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设计与生活27】发现社区新生活

2023-04-01

深圳

1969 Reads

ACTIVITY REVIEW

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有三个主要区域,包括政务服务区域、医养融合区域(即社区健康管理中心+长者服务中心)以及文化教育区域,是一个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第27期【设计与生活】小旅,由INGAME(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之杨导览,带领大家走进渔民村,走进党群服务中心,发现社区新生活。

以下为设计师张之杨导览的实录摘选,希望无缘参与本次小旅的伙伴们也能了解到现场讲解的精彩内容。

背景

2019年的时候真巧是改革开放40年,各个区希望在这个庆典贡献一些反映改革开放的民生项目,去进行一个主题性的改造对环境进行提升。在一次机遇下,我们非常有幸,罗湖区找到了我们来做渔民村项目。

这个项目包括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渔民村的村口,这个公园并不属于渔民村,但是是所有外面来的人进入渔民村的一个门户,我们在户外的部分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对过去原貌不要做太大颠覆性改造的前提下提升它的环境;第二个文化长廊,通过浮雕展示介绍深圳改革开放开始的渔民村历史;最后的部分是位于渔民村社区后方与深圳河相邻的幸福万象,在幸福万象中有一个党群服务中心,和其他功能的室内区域。

村口公园

村口公园处在渔民村主要出入口的三角地带,紧邻城市主干道并远离小区中心,一开始为了统一修缮场地内建筑、景观的破损问题,更新损坏。我们对现场的景观都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为了尽量保留村口公园绿植原貌还原历史气息,我们对公园几十棵树都做了比较精确的测绘和测量。现在所看到像小船一样的小岛,是结合树做了花池。原来用的是耐候钢板,因为小孩子愿意滑有点脏,就在上面刷了粉色的漆,这个东西的形式还在。过去公园和旁边的道路有大概20公分的高差,人走不过去,现在做这个公园就是把公园还给公众,用曲线的方式弥合了跟机动车的高差,变成无障碍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柔和的景观公园。

我们原来做了一些长椅,但是从公园管理来说,担心有人在这里睡觉,占用公共资源,所以就想到做成斜坡的形式,既可以互动又不会被占用。这个地方是村口广场最大的开阔地,当时来的时候发现有人跳广场舞,晚上有很多人活动,是居民比较喜欢集中的场地。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我们想做能够反映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时有功能的东西。这个不锈钢材料能反射周围绿树,形成一个绿色亲近自然的氛围,上面有灯光,晚上会亮起来,公园就会有照明,照明也是有主题性的。

文化长廊

现在的背景墙、浮雕墙,包括花窗都是2000年左右的,渔民村对深圳改革开放是标志性的场所,经历了很多轮不停的完善改造加建。当时我们来到这些地方,并不觉得它很漂亮,但是我们秉承着“环境提升一定要尊重已经存在的历史”的原则,我们的改造应该像树木的年轮叠加,而不是推翻旧的。针对这个区域我们想了一个办法,上面是混凝土白色的架构一点没有动,只是调研了这个区域现实问题,比如说走廊的灯光不好,没有连续的形象,所以就用耐候钢板增加了一层结构,耐厚钢板塑造了新的形象是附着在原来混凝土结构之上的。

保留大树

我分享一个小故事,就是这棵树。按照宣传部门的意见,长廊要延续过程必须完整,要把这棵树砍掉,周围所有的邻居都想干掉这棵树。我们反对,因为这是进入到渔民村第一印象,村口有一棵树。在我来这之前,我以为渔民村是村,村里面有一棵树,有很多小房子,但是我们来看之后觉得渔民村完全是城,渔民城,没有任何村的印记了。我站在那个桥洞走过来的第一印象,公园的树和这棵漂亮的大树,这是最宝贵的印记,这棵树差不多有三四十年历史了。

后面我们增加了使用的工具房,从设计的角度不能说很完美,我们还是进行了努力。结果很好,留下了这棵树,这棵树的保留比所有新设计更重要。

整个长廊是通过附着的方式进行,晚上有很好的效果,缝隙有灯光会打亮浮雕,行人在下面是漫射的效果,包括星光的效果。浮雕是广州美院做的,最早的渔民村是从东莞来的本地居民在这边聚集,以打鱼为生的,最早深圳的万元户,还有深圳城中村最早的雏形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渔民村这个地方是深圳最重要的历史地标,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缩影,记载着深圳的整个历史。

