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9
21539Reads
文/黄泽碧
挪车、清场、挖地、种草……经过为期2个多月的施工,华贸苑东南角的一块空地“变身”为梅丰社区公园,并于2020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
公园的设计以“生态、开放、系统”为原则,对场地内设置的垃圾房、变电站、消防站等设施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打开公园的边界,设置儿童游戏场地、阶梯广场、文化展示长廊及慢跑道等多元的休憩娱乐场所,将场地变为安全舒适的社区公园,让原本封闭的荒废地转变为活化周边社区的城市公园。
空置了20年的地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梅丰社区公园位于华茂苑小区的东南角,占地面积4674.35平方米,位于福田区中康路和北环路交汇处,宗地编号为B105-0220。这一地块原本与华茂苑小区属同一块宗地,在1997年时已建有了垃圾中转站、配电房、篮球场和网球场。因业主与开发商的纠纷,该地于2000年被分宗处理。
开发商原本承诺给业主的小区公共配套没了,业主们对该地的建设非常敏感,曾多次抵制该地块的开发,地块就这样闲置了近20年。住在一旁的居民说,“每天早上醒来看到这个空地,心里就疼一下。”
与空地仅有一路之隔的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下文简称城促)也关注过这个闲置的空地。早在2015年8月,城促发起了“身边的城市”系列工作坊,为办公场地所在的上梅林片区举办了公共空间提升工作坊。此次工作坊联合交通中心、市城管、区城管、建科院和深规院等机构,共同讨论上梅林片区整体人居环境提升问题,内容涵盖车行交通、人行交通、公共交通、步行环境、停车和中康路中轴线。在当时的讨论中,这个地块被规划为高线公园的中心,也是上梅林片区的文化中心。最后,这场工作坊的成果未能加入福田区的十三五规划,止步于专业工作者的设想。
2017年12月,这一地块的土地管理职责由区土地更新局移交至梅林街道梅丰社区,“强区放权”之后的“强街放权”让街道办有了更多的自主整治空间。2018年10月,有公司拟将该地块用于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再次引起居民代表的强烈反对。梅林街道党工委委员韩青苗在两次走访现场后,发现“这块地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一直在群众的心里堵着,对他们来说,不管是什么项目都是不对的。”
而此时的地块因超级台风“山竹”的袭击,周边乔木倒伏,被翻起的树根带出大量垃圾,更显颓废。梅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邵建平在了解情况后提出:“有没有可能做成一个小公园?”正好在10月下旬开始负责民生微实事项目的韩委员答应“试一试”,她说:“当时心里其实一点底都没有……这块地的面积那么大,它所需的资金远远不是民生微实事能解决的,只能先试一试、一步一步往下走,跟居民沟通,了解他们(对建一个公园)的想法。”
韩委员联系到2015年上梅林公共空间提升工作坊的发起人黄伟文先生,并收获到一个渠道——通过小美赛来改造这一空地,“黄伟文先生建议我用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小美赛平台,因为小美赛就是专注于社区的这一类改造。我回来后就立刻联系了城促的刘磊总监。第一次上门拜访,他就迅速帮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有了具体推动的步骤。”
于是,城促在时隔4年后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地块,被搁置已久的工作坊成果为前期调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了对周边社区专业力量的梳理和联络,很快为这次竞赛搭建了包括社区治理、公益基金、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海绵城市、绿色环保等的跨界顾问。街道办也开始做更多的沟通工作,韩委员说:“每一两周我就跟居民沟通一次,每次都有二三十位居民代表出席。居民热情还是很高的,这块地已经荒废了20年,大家不能再看着它荒废下去了……”
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居民们热情高涨,在每场沟通会上都有居民代表充分表达想法。韩委员认为“(居民的积极参与是因为)这种做法不像过去突然给你一个什么东西,(这块地)要变成什么样,而是给了居民很多表达的机会。而城促的专业表现,也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在每一次的说明、不同意见的表达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了小美赛的轨道上。”
在多次梳理和沟通工作后,小美赛城市微设计·梅林行动在2019年3月正式发布公告。竞赛再次以工作坊的形式,实现了街道机构+社区规划服务机构+专业设计师+居民+第三方专业顾问的五方组合方式,助力建设梅丰社区公园。
因竞赛一开始由民生微实事项目出资,就算50万元的预算全部用作建设资金,在这4612平方米的地块上,每平方米的建设资金也不到110元。韩委员说:“在50万的预算下,我们只能分期建设,还要寻找其他资金渠道。”幸运的是,在设计方案深化阶段时,福田区正好在推进“一街一路”项目。在邵书记的考虑之下,公园所在的中康路纳入了“一街一路”项目,小公园可以成为民生微实事的项目,同时也是“一街一路”的一部分,建设资金也较之前宽松不少。
在2015年的上梅林公共空间提升工作坊里,有一个核心理念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身边的城市”——呼吁设计界的专业人士关心自己身边的城市环境,并投身其中共同促进社区发展。而在2019年再次发起的工作坊不仅延续“身边的城市”这一精神,还有小美赛前三期所积累的竞赛组织经验,更加重视居民参与。
竞赛在中期工作坊及方案评审会都有邀请华茂苑居民代表参与,希望在设计师与居民之间搭建一座直接沟通的桥梁,充分了解居民的诉求,并与顾问团队一起研讨方案的可行性。最终,有类似社区实践经验的深圳市自组空间设计有限公司(下文称自组空间)获得第一名,并在已有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开始了与居民沟通的第二阶段。
