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16659Reads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过去四十年的城市发展吸引了世界瞩目。在光鲜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背后,是每个鲜活个体的不懈奋斗和家族聚散的故事。这些来自不同阶层、背景、故乡的个体的城市轨迹和生活空间,构成了今日深圳的“社会”的丰富内涵。
把时间拉回到移民进入深圳的节点,会发现城中村是许多人城市生活轨迹的共同始发站。假如我们希望能够记录深圳多元而富有层次的社会含义,在更长的时间和更丰富的空间层面细腻展现城市的历史切片,那么第一站,必须是城中村。
这里有美食,有艺术
有围屋,有宗祠,有原住民
有百态人生,有城市基因,有文化传承
更有城市的希望和未来
这里是都市里的湿地
新移民的落脚城市
城市的另一种可能
城中村在深圳城市建设史上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但城市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城中村空间也面临着被压缩、逐渐减少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希望做一些记录、观察与思考,也借助出版让城中村的话题变得更加公共,让人们对城中村有更加客观的判断。
因此,本书在策划之初便邀请了艺术家、学者、青年作者、建筑师等身份各异的写作者参与,他们从不同角度带领读者走进城中村。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握手302”的驻村艺术实践,记录城中村日常的摄影师,保留祭祖传统的原住民,抚慰学子心灵的深大“阿姨炒粉”……他们共同组合并呈现出城中村的不同面貌,因为多元共生本就是城中村令人着迷之处。
这些记录可能是口口相传的历史,可能是新晋的都市传说,可能是基于作者个人意趣的深入挖掘,在城中村不断消失的背景下,我们想要用文字、插画、影像去保留这些面相。如本书的作者之一杨阡所说,“有些失去的东西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希望这本《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能够引发一些讨论,促使我们找到共同拥有的深圳城市精神。
“书稿浓缩了深圳改革开放进程中城中村在向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不同的演变模式,尤其是大芬材、'湖贝120'、'握手302'和鳌湖艺术村以及龙岗老墟镇等不同的样本,告诉人们任何社会的变革,应当是一个大众参与和各方面利益平衡的过程,需要考虑和兼顾到方方面面。”
——审读员一
“本书以深圳城中村的几种不同存在发展方式为切入点,带领读者走进城中村,多角度、全方面地探讨了城中村对于城市发展及其城市人居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尤为可贵的是,本书中呈现的理性、客观与多元的看待“城中村”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富有成效的实践,为同样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其他中国城市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发,因此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审读员二
“在关于城市祝福的所有宏大的叙事中,有一批作者关注城市中不那么宏大的角落,用抽丝剥茧的手法从城市发展、经济、政治、民生、艺术、民俗宗教建筑的不同维度反思城市发展和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它带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精神,又有着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洞见,当然更有城市设计学上的思考。它记录了白石洲、甲岸村、湖贝、龙岗老墟镇的上街一号那些城市的中心与边缘,记录了城市里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 岳鸿雁
“驻留握手302期间,深二代郑快拍摄了一双挂出晾晒的运动鞋。这双鞋悬挂在积聚的污垢和潮湿的排水沟上方,像梵高的《农鞋》(1886)一样,体现了当代劳动者的组织形式及其变化的光谱。1935 年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农鞋》进行了著名的阐释和解读。他认为器物一旦被艺术的框架框起来,就会显示出与平日普通用途不同的意味。郑快致敬海德格尔,透过他的目光重新打量这双运动鞋,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劳务工的辛劳之旅 :他穿着 T 恤和蓝色牛仔裤、便宜的袜子和化纤鞋离开他的故乡,拿着中学文凭追求梦想,期盼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那双鞋从房子走到工厂的过程中,变得脏兮兮,沾满汗渍。他是自己洗鞋子还是哪个照料他的女人做了这件事?我们好奇这个问题,是因为清洁鞋子所做的努力体现了关心、柔软的自尊心和超越现状的雄心壮志,但也很有可能只是因为他工作的地方要求他保持清洁。
