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四楼会议室
5267 Reads
“老公明·新生机”——公明广场概念规划设计竞赛暨第11期小美赛刚刚落下了帷幕。本次比赛聚焦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广场,旨在通过设计师的洞察力与创造力,对公明广场及周边区域进行独具创意又充分体现在地性和可实施性的改造设计。
尽管比赛已告一段落,但设计的力量却悄然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增添一抹亮色。本期酷茶会特别邀请了此次竞赛的获奖团队来进行方案分享,谈谈他们在设计中的思考与体会。同时还邀请了评审委员会专家代表与设计团队、在场嘉宾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小微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获奖方案分享
唐伟军
Freeloop-Lab
一等奖:公明趁新墟
“老公明·新生机”这个题目非常棒,它既期待新也关注旧,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实践的态度。继往开来,我们希望回到城市发展的原点,探寻区域历史与现实联系间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对公明的第一印象是美食,烧鹅、腊肠等等,这些粤菜的经典,在这片区是小有名气的。因此我们调研的动力其实是去觅食,而在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画面:从合水口老村,到老街,再到红花山,这些老城肌理参杂在整个城市当中形成了一种像盆景一般的有机体。这种肌理自发而生,充满着一种生活气息,我们当下便认为这种精神能量在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带来动力,甚至延续至公明广场区域。
“公明老街曾经是公明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也是以前光明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地方”--综合自宝安日报、羊城晚报、绿色光明网、深圳晚报(图像为AI照片修复)
沿着这条线索追溯,不难发现,公明老区与公明中心区有着历史性的空间连接:这里有古树公园、社区体育中心、老商区并一直延申到公明广场,其间有一系列的大树。这条老路连通了新老公明人的生活记忆,而公明广场片区看起来就像是新墟市,和老墟形成了很好的空间补充。
从公明老墟望红花山历史路径
历史通过道路贯通,新旧墟市犹如天枰一般,取得了一种空间平衡。
从公明广场片区的城市设计上看,场地有很好的潜质,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现场有很好的自然资源:北侧红花山公园、南侧有连通的溪渠,也有很多大树形成的休憩区域,但目前人行感受是比较不连贯的,也存在大量的停车需求,公共空间其实还没形成系统。这里有优质的学校资源,体育馆以及南侧办事处位置也很核心,但由于功能的差异,相互之间停留在一种孤岛的状态。
要改善这些现象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我们的设计考虑中是希望以一种轻松的姿态把现有资源做一个立体的连接,形成一个公共空间的系统进而连通自然、社区、学校、街道办等,把城市的脉络疏通。这样,在考虑公明广场的提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人口的快速流入使得公明中心加速扩张并逐渐东移,公明广场,也在九十年代得以建设,形成了今日公明人休闲玩乐的发生地。然而,人口飞速的流动也不禁向这个拼贴感十足的广场提出问题:属于公明的城市精神是否有在此地延续呢?
老墟为我们提供一个指引:广场应像墟市般蕴含烟火日常,也成为文化活动的演展场。
新墟市作为对公明广场未来的回应,我们关注的是市井烟火所带来源源不断的城市动力,一种基于在地情感认同所体现的活动日常:榕树边的大爷讲起街巷曾经发生的故事、三五邻里作伴约在连廊下吃瓜跳舞、舞狮队日常的广场训练、年度花市摊位上讨价还价的吵嚷……场所需要重新建立市民与城市的“在场记忆”关系。
趁墟广场:通过新旧连廊的对话、地景铺装对老墟市的抽象以及展演平台的设置承载了活力与连接场所记忆。
如何能同时容纳城市多样活动是公明广场的另一难题。现在的广场是足够宽广的,但也因为太过宽而显得无为。通过历史维度对比世界各地的广场,我们提出需要构建一个层次分明且复合多元的空间结构策略。这样既能满足大而美的活动举办需求,又强调市民间灵活且松散的小而精品质空间感受。
公明广场空间布局设计图
轴测分解图:节点尺度被重新划定并多元复合组织起来。
