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成果的应用与分享

2013-09-29

规划大厦818(福田区红荔西路8009号)

5595 人阅读

摘要:

深圳作为世界少数几个完全按照城市规划蓝图建设的城市之一,回顾三十多年的规划历程,如何将规划成果公开与分享,怎样应用共享资源推进新的城市规划。本期酷茶会探讨规划成果的应用与分享。

活动回顾

背景

黄伟文:我们今天讨论规划成果的应用与分享,我在规划局这么多年,觉得比较重要的两个规划手段,一个是规划法规,一个是规划的信息。这两个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规划的技术有各种争议,对规划局的两个业务来讲一个是法制法规标准,一个是信息的支持。我们整个规划系统现在每年用于规划研究的费用,大概27%花在信息部分,27%花在规划部分,还有20%多是花在规划相关的研究上,所以,费用投入后我们希望这些成果能更好地分享、更好的交流。

我做设计中心包括原来在设计处的时候也接待很多来做研究的学生或老师、或者院校的课程设计,他们希望了解到深圳的规划研究成果,我们每年生产的大量规划成果,其实需要考虑如何开放,我们系统内有时候这个部门不知道那个部门做的研究,看来内部也需要多一些交流。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规划成果的分享、应用话题,我们酷茶会的形式是非常轻松的,每个人讲十分钟以内,然后有二十分钟我们可以对话交流。设计中心和科信处去年有一个讨论,我们委内每年编制的成果需要先做一个简单的整理工作,把它写成摘要,然后拿出来分享,所以科信处就立了这么一个小题目让我们整理这三年的规划研究成果,这个题目也是刚刚开始,我们先请中心负责这一题目的胡彦綦把这个题目的开题讲一讲,后面还有几位中规院、深规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接着来分享他们规划成果的信息管理是怎么做的。先由小胡开个头。

让数据说话  

胡彦綦

大家下午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胡彦綦,非常高兴今天可以有这个机会在酷茶分享一下我们中心最近由我负责做的近三年规划成果和研究成果整理的项目,我在讲的过程中大家有任何问题可以打断并提问,欢迎大家跟我交流。

我会分三个部分讲这个项目:第一部分,介绍一下我们这个项目的目标和工作内容;第二部分,介绍对现在收集到的数据和可能会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第三部分,我们对这个项目成果大致的设想。

就像主任所说的,我们开始着手这个项目第一个目的是想把现在信息量比较庞杂的规划项目跟内容提炼出来,这样方便大家阅读检阅;第二个目的,希望通过相对来说我们中心比较成熟的平台分享一下我们对这些项目分析的结果。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我们会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收集数据,信息中心那边的数据库是比较庞大的,我们必须在庞大的数据库里面筛选出我们所需要的项目并进行简要的分类,有了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就会进行第二个工作,在分布的条目下对这些项目提炼出一个大概三百字左右长度的模板,再提炼出这个项目的摘要,甚至可能是140个字的长度,因为这便于发在微博上(一条信息的长度),让大家知道我们这些规划到底做了什么,除了项目内容之外还有另外一项比较重要的是项目属性数据,因为它有很多的参数在里面,我们希望提取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参数进行相关性的分析,这个部分会稍微详细的介绍一下。

目前筛选出了336个近三年来发生的专项规划项目,我们按照规划层次分成了八类,再加上规划研究总共有九类。对这些项目数据进行非常初步的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年做的最多的是城市更新项目,有147个差不多占了一半,规划研究类的项目有132个,剩下的就是中层的规划就是法令图则和城市设计。做的比较少的是这种尺度比较大的规划,总体规划这一类的或控制详规。

这个图表大家也可以有各自的解读,这三年由于深圳市土地资源的慢慢稀缺,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这种办法置换新的城市用地以便于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储备空间。目前我们只拿到了这个项目的列表和属性数据,并没有拿到具体项目内容,所以项目内容概要这一块今天暂时不做介绍。

至于项目属性数据,首先说一下什么叫属性数据,这个是我们项目组自己给它的一个定义名词,这个数据其实是在委里的规划成果查询系统里点开项目栏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里的所有条目就是属性数据,包括区位、合同费用、委托方、设计单位这些。有人可能会问要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其实当这些数据跟地理空间信息发生关系的时候就会产生比较有意思的结果。比如说我拿深圳市十个行政区作为地理地图,再选取项目总数作为参数,然后Mapping,大家会发现这个结果,过去三年做的最多的是龙岗区的规划,做的最少的是大鹏新区跟龙华新区。我认为可能是大鹏新区和龙华新区成立新区政府的时间比较晚,所以作为委托的归档成果肯定会比较少。

其实我们手里的资料或者数据库里的资料有些是没有那么详尽的,比如项目合同的费用,这个怎么办呢?我们也许不需要道他们的精确数值,只要知道他们的相关关系就够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张图,这是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的收费标准估算出来的一张图,深色的项目费用比较高,跟上面这一张是比较吻合的,通过这一张图可以看到龙岗区的项目费用最多,那是否可以解释或证明说这三年深圳市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在龙岗区呢?也许哦。

以上两张图我都只选取了一个单一的参数,很多时候我们的参数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地理区块上有很多参数的时候怎么办?比如说这张图信息比较繁杂,告诉大家每个行政区规划的数目和细分的规划类型的数目,我拿一个点来说,比如说罗湖区,罗湖区规划总数不是很多,但是它基本上全部都是城市更新项目,因为罗湖区的建成时间比较久,做新的规划不太可能。

还有其他这么多的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可以慢慢看,这个信息还是比较全的。有了这些参数之后,再到地理信息上,可能是以法令图则比较小的地块做区分,也许会得到这样一张图,这个图就比较复杂。这个分析就是我们项目主要做的对数据相关性的分析。至于这个数据背后的原因,因为每个人着眼点的不一样、关注点也不一样,大家对这张图的解读当然也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对这个项目的设想,由我们来做对数据初步的收集,然后再对它做初步的相关性的分析,之后通过中心平台跟大家去互动,再分享大家好的建议,比如参数的选取。通过这种动态的机制,我们可以将数据的相关关系分享给大众,同时大家会给我们更多丰硕的成果反馈。

最后,我想用之前有一部还蛮流行的书叫《大数据时代》的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我们这个项目和我今天的演讲。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让数据自己发生。我自己的解读是,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相关关系,而不是他们的因果关系。这就是我说的,谢谢大家。

互动环节

黄伟文:大家有没有问题?这相当于是一个开题,我们试图把这三年的规划成果当做一个数据库或数据矿场,看看我们能挖掘什么东西,这是一个基本的设想,用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来做,比如说用地图绘制的方式、用各种数据分析的方式。不好意思,设计中心这种努力等于延伸到了信息中心的工作范畴里头,春阳包括杨成韫这边可以多提意见,你们都是信息大佬,我们这边是信息挖掘小妹妹,看看如何才能对我们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规划数据、规划信息进行深入透彻的挖掘、整理和分享。

王瑛:让我看一下刚才PPT里属性的部分。

胡彦綦:内网规划成果查询,点击进去之后再点项目名称会弹出的一个表。

黄伟文:目前项目管理栏目中的信息有签定时间、区域范围、多少钱、什么单位。其实我们还可以统计这三年哪些单位承担我们的项目最多,或者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哪个地方做规划砸的钱最多,每平方公里花多少钱去做这些规划,这些数据的挖掘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观众:有一些工作应该可以跟内部联系起来,比如说这些信息。看到数据量比较大的,实际上就是城市更新这几年加速了,以前城市更新的成果没有归档起来,最近我们在做的项目有意识的追溯了这些,包括更新办和管理局在这两年去做的,但有很多成果是早前几年做的。我觉得也可以延伸一下,实际上城市更新也是由于政策的影响这几年出了很多规划,包括区位跟政策发展、不同的类别,哪些动力比较强、哪些比较弱,这确实可以做成比较多元的东西。

