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论坛:建筑与金钱的交易

2014-07-13

深圳书城中心城南区大台阶

6731 人阅读

摘要:

“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在他的名著《空的空间》开头这样写道。而由O MA (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以下称O MA或者其主持建筑师库哈斯)刚刚完成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大楼则俨然成为城中最新鲜热辣且充满争议的戏剧空间。在这一空间下,深圳在演绎它的生活、它的审美,以及它的精神。

何宛余

OMA深圳证券交易所项目建筑师

唐克扬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建筑评论家

胡野秋

文化学者、作家

Daan Ooievaar

OMA协理建筑师

陈曼霞

OMA亚太区传讯主任。

活动回顾

何宛余阐述设计概念

我们接到这个设计任务是比较明确的,主要有两个概念:第一,业主需要一个办公的塔楼;第二,业主需要一个裙楼空间。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们对现有塔楼进行了研究——如果裙楼在地面上,塔楼会被裙楼包围,公众可能会被隔绝于塔楼之外。于是我们决定抬升裙楼,而这个设计概念同时也寓意股票交易市场热烈的气氛。

深圳证券交易所裙楼和塔楼的关系是:抬升的裙楼是一个交易的平台,而抬升裙楼下面的空间则完全开放出来给公众接近塔楼。这样的设计巧妙创造了两层公共空间,一个是塔楼空间本身,一个是抬升裙楼释放出来的地面公共空间。抬升裙楼造就了一个巨大的顶部,行人可以穿越使用,或者遮风避雨。

塔楼本身是一个比较简洁、能融入多元环境的设计,而塔楼幕墙使用压花玻璃,与结构形成交互的效果。压花玻璃是通过很多层不同的玻璃组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朦胧的效果。通过压花玻璃,既能看到结构,又能笼统地看到结构后面的光影。

嘉宾对谈

何宛余:库哈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珠三角地区,当时跟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一起出版了《大跃进》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研究改革开放和深圳、珠三角的关系,所以我们对深圳的了解其实从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我们对深圳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等,都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研究?其实是基于我们对建筑的了解。我们认为建筑是基于城市、以及配合城市的经济、人文、社会、环境等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建筑是当时、当下的所有的社会因素的投影,所以建筑本身不只是一个功能空间,更多是一个功能空间和外在需求的整合。它不仅仅是一个业主的需求,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公众以及一个城市的需求。如何对这个建筑进行定位,这在设计的初期是非常需要关注的事情。

最终我们决定用抬升裙楼这样的形式,一个是基于刚才提到的要把空间释放给公众,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抬升起来的平台能象征股票市场,因为股票市场其实是基于虚拟和货币的交易,它可以是一种虚无缥渺的东西。我们如何提供一个现实而又物质的场所来容纳这个交易?我们就想到了抬升裙楼的这种形式对于这个空间的一种意义,它不仅仅是是一个形式,还包含了释放公众空间的功能,同时它也具有了这样一种象征意义在里面。

唐克扬:人们理解城市中的建筑有几种不同的角度:首先当然是关于形象,对于这样特别的“摩天楼”,OMA的设计为我们留下了不同形象生发的可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的,远远看来这就是一幢普通的摩天楼(因为对其余部分的关注可能被地面其它建筑遮挡或淡化了),地面上的人看到的是巨大“屋顶”下的广场,忽略了头顶的一切,离得不远不近的人则会注意到水平“出檐”和广场的关系。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建筑,那么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其次,是很大的城市街区平面和较小的建筑核心部分彼此交错的关系:不像一般建筑“里就是里”“外就是外”,站在“后缩”形成的底层广场上或是“外扩”形成的悬浮平台中的人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又是属于城市的,两者有不一般的对话,这也是这种特别设计带来的有趣之处。

胡野秋:在我看来,一个建筑在它设计、建造的时候可能是属于设计师和业主的,但在它落成后更多的是属于公众的,无论是对它的欣赏还是对它的阅读,实际上是大众的。基座抬升以后把下面巨大的空间给公众,既是冒险,也是最有意味的创新,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至少让市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走近深交所,想象一下上面的交易,这是一种新的、很好的体验,可以让市民突破私密和公共的障碍,接近最具有深圳资本特质的深交所,看看这所神秘的大楼。