我们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理解广场上的所有构筑,在新的尺度关系下,重新寻找他们在场的意义:牌坊依然承担城市的形象,前广场增加调节微气候的雾喷系统,使得小孩也可以在此嬉戏;方所通过植物的选择和排布形成一定纪念意义的空间,能举办升旗、演练等活动的同时,两侧的林下也是个坐下聊天听水的好地方;趁墟广场通过铺装将公明老墟抽象成文化符号,形成有趣的暗示,而这里预留的场地又刚好够大,可以举行庆典大活动;水调环廊通过植物将原来的艺术装置变得近人,同时通过若隐若现的展廊,赋予新的休憩、展览可能性;自然花园打开一些硬质的铺装,场地也安静了一些,同时提供了土地呼吸的可能性。
牌坊广场望向趁墟广场,热闹的场景可以持续发生。
自然花园望向水调环廊,软性地面让植物得以生长,雨水组织和放松的感受。
对公明广场的未来构想,促使建筑师通过文化历史的解读作为撬动公明广场未来的支点,梳理的空间框架铺垫城市舞台的基础。目的是为了把表现的注意力集中在市民活动本身,其后续应该是多维度的,具备灵活性与韧性的市民自我的经营。这意味着我们认为广场的更新应该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作为使用者和运营者同步去思考自然保育、社区营造、人文历史研习等,未来需要更多元想法的人持续为这里带来动力。
公明广场市民经营清单
温文彬
atelier NOT Limited
二等奖:公明广场·十二时辰
我是atelier NOT的创始人及主创温文彬。atelier NOT是一个年轻的工作室,于2023年在香港成立。
我们实地勘探公明广场后,深感其并不需要被改造,或者被大动作的改造。公明广场的包袱感没有那么强,能直接感受到场地两侧的烟火气。从城市策略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公明老区比较有烟火气的路径进行了提取,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大大小小不同的节点,有点像atelier Bow-wow的<东京制造>。我们试图寻找城市中一些被遗忘的空间,并藉由一个慢行系统进行串联:从东北侧的红花山公园开始一直贯穿到广场,再贯穿到西侧的古墟。
公明广场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尺度上的“大”。在使用层面上讲,这种“大”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悖论:一方面,场地本身的“大”将广场的使用权回归给市民,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或者喜好去使用这个场地。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大”也带来了场地的均质化,包括人群的均质化和活动类型的均质化。
我们的设计便是基于这个“大”的悖论而开展。相对于大开大合的改造方式,我们更希望克制。设计的第一步,我们希望能够保留广场本身正中央的大空间,因为它在整个深圳的城市空间还是比较稀有的。
第二步,将一个环廊置入到场地的外围,同时保证环廊的的内侧为100×190米的大空间,让小朋友们能够在中央的大空间尽情奔跑。
第三步,藉由环廊所串联的四个角部公园被重新激活,成为四个不同主题的小型花园,包括运动、儿童、艺术以及休憩。
第四步,植入的环廊和原有长廊之间的距离维持在12米,让空间回归到了人。在这条线型空间里,容纳各种不同的活动,比如说创意市集,或者餐饮的外摆。
最后一步,环廊被抬升至距离地面4.2米。通过这个动作,我们提供了一个高于地面层的市民视角:站在环廊之上,向上可以遥望远处的红花山公园,向下可以观察市民的生活百态。
我们将设计的范围克制地控制在场地的外围。190米*100米的环廊围绕场地而布置。四个主题的角部花园经由环廊而串联。环廊之内,我们保留了原有的大广场的大尺度和原有的记忆元素,包括原有的雕塑牌坊、地面铺装、中心雕塑以及雕塑周围的水景。广场中的大型空间,我们设想利用一些可叠加的家具去匹配不同的活动及使用需求。随着时间和活动的变化,广场一天之内会产生不同的表情。
我们希望把时间的概念带到这个广场里,古人依据太阳不同的高度安排一天的活动。我们希望公明广场利用这些可折叠的家具,以及环廊帷幕的开合,最大限度去容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活动发生。
结构体系上,环廊由96个模块化的钢结构组件搭接而成,以实现最小化干预原有场地,以及最快速的完成建造。回归到每个6米的结构单元,我们希望结构在实现“轻”的同时,也最小化的对地面活动造成干预,所以我们使用了一拉一压的支撑体系,呈对角线布置。
整个设计围绕一圈橙色的环廊而展开。乍一看来,似乎是一个比较确定的设计动作。实际上我们在这个过程充满了犹豫和不确定,环廊内侧包裹的半透幕布便是最好的体现。一方面,我们希望这个设计的植入是一个明确且简单的动作,如同方案中的环廊;另一方面,在首层上,我们不希望市民在进出环廊内外有强烈的阻隔以及割裂感,所以设计上我们采用了半透的幕布,并且藉由帷幕的导轨,市民可以自行改变广场的围合和封闭的状态。
当有围廊介入后,公明广场如同一个生活的剧场:每次帷幕的开合,每一次活动的开始与完结,都是一部公明市民的生活戏剧。
卓泓铎
一场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二等奖:超级蓝廊