黄伟文:如果你们也有相关的资料或做了相关的分析工作,咱们可以对接起来,变成一个规土委信息分析整理的网络分享。

李春阳:这个事挺有意思的,我们从2005年开始做,期间尝试做了一些分析。跟地理相关的我们叫规划强度分析,等一会我讲的片子里也有。我感觉我们做了很多东西,怎么把这些东西共享给大家,我理解就是你们做了这样一个表格,我们那儿也有,最后通过财务付款控制把各种信息收集起来,但是我们主要控制的是什么呢?控制委员会和管理局签订合同的话就很难控制,他们自己花钱,因为要具体使用,你们收集范围可以更广,而我们不一样,应用是我们的一个弱项,我们最大的需求在哪儿,谁要用,你想要什么,然后我们根据你的需求来建,这方面的衔接是这样的。但这种研究肯定要有它的用处,这个只是我们自己的一点感受,没有方向。

王瑛:如果现在研究刚才说的重点可能也是从管理方面可以分出的很多东西,我们对于设计,如果这里面的信息对于我们规划院来说,哪些是我们要依据的,哪些是已经过期了的但是可能不是你要的,只能根据里面的东西来学习的,这些都应该要反应在里面。另外,如果说这个项目怎么样,比如150个字或300个字,我觉得这个挺好,跟我们项目特别相关,我们想学习,这个提供哪些信息?只是提供给设计院吗,是自己找设计还是有其他的?

黄伟文:我想建立一个深圳规划资料的共享网络,也许中规院做了的,也许有些深规院或发展中心做了的,不一定收档在规土委,这个共享网络用共同的整理标准、关键字、摘要说明或重要图纸,然后利用数据库统一管理,大家可以检索、可以申请查阅分享。深圳这么多年积累的规划成果太多了,哪怕你说它不是最新的、最有法律效用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可以回溯。我觉得深圳这三五年该是时候去研究我们怎么走过来,我们规划是怎么做的了。

王瑛:我觉得作为比较容易交流的,除了设计单位还有设计人(项目负责人)可能会成为直接交流的对象,你可以跟他讨论一些内部比较深刻的东西。

黄伟文:对,就等于是编制人员。我觉得这个摘要是分数据格式的,一个是提供位置、单位、主创人员、主要亮点、它解决什么问题,把这些东西加以区分,这些都可以变成数据进行查询。

观众:这个属性实际上是检索的关键词对吗?

胡彦綦:对,是参数。

观众:刚刚听后我直观的感觉是你们想做一个资料的共享系统,那个存在形式我认为就是类似像年鉴一样归类,或者说像一篇一篇的文章,我们现在不是文章而是项目,通过文章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包括文献参考,大概形式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系统面临的问题我直观的认为不是说怎么去构建,可能就是模式化的关键词和数据库的建立,但是所谓规划年鉴和普通年鉴的区别在于这些主体规划项目可能涉及一些政府信息或者说还比较机密的信息。因为文章的所有权就是作者,他投稿就是版权贡献出来公开或收费,但是规划涉及的主体更多,感觉很难把版权或者把它公开,我觉得信息的共享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怎么去建构这些检索,或者说还是存在版权和信息公开的问题。

胡彦綦:如果委托方是在规土委的话这不是问题,因为向公众公开本来就是政府的义务。至于你说的其他的问题,因为甲方的权利就是拥有对版权的保护,他也可以选择公开给所有人。

黄伟文:这是一个问题。

胡彦綦:你说的其他比如论文类的就要针对个人讨论是否要公开,这个部分可能确实不是我们重点要共享的部分。

黄伟文:关于信息公开,我觉得春阳等一会儿会讲,春阳管理信息肯定会碰到这个问题,还有我们规划单位自己的资料和政策,如果别的单位来查阅你的政策是什么,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先把这个政策摆出来界定清楚,然后我们再允许建立开放的网络,你说不行的可以拿到一边,把这个界定清楚了,我们就知道哪些可以分享、哪些需要经过什么程序后可以分享。

观众:咱们这个是深圳的?

黄伟文:对。

观众:有没有跟世界的对比?只是深圳的话,假如我写一个项目,深圳的情况所有属性都写好了,在另一个类似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有没有考虑?我们能不能贡献在里头?你做的这个是深圳的,相当于我是深圳市外部城市某个地方的人,我要把我的想法放到上面去给你做一个参考,我能不能够进得去?

黄伟文:这个提议很好。

胡彦綦:我觉得谷歌地图也可以,你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放在哪个点上。当然现在还没有做到社会经济数据也可以放上去共享。

黄伟文:你这个是非常好的提议,如果我们这些数据分享比如说是一个网站,我们就可以开通这种功能,通过检索发现这些案例我这个城市也有,或者世界上哪个地方做一些程序,就知道哪个地方有类似的案例,可以把这个案例链接到这个题目底下,我们就可以开一个类似这样的,就像你查字典,查了这个词,那同义词会有一堆,比如你现在查“城市更新”这种类型的旧改,你一看这底下类似的项目有北京798或其他的项目,做一个横向的链接。

观众:这样把我们自己的位置明确出来,能够把自己更加提高一点。

黄伟文:没错,上一届的双年展做了一个很好的年轻城市的比较,把六个小于60岁的城市放在一起,像拉斯维加斯、荷兰阿尔梅勒、巴西利亚,有些是我们规划教科书里的,这些城市和深圳放在一起,他们做大量的数据和互动题目,你可以选交通、人口、经济各方面跟这个城市做比较,那个数据我们主管经济的唐杰市长都很感兴趣,这种城市之间的比较确实很有意思。

观众:这样就能把世界的力量集合在一起,不光是我在做,是世界上所有人在给我们做贡献。

黄伟文:这种比较把深圳和全世界的城市放在一起来看深圳的发展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程度。

第二个分享的是深规院的王书华。有请!

促进规划编制与规划审批互动的数据共享分析  

王书华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有这么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规划编制及相关成果数据共享的看法。这个课题本来是由王嘉来演讲的,但他今天有事情,由我代替,我是深规院的王书华。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促进规划编制与规划审批互动的数据共享分析”,把我们在实际规划编制过程中面临的共享上的问题提出来,跟委里、跟我们中心来参考,希望有一些建设性的启发。

为什么要实现规划数据的共享?从三方面来讲:一个是规划编制的角度,从我们技术部门来讲我们认为面临大量的问题,首先是大量规划项目相关资料的获取路径不正规,除了我们规土委网站上公开公示的法定图则、总规和公示的项目之外,包括图则进行中的项目我们没有合适的途径,只有通过委托方拿到委里再去做,这个途径是不畅通的。有很多项目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比如有的项目我做这个地区更新单元的规划,但是它周边的法定图则可能是在编的,同时这个图则不是深规院在编,是中规院在编,只能通过熟人、朋友或同学获取,这个途径不正规,而且获取的规划资料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我们做更新单元规划有时候需要落实地块的位置,我们需要一些资料,这个如果不是我们院编的规划,这个资料的获取就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可能有时候要看甲方关系的网络。

另外是数据库不够开放,造成我们项目形成成果之后反复校核,影响工作效果。比如有的项目需要交通校核,我们委里有交通数据模型,我的项目一般编制完成形成成果才会到委里进行模型区域的检验和校核,校核之后只给我一个结论,就是这个项目的规模和交通措施已经满足了标准,那么OK,或者说他给我一个结论说不满足然后打回来重新做。既然已经建立起这么一个数据库,能否向规划编制部门开放,我们在编制的过程中就可以共享数据,不要到最后了造成时间和人力上的大量浪费。

