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读书与生活(第三季)英美城市规划学习交流

2014-08-14

规划大厦818(福田区红荔西路8009号)

5420 人阅读

摘要:

“取经”在城市规划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近年来赴英、美进行城市规划专题研修的大家在波士顿、纽约、伦敦…这些城市会取到什么“经”?与美国规划协会、麻省理工大学、牛津市政府等的交流又会碰出什么火花?本期酷茶会分享英美城市规划的发展实践经验,及对深圳城市规划的借鉴与启示。

活动回顾

背景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今天的酷茶会主要是分享交流。我们委员会这几年搞了一些境外的培训,这几年去了新加坡、英国、美国,今年还有德国和日本。因为在那里可以跟美国的规划协会、知名院校的专家和学者面对面的学习,在他们的带领下实地走访和参观,所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据我了解去了的同事收获还是比较多的,因为这个培训受人数限制、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大家都去,既然出去学习的同事比较少,所以就希望借助酷茶会的平台来分享一下大家的经验和体会。通过这种学习和分享,特别是让做专业的同志了解更多的信息,所以我们以后这种分享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英国的培训团是前年的,去年的美国团有三位同志,把他们的学习体会和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下面请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的顾新所长跟大家分享。

城市的远见——美国城市文明化启示

顾新(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

大家好!我们去年11月份去美国学习了20天,主要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接受了美国APA规划协会的机构组织的培训。

这是一个美国规划师总结的中美两国的可比性,但是我个人觉得可比性并不大。美国人看中国,觉得目前从规划角度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土地资源不太集约,由于高速发展带来的对环境、水的污染,以及历史遗迹大量的破坏等。

美国也有类似的问题。首先,它的土地非常浪费,整体上从国家层面来说用地铺张,交通体系是以高速公路、航空为主。他们现在提倡集约,但是和我们相比不是一个尺度,他们的居住基本上都是以小的House为主的,还是比较舒适。

美国曾经在发展中也经历了我们今天遇到的雾霾和空气质量恶化、环境生态的恶化。但他们非常注意总结和检讨,失败的教训就是:无序的郊区低密度的蔓延扩散,免费的高速路促进了这种蔓延;低效的土地利用,生活方式比较懒惰,经济活动搬出城中心,中心衰败,另外,他们也经历过过度的建设,导致一些生态的破坏。

他们现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经验总结了以下这些:

首先,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形态。他们强调交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车,而是为人。

第二,城市尺度。所有的临街面都能最大效率的享受到地价的利益,所以是比较紧密的。

第三,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新老城市共存,绿色空间串联。

第四,对历史保护很重视。不仅是单体建筑的保护,而是保护传统城市肌理。

第五,绿色基础设施。以水资源作为城市基础框架;强化水的生态功能并缓解水污染;可弥补灰色基础设施的缺陷。

第六,引导与管理。土地管理、区划法规与城市天际线。

最后一步,设计。所有的理论都要落到实际的设计。他们的设计做的非常好,前提是之前的障碍少,很容易按照创意去做,因为前提条件比较稳定,跟我们有所不同。因为现在美国城市建的七七八八了,规划师要做的就是一些细节,把觉得不够人性化的东西转化为非常适宜人的。我们还在大做综合体的时候,他们整个城市在回归到街道。

他们也有很疯狂的东西,比如说芝加哥的这个规划,也预计未来多少人,也有GDP的诉求。我们问他们,图画成这样后面设施怎么弄?因为他们的政府还不像我们的政府那么有力度,每一个项目都要打成一个包,找人拉赞助、拉投资。

这是千禧公园,还算比较成功,周末的时候这里有很多音乐表演,市民可以免费去听,有一些交响乐,非常好。

从整个城市来看,真正集中建的CBD很小,在边上有一个永久性的大公园,是一个富人捐出来的,他捐出的前提是不准改功能,并将其写进了它的法律,所以永久的在海滩边上保住一块地。

从这个城市来看也是,这是最早的,从1825年开始逐步往外扩。他们的轨道也是从50年代开始,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到2008年,也是逐步完善的。他们已经走过很漫长的路了,我们的社会现代文明之后城市化走的还很短,所以可以看他们的经历,也不完全是体制不同,确实是所处的阶段和文明程度都不一样。

