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7
10654人阅读
文/王星晨
作为一个促进设计进步,面向公众的机构,设计中心的办公空间需要能够代表中心的形象,表达中心“设计解决问题”的主张。
秉着利用现有资源的绿色生活主张,设计中心选择规划大厦二楼闲置多年的展厅,作为设计中心未来三年的办公/展览/交流空间,通过临时分隔/布置的方式来实现。这项不同于常规建筑与室内工程的设计任务,通过开放的设计工作坊活动,来探索临时搭建的观念、材料、技术和可回收问题。这项为设计中心设计自用空间的设计,是设计中心Logo设计竞赛“为设计而设计”的续集。
因其临时性及超出建设常规而被笑称为“乱搭建”的设计题目,请来了在“土法搭建”方面颇有成绩的谢英俊(参见《“关系到70%人类居所”的建筑实践展》篇)做评委主席。除业主代表黄伟文外的评委余加、刘珩、张之扬也都是空间/展览/装置设计方面的先锋设计师。
工作坊一共收到10份作品,主要由小型事务所成员、设计界学生投递,折现出很多新颖奇妙的想法。评图地点即办公空间选址,现场对选手及公众开放,采取尽可能由设计师本人介绍设计思路的方式,与评委及所有未来使用者互动问答。而评委的点评甚至争论,也完全公开,在二楼展厅激发出光雷电般的思想火花。现场宣布创意、实践及佳作奖,并实施颁奖。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轻松愉快又不乏严肃认真的讨论,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倾听,觉得感动。资深评委余加感叹,这是次最令人感动的评选。可惜的是,评选的最终成果因展厅另有安排而未能实施。
是从制造业借来的词,原意是带有相应工具、机械,用来制作、修补的场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如包豪斯,提倡融合工业设计与制造到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大量以工作坊为基础空间的设计方式,类似中国的作坊式运作。衍变到后来,工作坊脱离了其物质空间束缚,专指一类以开放式讨论为主的设计过程。
为了表达中心“设计解决问题”的主张,设计中心用规划大厦二楼闲置多年的展厅作为设计中心未来三年的办公/展览/交流空间,开展了一场设计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