最后是最新政策理解和管理审批办法无从获取,造成一些项目政策法规有一些偏差。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单元更新规划,到目前为止政策导向在不断调整中,如果我们跟更新办的对接不够紧密的话,他们最新的一些政策导向我们也很难把握。以我们单位为例,我们这个项目组、我们所跟更新办对接是比较紧密,但是其他有些所的对接可能没有我们这么紧密的话把握上面也会有些需要我们再代为普及一些政策上的东西,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我们认为规划数据的共享首先是有益于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二点,从规划管理的角度来看,共享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各政府部门对规划资料的查询不方便,现在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开放平台,同时我们知道规划管理涉及的部门还是比较多的,除了市规土委、分局,还包括了各个区政府,包括它的职能部门、承建局和各个街道大量参与一些规划项目推动这个城市的建设,他们也会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资料的查询上感觉很不方便。我们作为实际编制项目的单位,我们跟他们接触比较多,经常他们会找我们要资料,作为政府部门政府的规划其实政府有些部门还不知道。他们也面临着相关政策办法的传达不畅,一些政策把握也需要我们规划编制人员给他们讲解一下,他们才能理解最新的东西。所以平台建立的第二个必要性是必要性规划数据共享有利于统一政府各个部门的规划理解,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点,我们认为共享有利于公众参与,没有知情权就没有参与权,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感觉到在规划实践过程中,从开发商角度来看也好,从普通的居民角度来看也好,现在规委公示的资料还是相对有限的,大量的规划成果我们看不到,另外我们对规划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公众可能不理解政府做的规划的意图,也看不懂,所以我们认为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公众参与和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的建设。

规划数据共享建立的目标是什么?这个数据的共享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资料的共享,例如刚才设计中心胡工也提到的我们编制完成的规划成果,我认为这个资源仅仅是一部分,因为在实际规划编制和操作管理的过程中很多规划的运用并没有形成最终的成果,也没有完成归档,但是已经在用,比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办法,这个办法委里已经在使用,每一个更新单元都在用这个办法,因为这个项目是我们在做,这个项目还没有完全结案,但是如果你们只是按照归档的项目去做,这个项目可能就不能纳入到平台。但是它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它影响到了所有的更新项目。

第二是政策导向的共享,紧跟委里对政策法规把控的导向,这更需要中心这边,因为你们是紧扣信息源的,像我们的话可能是二手信息了。

第三是编制方法的共享,这个主要是针对规划编制单位来讲,我们是希望通过规委这样一个统筹的地位,将参与深圳规划编制的机构一些好的办法也能够纳入到我们信息共享、数据共享的里面来,提高我们规划编制的水平。

数据共享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提供一个权威、全面的城市规划数据查询平台,这里面应该包含了大量的规划基础资料、规划项目和规划的政策规范标准以及规划技术编制的办法,就是好的一些编制思路和路径,另外规范并且提高深圳的规划编制水平,提高规划审批的效率,促进规划公众参与,提高深圳城市的建设质量。

如何来实现数据的共享呢?我们做了以下思考:第一,明确数据共享的参与方,从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来看都是政府做规划的,我们认为还是规划主管部门做主导,然后由规划编制单位作为参与方共同做这个数据共享的事情。

第二,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包括规土委、规划设计单位分别提供哪些数据,并且各个参与方能够从这个数据里面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支持和服务,我们也要明确下来。

第三,还需要明确的是共享数据的内容,我们要共享什么资料,我们共享的这些资料的程度是什么样的,简单讲像刚才也讨论过有一些规划已经过期了编的比较好,或者有一些规划是刚才提到的在编的规划,建议这些规划有一个分类分级的管理标准,有一些硬性的比如说审批过的法定图则。我们给它标了一个使用的级别,比如有一些是依据性文件,有一些我们作为参考性文件,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参考一部分文件,有一部分文件是依据性的,形成这样一种两级架构或更多级别的架构之后,在编规划和审规划的时候都有比较明确的参考路径。

第四,建立数据共享的保障机制,整个数据库是非常庞大、非常巨大的工作,如果没有制度有效监督这个事情是很难推进的。

规划数据共享可能还会面临一些难点,我们思考了以下问题:第一,数据共享和敏感信息保密的矛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共享数据的审查,按照国家保密规定,防止一些泄密文件泄露出来。

第二、数据共享和规划主管部门审慎的态度之间也是有矛盾的,从目前来看规土委审批的文件都是获得批复的,相对来说这些项目进行的比较完善,这个里面就面临刚才说的进行中的项目又在使用,这种我们怎么办?所以我们建立一种数据分类分级的管理方式,将数据资源扩大,更好的服务各个使用方。

第三、数据共享和规划编制单位之间有一个保密思想的矛盾,以我们深规院来讲对自己做的技术文件采取了加密的制度,我想很多单位都在采取这种制度对自己的规划成果进行保护。

我个人思考这个事情不是没有办法解决,通过共享制度我们去强制共享,强制共享的内容是什么?很多规划都是规土委或者区政府由财政拨款负责委托的项目,我这部分的技术成果就可以要求有关的编制单位提供出来,在签合同的时候就要求他遵守共享协议,保证我们所有的成果既能够维护它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又能够实现大家学习沟通。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库的共享,以更高的水平进行建设,促进深圳更美好的发展。我们院也为深圳规划数据共享贡献自己的力量,用主席的话说就是“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就把我们院的一个更新单元编制技术规定带过来了,作为PPT共享的材料,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这个项目,谢谢大家。

互动环节

黄伟文:谢谢王书华的演讲。他带来了一份规划院建议建立深圳规划信息分享网络的一个草案,一个建议书或倡议书,这是非常好的,说明规划单位有这种需求。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

观众:刚才讲的前面是要共享,深规院最近也做了一些处理,我过去是从这里出来的,也知道这块的敏感性,国家的地理信息有非常严格保密制度。但是从规划来说,我觉得它的保密性没有那么强,为什么这些设计单位把这一块管的那么严格?这有个源头的问题,如果是从源头开始管制,后面就一级一级像过滤网最后能够共享出来的信息越来越有限。

黄伟文:你觉得这个信息源头是规划院吗?

观众:所有的院都有这个问题。

王书华:我谈一下对您这个疑问的理解,倒不是说完全回答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做的加密系统防止文件的泄露或技术成果的泄露,对象不是普通的公众,而且对于这种公众的展示或者开放,规划成果的展示也不是由我们规划编制单位来负责,应该是由规划管理部门、规划委员会、规土委审查过了之后才去公示。我们防止泄露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院曾经发生过大面积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很多实习生过来,我们的文件没有加密,很多进行中的项目可能全跑走了,这个项目跑走了之后干什么我们管理不了,可能会用于一些牟利的活动,甚至间接造成我们这个项目进展的困扰。院里边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一个是保护我们自己,另一个也是保护我们的委托方,我们就对这些文件进行加密,出口的时候必须经过相关的负责人进行解密。对于您说的对公众开放这个事情,这个路径应该是由规委这边形成一个制度,就是我们政府出钱委托的项目原本都应该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放的内容我们应该是对规土委或我们委托的部门负责,我们向他们提交这个成果。我想这样对我们院也好、对于各个方面都有一点保护的意思。

王瑛:你刚才说的在合同里面签一个共享协议,其实我觉得在我们合同里从来是甲方拥有所有使用权的,如果甲方说公开我们一点意见都没有,没办法提意见,因为合同本来就是那样签的。

黄伟文:由财政、政府出钱委托的规划项目完成之后,我不知道这里头有多少保密成分,但是这是不是也适用于政府信息公布法,就是你必须用财政花钱做的研究必须开放,除了保密部分,其实本身也应该归入信息披露的内容,就是你本身就应该公布出去。如果这里头有这个法规的话,合同上也适用,即使没有专门条款,也应该开放,在合同中加一个这样的条款会更好。

王瑛:正常的项目签的合同都有那个条款。

王书华:甲方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嘛。

观众:我代表用户,他说的对,但是我认为不可能。信息要有壁垒,壁垒越高越安全,譬如龙岗什么什么地可以规划到什么什么用途,已经组成很详细了,布局、规划、定位什么都有了,涉及到商业利益。二是政治利益,之间不是合作关系,是竞争关系。

王书华:我来这里讨论这个问题纯粹是技术上的讨论,没有站在任何立场,因为这个平台的建立我个人的看法是面向公众,就是面向我们使用方、管理方,然后大家都可以去使用,你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限,管理方可以全部的资料,编制方可能会看到一部分,至于公众公开的程度由政府再去设置,绝对没有像您说的那一步我是站在哪个利益的角度,我只是站在技术角度思考。

