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小学 建筑小旅

2021-05-16

新沙小学

5194 Reads

SUMMARY:

始于2017年的“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在设计和管理上大胆创新,为深圳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校园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福田样本”。

第21期设计与生活立足于“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的设计实践,以【走向新校园——探访高密度校园设计】为题举办系列活动。5月16日,第五站活动在新沙小学如期举行。

ACTIVITY REVIEW

建筑小旅

本期活动来到同为“8+1建筑联展”中的新沙小学,活动邀请一十一建筑创始人谢菁、项目负责建筑师罗明钢导览,与近100位观众分享了他们自下而上的设计理念,从学生日常生活的景观开始,设计到整个校园建筑;也分享了校园在建设中的多方博弈故事,以及突破桎梏带来的成果。

新沙小学校园占地1.1万平方米,拆除老校址后的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约为3.7万平方米,谢菁把整体设计概念总结为打开盒子这不仅是用打破原来传统的教室、围墙式学校的封闭状态的设计手段去设计一个空间,也体现了他们想要打开传统教学模式的理念。

校园导览后,谢菁作校园设计的主题分享,补充分享更多设计上的细节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参观队伍首先来到建筑首层沿街的位置,可以看到设计师将校园整体抬高到二层平台上,用骑楼式设计代替传统校园的围墙,让学校成为社区的一部分,没有立面的平台建筑因此就能把自然带进教室里面。同时,这个设计为周边的市民提供可休息的空间,成为家长接送的等候区。

新洲三街骑楼的剖面图。二楼平台的零退线对安排教室有很大好处,骑楼顶的平台边缘的栏杆也是退进去的,保留可以盖住平台边缘的绿化带,呈现与校园附近的植物产生自然呼应的轻松感 © 一十一建筑
新洲三街新旧对比 © 一十一建筑

骑楼首层沿街布置了图书馆,图书馆的大推拉门可以完全打开,跟安静的庭院连通。馆内的临街窗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块的玻璃固定扇,保证了采光和视线交流;另一种是内侧装可开启玻璃窗、外侧装水平陶棍格栅,在自然通风的同时确保了校内安全。

原本规划局建议在骑楼处做一条校园文化长廊,但设计师认为校园文化、艺术长廊都是静态的展示,但设计师认为直接把孩子们的生活展示出来是更真实的,让社区能够看进去,孩子们能够看出来

 从街上看骑楼内的图书馆 © 张超

整个校园由一层的裙楼和五层的S形塔楼组成,通过一些小型建筑,把一座在城市中心高密度的大体量建筑打碎,以此拉近和小学生尺度关系。

裙楼屋顶的基本校园层和S型教学楼 © 一十一建筑

校园东侧面向的是两排七层高的城中村小楼。在设计之初,有人提出将教学塔楼设置在东边,减少小楼外立面色彩繁杂带来的影响。但是考虑到距离太近,校园噪音会对居民带来的影响,设计师还是将塔楼设置在西侧。

校园东侧面向城中村小楼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在导览的过程中,我们反复听到设计师为了减轻大体量带来的压迫感做了很多构思。整体S形建筑其实也是“缩小”体量的一种做法——把建筑所有的边“折”成了短边,不像E形建筑会有一个很长的连续建筑立面,而是一段建筑、一个平台的开放庭院空间,和城市产生对话关系。

我们从学校一层的入口进入校园参观,一层有一个较大的架空层,可以作为体育课、武术特长的训练场地。不远处就是教工食堂、多功能厅和通往地下风雨操场、游泳馆的楼梯。一层及地下容纳了大量的功能空间,罗明钢在介绍时表示“这不仅是把二层出让作为学生活动平台,也为未来把二层以下的功能区与社区共享保留可行性。”

因为架空比较大,所以开了三个天窗以采光,形成有趣的形状,设计师将三个采光天窗跟景观融为一体,同时北侧庭院有一个坡道直接到达北庭院二层平台,坡道分段设计,与微景观和游玩设施结合在了一起。

斜坡区和三角山丘的课间使用场景 © 一十一建筑

S形塔楼将校园分为南北庭院,南庭院向城市打开,北庭院向校园打开,两个庭院也将校园分为两种感受。南庭院的一层营造一种植物茂密的森林感,游览回廊坡道可以让孩子们从不同高度观赏自然,与植物产生互动,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

参观队伍拾级而上游览庭院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南庭院的二层平台放置了三个坡屋顶小房子作为综合实践教室,跟平台一起成为教室的拓展。据介绍,原本的设计是有四个小房子,形成一个巷弄空间,把学校的巨大尺度降为小尺度的空间跟小尺度的建筑,会跟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更贴切。