韩委员发现,相比第一阶段居民的振奋和积极,第二阶段的沟通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同意做公园,但要做成什么样,大家的想法就更多了。有人要种很多树,有人说不要种,有人说要篮球场,有人说不要篮球场,设计师在需求之间平衡取舍的时候,容易碰到意见比较坚决的针锋相对,难以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沟通节奏的把握很重要。
对此,自组空间的主创设计师黄丹霞回应道:“这个项目前期是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所以设计师与居民代表就有了深入的交流,作为场地改造的描绘者,居民需求的反馈对我们非常重要。但居民意见往往是自我的抒发表达,所以设计师要把居民需求系统归纳,建立评价机制划分必要和非必要需求,才能更理性地回应居民的诉求。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要把设计语言转化为日常化口语,通过简单直接的描述表达设计,令居民听懂和看懂设计,是双方互动交流的基础。”
除了居民以外,本次小美赛还有街道机构、社区规划服务机构、其他参赛团队、第三方专业顾问的参与。黄丹霞在回想参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表示,“竞赛除了三个参赛团队,还有业主、居民代表和专家评委共同组成,各自对于地块的需求与定位都不一样,对我们而言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多维度对比才能找到一个好的解题方式。”
自组空间是如何“解题”的?在初次勘探时,黄丹霞就发现了这块场地的价值,“场地所处位置是北环和中康路交汇处,也是中康路街道上少有的块状公园,但场地一直被围蔽闲置约20年,场地与城市、人都是隔离的状态没有发挥到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服务功能。”
为了回应这种“围蔽”的现状,自组空间的方案以“生态、开放、系统”为原则,对场地现有的条件及未来要设置的消防站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场地设计为安全舒适的社区公园。她说:“竞赛开始到施工完成,公园的设计理念一直没有改变,这个理念在不断强化和指导后面的方案细化和实施。”
生态:建立多样景观基底,打造裂缝花园
自组空间的主创设计师梁瑞华在方案评审会上介绍道:“现状单纯的硬地面没有办法达到多样性的基础,所以第一步是砸掉水泥地,重新让土地呼吸,才能建立新的生态系统。”他们借鉴国外的案例,回收利用了砸掉的水泥地面,作为海绵城市的材料——大的混凝土块当做景观材料,堆砌成微地形;小的碎块则做为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的地下碎石疏水层。
这形成了项目里最具特色的裂缝花园,不仅大量减少了建筑垃圾,也呼应了公园“废地变公园”的主题,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
开放:打开公园边界,重塑街道风貌
为了回应场地的“围蔽”,自组空间选择打开中康路一侧的城市界面,通过几条路径把周边的人流引过来。建立周边人群与场地的可达性连接,激活街道活力。
同时,将小区出入口、垃圾站、消防站的有机融合,三者共享同一空间,通过归家动线的优化,整合与遮蔽,形成统一连续的界面。
系统:植入活力环带,串联功能组团
结合周边人群需求布置功能活动节点,并植入200米长的环带,提供慢跑跑道的同时,也串联了活动节点。
除了环带以外,在靠近居民区的西侧布置了公园路网,梁瑞华解释:“整个公园的路网建立起来之后,公园的使用会比原来丰富很多……在建立了这些架构后,剩余的很大一部分空间,如消防站的背面空间是一面墙,通过和文体局的合作,可以作为文化的长廊;在公园里面也可以增加一些儿童设施。”
在自组空间看来,“公园是社区的活化器,而设计只是建立生态与开放的基础”。他们并没有把公园做得很“满”,黄丹霞说:“希望在植入基本功能后,预留更多的弹性空间给使用者,让公园里发生社交活动。”
通过这些策略,这一地块从原本的硬质地面的低品质的停车空间,变成了满足周边居民需求、活化周边区域的低维护成本的城市绿地。去年,第五届深圳公共雕塑展在此开展,留下了部分永久性作品,见证小公园和社区成长。
注释:
小美赛:由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发起的、非盈利的、开放性的、跨行业设计竞赛平台,倡导“小即是美”的价值观趋势,用更小的成本从更小处着手,针对公众需求,解决公众栖居环境问题,创造更巧、更智慧的城市。本竞赛不设门槛,公开评选,小美赛为年轻设计师创造参与一些社会化、民生类的小型项目机会,也为政府的小项目找到高水准的解决方案。
民生微实事:指社区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惠民小项目,含服务类、货物类、工程类三种类型,主要包括便民利民、群众活动、公益风尚、公共设施以及符合专项经费开支原则的其他项目。(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推广实施民生微实事指导意见的通知https://wenku.baidu.com/view/a9cff5b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19.html)
“一街一路":福田编制了《福田区街道设计导则》,遵于国标,细于国标,作为福田区街道建设纲领性文件。该导则根据实际将福田辖区街道分为六类,加强对街道空间、平面、风貌、文脉梳理,在留住街道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乡愁“基因”的基础上,逐步打造具有福田特色的“一路一街”。(来源:http://cgj.sz.gov.cn/zjcg/zh/201910/t20191025_18457062.htm)
从2000年开始闲置、围蔽,几次建设方案都遭到居民强烈反对,到2020年开放、成为深圳公共雕塑展“嫁接"的主展场。梅丰社区公园作为中康艺术长廊的第一个“改造节点”,已完成施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本文采访梅林街道党工委委员韩青苗、创意公园竞赛实施方案的主创设计师黄丹霞、梁瑞华,分享梅丰社区公园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