我们今天分享会的题目叫做《走向城市运营:公明广场与公共景观3.0的思考》。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公共空间的思路、角色,已经有了一个大版本的变化。此版方案的诞生并非偶然,它反映了我们在王雨嘉教授的带领下,Urban Narratives Office一场景观作为依托于高校的公共项目事务所的几个长期思考,核心是“景观作为一种社会介质”。
我们想谈社会介质的两个理解,一是情感介质,人——场所的情感关系;二是发生介质,激发活动、支撑经济。
我们此前回访一个大湾区的公园。在我们设计的公园谷地里,几十个微型单元自发地组织起来,这些都是临时的,现象式的,但支撑起了相当的活力。它反应了两个趋势,一是大的空间容器下,微型单元的无限可能;二是这一时期,人们真正将公共空间当作城市客厅,希望去使用它。在其他项目里我们也不断在探索大容器、小单元、多变运营的可能性。
公明广场本来就有不少集市、社区文艺等小型活动,未来还有比较受欢迎的露营风、夜间经济等。但现有的纪念式公共空间,并没有跟上多样式的需求。
这个思考脉络,最终引向了一个核心介入方式:超级蓝廊。它本质上是一个运营中枢,在遮阴的同时可以灵活地支撑活动开展。这种灵活性,是通过空间里的微型空间单元构成的,我们叫它灵活市集模块。平时是聚会空间,有需求时可以很快地转换、运营起来,也可以自发组织。
除了灵活单元以外,我们也考虑在里面设置一两个长期运营单元,不用太大,饮料也不要太贵,例如“酷一点”的“露营车级”微型水吧。所有这些模块运营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一个可逛的小街坊。这样,大的容器有了,小的单元有了,组织模式也有了。
基于【发生介质】的思考,我们希望给街坊一点好玩的个性,就有了秋千模块和乒乓模块。这种情感触觉,是城市非常需要的。
在【情感介质】上,我们时常在老城区看到街坊们以榕树为中心聚集地,在树下打牌下棋、叹茶闲聊。这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经年生长,一种精神纽带也在这几十年间长成了。
而它产生丰厚的情感连接,使得场所、生活是围绕着它展开的。在生活的中心,纽带才能激发起情感与活力。
公明广场与一代代深圳人相伴,走过27年,大树、雕塑、拱廊、牌坊、山与塔,很多纽带已经形成了。
但利用上的问题很大:要素是散乱的、广场是中空的、场地关系是过时的、而大树都处于“界外”。因此,我们提出【调焦】,把这些精神纽带重构到空间中心。新构的空间关系中,用“树的四重奏”,四组老树、四个新故事,激发未来公明的生活图景。
第一重奏,西北角的大树牵引中央广场,旱喷是对现有景观水面的呼应。倚靠同一大树的望山看台,面朝红花山,惬意对话。
第二重奏,北角的树群支撑草地剧场,蓝色雕塑成为剧场的背景和视觉中心,承载表演和活动。
第三重奏,东南侧的树群结合野餐草地,让街坊享受林荫下的自然乐趣。现有连廊的蓝沙滩则成为契合已有色彩主题的童趣打卡地。
第四重奏,牌坊空间定义一个带台阶剧场的广场,日常休闲之余也支撑标志性的活动开展。从前牌坊只是路过,现在则成了场所里的重要背景和焦点。
“树的四重奏”也聚焦人和树的情感。光环树池、桥畔疏林、魔毯平台、林间绳网,塑造令人向往的场所。超级蓝廊则受气根启发,纤细的自由柱阵,解决结构、围合多样空间,也延续树的故事。这样,就完成了【情感介质】的设想。
完整的技术路线也就清晰了。其一,看向未来需要先看向今天和过去。“树的四重奏”,以已有的情感纽带,激发未来的想象;其二,今天的公共空间,要有社会价值运营视角,激发微经济、承托多元需求。“超级蓝廊”正是这样的复合运营中枢,贯穿我们思考和实践的价值脉络,与项目的呼唤相融,也巧妙地呼应题目:“老公明,新生机”。
我们相信这样的思考,能够使得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广场更好地融入生活、适应新时期,并不断生长。
孙继鹏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三等奖:公明“时光”广场
设计主题为《公明“时光”广场》,公明广场记录了过往时光的流转,同时也将演绎未来的美好生活诗篇。
公明广场于1996年建成,广场硬件设施非常具有时代特征,作为整个片区里非常稀缺的公共空间,它宛如一位时光的记录者,见证了长久以来在广场中发生的活动和故事,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公明广场最稀缺的属性,也是我们取“时光”这个词作为设计概念的灵感来源。
前期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调研,主要建立从时间上对空间中的人群活动的认识:早上有一些老人在健身、中午有很多外卖小哥以此作为聚集地去往周边送单、下午两点是广场最冷清的时间段、四五点陆续有家长带着放学的孩子在这里玩耍、晚上七八点广场舞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另外还有一块场地专门作于夜市摆摊。
对此,总结梳理出广场使用的几个不足:使用效率不足,人群多元性不足以及活动组织性不足。