北庭院和操场之间的圆拱形“红堡”建筑是新沙小学的文体楼。谢菁介绍道,“校园建筑成本相对其他公共建筑来说较低,在低成本情况下,一般都是做钢筋混凝土的正交框架结构体系,36间教室也是重复的环境,我们在想能不能在严谨、垂直的建筑体里有点变化,呼应艺术教育的自由感。”

希望“红堡”能成为孩子们的记忆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罗明钢也从施工角度补充了“红堡”的故事:首先是穹顶施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非常具体的施工方案,第一次浇筑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经过一个月的各方论证,最终决定将其修正;其次是穹顶的保温比平顶的结构更难解决,在完成结构之后喷了十厘米厚的特殊材料形成保温防水层;建筑内部木纹混凝土的效果,在方案阶段也遭到各方的质疑,认为会像毛胚,但是最终完成大家都非常满意。

参观“红堡”内部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孩子的天性是“玩”,在玩耍中学习和交流。所以设计师们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空间形式的主题游乐场。除此之外,设计师将他们以往的城市景观家具作品也加入到设计中。校园中散落着这些既不像凳子,也不像椅子的抽象的动物造型,是一组功能模糊的家具,供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去使用。

玉田村社区营造项目的5个“小动物” © 一十一建筑

在新沙小学中使用的2.0版本中,将直径缩小为27厘米,更贴近小学生手臂的尺寸 © 张超

校园内的栏杆也体现了设计师从孩子视角出发的特点。柱形的扶手围栏,两两前后错落,中间形成一个类似于灰空间的地方,“我们希望孩子看到的不是一个阻挡它的围栏,而是一个不会感到束缚的空间,在玩的时候不会有凌空要掉下去的感觉,而是因为一个辅助空间的存在,感到更加安全。”

走廊 © 张超

另一处的细节设计是在天台的围栏上,向内倾斜的栏杆让屋顶有一种视觉上的动感,屋顶感觉更安全,鼓励学校师生使用。

参观天台农场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天台农场鸟瞰,农场被划分为36块责任田,交由各个班级负责 © 张超

彩蛋:来自一名热心观众的分享

 

交流环节

刘磊:我和谢菁上次见面是2019年,两年前我就觉得这个方案是一个童话般的作品,能把属于孩子的童话故事实现在学校的建筑空间。在座的建筑师应该对她的设计理念都有一些共鸣,但我首先想请陈校长从一个教育者和使用者的角度谈一下感受,这个校园建好之后,相比之前好在哪儿?不好在哪?

陈志华:刚开始设计出来我们就觉得很震撼和高大上。从航拍的角度看,建筑形状像个“5”字,我很喜欢“5”,代表着五色斑斓、五彩缤纷、五育并举,诗书礼易春秋等等,恰好也是我任职的第五间学校。学校和周边的街道和建筑形成自然的融合,是一所课程、空间和学习方式打通的未来学校。

建好之后,也就是几个月前,所有老师家长除了惊讶就是惊骇,接着就是感动。就像刘磊说的,这里像是属于孩子的童话王国。我们还组织了家长开放日,让谢菁听听家长的反馈,他们都对学校设计非常满意,孩子也特别开心,现在哪怕是周末都想来学校,这样的学校能不吸引孩子么

整个校园设计非常现代,充满未来的颜色,但一开始也有人说我们学校有三个小黑屋,我说这不是小黑屋,是具有岭南特色的古民居,放在一所要呈现、传承、积淀历史文化的百年老校里,没有一点违和感。

学校里留有许多适合小孩子的互动玩耍的空间,但我和一些行政一开始不太接受一些理念,例如行政办公室都是不规则的三角形、梯形,稍稍有点阴暗,而教室、走廊都宽敞方正,后来和谢菁一聊,她说理念就是把孩子放第一位,我觉得有道理,回头跟行政讲,我们就是做服务的,一切为了孩子。总的来说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开开心心,家长满意,学生满意,我也非常满意,感谢谢菁设计师。 

对谈环节(左起依次为刘磊、陈志华、王晓东、谢菁、罗明钢)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刘磊:我特别喜欢陈校长对平面形状的解读,设计师说的是S形,您看成了“5”字,您的解读和与自身经历相匹配非常有意思。接下来想问一下王晓东老师,结合自身参与深圳很多年来城市建设的经历,想问一下来了这所学校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晓东:从业30多年,设计过、也看过很多学校,但第一次来看到这里,不开玩笑地说,我还想再读一遍小学。这么多年来我们做学校可以说只是做基本构建,更强调的是最基本的保障、规范的遵守、安全的实现,自从走进这所和其他“8+1”的学校,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些在学校设计上更丰富的内涵被慢慢揭开