观众:我刚才讲的政府,还关系到商业,比如说福田区所有的市政工程道路网全部是由一家单位武钢院来做的,他掌握了平台、管线、道路的资料,信息垄断。

黄伟文:分享很好,是打破垄断的,不分享,谁第一个进来做项目就开始形成一种信息壁垒。

观众:信息共享为什么做不到呢?武钢院肯定抵制这个的,很多设计院一定会抵制这个的。

黄伟文:这个有利有弊,但是信息数据分析肯定是大的潮流或大的需求,自己加密但是分享别人的,大家都想这样。这里头就是一个谈判博弈,尽量把自己能分享的分享,分享总体来看是有利的。本来我们这一届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分享,不管是空间资源、道路交通资源、房子、汽车,现在在西方有些是提倡分享汽车、分享住宅,如果每个小个体、小利益单元都需要把自己的东西加固设置壁垒,包括我们现在小区设置围墙,城市空间不能分享、信息不能分享,只能阻碍我们一个总体利益的提升,也就是大家共同的利益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不是一个好办法。谢谢王书华。下面我们有请中规院的王瑛。

封闭与开放  

王瑛

“封闭与开放”这话题刚才大家已经在讨论了,怎么对待成果分享和应用取决于我们在技术管理意识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觉得它是一个价值观指导下的两种相反的行为方式。刚才说了为什么有的时候要加密?主要是因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院在市场上是有博弈的,我们有开拓市场的需要,我们的东西拿给别人可能会丧失一部分市场;第二可能有版权的问题,在我们成果里可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话题。

封闭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话题,我们知道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实际上是为了保护我们规划智力的成果,促进发明创新。但是只要有市场竞争必然要提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事情。对于规划成果来说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以在市场经济大的环境中我们的人才和由此而产生的规划成果是我们赢得市场的关键。特别是对于我们在规划的设计中里面有独特创新内容的时候,可能除了涉及到知识保护和市场问题以外,同时还涉及到推广时间和规划人员是不是许可,他自己愿不愿意的问题,一个是我们设计院拥有这个项目的所有权,另外一个是尊重规划人员的劳动成果和对它的保护方面的问题。再有,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刚才说有一些机密的东西或政策敏感的东西,有些我们在合同里或者跟甲方谈的时候就是要对关键内容有保密的义务,这一方面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一定时期里我们的规划成果作为技术管理的方式要封闭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深规院也是、我们院也是都有加密软件,防止任意把电子文件外泄,是这样一个管理方式。

但是规划是一个公共政策属性的事,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其他科技产品和出版的东西来说是不太一样的,我们的知识产权并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比如在论坛上吸纳别人的东西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的规划成果的封闭不是一个长期和绝对的东西,是有时间属性的。

刚才说在几年或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一个界定,这样的话实际上它就是可以开放的。但是开放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的话题,我们深圳作为一个设计之都,我们跟其他的设计行业是一样的,如果能够在规划行业里边互动和交流也是保持深圳城市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我们说规划领域里边不太容易界定它侵权还是不侵权,但是我们规划人员的劳动成果要尊重是必须的,尽管这样,我们也仍然认为探讨这个成果的分享也是可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规划属于创意领域的这样一个职业,规划师的作品其实是一个项目的成果,产生这个项目成果的关键是这个人,他的综合能力和智慧,我们利用这个智慧和他的专业能力针对这一个具体项目所产生的成果,这一个结果我们分享也只是这个项目的结果。规划师最根本的东西在分享过程中并不会丧失你的专业智力和能力,别人就是学去了也不用担心因为分享了就会失去这个市场,可能这个人才是最重要的。

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也是集体智慧的汇聚,在规划产生的过程中包含了甲方的智慧、专家的智慧,如果有公众参与还有很多市民的智慧,整个是开放和分享的过程。所以我们说分享不会失去本质的优势,交流还会带来更多新的启发和促进我们创新的能力。

我们是赞成这种分享的,但是因为有一个封闭和开放的相对的话题,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有一个院内院外之分,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对于院外来说我们不用强求他正在研究的成果在行业里分享,可能沉淀一段时间再来分享它的方法和成果大家更乐于接受。对于院外,我们建议规划学会定期举办成果分享会,特别是已经获奖的项目,获奖的项目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在社会上也有比较好的共识,在获奖的阶段中已经,很自然的可以让大家参考学习,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再让规划师分享这个项目他已经比较乐于接受了。

第二个建议,像城市设计中心和设计处、建筑处都举办过一些重要项目的活动,比如下沙的城市设计竞赛、深圳湾总部基地这一类的活动,实际上这也是机构和专家的智慧成果的分享,对大家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第三个建议,规划院如果有条件的在业务交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开放,这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分享的方式。

第四个建议,将来如果委里来做这件事可能跟这个也有点相像,我们建议委里推荐一些示范项目给各个设计院承接深圳项目的时候有更好的学习条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促进项目成果的质量提高,并且引导大家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管理的需要。

对于院内来说我们觉得成果分享和应用就更不一样了。我为什么今天来?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因为我们院这几年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大家呼声很高,大家觉得应该分享,不说院外,院内所跟所之间交流的不是那么畅通的话大家希望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

为什么有分享的必要呢?大家都觉得一个院整体实力的增强对每个员工都是受益的事情,特别是在我们项目任务特别饱满、时间很紧的时候,现在项目面临的内容都越来越复杂,甲方和市场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院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的话必须整合,让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说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院正在进行这方面探索,一个是加大交流、培训和讲座,今年我们做的就更多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再一个是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让已经交出去的成果能够流动起来,发挥更大的效应,否则就扔在那里没有人用了,相似的项目可能再重新研究一遍,这是很浪费资源的。

实际上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一些困惑的,比如说我们共享的一些资料,这种东西是贡献了很多时间、花了很大的精力得出的,你拿出来共享,别人可能轻易就用了,而有的人可能只用你的,他没有什么贡献,大家可能感觉不太公平。我们在共享的时候就有一些纠结,到底是应该贡献还是不应该贡献,我觉得应该建立一个互利共享的公平机制,像委里面是否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家都有共享共赢,如果只贡献没有任何收获可能就没有积极性。

黄伟文:我们给发小红星。

王瑛:不知道深规院有没有一些经验,因为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更好。

最后说一句,我们认为分享是可以打破壁垒,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这么一个过程,如果在良性竞争与共赢,而且在高水平的规划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际上是规划师的骄傲,谢谢。

互动环节

黄伟文:大家有什么问题,王瑛是代表中国规划最大院来分享他们内部的分享机制,我觉得他们内部的分享机制已经很好了,看看大家有什么要对话。

观众:我问一问题,提一个建议,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困惑呢?我认为你那个机制里面就是对事不对人,不对人是有问题的,所以人家不愿意共享。看麦肯锡方法,麦肯锡做的非常广,各行各业的都有,什么咨询都有做,他们有自己的专家系统和库,可能你做的这件事不是很大的事,但是你做了几次好的案例了就是这方面的专家,是专家就进库,它是把事分类,事对人,你把档案入库案例分享,但是没有事与人挂起来。

王瑛:我们专业研究员的制度是共享的。

观众:我也注意到了。同时刚才黄主任说的小红星我也注意到了,你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小红星的制度,因为跟研究员他将来的发展和经济利益是不挂钩的,有些人觉得让我苦苦琢磨这个事,我有这个项目,就在这个专家库里优先挑选,然后发小红星,论坛包括网上打的棋牌游戏发奖金了吗?没有,而是给了荣誉。

黄伟文:五星级专业研究员就很厉害了。

观众:有这样的项目你过来优先加入我的团队,那大家肯定就有积极性了。

王瑛:现在有一个纠结的方面,为什么当时有些人贡献了也没有分享别人的,别人光是分享他自己不贡献。光分享也没有花特别多的精力,他的经济效益会高,因为他可以接更多项目,不用太多时间研究的话,这也是大家感觉不是很公平的。

观众:就是不对事而对人,如果他在这个领域的造诣很厚,不一定把全部的东西都兜出来,但是大家知道我这里有货,你下次有事可以找我。

黄伟文:应该找原创者,不应该找后面拿来主义的。

王瑛:我们做库的时候也从出处写出来了,我们应该把这个东西变成我们制度里的一个东西。谢谢。

黄伟文: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生产效益导向,还有荣誉和学术成就导向,他分享的多会成为学术界有影响的人。

王瑛:我觉得这个不错。周总有没有好建议?