我现在很喜欢“超短裙”这个说法,库哈斯在北京做了一个“大裤衩”,那么在深圳再做一个“超短裙”,正好形成一个呼应。“大裤衩”代表了北方的粗砺,“超短裙”隐喻了南方的暧昧,在石榴裙下来来往往,毕竟有更愉悦的想象空间。

Daan Ooievaar:抬升的裙楼让我们对大楼的结构进行了一个特别的设计——我们一方面试图增加抬升裙楼的空间,而另一方面则尽量减少整个结构的重量,让整个空间能够更容易地抬升起来。抬升裙楼虽然看上去是悬浮在空中,但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结构的优化,抬升裙楼与塔楼结合成一个结构,塔楼和基座中庭的柱体为抬升裙楼的悬挑结构提供竖向和横向支撑。

陈曼霞:我们在做这栋楼的时候对深圳其实已经很有认识,因为库哈斯早在90年代已经开始对于珠江三角洲的研究,而深圳是让我们一直很感兴趣的城市。我们在做每个设计之前都会做很多研究准备工作,所以我们做这栋楼前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包括对深圳的研究,包括对深交所的研究,也包括对大楼这种形式的研究。所以深交所的设计是结合了我们对于深交所和深圳的一些想法。深交所是深圳改革开放的重要象征,我们的设计强调深交所这种角色,而随着改革开放,深圳也变成一个更开放的城市,所以我们的设计也希望带出深交所的公共意义。我们觉得在透过深交所在深圳创造一个新的公众空间,是非常有意义的。

公众交流

01 如何看待深圳证券交易所这座建筑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关系?

深交所的设计基于对深圳的研究

陈曼霞:库哈斯早在90年代已经开始对珠江三角洲进行研究,而深圳是让我们一直非常感兴趣的城市,所以我们做深交所设计之前,对深圳这个城市已经颇有认识。我们做每个设计之前都会进行很多研究工作,深交所的设计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这个项目,我们研究了深圳的文脉、深交所的历史和未来发展、以及摩天大楼这种建筑形式。深交所是深圳改革开放的重要象征,我们的设计强调深交所这种角色,而随着改革开放,深圳也变成一个更开放的城市,所以我们的设计也希望带出深交所的公共意义。我们觉得可以透过深交所在深圳创造一个新的公众空间,是非常有意思的。

何宛余:深交所的设计的确实是建基于庞大的研究,而这个研究不仅关于深交所的本身功能需求,也关于深圳这个城市的需求。基于我们对珠三角区域进行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我们对深圳这个城市的需求有一些比较细致的理解和想法,比如说,抬升裙楼的设计其实也考虑了深圳的气候:深圳不时出现暴雨,又或烈日当空,抬升的裙楼除了提供公共空间外,有别于一般的广场空间,它同时也造就了遮风挡雨的更具实际庇护意义的空间。所以这个空间除了它的公共属性以外,它的物理属性也是非常迷人的。

不同角度下的城市中的建筑

唐克扬:人们理解城市中的建筑有几种不同的角度:首先当然是关于形象,对于这样特别的“摩天楼”,OMA的设计为我们留下了不同形象生发的可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的,远远看来这就是一幢普通的摩天楼(因为对其余部分的关注可能被地面其它建筑遮挡或淡化了),地面上的人看到的是巨大“屋顶”下的广场,忽略了头顶的一切,离得不远不近的人则会注意到水平“出檐”和广场的关系。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建筑,那么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其次,是很大的城市街区平面和较小的建筑核心部分彼此交错的关系:不像一般建筑“里就是里”、“外就是外”,站在“后缩”形成的底层广场上或是“外扩”形成的悬浮平台中的人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又是属于城市的,两者有不一般的对话,这也是这种特别设计带来的有趣之处。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应该是一体化的