建筑师职业已经开始变得有存量,这个职业面对需要去存量化的新时代,仅仅做到满足基本要求是不够的,应该附加一些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通过对使用者需求的观察,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些非常个性化而且写不进规范的东西。我相信设计标准会随着需求越发成熟相应地做一些变化,但建筑师的创作是走在规范前面,好比新沙小学的栏杆在我一个成年人看来,它当然不会让我有恐高的畏惧,也不像牢房那样,但是它具有某种韵律,可以跟它互动。

第一次参观完后我一直想,虽然这所学校非常让人感叹,但用地实在太小了,还是很“不够”,似乎社会还未成熟到或者明智到愿意拿出与它周边状况匹配的资源去做学校。任何实现创新的道路都是非常难的,正因这些创新想法具有独特性,所以在为此争取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成本,还未必马上得到回报。因此教育者需要经得起人心的拷问,要有比职业本身更多的觉悟,因为家长们、小孩们都是输不起的。作为设计师也要有同样的思想,除了学校之外,只要是给人服务的空间设计,要多替的使用者着想、替未来着想,能不能得到现实回应放第二位,先让自己把责任摆出来。 

陈志华、王晓东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刘磊:刚才王老师和过往总结“8+1”的活动都谈到一点,就是设计是在规范、条条框框的约束进行的,有句话说,“建筑师都在戴着镣铐跳舞”。建筑师确实要有非常乐观的精神,第一是要坚持,第二是要创新。刚我跟着谢菁导览的时候,从每个细节和空间处理都看得出建筑师背后的努力。下面有请罗明钢先生,您作为项目建筑师经历了整个过程,我想了解一下您在学校完成之后最满意和最遗憾的是什么?

罗明钢:大家好。这所学校我全部参与了,从设计、施工到建成,整个过程都一直跟着项目走。在这所学校建完之前,我每次来工地都是到处在寻找问题,哪里都不满意。因为很多东西总是想做得更好。每次来都没有时间欣赏到底好不好看,直到到做完交付给学校之后再回来,我告诉自己要换一种心态:我是来参观,不是来找问题的。于是我从一个体验者的角度再走了一遍学校,发现了一些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体会到的空间细节感受,换了一种心态体验完后自己还是很满意的。感觉说不出来具体哪里最遗憾或最满意,总体还是挺满意的。

谢菁:我补充一个小遗憾,这所学校在建造过程中有一点没按照正常的顺序走。我们在2018年3月拿到这所学校设计方案主导权,9月拆老校址,10月浇注第一块地板,速度非常快。但我们一直不知道这个学校的造价,对于施工队和建筑师来说,之前得到代建方一个美好的愿景,大概可能有9000元/平米的建安费单价,于是很用心地设计了室内和景观,但概算直到2020年4月才批复出来,只剩5900元/平米不到,而那时建筑主体已经建完,室内精装修和景观开始入场。只能立马做很多设计修改,做修改本身就很痛苦,另外看到很多本想给学生们用的东西被砍掉也觉得很痛苦。从外立面材料到室内的元素、硬装的内容,再到景观的选材都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坚持下来,场地工人少了以及积极性的下降也导致后来施工质量变差。当时很慌,基本每两天就来一趟,追着施工队的屁股后面建造和督促修改,这个过程是挺大压力的。

最后交付的那一刻,实践活动教室和一些室内空间的硬装还没做完,出于造价原因,漏掉的项目也很难找回来,虽然校方有第二次装修和家具采办,但后期的实现和最初的一些使用细节考虑还是有些不对等。如果一开始大家能按部就班地走一个建造流程,最后呈现出来的状态会好。很多建筑师聊起学校建筑会觉得这样的造价没有什么室内或者景观可做,我不这么认为,真的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就是室内和景观,是他们每天会接触到和用到的东西,就算再少的造价也要拿出精力和资金来做

谢菁、罗明钢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陈志华:站在教育方的角度谈下我跟谢菁认识不到一年的印象,我的感受是她不仅仅是设计师,还是教育者。我最佩服的是她的无私奉献,哪怕一分钱都没得挣都把这个学校设计好,作为标杆,扩大影响力,在沟通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为人非常谦和,对校园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意见,很多我都采纳了,能认识她是我的幸运,也是新沙家长和学子的幸运。在座的大多是设计师,以后设计学校也要像谢菁一样,多了解教育。

我也有遗憾,一万多平米多一点的占地面积确实太小了,像多功能厅才两百多个座位,如果能做到三百多、四百多的座位,以后很多会议和展示活动就可以放在校园里进行,这对学校很重要,但这不能怪谢菁,是方方面面的因素。

另外也有家长说要注意到欢乐城堡和屋顶农场的安全隐患,确实开学到现在都有学生摔倒,受了点小伤。但我的观点就是,学校一定要热热闹闹,该跑就跑、该玩就玩,什么都怕还办什么学校!有安全隐患我们想方设法排查杜绝,但更重要的是加强引导教育,如果什么都不敢让他做,不放手,还谈什么素质教育?