周总:你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建立有偿信息服务,内部也会出现这些壁垒,有些人很慷慨,但有的人可能就没有贡献。

王瑛:现在是用荣誉的好还是有偿的好?

周总:都要试,我们还没有开始。

王瑛:原来说用网上假设的地,只有贡献才能用别人的,但是也感觉挺奇怪的。

周总:对信息贡献者有适当的奖励。

黄伟文:分享一个给点补贴也行,建立一个网络制度,有一个网络分享公积金,谁分享了有份。

王瑛:我觉得这样也挺好。

周总:这牵扯到制度问题,我们中心也是按产值的,所有项目一来的时候先掐15%的信息费,然后做完了再衡量你用了多少公用信息。

王瑛:你那个公用信息拿到院里?

周总:是我们内部信息。

王瑛:你的意思是先把这部分拿到院里作为公积金,然后他用了谁的给谁?

周总:对。

观众:我在中规大读研究生的有一个博士写了一个论文,就是关于积分制激励制度的研究,就是专门研究你怎么设置论坛或机构,有一个数学模型。

黄伟文:甚至可以做成排行榜,这种排行榜可能先从内部做起,然后联网,我们做招投标特别希望对圈内的建筑师做排行榜,这一年两年你是不是最活跃的、成绩最突出的。福布斯经济排行榜,胡润做中国的排行榜,包括艺术家排行榜、明星排行榜,我们应该做规划师、建筑师的排行榜。

王瑛:我们做院内贡献最大排行榜。

观众:香港招投标有排行榜的分值,政府部门招投标的话,你团队的分数是团队组合成员的和,每个人有不同的权重,你的分值比较高的跟别人竞争中就脱颖而出了,如果有低分的就把我们整体的分数拉低了,有排行榜以后再有任务分配的机制,跟经济挂钩了,一定可以。

王瑛:院里到底人才是哪些,我们已经被选出来的那些肯定是属于人才。

黄伟文:挺好,谢谢王瑛。第四位有请杨成韫,他是跨界的,他从信息中心跨界到发展研究中心,他也可以分享更多的不同角度的成果。

规划成果共享利用的三种境界  

杨成韫

今天的主题是“规划成果分享与应用”,我经历过“一张图”的建设,所以谈一下有关一张图的建设与应用。从三个方面剖析:规划成果共享利用模式,还有“一张图”的建设以及怎么应用高效的案例。

截止到今年9月份有2300多项成果,应该说量非常大,这些成果大家能看到的甚至说能用到的非常少。这是我们对外的网站,像法定图则就是这种模式,很多人抱怨看的不太清楚、不太方便,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用这种就够了,只有少数要求比较高的才要求看的比较精细,这个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

这是规土委内部能够看到的成果查询系统,春阳这边会详细的去讲,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在内部可以查得到的,外部像设计院找的话要么从信息中心申请,要么相关处室提供给他们,这是比较通用的模式。总的来说还是内部管理,外部可以通过相关的共享机制衔接。在我们内部看到的是不同层面的,有文档的、文本的或是图片的,也有CAD的东西,CAD的东西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需要申请的管制的问题。比如我们发展研究中心,经常申请效率存在问题,在内部建一些系统,绝大多数设计院都有这个系统,在内部用比较方便,而且内部会解决跟外部交互或者内部实习生有权限管制的这些问题,而且效率会得到大大提高。

这个是我们“一张图”系统,委内用到这些数据的人是很少的,因为查询这个是很有限的,我们要比较深层的用比如设计单位可以对这些信息做分析处理,通过信息系统发布出来简单的查询模式,我们需要跟规划设计结合起来,可以结合这些数据做空间分享和处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把信息共享的管理做好,我们会提高相当的效率。

“一张图”的重要性,刚才说成果非常多,这“一张图”我们叫三层一库,刚才说的动态的信息,包括最开始我们说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这些都是包含在编制动态里头,估计知道用到的人并不多,核心层就是法定图则和空间控制总图,还有一些基础信息。这些成果整合成“一张图”之前我们进行过梳理,在这个基础上做的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整合,整合分了四个阶段:一是搭建整合平台,有一些数据建库或没建库的再进行处理,一定要把所有信息集成起来放在一个平台上工作,然后再从专业的角度分了七个方面的专题对这些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和整合,把他们的矛盾问题找出来,再落到法定图则上,最后基于法定图则在这个层面形成这一张图。

有些问题是需要进行处理的,处理的时候根据它的效率和技术修正图则和研究,最后经过严格审查和协调,在相关处室和管理局开会,最后形成正式成果,保证这个成果的准确权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成果交到信息中心入库共享。

这是我们的一些成果图,这是我们的路网,路网是分级分类的,应该说比较细,是全市域覆盖的。当然还有各类公共设施,比如像我们的幼儿园能够定位,定到具体多少班,定量,应该说这些信息非常细。

我介绍一个具体的应用,当时深圳市在进行“生态园林城市”的评审,市政府要求两个月内完成工作,后来一个月就完成了。这个也是利用“一张图”,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的工作流程和模式做了一些改进。这个信息只是一部分,最主要的基础是有法定图则这张图,效率比较高。有些定量的信息也便于去做梳理,是全市域层面的,确立了规则通过计算机来处理,这个就非常高效,通过这个平台一步一步做到这个成果。

最后我做个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共享机制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做设计就是要有全面准确的基础信息和规划信息,这个大家是有共识的,但是我们用的时候怎么用呢?刚才说了这三种模式,就是对普通百姓,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就可以了;对规划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基本上内部有信息共享平台;但是我觉得对规划设计人员要做的分析处理,这个就是深度共享,有些话我不太方便多说,对于“一张图”我个人认为就不止是我们内部要用,应该可以提供给相关的设计单位甚至全市,现在通过网页的模式发布一张图的基本信息和路网信息。

我们现在委内比较犹豫的是发布出去的信息不够准确,但我觉得这个是次要的问题,大家掌握第一手信息才是最关键的。这三种模式我觉得可以做一定的融合,信息开放了这些就不用分的那么细。尤其我们所谓的特权模式,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有比较多的管制措施,觉得这些信息有比较多的疑虑,比如刚才提到的担心的情况个人认为是少数,从整体工作的角度、从整个深圳市规划管理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些信息要尽可能全的发布出去。

这方面可以做一些对比,比如欧美的这些信息是公开的,我们国家有比较严格的管制措施。再比如说规划这些信息,他们对公众是全部开放的。所以像“一张图”的信息,有版权,版权可能是规土委,规土委是代表市政府来管理的,这些信息应该是可以共享出去的。说实话我个人也比较为难,因为也要回避,我采取的措施是我做这个事但是不管这些信息,如果需要共享就把它交到技术管理部,向他们申请,如果是委内的就交到信息中心跟信息中心申请,我自己不担这块责,自己的理想跟现实还是有差别。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互动环节

黄伟文:他讲到“一张图”的版权问题。我不知道这个版权在这主张一下我的权利,“一张图”是2004年我写的一篇文章《规划“一张图”》,呼吁大家把规划拼接到一张图上来,发现问题,提高管理效率。不知道我写的那篇文章要求的“一张图”和后面立项做的“一张图”一系列的东西有没有联系,我觉得是有联系。