改造广场的意义不仅仅是改造空间,关键在于如何让空间里所发生的活动为人内心带来愉悦。基于此,我们针对公明广场改造意义是:一延续市民从过往到未来的精神堡垒,确保改造后的广场仍能承载集体记忆;二激发多元人群线下活动,拉近现代人际交往的现实社交距离;三让广场串联片区核心公共资源的锚固地,成为片区内的公共空间中枢,串联周边的新老功能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整个片区的新陈代谢。总结关键词就是:传承、融合、链接。
我们设定了四个设计原则,一延续民俗传统,不破坏既有民间烟火气;二适度空间设计,不做颠覆性的改造;三预留空间弹性,考虑多元使用者的需求;四要有长效运营的理念,委托组织者利用广场空间长期策划、运营、实施各类活动。
规划是以低成本投入的柔性措施进行改造,激活里面的人气、活力和烟火气,改造成为便捷可达、颠覆传承和多元包容的公共记忆空间。具体三个规划策略:
(1)“时光链接”:链接周边的重要节点和功能体,提供舒适和具有引导性的慢行体系,构建公明广场与红花山、大仟里等重要节点的慢行联系,重塑慢行沿线的街区风貌缝合割裂界面,并强化各功能节点之间的功能互动关系,提高片区整体活力粘性,形成“游山——逛街——休闲“于一体的模式。
(2)“时光传承”:传承和延续市民在广场的自发性公众活动,细分活动场地并提供更好更完善的针对性活动设施,为活动的发生提供更优质的触发媒介、空间品质和服务设施,在留住烟火氛围的同时使居民获得更加便利、更接地气、更具适配性的空间体验。
(3)“时光探索”:探索和预留更多可能,以灵活的场地布局为未来更加多元的各类活动预留功能弹性和空间弹性,由运营组织者策划和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如国风节庆、本地民俗、露天电影、无人机表演、虚拟现实、甚至低空经济等,促进共创共享的文化艺术活动碰撞与交融出更多元的可能。
最后,希望改造后的公明广场给人的印象是开放共享、慢行便利,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是尊重传统包容历史的;是与时谐行给人无限惊喜和幸福感的。使它像一张承载万家百姓美好生活向往的温床,在不同时段、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不同活动、不同故事中伴随着岁月更替,持续演绎着充满生命力的烟火人间。
徐婧
上海零岺建筑设计事务所
三等奖:生长吧公明
竞赛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重要的设计议题:如何用“轻设计”和“全周期”的手法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优化,为周边市民切实可行地提升舒适度,寻找最贴合周边市民以及街区未来可能发展的升级改造方向。
通过对街道公共空间的图底关系研究,我们找到三个至关重要的提升点。首先,广场大量的地面空间已被停车区域占据,因此我们第一个策略是释放地面空间,在场地北侧的空地上构筑三维停车空间。以集中安放、立体排布的方式搭建集装箱式的立体停车装置,并融入小型零售业态功能。譬如,在停车功能中的不同时间段插入小型商业,小型休憩,以及夜晚活跃的集市文化,如“后备厢的咖啡厅”“集装箱商业集市”等,打造一个网红新场景。利用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了城市的新机会。
其次,公明广场与东侧的公园圈和西侧的商业圈都缺少关联。为此,我们第二策略是进行场地联通,将公明广场作为链接两个生活圈的纽带,引入全新的城市路径,赋予广场全新的活动类型,打造出有活力、有朝气、有创新的动态街区,重塑公共活动秩序,激活体验型经济。通过合理规划步行道路,连接公园、商场、广场节点,形成多维度的城市口袋公园,丰富多彩有功能进行的慢行系统。
再者,我们充分考虑了广场的公众性。公明广场作为这个区域居民的活动中心,应该将社区居民作为空间打造的参与者。我们将公明广场的空间利用地板颜色划分成了不同的“细胞”,以公明广场作为中心,周边街道作为辐射点。在初期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先行建设一些有特色、差异化的构筑物,来应对不同人群的刚性需求。接下来结合手机小程序和AR设备,让周边的居民参与进来,对空置的这些构筑物进行使用场景用途的投票和建议,以此利用居民调查的方式获取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改造计划,为现有空间赋予丰富多样的活动类型,应对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再根据空间特色进行更加有序、合理的空间设计。
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地块全周期的发展。通过已投放的设施来关注公民需求,不断对广场“细胞”进行实时的调整,如此每一个人都是公明广场的打造者,使得公明广场更像是一个能够呼吸成长的有机体,随着时间与需求的变化有序茁壮成长。
我们试图以“细胞”生长打造设计的强IP、加上一些特色的建筑小品的设置以及投票机制的投入运营和强化,对周边区域进行一定的带动作用,最终形成“生长吧!公明”这一有机生物体系,通过对该IP的不断强化、发掘、打造,带来正向积极的拉动作用,形成正向反馈,不断地迭代向前!