胡野秋:我认为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应该是一体化的,在汉语中“城市”的意思是,“城”就是用武器保卫起来的土地,包括居住、生活等等,“城”给人带来安全感。“市”就是交易的地方,“城市”就是包围起来进行交易和安居的地方。而深交所就是一个城市中最典型的交易场所,它体现了深圳这个城市的基本精神。在我看来,是先有建筑后有城市的,建筑依于城市而建,城市源于建筑而成,因为有了建筑才有了人,所以城市和建筑的关系除了遮风避雨外,它还具有精神、审美的功能,不同的审美观会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对自己文化没有特别自信的年代,将来中国的建筑应该既有现代的元素又尊重自己文化的内容。今天中国的建筑可以说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城市都可以一比,但是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怎么与建筑结合,这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

我觉得库哈斯很了解中国人的心态,了解中国人的焦虑,因为目前股市低迷,大家都是希望股市是向上走的,所以他把基座提升了,而给上面留的空间特别大,希望将来中国股市可以有更大的提升的空间。这符合中国人的心态。而我认为假如他再大胆点,可以把基座设计成可以上下升降的,这样股市的涨跌就可以有一个直观的呈现。

建筑是当下所有社会因素的投影

何宛余:库哈斯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珠三角地区,当时跟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一起出版了《大跃进》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深圳、珠三角的关系,所以我们对深圳的了解其实从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我们对深圳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等,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研究?因为我们理解建筑并不是单纯的形式或风格,而是城市、经济、人文、社会、环境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建筑是当下所有社会因素的投影,而建筑本身不只是一个功能空间,却是功能空间和外在需求的整合。它不仅仅回应业主的需求,也回应社会、公众以及城市的需求。如何对建筑进行定位,回应各方的需求 – 这些都是在设计初期非常需要关注的事情。

在深交所的设计中,最终我们决定抬升裙楼,一方面是希望把空间释放给公众,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抬升起来的裙楼能象征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基于虚拟货币的交易,它可以是一种虚无缥渺的东西。我们如何提供一个现实而又物质的场所来容纳这个交易?我们想到了抬升裙楼。抬升的裙楼因此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它也包含了释放公众空间的功能,也具备了一种象征意义。

胡野秋:这样的设计既照顾了业主,也照顾了市民。

02 我们是否需要深圳证券交易所这样的建筑?

公众:刚刚各位提到的“公众空间”这个词。深交所位于市民中心旁边,而市民中心又是强调开放给市民活动的一个空间。想问OMA的设计师,深交所底层留出来的空间与市民中心门前的广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第二,深交所本身是强调安全的地方,开放这么大的空间给公众,业主和设计者之间有没有沟通?

何宛余:深交所所在的地块,是整个福田CBD中规划面积最大的写字楼地块,距离它几百米的地方就是市民中心的广场。不过这个广场隔离于整个绿带之中,所以一般市民平常很难使用到,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或者举办活动的时候,这个空间才能被激活。

2008年,OMA为这个广场设计了水晶岛项目,建议将广场打造成“深圳创意中心”,使之成为城市的创意工业焦点。我们的水晶岛项目获得一等奖,但是可能由于政府对大运会场馆的建设投入太多,所以这个项目没有得到实现。如果可以在市民广场的公共空间激活水晶岛项目,广场的使用情况可能会比现在更好。

但在2006年我们设计深交所的时候是没有水晶岛项目的,市民广场仍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我们因此设计了深交所裙楼下方的开放空间,而这也可算是对市民中心的呼应。市民广场是一个很大的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空间,而深交所的地面公共空间则是一个更基于人的尺度的能被公众日常使用的空间。

至于安全性的问题,深交所的一些机密性的部门虽然是不能开放的,但是其中一些公共空间,如上市大厅、会议中心、培训中心和展厅等,以后都能开放给公众使用,不会涉及到任何机密性的问题。

陈曼霞:在设计深交所的地面公共空间时,我们也考虑了来自周边大楼的人们前来使用的可能。

公众:首先我很佩服一线的建造者,我想问一下,比如说这栋大楼36米高的空间被设计用来遮风避雨,但它遮得了风、避得了雨吗?如果一定要遮风避雨,以这种大动作来实现是否合适呢?刚才各位也都提到了这个建筑体现了力量和美感,但我们不知道它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力量和美感,是资本和权势的力量和美感吗?我希望建筑能更加人性、更贴近我们身边。

主持人:您对裙楼的设计有疑问,对不对?