但是很遗憾,我到现在都没见过这一张图。你刚才讲这“一张图”只是少数人在使用,不对外开放,我觉得是挺遗憾的。如果一张图是以法定图则为核心拼接的,法定图则本身就是开放公示的,现在“一张图”还是特权人使用,我觉得这有问题。规划信息人员的矛盾心理,有信息如果不用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就没意义,可是分享又有这个、那个担心,本来是很好的一个整理,不拿来分享,这个整理工作就没有太大意思。本来一张图是把所有的规划变成一张图,是一个减法,但是如果一张图不拿来分享,不拿来作为共用的平台,一张图就成为加法,就是多出那么一张图,我们已经很多规划,结果我们又多做了一张图在那儿放着,这个就没必要了,是把规划整合到一张图还是另外做了一张放起来的图,这可能是这个问题的根本差别。所以我觉得能分享就是减法,变成一张共用的,如果不分享就多出一张放到边上去了。而且花了这么多精力把各种图的边界和矛盾的地方修整平滑以后又不分享,规划院拿到局部的成果又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分享挺重要的。

杨成韫:我回应一下你说的,现在看到的PPT是委内规划管理用到的图,这个就是“一张图”系统,我们的很多规划也是基于这个延伸出去包括做的选择,这个是用起来了。

黄伟文:我现在也比较少打开信息系统,但我打开的时候经常有最后一个说明“你没有权限”。

观众:我今天本来是来学习的,看到杨成韫有讲演也很高兴,我当时是“一张图”的项目负责人之一,我们当时是做的一期,一期我们探讨了很多,包括“一张图”的架构、设计。当时我们有一种想法,“一张图”不希望它成为很多数据叠加出来又多出一张图,它是一个平台,规划国土空间地理的数据,包括已有的、成果的、动态的,最终它是一个信息分享的制度设计,是让信息可以分享的。第二个,前面几个人讲下来,我比较赞同杨成韫这边的说法,信息的共享我们现在泛泛讲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信息的共享包括信息的封闭和开放都是相对的,这个相对就是信息共享要分层次、分层面甚至分时间和阶段。我们对公众的法令图则的公式,对特定利益群体的比如开发商或区政府他们也有资格,我们以一些法定规划的成果包括总规涉及到一些城市设计,有一些是必须向他们公开的,有些很技术的层面或非常专业的国土信息,我们要考虑是不是因为他申请我们才给他,肯定不是泛泛的放进去,在我们国家信息要求的管制之下对公众或有一些利益的公众,已有的政府法令成果必然是公开的。

对内规划编制人员或规划设计院甚至我们管理的分层次。

还有一个是已有的成果和动态编制过程中研究的成果,已有的就不说了,研究的基本政策我们不希望在研究过程中被外界所干扰,他可能知道一些信息之后所谓利益相关方跑过来影响到我们规划。

黄伟文:如果信息对所有利益相关方同时开放呢,那也是一种平等,那也是一种参与。

观众:那也不完全,不可能完全那样,所以这些是分层面的,包括规划设计院内部新的技术编制方法、案例资料,我觉得这个一定程度上内部共享,对外方便,信息共享是分层次的阶段。这是我的想法。

杨成韫:“一张图”,最开始方向是对的,但是具体的过程中路还是比较曲折的,形成共识也非常难,法令图则那时候的地位还没有现在地位这么高,一个管市政的领导说交通市政的规划既是总规又是详规,就没办法整合到一起。现在应该说到了这一步都整合起来了,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说到这些共享跟开放,开放对所有群体开放,我觉得这样确实很公平。我记得地形图国家最开始也不上外网,现在在外网也看到了,实际上我们规划成果至少这“一张图”就是全市的权威了,这一套成果中的一部分,路网怎么利用、公共设施这一部分是可以看到,第一步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所谓公众模式这一块开放出去,对于内部的黄处说你没有看到,因为你也不太关心这些具体的东西。

黄伟文:我很关心。

杨成韫:像小胡他们都在研究,委内可以申请的,有制度的规定走程序,没有障碍,也是可以用的,只是说我们的内部模式要特批,我觉得至少在内部应该是完全开放,对公众可能是开放一部分的信息,这样一步一步来落实这个信息,共享这个信息。

黄伟文:刚才讲“一张图”虽然是一种机制,我觉得这是对的,怎么理解这个呢?我们各种各样图的目的是什么,还是对那块土地进行一种计划和安排,土地就是一个空间,但是因为我们有了画图这个专业以后把土地移植到纸面和电脑平面上做出来,就和现场脱离了,有了不同的土层和规划。目的还是回到土地上说这块地应该做什么、那块地应该做什么,这是对现实土地城市空间的模拟,这种模拟最好只有一个模拟,而不是每个人电脑上或者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个图。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城市的共同的对土地空间的模拟平台。

有一年跟“一张图”这个系列的主管领导郭主任在武汉参加信息的会,他提到了一个终极的开放我觉得是非常棒的,就是这种东西应该变成共同平台,变成网络提供给规划院,规划院的工作就是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去做,你在这里想做什么、安排什么就可以看到周边是什么或者地下是什么,我们把规划设想画在纸面上的时候你这样画、他那样画就会有冲突。所以规划和终极的分享或者说改革就是把这一张图变成一种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应该开放给所有的规划工作者、所有的规划师、所有的规划单位包括开发商,这样他们就知道实际上我们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做事情,做交通的、做水的、做电的,只不过因为我们现在都不到现场去工作,所以我们需要把它移植到纸面上,一移植分离了以后大家的工作界面不一样就成了冲突,现在等于重新模拟现实空间,提供共同的虚拟工作界面,然后大家都在这里做,有冲突马上发现。

建筑已经这样做了,是基于建筑信息模型就是BIM这个信息系统,不在自己那个图层画一个独立的水图、电图,而是说你的水和电,你画电的时候能看到消防、空调和别的打不打架,在同一个建筑模型里头就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城市也应该有一个叫UIM或者CIM,这个就是一个平面的模型,如果再进一步是一个立体的模型,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模拟,而不要说多次多个,因为一旦多次多个大家模拟不一样的话就会有冲突,所以我认为这个平台终极,如果郭主任设想的那个他叫战线规划环境平台,如果那个他愿意推动或者信息中心愿意推动,或者还有哪个规划部门尤其是发展研究中心能够把一张图变成工作平台,才有生命力,因为它本身就是在不断搜集动态的东西。如果变成一个工作网络的话,龙岗规划院、武汉市政院分离的工作,你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不知道出现了什么矛盾,你也不能搜集他们的信息,所以提供一个共同的工作平台是解决规划冲突、规划重叠、规划矛盾一个最好的办法,如果愿意这样做它是规划革命。但是如果只是把一张图变成了一个规划整理的新成果,然后这个只是有限的开放,有限的使用,我觉得还不能发挥这一张图的威力。就像苹果开个商店改变了所有手机的信息应用,这个实际上也是一个规划商店,把它打开大家都在这里工作,这事就变得很简单了,所以我觉得郭主任的设想你们不妨再想一想怎么推进更好。

现在我们由郭主任带出来的信息主管大佬春阳来讲一下。

我委规划成果信息化工作简介  

李春阳

黄总刚才说的想把“一张图”共享给公众和其他的编制单位,目前技术基础已经具备,我们把这个数据放到空间平台上,我们外部空间平台马上都能看到。

黄伟文:做新规划,就在平台上做,这个完全会改变的。

在上面做规划,一下实现不了,不过至少大家能够看到。另外我想说,没有信息联通跟共享就没有现在的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概念。我今天主要讲三个:一是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委里面规划成果信息化两个主要阶段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第二想谈一下规划成果尤其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做了规划成果以后的需求在哪里,信息化主要是为了什么目的?第三,随便谈一下其他。