惠民设计

设计工作要惠及这里的老百姓,我们要解决一下本身村里面的问题。在这之前增加了满意度问卷的环节,一共发了400多份问卷,收回不到100份。收到的反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点,是这个小区密度高,小朋友活动、老人活动的空间不足,第二个是无障碍的问题,第三个是高空抛物,租客往下丢东西,丢到广场上危险的问题。

这个地方活动空间不足,彩色的路是消防车道,两边有20公分的马路牙子,消防车道挺宽,常年停满了车,从现在这个点到村史馆的路全部被机动车占据了,居民活动点只有1.5米的人行道上摆了几个健身器械。我们做了一个事情,把高差磨平,这样等于长廊空间、道路空间、人行道空间合在一起是16米,这样这个空间就变成非常舒适,单边有着遮雨的市民活动空间,这个地方做好之后非常受到居民的欢迎。健身器的雨棚避开所有的树,每一处都留有一个豁口,当时前期办和施工单位付出很多,现场解决这个问题。

环境提升

这棵树是我们来到现场印象深刻的点,我们把铺地做成以树为中心一圈一圈的涟漪。这个村史馆只有一楼,上面是工人宿舍。后面的树也是要砍掉的,其实可以通过设计进行避让,树后面是后勤通道,本身它有遮挡的作用,我们没有动。基本上没有拆除什么东西,都是通过设计对空间进行调整和梳理。

我们从楼梯上去,进入到小区里,这是村民生活的地方。平台的景观是原来做的,做得非常好,不需要触动它,包括地砖,都是没有动的。

面前的广场、鱼形的图案也是渔民村经过十几年改造的结果,包括贴了漂亮瓷砖的半圆形的小广场,全部都是旧的。

左手边是幼儿园,在出入口经常有家长会在此停留,等待小朋友放学,有人反映上面有烟头、矿泉水瓶子丢下来,给平台上正在歇坐聊天的人们造成了危险。于是在设计中,我们就做了这个飘带,这条飘带是防坠物的遮雨棚。

钢板桥

广场这部分的改进,我们做了有点像莫奈《莲花池》的钢板桥。钢板桥的要素就是使得两边的安全性增加,外面还可以增加花池,前面可观赏部分做透明化的处理。原来两个楼梯两边是连续的不锈钢的,明晃晃的不锈钢的扶手,一直连到桥上,我们考虑到这个扶手仅仅是为了老人和小孩,不方便的人可以抓一下的安全作用,即便是这么短的楼梯我们分成两段,增加两边的可达性。另外我们做了活动家具,下面有轮子的,现在可能为了安全变成固定的了,这样就增加了茶几的功能。

居民自发增加的象棋盘

仅仅是在这个空间中增加了几个家具,这个空间就激活了。同时我们利用飘带装饰这种简单的方式处理了安全的问题,人们就可以在这里逗留。

圆弧的屋顶做了以后,站在那里有一种包厢的感觉,如果文化广场的舞台有表演观看,那个位置是很好的观看点,很舒服,放一张桌子喝茶都可以。

舞台是新做的,是有设计感的舞台。

“近民亭”

这个亭子是村里面自己做的,叫“近民亭”,大概是八、九年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过这里,他们自发建的,这也是历史印记,我们做了保留。

壁画

墙体的漫画、壁画,当时组织过一次征集,发动了罗湖区几个以美术擅长的幼儿园,包括渔民村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画,当时收集的画作有10几幅,后来全部拿到网站上进行村民投票,这是村民投票出来的,最后选村民超过半数的票数,选中的这幅,正好是设计标识系统的设计师创作的。做工程的人,也是有设计师的情怀,这也是贯穿建设的全过程,定稿的时候就发动居民来投票,这是建设当中的关键理念,要跟老百姓一起完成设计。

党群服务中心设计

这个党群服务中心是非常特别的项目,是罗湖区的创新,我更愿意叫它“党群服务综合体”,在改造后的设计中,我们将四个功能的空间都整合到一个空间中,形成一个复合的体系中。我们看到党群服务中心正面有标识的部分,是传统的党群服务中心,左边是警务室,最左边是社区图书馆,右边有社康中心。二楼有宜康中心、老人生活的地方,所以整个是一个市民服务中心,为社区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便利。