我在美国期间一直读在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是奥姆斯特德写的,因为他是中央公园的设计者。他在书里讲了很多理念,现在城市的格局的诞生,城市的文明不是一天形成的,伦敦原来都是木房子,市政设施都没有,整个欧洲经常爆发瘟疫,一场大火把这些全部烧毁了。那一场大火之后,有一个机会提出来把道路拓宽,做成比较现代的保持一定间距的格局。资本家或者土地主自私短视都是一样的,他们迅速在原址上把房子建起来。所以整个伦敦网要改造又拖了整整一百年,重新改造花了很大代价。

奥姆斯特德的设想后来被法国和英国的其他城市采纳,要保持一定间距、通风,还要有市政。但是恰恰伦敦这个诞生地就没有用,就是因为利益的阻挠,所以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纽约是后面布局的,也曾经出现过非常拥挤,他们还出过很乌龙的政策,不准人再进来了,不准再移民,只准原地的户籍人口,新增人口要在这里建房子是不允许的,全部往郊区走。当时出过这种政策,但是也挡不住,就是说一个愚蠢的政策,如果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最终还是会被扭过来的。

另外,说中央公园和我们的中心公园有可比的地方,整个中央公园在核心区边上,,中间没有大的道路比较完整,所以人在里面非常放松。奥姆斯特德当时在规划中央公园的时候就预计,再过二十年、三十年人口会增加到200万(事实是有了400万人口),当初建中央公园的时候是郊外,那些发展商和业主不要的地挤了一块给他们,离城市很远的地方,当时谁都不看好这个公园,但是他投入很大热情做这个事情。

他的理念是让公园促进人的文明化,因为在公共的环境里面,每个人都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会变得文明起来。人是可以相互模仿、相互促进的,反而在隐蔽的地方更容易犯罪,他觉得开放空间对人的正面引导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央公园就是这样,很多人在运动,小孩子在这里踢球,各种各样的,这个女孩子在这里唱歌,唱的非常好,这两个女孩子在那儿弹琴,几个男孩在那里玩乐器,还有弹竖琴的,让人很向往。我也特别注意他们河边的各种组合,有老的夫妻、年轻夫妻,有带孩子的、有姐妹在那里玩,你可以看人的神态和对话都充满了温情。

这是我们的福田河。我们的中心公园也很漂亮,水也清,树也好,花也好。一树之隔就看得到深圳如火如荼的建设,但是公园里人少,与中央公园的差别就是人不一样。

我们周末的早晨只有锻炼的老人,周末还会有一些小孩在这里,真正的中青年很少去这种地方休闲、野炊或者弹一弹琴。可能因为深圳热,不愿意晒太阳。一个是显示出年轻人工作压力太大,周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第二个还是一种生活习惯。

最后是美国院士级的规划师的忠告。千万不要短视,不要走其他国家失误的弯路,以为高品质就是CBD+大街道+摩天大厦+大广场,还是要注意一些细节,而且他认为设计要注意优质规划。

我有一个体会,香港九龙东也搞了城市设计的建设,我觉得他们的理念跟我们有的方面是完全相反的,他不愿意宏观的概念,要避免这个东西。我觉得他们做的很靠谱,一步一步比较成熟,该稳定的稳定,该创意的创意。

我们现在讲这些理念,精明增长、新城主义,其实最终要回归到人。中央公园和中心公园,看上去硬件都差不多,也是城市的天际线,该绿的绿,该青的青,但是什么时候中心公园的人跟中央公园的人一样,我们的发达程度应该就到了。这是我的一点体会,谢谢。

人性化街道设计元素

孙永海(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综合交通所)

首先感谢委里的人事处和设计促进中心给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我的题目叫人性化街道设计元素,街道的设计元素是指规划设计,是从城市设计的指标去看,实际上是说街道是城市的公共空间,而且这个街道的公共空间是整个城市里最常用,也是最大量的公共空间。我们整个规划国土委的规划人员最终在创造一种物质空间,这种物质空间到底有没有一种具象的模式呢?比如说在美国看到别人做的好,我们怎么才能判别我们的东西做的好不好?外面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最终的内涵是什么,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从最核心的内涵反过来推,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我们自己认为的好的东西。

美国的历史也不悠久,为什么会那么发达?