两个阶段,一阶段是05-07年初步阶段,我查了一下我们当时的邮件,当时主要是杨成韫在负责,那时候和现在的概念不一样,当时就是拼在一个图层上、同一个坐标体系上,主要是规划成果整理,当时一穷空白,委里没有成果管理机制,业务人员使用不便,他们也没有工具,所以当时主要是做了这个。第二阶段,08年到现在是整合提升阶段,这里面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一张图整合,一是自动核查,“一张图”这时候的概念已经不一样了,它恰恰是为了解决规划太多、审批自由度过大的问题,实际上是做减法,另外一个是增加系统自动化能力,提供便捷并减少人为失误。这两个阶段主要是为委内的工作人员服务,能用到的也是委内的事业单位,对外就没有了。

05年的规划成果有几个主要成就:一、解决了管理机制问题,你不把成果交过来不付尾款,解决了归档问题。二、建立电子资料库,全面共享。三、你要让一个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一个法定图则或者是一个城市的规划,他要知道前面依据的有哪些规划和成果,我们这里提供了一个你点任何一个点我告诉你跟这儿有关的规划到底有哪些,你可以把这些拿走去编制你的规划。四、对业务人员叠加分析,方便审核。

这是当年做的资料库,有生态控制线,公众可以查他家的房子是在生态控制线内还是线外。资料库全生成PDF,像翻书一样,都可以找得到。这个是通过选一个点告诉你涉及的规划,比如说各种专项规划、详细蓝图,涉及到哪个详细蓝图,覆盖到这个点的有分期规划、法定图则、市政专项等等全都给你列出来,你要查哪一个就查哪一个。当然现在“一张图”做到的就是你不用查这些东西了,当年收集的数量是949项。当年的主要特点从没有管理到有管理,实现了一般层次的信息化,委内人员也有了一个共享的库。

这我们当年做的一个强度分析图,跟位置相关的,这个地方做的规划次数越多颜色越深。利用这些数据也可以做好多分析,因为我们的属性比你们刚才列的还多。

2008年“一张图”整合我认为有几个特点:一是有效性判定,这么多规划哪些有效,当然那时候已经把很多分局的东西收集上来了,哪些作为依据。二是规则明确,我记得他们汇报里面有一个总则,像杨成韫刚才说的法定图则跟专项规划的关系是什么,应该跟规划的关系是定位以法定图则为准、数量与专项规划为主。三是技术处理,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非常不容易,本来06年就想做这种项目,当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做。

目前的数量是2380个,但是目前咱们委没有真正实现管理意义上的“一张图”,管理意义上“一张图”是所有建设用地规划审批依据的是不在这张图上的东西不作为依据,在这张图上的东西才作为依据,目前技术上实现了,更方便使用。管理意义上有些城市说实现了,但是对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在管理上实现应该说是相当不容易。

刚才说08年一个是“一张图”整合,还有自动核查,一个是把权利交给电脑,还有智能化。08年,一块用地跟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相符,电脑自动把结果报上去,包括控制线、包括目前法定图则的定位。这体现了什么呢?数据融合整合,体现大数据的概念,在规划编制的工作来谈,我把城市的人口信息,所有目前城市的现状一层一层在一个坐标体系下,那工作应该是很大。目前提智慧城市就是这些信息全都联通共享的基础上。我们的信息非常多,全在一块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业务做起来按理说比较简单,这里全都能自动化。

05年还做了一件事,是黄主任当年要求的当年做电子报批还解决什么问题呢,同一个地块规划指标之后同时报建几块内容,互相不是同一个人做的话怎么审它的容积率,有可能分别审不超但加起来就超了,当时我们做的是所有报建项目总平面图全都拿上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地块上周围有哪也在报建。

根据业务需求勾选要进行的核查,业务核查结果:汇总、核查意见。

说完了信息化的经历以后,再讲几个事,我们的规划成果使用的需求在哪里?首先社会公众,它要的是一个看得懂的规划,我们给的公示的规划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图,规划师能看得懂,社会公众让他看得懂的话我感觉是有点难度的,因为让我自己不翻图例的话也搞不懂。这个问题从第一次有领导提,到现在差不多八九年了,而且现在也有领导提。如果我不是这个专业也搞不懂,但是公众关心什么,关心周边的市政配套,关心高度是怎么样一个情况等等,是否以他能够看得懂的模型或者说是什么其他的方式,当然还有一个反馈渠道让他反馈意见。

还有规划师,依据哪些东西不知道,找甲方,甲方给的不一定全,自己翻也不一定准,那怎么办?我理解编制单位想要的话,给你的项目就把你所有需要的依据给他,当然还有编制工具的问题,刚才黄主任谈在线编制,没有在线编制的时候现在的工具也需要尽量融合其他数据,比如说航空影像、人口等等,把与他有关的数据尽量接入共享,工具上对数据标准做出一定要求,做出的东西我们能用,我想这是跟信息化有关的。我现在主要是两个观点,一个是就是拿它做依据,出来的应该没什么问题,也比较简单;还有一个观点,你把我要依据的规划告诉我,我自己去判断怎么做。这个是我开会听到的两个观点,第二种自由度更大,还有自动核查工作,能尽量机器帮你做的就去做。还有是信息技术人员,我要拿得到规划,拿不到怎么用得到规划。数据标准也是对规划编制单位提要求,不符合标准的东西拿过来我们要废相当大的劲,或者我们根本就不收,都有这种可能,或者收了也没法用。06年我们颁布了一个规划成果规范,现在不断地在完善修编。还有其他政府部门,我这儿也不太了解他们需要这些主要是做什么业务,但是我理解他们应该是需要的,这个在我们的空间信息平台上也把我们的规划公布出去一部分,其他部门用到我们的平台是能查到的。

另外我想规划成果应用很重要,深圳发展这么快,我2010年、2011年里写的文章要把规划评估作为信息化的主要部分之一,现在外头陆陆续续很多也都在做,现状知道了、规划知道了,怎么评估规划跟现状之间,还有规划实施后的评估。我觉得有一个数据非常有用,就是建筑调查的数据,2006年做过一次,那一次的质量不足以支撑但是后来做的这一次,目前每年在更新的这个数据准确性比较高,这个数据跟规划叠起来应该能做非常多的分析工作。

黄伟文:你提供吗?

李春阳:我提供的话不知道障碍在哪儿,我非常支持信息共享,当时规划局、国土局共享,我没有经过任何批准就把规划局的共享给国土局,国土局的共享给规划局,我觉得是工作需要,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可做分析的数据。我个人对这一块非常有兴趣,如果有单位提供的话,数据提供有一个原则,我们是执行部门,都要处室批准,我觉得这个是管理机制的问题,如果管理上说这样可以就应该可以,我现在反而大力推房产信息的全市共享,那个是非常有用的。

刚才都提了共享保密的问题,我这儿把我们当年的一个依据,当年给太原的一个复函,总体规划中的给排水、城市供热、电力、电讯、人防等规划图,属于秘密级国家秘密,这个不能公开。我觉得像法定图则应该不在它这个范围内。这些问题用起来要小心,因为我国涉密案件每年会公布的,好消息是至今没见到规划的案件列入前二十。

黄伟文:规划体制更多的是现状图,而且可能有时候做空间规划,还没涉及到市政。

李春阳:把这些避开了,其他的我理解就没有上面的红线了,那就是下面管理的策略了,我觉得在共享基础上大家一步一步,也急不了。我就介绍到这儿。

互动环节

黄伟文:谢谢,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杨成韫:刚才说的三个方面的信息是可以发布出去的,土地利用、路网、配套设施。

黄伟文:地面上的房屋都没问题吧。

杨成韫:房屋,地形图上有。

李春阳:我再说一个问题,我也比较疑惑的,公布出去肯定是双刃剑。前一阵子《第一时间》公布一个事,已经发证的变电站,他一开工业主挂横幅不让它动。

黄伟文:这种有矛盾的设施提前公布比晚公布要好,包括PX的,厦门的、大连的、浙江的,提前每一步都公布比计划做完了开工的时候围墙一围写上PX的时候人家再来抗议,比这样要好得多。变电站也是一样,提前公布了有反对的就沟通。

