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康延:纪录片中的深圳——我们从何处走来

2018-08-31

雕塑院圆筒一楼

14162 人阅读

摘要:

时间见证城市发展,影像记录时代变迁。深圳特区成立38年来,从试验田到先行区,缔造了一个个新的历史传奇,一批文人志士用自己的镜头在跟踪和记录着传奇的发生。 本期酷茶会由“迷影荟”创始人向阳花主持,邀请纪录片制作人邓康延先生分享其为特区成立38周年献礼作品——《为深圳立像——深圳特区38岁生日专场影像志》,从时间与空间上解读深圳城市文化。

活动回顾

图/邓康延    文/吴俊儒

邓康延

深圳国民纪录影视董事长、深圳影视家协会副会长,

曾任《深圳青年》策划总监、《凤凰周刊》主编

代表作:远征军系列、先生系列、老课本系列、深圳民间系列

📹《从照片开始》

十集纪录片《从照片开始》,跟拍何煌友、杨延康、张新民、余海波、陈远忠、肖全、亚牛、周炜、左力九位著名深圳摄影师的拍照人生。纪录片中贯穿两大线索:一条是摄影师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拍摄记忆和多年后寻找回访;另一条是摄影师自身的视野、心态和生活变化。邓康延把纪录片《从照片开始》比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人与城、照片与纪录片的血脉交融。

本次酷茶会放映了最早的宝安摄影干事何煌友的家事、镇事、国事。何煌友先生持续40年的拍摄,留下了大量的深圳历史资料和重要瞬间。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改革开放前,深圳是一片渔民赶海、开荒种地的景象,到处是山丘和稻田,农业是何煌友的主要拍摄对象。

中英街上演的悲欢离合

70年代初,偷渡到香港的乡民无法回来,而家乡的亲民却又无法去到香港,双方家人如果要见面,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约好时间到沙头角桥头隔着深圳河一家人喊话交流、互诉衷肠。这样隔着一条河,看得见听的着,但却又无法接触的相见的叫界河会。

快马加鞭的经济建设

特区的建立,引来了外资的注入,也使深圳创造许多全国的“第一”。如“乌石鼓矿石场”(深圳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赤湾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股兴建的港口)、深圳湾大酒店游乐场(闺蜜在全国游乐场中居首)、环球商业中心(我国第一家“放账式”经营的大型商场)、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我国第一座大型核电站)。

从县城到特区的时代景象

在深圳众多摄影师里,只有何煌友持续的用镜头记录了从县城到特区的两个时代的完整景象,用他独一无二的照片,用黑白分明的历史细节,记录了深圳的前世今生。

📹《动感新深圳》

《动感新深圳》展现了各行各业、多元又自我、共性又个性的90后深二代,在基因与变异中,促动深圳新一轮的无土迁徙。

📹《野性深圳》

《野性深圳》曾获2016“金熊猫”国际纪录片推优活动自然类最佳节目-最佳短纪录片奖,曾在CCTV9播出。红树林里迁徙的鸟类和鱼虫,它们的爱情或厮杀,因循丛林法则,又无不海阔天空。邓康延老师曾说过,“这一群原住民和迁徙者,可能会是深圳的新名片。或许,那些筹建新居的招潮蟹、承诺故地的黑脸琵鹭和守候春日的猕猴,都有着深圳人浪漫而坚忍的身影。

视频:弹涂鱼挖洞建屋

视频:鸬鹚捕鱼

 

■■■

现场讨论

《野性深圳》中鸬鹚捕鱼的场景可以在哪里看到?

根据观鸟协会的观察,深圳黑脸琵鹭的数量是下降的,但是去年鸬鹚的数量却非常高。每年9月底到10月初,一两万只鸬鹚沿着深圳的海浪,从香港沿着深圳湾大桥到蛇口,再沿着红树林公园到自然保护区,鸬鹚会沿路扫荡捕鱼,场面非常壮观。


深圳生日会的主题是接力深圳,接力深圳需要年轻人做什么?

接力深圳不只是城市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文明的递进、思想的进步。纪录片要了解的不只是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而是要明白其内在的、社会性的因素——人们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结语

纪录片承载着记录当下和挖掘历史的功能,《从照片开始》为代表的纪录片以会说话的形式展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它的视角不是高高在上的站在摄影或是历史回顾的角度,而更多的是展现一个鲜活的人在激荡岁月当中度过的漫长而颠簸起伏的人生。纪录片提醒着人们从哪里走来,在深圳的纪录片中,观众能看到更多让人敬佩、敬仰的人物,从深圳精神中得到启示。一系列以人、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为深圳留下不可取代的人文“标本”。


除现场图片外,文中的视频及图片均由主讲人提供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