我想可能是以人为本的传统西方思想和开放的思维。我这次主要分享的是以人为本的传统西方思想所起的作用。多元的开放思维我很想做,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分享。

物质空间确实可以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的思维。为什么说我们的规划要主动行动起来?因为哲学命题是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所以我们才可以去行动,这是我们的思想基础。

问题是别人的物质空间一定适合我们吗?

我去美国的时候一直跟同行问一个问题,“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吗?”同样别人的东西在别的地方看着很好,就一定是我们喜欢的吗?这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问题。我们把它抽象出来,人到底有哪些需求,这些需求堆在空间里怎么样,这些才能创造出好的物质空间。

我把它分安全、功能和精神三个层面递推,安全、多样、秩序、休息、信息、公平、对话、传承、感知。接下来的图片都是我在美国拍到的照片,我就一一说这九个元素我看到的景象。

第一,安全。安全是最基本的要素。

1比如说小小的交叉口,我们可以把交叉口缩窄,过路的安全性大大增加。

2还有一个是分离,同样的一个道路上,自行车也可以过,这边是慢行,比较安全。

3纽约中央公园所采用的是用慢行路直接分离。

4格林威治雅格布斯的叫城市之眼。城市街道透明的橱窗像城市的好多眼睛,大大降低街道的犯罪率。

5街道上一些紧急的设计和设施。

6绿化带本身作为低冲击的市政设施。一是水慢慢地进行汇流,减少冲刷;另外雨水可以通过土壤消化,使得有害水经过一个过滤。这些设施暗含着安全性。

第二,多样。街道里面,我们希望有更多样性的交通服务。

1包容,美国中央公园的周边,我看到有马车、人骑的黄包车、加长林肯、很原始的车等等,这个街道上看到的是非常包容的场面。

2共同,可以画出不同的道路,有骑车的,有跑步的,拉黄包车的也可以。

3相互支持,比如公交车前面可以放一些自行车就是一种支持。

4可达,这一点在纽约体现出非常现代化,包括码头和直升机。

5多样性方面,有时候我们在物质空间里发现既要多样,另外又发现之间是有竞争的。竞争当中就要做出选择。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还是以功能为核心,并不强调每一种设施一定要满足什么规范。

6解决,有些时候我们看待城市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比如说芝加哥的地铁架在上面,环境感觉很差,是典型的反面案例,但是我认为是很好的案例。为什么?因为人在平面。

第三,秩序。秩序非常重要。

 

1连续的公共空间,我们的打眼一看也是连续的,问题是很多出入口的点是断开的。

2街道的管理很细致,即使在华盛顿这样的地方,他们甚至想到把自行车放在路中间。

3利用新科技。4集约利用。5服务兼顾。

第四,休息。要有休息的空间。

 

1候车、休息。

2建筑空间互动,这是在林肯艺术中心,周边的道路有一些凳子,让人逛街可以休息。

3街角空间,不管怎么样,他们的做法是以人为本,他们有他们的需求,我们有我们的需求。休息是它的内涵,表现形式可以不同,方法就是公众参与。

4休闲设置,不同的地方确实不一样,在这里它的功能就是休息。

5中途休息,我骑了自行车,我惊奇的发现,骑的累的时候一定会看到一个凳子,所以,以人为本,可以看得出他们非常用心。

第五,信息。我们在道路上还是需要把握很多信息。

左边是地下火车站的枢纽,在外面布置很多信息告诉你里面外面怎么走,很清晰。右边是一个公交车站台,上面显示哪辆车什么时候到。深圳也在推进这方面的做法。

包括公园,我们的公园比起来还有一点差别,我们的公园里看不到全貌。比如这个公园的历史,有什么功能、这个公园怎么走等等。有一些公园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譬如地质公园就会有很多知识。