李春阳:这要宣传一个什么概念呢,规划的变化是必然的,调整是很正常的,因为我查了一下网站上目前发出的公告,关于法定图则的调整公告非常多。

黄伟文:规划是一个城市利益的协调机制,你的利益、他的利益,所有人的利益通过规划图协调,你要说规划图藏起来或者是只有发展商能看得到,旁边老百姓看不到,规划最终不是只在纸上画画,要落到地上开工,这个时候冲突就会出现,所以让它提前肯定是比最后所有的工作准备好再冲突,现在这种损失更大,不管是发展商还是政府工程损失都更大,所以提前公开有好处。

挺好,我一直很重视信息分享,这么多年跟信息中心的互动比较多,包括我对信息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中心推动信息分享,所以不断地要麻烦信息中心包括兄弟机构发研中心能够来分享,这个是我们想努力推动的。像今天大家都有这种意识,其实分享肯定是一个主要方向,至于那些顾虑和小的担心,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总体上是要推动这种分享。如果分享的好其实是减少所有的社会成本,把成本会降到很低,不管是规划的成本还是实施过程中差异的成本都可以降低,所以我觉得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努力。

王瑛:刚才说的保密的事,我希望这个系统应该包括这个内容,知识有的地方必须通过程序,因为我们地形图也是要签保密协议的,这个东西也是要签保密协议,只不过看走哪种管理机制问题,不要因为这个问题就把这个不要了,还是应该要,因为这个东西还是很需要的,我们做的时候不希望一张图只是变成最后管理审查的时候所用。

黄伟文:你们能看吗?

王瑛:我们看不到,包括管线都拿不到。

黄伟文:我觉得是对现状以及你准备做的规划安排的一个信息汇总,这种信息汇总如果不给第二个汇报单位,他做的东西又对不上,对不上了再交给你,本来我自己可以审查,就感觉挪过来给你了。如果一目了然,这样在做的过程中就避免。

王瑛:自我就审查了,而不是找一帮人审查,这一帮人可能就是在更新这个系统让大家能用。

李春阳:系统上能很快让大家看到,就是管理上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

黄伟文:这一张图谁在决定开放不开放?

杨成韫:我刚才也说了,我自己希望能够开放,但是又不能担这个责。

李春阳:主管应该还是地规。

杨成韫:地规处和科信处。

黄伟文:我能不能申请看一看?

杨成韫:你肯定能,这个在委内没有关系。

李春阳:很多人没有申请权限就没给。

黄伟文:一个好宝贝老藏着对这个东西的价值是一个限制。

杨成韫:“一张图”在整合的时候那些问题的出现,相当一部分的问题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要么是设计单位没收集全,要不就是缺少工具真正把这些信息叠加在一起。我们信息中心对这“一张图”是开放的,我们通过GS平台,传到他们CAD,CAD去点的时候要那么多信息去处理,还是受限的。我们有些工作比较高效的一定是用GS平台,比较快的去处理,包括做一些分享和检测,这样就保证信息能够对接的比较好,有了“一张图”的信息来源,他收集这个信息的时间上大大减少,效率提高,后面再做分析处理的时候这个效率就提高了,后面成果出来如果衔接的好了,本来你的问题不应该出现的,你让他再去审一遍,提的问题再去修改反复,这也是浪费时间的。如果我们把前面的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后面对我们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跟标准规范之类的衔接,去解决那些问题,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层面不一样的。我深有体会,非常有感触,希望能够去共享,特权范围应该尽量覆盖惠及到更多的人尤其是规划设计人员,只是这里面有些共享机制比如在线规划模式,这种模式现在还是很难的。我刚才说了,比如说像我们发展研究中心有那么多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掌握,他毕竟要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不是那么快,要其他单位的人来都要来做,这还是需要时间。至少在某一部分先做到。

黄伟文:不去努力不去尝试永远不会有进步。如果尝试说打开不好,有法定图则为主拼了这张图,打开会有什么后果或不好的方面?被王瑛看了会有什么损失吗?对吧。

杨成韫:我们曾经做交通,他们原来做交通规划是非常多的,他们要来申请数据,我们中心当时上升到领导层面了,就是有障碍。

黄伟文:你不提供给他,他不是不做事情,他还是要继续,最后跟你冲突了,对谁有好处?

李春阳:站的更高一点。

黄伟文:最终这个利益是整体利益。让大家用起来降低差错,这是很现实的事情。我觉得开放是有好处的。

观众:我想问一下,我们能不能有一个流程,谁要来申请?

李春阳:有流程。

观众:有流程了,这个问题在哪里?一个可见的流程,就是说提到一个电子流,使用者提供一个电子流,这个电子流对所有人都能看得见。

李春阳:我以为你是申请资料,先有个申请到我们委,哪个主管处室批一下我们提供。

观众:你需要谁审批都一清二楚,这就牵扯不到秘密问题了,需要审批的都已经审批过了。

李春阳:都可以利用的,但是按照管理规则得申请,申请他得批。

观众:我不是专业人员,作为公众想提一个关心的问题,现在很多规划城市更新感觉公众都是属于被动参与,比如出现的变电站和城建模式,设想的很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就是关于对公众开放的模式和城建的模式。

李春阳:现在城建的模式不太好,就是法定图则,在网站上一发布,过公示期。

黄伟文:有时候图都看不懂,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

观众:我倒蛮赞同黄总对开放趋势的判断,通过我们了解到的经验,像美国费城也建立起所谓的城市规划法规模拟,就相当于把我们现在的一张图更加立体化,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东西。关键是形成了一种人人可以参与规划,它的开放程度比我们要高。

李春阳:这里不光是开放的问题,是制度问题,美国跟我们是两种制度。

观众:但是我觉得它这种思路可能是一种趋势,比如说随着城市发展的效率,以后进入更加精细化的规划运作的状态下,我们对于这种规划条件的把握会更好。

李春阳:所以一步一步的,先推动“一张图”给公众应用,然后再推动让公众看得懂的规划。

黄伟文:让公众看得懂的规划挺简单,他们一般是先查我家在哪里,能不能先让他查询定位,知道我家比如说哪条路,他自己有坐标点也可以,门牌号码输进去,就以这个点为中心,这里的规划是什么样,不要用颜色图,每个都用文字信息告诉他,这个可能更简单。如果他家在这里,输入以后这个屏幕就以他家为中心来展现,这种展现最好是三维的,然后他用鼠标点他家的北边这个建筑的信息,规划就告诉他这未来是一个办公楼多少层,离他家的间距是多少,他既能看到图形又能够有文字的描述,每一块地块规划的属性信息,现在谷歌地图都是这样,你点这栋楼是什么他告诉你,我们是加上规划信息告诉他,规划的信息,每个地块的属性信息既有图形又有文字,然后这种检索方式是以他家为中心,他知道我家要修路,这边是变电站,这边是办公楼一目了然,知道这个建筑的高度。讲的这些技术完全可行,就是愿不愿意按用户这种模式。我们现在规划师看的图是图颜色的,画图的,我们是规划师导向,而不是用户需求这种导向,用规划师的方式去公示这个规划程度只能是规划师看得懂,其他公众要培训才行。就是这样的。所以能不能够转变规划公示的导向就是以客户、以用户为导向。其实这种转化在技术上是很简单的,我觉得技术上是很简单的,尤其现在计算机能够把法定图则立起来,这个是很简单的,比如说写着这个建筑物24米的厚度,这个厚度完全可以出现。这个东西从技术上是完全支持一种直观的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信息公布、信息公众参与,完全可以达到,就是愿不愿意去做。

李春阳:包括现场公示的政府意见也应该以那种模型。

黄伟文:对,我认为也是时候,规划成果不要用平面方式来表达,上来就是空间方式,就是空中、地下、地面依次反应。平面方式有太多的限制。那是因为以前做图限制,哪怕设计一个建筑都要分解成平面、立面、剖面,现在是模型集成,是虚拟三维空间设计,这种环境已经具备了,那城市规划要做的只是那个三维体块的话更简单,就在数据量上比建筑模式简单多了。

谢谢大家,今天我们就到这儿。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