑师的自我和自私的立场,所以前面要有一个空间的研究,站在更加公正的立场。

观众:我看到您做的这么多方案里面基底都是平面,但是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是立体的东西。第二个问题按照您这种方式,程序式的东西是相对一致的,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怎么区别?

黄伟文:其实这个东西跟个性是无关的。其实无非就是一个空间要空出一个公共空间来使用,这个跟个性和特色无关。因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就体现在对气候的呼应,对历史和地形的因素考虑,这个空间控制的属性是人所需要的,相当于控制公共用途的空间。

陈泽涛:你提到了城市控制要点,也说到可以给投标单位去挑战这些东西,但有没有可能这个工作有没有一个更大的空间?这个叫科技生态城,科技与生态怎么考虑?

黄伟文:我们当时做的这个工作,其实各方面都参与了,这个是工作方法改变的过程。

观众:我非常赞同你的规划和理念。怎样让全市有更多的视线参与进来?

黄伟文:规划重要的是方法,其实花的钱不多。第二个是不需要每个都这样做,城市设计准则是一个通则,有些不是做专门的城市设计,也可以有一个指引。最简单的通则是什么呢?就是你把一级退线可以尽可能往小里做。第二个是塔楼,相邻的距离最大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做了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就是要推广这些理念。我给你们提出来,就是带着案例来讨论,就是希望对城市空间达到更多的认识。其实我对城市设计的理解不是增加钱增加精力的过程。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