第六,公平。谁通行都需要兼顾公平。

现在美国特别对慢行倾斜,对弱势倾斜。你看这个桥上的断面给予慢行空间特别大,这边搞了隔离带,断面设计的非常好。可以看得出对弱者的的关心。

第七,对话。人跟人的交流、沟通是城市得以繁荣的根基。

1对话可以通过物质空间的塑造出来,比如你看到别人在喝咖啡的感觉就比冷冰冰的橱窗好,会觉得城市非常有生机。

2安全感,纽约中央火车站前面的引桥底下,居然是玻璃餐厅,走到那里会觉得很有意思,感觉安全。

3街头艺术或是一些小活动,这也是走在路上看到的对话。

4通过艺术表达,比如说在桥上画一些画,能传递这个城市的人是怎样的。

第八,传承。我觉得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

自由之路一条线。当年美国能够独立解放,他们看重当时打仗的那条路就是美国奠基的那条路,称为自由之路。美国的小孩都要跑那里走一圈才能算得上美国人,这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和信仰。

第九,感知。很虚却又最现实。

对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就是希望物质空间的塑造让你在其中能够感觉得到当年的氛围。包括当年的小火车站,就是保留了原来的样子。连小朋友的滑滑梯都可以做成跟当年的小火车是一样的。其实是通过无处不在的物质空间,让你感受当年,让你传承。

括在华盛顿一个国会跟白宫轴线上的广场。你站在这里就感觉到这个地图怎么样、城市怎么样。这种物质空间的塑造确实让你非常惊讶。

万圣节的喷泉都是南瓜色的,这种节日的氛围,你在街头看到的东西跟他的文化、跟他所表达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这一点确实是我们很值得学习的。

回过头来再看,以人为本创造的物质空间,会引导我们这个社会进步,去启迪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的人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智慧。而且整个过程当中,整个空间规划是有可为的,通过空间规划的塑造,我们是可以改变这个城市、推进这个城市进步的,我觉得这就是理念和方法给我们带来的力量。

预知后事如何,还请听下回分解。

一百年后再看田园城市

刘志刚(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总体规划处)

2012年的11月27号到12月初,我们委组织了筹建局和相关部门在英国伦敦和周边地区开了一期城市更新专题的研修班。在这个班上,牛津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等学校分别给我们授课。我们还拜访了巴斯等地方政府,交流规划管理的经验。我们还与第一花园城市基金会、Crossrail地铁公司、金丝雀金融中心建设委员会等机构交流了开发的管理经验。以及跟LBA等景观设计公司等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很多,我难以尽述。

为什么我选择田园城市这个话题?

第一,因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实践是近代城市开端的典型案例。作为专业人士,在座的同事们大多都能够背诵田园城市的特征和意义,但是也恰恰因为重复书本上的抽象观念,以讹传讹,三人成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描绘越多轮廓越模糊。在去田园城市之前,我其实对田园城市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因为说的人太多,而且都不一样。

第二,通过田园城市回头看一百年我们忽略了什么。我觉得田园城市的外形我们可以模仿,不仅是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甚至是鬼城,我们中国都有的是钱去做,但是田园城市的核心精神我们没有学到。

第三,英国政府又重新提起推广田园城市,给田园城市的模式焕发了新的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又提出小城镇发展的行动。到底我们怎么来做?我觉得田园城市给我们借鉴的意义。

田园城市的背景

霍华德写的《明日—一条通行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903年他开始了他的实践,建了第一个田园城市。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什么事情?第一个是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环境污染已无以附加,工人受到盘剥,生不如死,社会矛盾一触激发。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革命技术主义雄心勃勃,认为所有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解决。所以有人提出要设计新的田园城市的理念,要进行田园城市的实践。

这是工业革命的两大重要产业的发展情况(见PPT),纺织工业已经到顶峰,运输的革新发明了轮船和火车,此后再没有什么新的革命。这时候社会改良的基础已经具备,英国有雄厚的资本,又有很雄厚的技术基础,他们寄望环境的改良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大家看到这个墙角是黑的,是一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变黑的,到现在不曾刷过。可想那时候人们的肺呼吸着多么污浊的空气。