多年前深圳还是“世界工厂”时,数百万劳务工迁移到经济特区的现象被称为“洗脚上田”——指的是农民曾经在稻田赤脚劳作,上田进城就得先“洗脚”。这个表达显然针对南方和沿海地区。例如,深圳的牡蛎产业曾经是改革开放前的经济重心,后来村民们也用这个词表达自己不再从事牡蛎产业。事实上,深圳的农村城市化很容易被想象成脱离对泥土的依赖的过程 :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在工业制造的鼎盛时期,牡蛎田、稻田和荔枝果园逐步转变成由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住宅区组成的密布网络。整个城市都成为施工现场,喷吐着浓厚的污泥。然而今天,清洁工时刻保持着人行道的干净整洁,男人们穿运动鞋和皮鞋,女人们则穿高跟鞋和闪亮的凉鞋——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并且希望别人保持双脚干净清爽。”
——节选自《白石洲 : 发现后工业社会深圳》文 | 马立安 / 译 | 石林
“桂庙宿舍生活条件这么艰苦,学生也有机会申请搬进学校宿舍里,可是真正离开桂庙的同学却寥寥无几。住桂庙和住校的同学间,会形成一种气质差别——在桂庙看到穿背心短裤,夹着人字拖,蓬头垢面的,准是桂庙的“原住民”。桂庙宿舍的条件不怎么样,但个中美妙只有在这里住下来才能体会。虽然桂庙宿舍电力不稳定,但却从来不会到点断电断网。对晚上上网打游戏的同学来说,桂庙宿舍才是天堂。水也是免费的,不用像校内的同学一样,一边洗澡一边还要看着校卡里的余额。桂庙宿舍也没有宵禁,不论出去多晚回来,只要敲开宿管的门就可以进去,不用登记。最让人没法拒绝的,是无论凌晨几点,桂庙都有热乎乎的宵夜,这对住校的学生来说是多么奢侈。在桂庙生活几年,没几个人是不胖的。”
——节选自《桂庙 : 大学旁边的城中村》穆木
“上初中的我,每天上下学有一半以上的路程都在甲岸村的外围行走。工作后,一次我与自幼在蛇口长大的同事一起吃午饭,她无意中说起儿时趣事——父母恐吓她不能去宝安的理由是‘去那里手机会没信号’。
儿时的我,没有明确意识到,原来自己居住的是‘一市两法’明暗世界中‘暗’的那一面:特区内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特区外则是非城非村的大工地。
如果要描述一番过往生活的图景,那大概是这样:寂静的夜晚,略显冷清的马路边时不时开过马力十足的20世纪90年代的摩托车;游戏机厅与Club酒吧,兴奋剂与肉体的诱惑,吸引着年轻人的脚步;夜里醒来,面对防盗网的大窟窿发呆,怎么也想不通小偷怎样无声无息地开了这么一个洞;偶尔听来身边的谁谁又被‘飞车贼’抢包抢项链,甚至为了逃跑,小偷把人在马路上拖行了几十米导致受害人身亡。
南头关像一个过滤器,挡住了没有合法证件进出特区的人员,甲岸村也就在此背景下,成了‘三无’人员的落脚地。”
——节选自《甲岸村 : “关外”少年生活飞地》江小船
壹
白石洲 : 发现后工业社会深圳 / 文 | [美]马立安 / 译 | 石林
白石洲 : 建筑的故事 / 万妍、欧阳伶星
坑梓 : “围屋”里的深圳 / 黄满满
笋岗村 : 有神的“城市” / 连兴槟
桂庙 : 大学旁边的城中村 / 穆木
甲岸村 : “关外”少年生活飞地 / 江小船
湖贝观察 : 从古村保护到公共想象 / 杨阡
贰
单反、打招呼和闲聊 / 文 | 邓世杰 / 摄影 | Fish
叁
城中村美食,一种都市传说 / 余帅虎
艺术的实践 : 城中村实验 / 碧荒
时空边缘 : 龙岗老墟镇城市研究 / 筑博设计
附录
城中村关键词 1.0 / 穆木、碧荒
深圳新家谱 Shenzhen New Genealogies
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
Urban Villages - The Disappearing City
作者: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主编)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开本:787mm×1092mm 1/16
版次 :2020年8月第1版 2020年8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80709-930-7
定价:78.00元
出版人 / 总策划 :胡洪侠
责任编辑 :岳鸿雁
技术编辑 :杨杰、林洁楠
书籍设计 :亚洲铜设计顾问
主编 :刘磊
副主编 :袁伟钊
编辑 :吴碧芳、黄泽碧
插画 :谭轩
参与作者(按文章序):马立安(Mary Ann O'Donnell)、万妍、欧阳伶星、黄满满、连兴槟、穆木、江小船、杨阡、邓世杰、Fish、余帅虎、碧荒、筑博设计
特别鸣谢 :黄伟文
鸣谢机构 :野人杂志、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鸣谢个人(按首字笔画序):王大勇、王婳、不二、文靖、刘耀良、来福、余海波、沈丕基、宋丽、张宇星、陈智鑫、金桔、段鹏、徐远、唐涯、曹方
当当、淘宝等线上书店及各实体书店
现已同步上市
欢迎购买
👇
http://product.dangdang.com/29114439.html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与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共同策划了《深圳新家谱》系列丛书,作为《深圳新家谱》的第一册,我们选择城中村作为主题。从2018年至今,经历漫长的设计、编辑、修订工作,这本《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终于在今年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