公众:我觉得库哈斯之所以在中国有这么多的作品,可能是因为他的作品在视觉上特别适合中国当下的审美时尚,也就是体现宏大的尺度,跟资本的力量和权势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但这样的建筑其实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我希望设计师,尤其希望像胡老师(胡野秋)这样的文化学者能够对这种时尚发出更多的警醒,而不是去推助这种思潮。设计师原本希望裙楼可以跟随股票指数上下移动,我觉得这个东西太可怕了,这种想法其实象征了一种比较落后的情趣。还有刚才提到了建筑的立面原本要做一个山水的问题,究竟是观念的问题,还是审美的问题,还是材料和工艺的问题,还是成本的问题,使得它最后没有实现呢?

主持人:我觉得“设计与生活”这个论坛特别高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刚才这位讲得非常精彩,特别感谢您。我想作为设计师也挺乐于听到大家这样的声音,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城市最应该有的,宛余女士怎么回应呢?

何宛余:我有信心如果大众有机会亲身接近大楼,或者进入大楼,体验深交所的设计,理解每个空间如何为使用者服务,大众应该会明白大楼其实非常人性化。希望将来再有机会透过建筑小旅向大家详细讲解大楼的空间设计。

公众:我相信你们肯定按使用者的要求进行了一些协调,但是除了业主以外,一座建筑还应满足对城市的要求和市民的要求。我觉得这座建筑除了满足了开车人的视觉要求外,其他要求的都谈不上。

何宛余: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深交所的设计是如何回应城市和市民的需求的。此外,城市的建筑肯定是多元的,深圳也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我觉得建筑的多样性也是这个城市的特点,对不对?

唐克扬:我本人也是建筑师,同时也是建筑的研究者,所以我看的时候也在考虑相应的问题。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意志,但是在面临一个城市来设计建筑的时候,肯定要基于多元的声音。

胡野秋: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涌现出来许许多多的奇怪建筑,其实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物质反应。我之前也在思考,从文化的角度看,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建筑,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唐宋元明清,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但因为中国经历了太久的断裂,文化已经缺乏承续,所以我们只能跟着别人走,民国时候中西合璧,五十年代学苏联,六七十年代乱建,而到了我们当下这个飞跃的大时代我们又学西方。

最近的二三十年里,我们的建筑设计基本上来自西方,很多人都喜欢这些设计。但这些建筑在反映我们时代的同时,如何承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如何与我们的文化嫁接?这是中国的设计师应该思考的,中国式建筑的复兴何时才能到来?我们不能永远把别人的拿来,按照别人的方式来设计,我们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让民族建筑和现代文化融合得更好一些?

主持人:我们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去等待。

公众:前面有嘉宾提到了后现代的城市和建筑,我想说的是建筑和文学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文学不需要大量的介入,它甚至只需提出问题,展示现状就可以了。但因为建筑需要巨大的社会财富投入,因此必须要介入。同时我想呼吁在座的建筑师对公众讲解建筑。你们经过了专业的学习、工作,就自动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最有发言权,但我觉得你们更应该真实地对大众讲解建筑,毕竟建筑是属于他们的。

主持人:谢谢!城市中的建筑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深圳让我们觉得充满活力的原因,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关心这个城市,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03 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不是当代中国建筑?

公众:我想问一下胡老师,建筑设计跟城市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另外,我看到建筑大厅天花上的灯具都藏在压花玻璃后面,是否不节能?这种压花玻璃在环保方面有什么理念?

胡野秋:我觉得任何一个建筑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城市精神,但是今天城市中的建筑已经不能把一个城市的精神简单地表达出来了。我们都知道高迪,他在巴塞罗那设计了很多的建筑,它的建筑体现了巴塞罗那的城市精神,但是现在世界已经是平的了,全世界的建筑师不只是在自己的城市做,也到别人的城市做,这就使得不同城市中建筑的差别越来越不明显,越来越趋同化,当然这是让我忧虑的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在我看来,深圳这个城市没有太多传统的诉求和压力。虽然深圳在明清时期已经是经济重镇,但当代人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仅仅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是春天的故事。我个人认为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超过地域和时间的,设计师应该考虑历史文化和当下文化的冲突,当然还要考虑到整体性。