上面玻璃木格栅的顶部,原来是私人老板做的海鲜大酒楼,他自己做了玻璃雨棚。因为要做这个项目,政府补偿他请他走了,进行了大的修改。我们说服政府这个不拆留下来,可以遮风避雨,这里有一个小电梯,电梯可以让作为无障碍通道给长者使用,可以放担架床,直接上到上面露台,上到长者服务区、智慧药房、健康区域,也是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创新。那时候是疫情,我们把康中心的很多活动直接放在露台上,露台很宽,拿药、等候都是在户外通风的地方就可以,不一定进入到里面,有一个分开的流线,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利用了玻璃雨棚,节省了改造中一些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在外立面的设计上,三个悬浮的盒子构成一个更加有活力的装饰,去缓解原始党群中心给人的严肃感,这里面的其实是党群、社康、图书馆的三个入口。新的党群中心的入口其实还需要与原来居民的公寓出入口实现功能的共合,在设计中,我们保留了灰色的部分,这两边加了路径性的楼梯,实际上是消防楼梯,二楼的阳台是24小时开放的,户外露台的部分是贡献给社区开放使用的。

党群服务中心

党群服务中心当时提出来“市民咖啡厅”的概念,我们过去看到的党群服务中心有点像银行,白色大理石、LED屏,然后有一张桌子,如果不是办事不会去那里,因为坐在那里不舒服。这里叫做市民综合服务区,夏天可以到这里吹空调,里面用的颜色像咖啡厅,加一些木色的家具,还有灯光相对比较轻松,很多地方都有座位,二楼有图书馆。由于设施完善,且新的设计没有一种非常严肃的感觉,市民很愿意进来。全天候开放,整个党群服务中心给市民的印象改变了,真正变成服务的机构,而不是权力的机构。

书画室

党群服务中心里面很多功能空间不设门,没有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弱化整个空间的边界感,这个理念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党群服务中心楼上有一个小夹层,增加了空间中的层次,上面有书画室,还有舞蹈室等多功能的空间。图书馆连着走廊的座位,这里有一些亲人尺度的阅览空间。

社康中心

社康中心的右侧是小朋友打疫苗的区域,是儿童主题,在此次设计中,由于渔民村老人和儿童的居民比例是比较大的,我们还特别的在设计中关注了老人和儿童的使用需求,为他们带来更加便利可达的社区服务空间及设施。而社康的另外一边是老年人的宜康中心,配备日间照看的医疗的房间,有老年人的午休、棋牌,还有餐厅食堂,从里面过去也可以到图书馆,整个空间是贯穿的。

当时大家想把社康和老人康复中心放在一起,我们看了一下空间是可以容纳两种功能的,复合空间的概念是可以实现的,就摆在一起,每一个功能都有专门的团队跟进并结合群众的意愿进行重新设计,建筑面积大概有2000多平方米不到3000平方米,包含室内所有的功能。

在室内的选材部分,我们大面积的运用了木的元素,以及亮色去结合装饰为老人带来一个贴近自然放松的环境。同时我们也全部按照医院的标准去设计,老人部分都有防止摔倒的扶手。社康与日间用于照看老人的医疗室连接在一起,社康的医生可以及时地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医疗建议,同时这些医疗室全是江景房,都带露台,能更好地让使用者体验深圳河的景观,放松身心。

图书馆同样也是党群服务中心的重要区域,在原始的建筑布局中,党群中心只配备图书室的功能,并无法提供一个专注舒适的学习环境。

悠·图书馆内部

而在改造后,图书馆拓展了多样的与学习相关的功能空间,周边的居民也经常会在这里学习和阅读,同时该图书馆被评为深圳市儿童友好图书馆,深受社区中小朋友的喜爱。我们可以注意到进入到里面以后,最先注意到的是位于入口右手边的是阶梯讲堂,渔民村是一个具有政治、文化意义的社区,所以社区经常有些单位或者组织会特意来参观,并举办分享会等,而阶梯讲堂的设置为很多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提供了场地,也增加了悠·图书馆的文化气氛。

悠·图书馆内部

而一楼的左手边是儿童区,可以注意到这里很多书架和座位的设置都是有考虑到儿童的尺度和使用喜好的。我们还特意将书架设置成像洞穴的形式,儿童可以在里面可以钻来钻去,而沿着楼梯上去二楼是开放式的阅读区,同时也有有声阅读可以听书的区域。作为在一个社区图书馆,悠·图书馆的设置不仅仅受到了社区居民的青睐,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使用者,他们的使用反馈都是认为这里环境能够帮他们更好的进入专注状态,非常喜欢这个图书馆。

现场合影

本文根据现场资料整理

图片/视频均来自于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