刘磊:我觉得刚才陈校长说遇到谢菁团队是幸运的,谢菁你们遇到陈校长也是幸运的,中国好甲方。

现场观众提问:大家好,我是20年前新沙小学的毕业生。现在常说需要保留城市记忆,但我并没有留意到这所建于1908年的老校有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或者给学生提醒过往新洲、新沙村的历史记忆,有没有一些设计想法可以分享一下?

陈志华: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百年老校是要有百年老校的样子。对于这个问题,过一两个月我会给你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我们有在思考,谢菁也设计了时间隧道、历史长廊,但为了按计划开学进行验收工作,很多事情耽误了,而且要做就要做好,慢一点,有规划地做。体现百年老校的历史沉淀一直在计划中,我们也在不断征求村民、老师、专家的意见,准备打造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

现场观众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谢菁:在2018年中标后,我们曾很认真地问过当时的老校长这所百年老校有没有需要留下的硬件或者实体的东西,石头、植物什么的,当时得到的回复是在这么长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也并没有保留下太多实物,只有图片、故事、人,因此我们也觉得“人”是新沙小学值得传承的东西,将来也会在陈校长提到的历史长廊、历史馆里面呈现出来。

王晓东:如果在物理空间和精神上都能留下来一些历史记忆当然很好,但当时面临的建设状况是原址上高密度的翻新,最重要的是要用足够多、足够好质量的空间使得这所学校的教育延续下去。百年前大家都不太能读到书,正是新沙小学给了大家读书接触知识的机会,而在如今这么挤的环境下新沙的孩子能有更好的环境、更丰富的成长要素,这应该是精神上的传承。

陈志华:实际上我前段时间拜访了四位董事长,问有没有留下物质方面的东西,他们都说没有,后来找到些老照片,我让他们再找,不断发动群众,看看能不能再找到一些实物,这样才能体现百年老校的特点,所以历史长廊、历史馆的工作还在慢慢完善。

现场观众提问: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学校绿地面积比较小,基本是那一块庭院,建筑密度也相当高,肉眼可见已超越深标的要求,我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和规划局沟通,让他们给予这么大的突破?

谢菁:当时的大背景是规划局组织了“8+1”新校园计划这样的一个活动,国内几十年来校园建筑都是按一种模式化来进行,哪里都是一样单调的情况,加上深圳福田区已经成为一个高密度之王的区,所以活动的出发点是希望建筑师们去做一些突破,评判突破是否可行的条件是看你的设计是否能改善学生在如此高密度建筑环境下的空间品质,也考察对城市有没有贡献。如果都有的话,规划局在规划层面上会予以一些宽松,比如骑楼正常是六米退线,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二层做到零退线呢?因为我们将一部分骑楼空间和社区共享。这个过程中会和规划局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对认可我们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放宽。

王晓东:刚才谢菁提到的“8+1”建筑联展,联展只是一小部分,是一个系列性打破规范的代名词。现行的行政体系里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但福田区对其空间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家规范、地方规范的上限,因此在建筑师和所有相关者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突破,要么不做。在此我也要夸一下这个计划的始作俑者深圳规自局福田区管理局的副局长周红玫,能够出现这些学校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深圳够讲究实事求是,培养出敢说敢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员。很高兴的是在“8+1”之后深圳启动了中小学地方规范的修订和编制,让对规范的打破变得可行起来,这是一个发展中社会各种管制应该有的状态。

我想多说两句,所有的公共投资都有类似的问题,决策者希望投资效果有多好和要花多少钱并没有明细一一对应的关系,往往前期期待得很好,而后期的管理是防坏人的管理,怕任何投机和浪费,于是一切砍到最低。理想和现实一对碰,逼掉的就是创新的部分。因此设计之余还有很多要介入行政管理的工作,这是发展当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我们需要以一颗对得起良心的态度来去判断所有事情,探索可能的变通,也承受该承受的风险和别人的不理解。建议大家再次向努力的设计团队和校长给以热烈的掌声。

交流讨论环节嘉宾 ©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本文内容根据速记及演讲资料整理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