花园城市的成功其实是一种模式的成功,霍华德对田园城市做出了一个定义,我们可以注意到其他的跟我们现在的规划差不多,我们也是现在的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技术。但是有一条,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专业委员会受托掌管。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忽视了这一条,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城市的病症如何去解决。

这张图大家都非常熟,是花园城市的结构,不多说。下面是花园城第一基金会展示的文件,告诉我们离德国很近,最早的规划的轮廓。右边的是Google的航拍地图,除了略有扩张以外,基本的骨干都没有变化,这是中心的花园,这些都没有变化。

这里是一个关键,这是当地管理的机制。虽然是第一基金会是这块土地和所有物业的拥有人,说白了,花园城就是一个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专门用来出租的物业。在这个物业里面的管理是允许有普通的民众选举和提名的人组成一个委员会进行管理,这个委员会的管理,包括房屋的修缮和社区的一些规则,都由委员会来制定,这就是社区的自治。

这是他们建设的一些成效,绿地、房屋、公共设施。原来这是制造内衣的工厂,工厂搬走以后,因为再没有女士用那种塑腰了,所以就改成创意文化研发的企业。

我们发现英国跟企业打交道,他们总是说我要做什么、我对社会有什么好处、我的社会责任,你给他讲钱,他不说钱的事。你跟政府打交道,政府一定跟你说钱的事,怎么使用预算,怎么给企业带来未来的增长机会。

其实花园城的面积不重要,结构也不重要,它的体验才是我们要深思的。关于花园城的未来,他们提了潜在的居住需求、城市中心的更新和重生,还有改变和管理。

给大家看一些照片,这是花园城真实的照片。这个在英国会经常看到。车子来了以后转一圈再走,没有红绿灯,很少有红绿灯,尤其是英国的小城镇没有红绿灯,你必须通过自觉的形式,如果转盘里有车你不要进去,人家走了你再进去,你要自觉,这实际上解决了交通的问题。

这是我们所崇拜的独立的屋子,有花园,后面的花园可以种菜。实际上这里没有人种菜,本地自给自足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英国土地上不太适合种植什么东西,也就能种一些土豆,他不能永远吃土豆。

这是博物馆展示的当地最早的支柱产业,就是女士的内衣,这是戴钢圈的塑身的衣服,现在没有人用了。

这是他们城市的历史,这里面的图纸就是当时花园城建设的图纸,因为花园城实际上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霍华德做的一个事。这是他的一个工作室,他在这里办公,旁边可以看见一个小窗子,建筑师在那边画图,老板在里面坐着,通过这个小窗时刻监督着员工有没有偷懒。

这是他们的一个房子,感觉到花园城房子的建筑质量要比周边一般的城镇低一个层次,就是简单、廉价,也就是老百姓能负担的起的房子。这种房子很单薄,没有住过,不知道里面如何,按照英国那么冷的天气,这么单薄的房子我估计不会太舒服。

这是中心区的街道,我想说一下花园城市的缺点,花园城摊的很开,很不集约,没有人气,浪费。这是主要的商业街,时间是中午的12点,是吃中午饭的时候,街上没有什么人。

为什么英国又要提倡花园城市的模式呢?

城市里面所有的学校、医院、博物馆等等都是第一城市基金会建设的,政府没有投钱。第一基金会在里面不但建设这些公共建筑,还要维护它,而且提供免费的医疗(政府会有部分资助),还有免费的穿梭巴士,这些物业一百多年来只有极少一部分出售过。当然,物业的升值已经远非那个时候所比,现在基金更雄厚。如果政府投资很多项目,自己建设要有高额的维持费用,不断的去维持,认为不可持续,效率低下,希望社会通过自发的形式解决社会的问题。

同样的,我为讲这个题目跟我们现状有关系,我们大量的农民工来到深圳,在工厂里打工,他们也不可能买得起自己的住房。并且现在大城市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成熟了,深圳的外来人口增速在减缓,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推行的小城镇的发展,如果各个城市重复一遍深圳、上海、北京等等各个城市的道路,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自然环境极大的损坏。我觉得田园城市的借鉴意义在于它对我们这个制度和方式的启示。田园城市到现在我们要学学习的是它的内涵。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