Daan Ooievaar:我们这栋楼其实是深圳第一座获得绿色三星认证的大楼,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投入了很多精力来使其达到绿色三星的标准。我们设计了一个深幕墙的结构,大家可以看到幕墙上的井窗是凹进去的,这种设计可以节约40%的能源。我们也应用了很多其他的节能设计,比如说压花玻璃上有镀膜,可以反射阳光。建筑中也有节水循环系统,在北花园还有一个人工湿地可以收集雨水,在抬升裙楼的屋顶也有太阳能收集设备。天花板上的灯光经过压花玻璃后折损率很低,因为玻璃是全透明的。

公众:我来深圳也很多年了,作为一个深圳人,我很关心深圳这个城市。我个人感觉这栋建筑和周边的环境显得不是很协调,当然这是后现代设计的一种理念,从外国设计师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深圳人或者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来看,我并不是很理解。中国的建筑有中国的特点,但是当代的建筑设计为什么没有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留存下来?中国传统的建筑大部分是木结构,讲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这点来看,我觉得这栋建筑不太符合中国的风水观。当然,深圳只有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时间比较短,还可以实验,但是对于这么大型的建筑来说,在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在中国的力量和中国的元素越来越突出以后,我感觉这栋楼会不太合适,因为中国的文化讲究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主持人:谢谢您对一百年以后的希望和畅想,我们也相信中国的建筑师一定会把自己的传统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未来的建筑设计当中,当然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快速前进的过程,所以需要更多元、更包容。而正是有了这么多人的思考,所以才有了更多人的反思和坚持。

陈曼霞:刚才这位先生提到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关于建筑的“中国性”。我觉得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是现代社会的中国建筑。在这方面,OMA做了很多研究,我们倾向于不单纯讨论形式。比如说,在设计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前,我们透彻研究了深圳的文脉,尝试理解这个社会的不同层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深圳经历改革开放30年,追求的已经不单是经济发展,也是更开放多元的社会,所以深交所的设计一方面应该象征深圳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应该反映深圳成为更开放社会的愿景。抬升裙楼象征了市场交易和经济活动,而它创造出来的公共空间则将大楼提升为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场所。

我们很难确定地说深交所就是当代中国建筑,我们只能说深交所的设计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产物,,而它会随着时间改变,公众与大楼的互动,会让大楼不断得到新定义。我个人认为中国性的定义是会随时间改变的,特别是在这个融合的时代。

张健蘅(本土建筑师):刚才听到两位观众的提问,我有非常大的感触。从公众的角度来讲,我们刚才在谈两个非常关注的问题,一个是公众性,一个是中国性。

首先是中国性,从建筑体系发展来说,无论是技术还是空间布局的使用,欧美国家的建筑已经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有的建筑形态。但是在欧美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并没有像中国出现一些非常明显的历史时期,而中国则经历了抗战和文化大革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我将其形容为一个原子弹,它对后代产生了深入骨髓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当设计师、工程师去追溯中国性的时候,我们必须发掘一些古老的建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中国性是在我们的血液里面,因为的这个话题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的建筑师现在还去研究一些古代的图腾、图案,把它简单地思考为中国性在建筑上的表达和运用,但是这些究竟能否代表中国性,确实仍然存在疑问。

其次是公共性,我觉得市民可能是站在公众的角度谈建筑,认为证交所一定是一个公共建筑,其实不然。这个项目并不是百分之百为我们市民设计的,它自身有着保密、安全等等非常高的要求,有它自己的运行方式。但是它在城市层面上的不同布局以后可能将会带来更多的开放空间,为公众带来更新的开放视野,从这些方面来讲,我觉得这个建筑在深圳的落地是非常成功的。

主持人:今天大家完整地阐述了对这栋建筑的观察和设计理念。我们的设计与生活的论坛之后也会经常举行,欢迎大家通过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来得及问,也可以在上面提问,我们会做出相应的回答。

历史、建筑、文化、节能,这些事情不仅仅是建筑师、专家和学者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思考,所以我也能感觉到大家对这个城市的热爱。谢谢今天参与活动的每一位嘉宾,下次再见!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