胡晓军
深圳市大普设计有限公司
三等奖:新公明中心 自然人文探索圈
作为一家景观设计事务所,我们方案的主题是“公明中心:自然人文探索圈”,希望通过自然来连接城市人文来重塑场地氛围。
从现状分析看,区域内慢行系统结构比较完善,最大的问题在于机动车停放占用步行通道,导致人行体验非常差。区域内的集中绿地缺乏步入式设计,使得公共空间的入口显得较为局限,难以形成城市绿廊的作用。
因此,我们提出了三大策略。一是在现有停车位置新建停车楼,解决公共空间被机动车占据的问题,释放更多的街角空间和城市街角空间进行串联;二是修建人行天桥,将广场与地铁6号线、南侧商圈相接,增加广场的便捷性;三是释放公明街道办一侧的公共绿地,因为现状条件比较好,只需把围墙打开,就可以让老百姓参与到这个空间之中。如此,南侧地铁6号线轨道站、南侧商圈、北侧光明高中、红花山公园与公明广场整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慢行网络。
同时,公明广场周边有四个文化构筑物,可以沉淀成为光明中心未来的文化地标。我们通过景观的手法,把四个地标串联为历史路径,强化区域特征,打造整个片区里既有绿地、文化、美食还有商业的空间,形成以公明广场为中心的5分钟步行都市自然人文探索圈。
回到公明广场的改造设计上。如果您在网上输入“公明广场记忆”,能翻出了很多富含历史印记的帖子。公明广场在不同时期的牌坊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晒出自己曾经在广场拍照打卡的照片,大家纷纷感慨自己艰苦奋斗的过往,回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这种对土地的记忆及留存下来的牌坊或是雕塑,是场地的精神或文脉,我们在这次改造设计中需要延续和强化。
20多年过去了,公明广场已然是城市地标了,我们无需再以宏大的叙事手法来强化广场的存在,而应该以个体为尺度,让公众不仅能自由的在此逗留,还可以舒适的感受自然与场地文化。我们保留了记忆中公明广场大的尺度关系,我们用绣花的手法,加入小尺度地表肌理,让大空间里拓展出一些小尺度和多样性的功能空间,同时增加大量乔木,适当扩大地面绿化面积,植入小空间藏在树荫下,让更多人去探索这个空间。
去掉雕塑周边围栏,取消不可持续的水景喷泉,以开阔的草坪空间拉近地标与人的距离,让人们在这里玩水、野餐,营造亲近互动的场所;牌坊通过乔木树阵加坐凳的形式,增加亲人的尺度;廊道的构筑物改建关键在于去⻛格化,保留主要结构与场地组成新的功能空间,如咖啡、⽂创及亲子活动等,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非常重视改造中产生的碳排放,经初步估算,仅对局部铺装改造和部分功能场地的实施,所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在11年后才能被场地绿化及大树所平衡掉。因此,这是我们不兴建大型构筑物,只栽树的原因。
交流嘉宾
张宇星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趣城工作室创始人
小美赛是一个实验场,提供项目给年轻人有一个发挥的机会。我们评审时讨论,广场是中国当下最难解决的问题,上个阶段快速发展留下的大广场、超尺度空间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公明广场相比之前的小美赛是一个尺度很大的项目,给成熟的建筑师甚至建筑大师做并不一定能做好,这个地方看起来有很多故事,但是走进去发现只有一片空的场地,有矛盾也有冲突。
我们选出来的前三名和鼓励奖,还是比较能够代表这次竞赛的水准的,类型比较丰富,既有以景观为主,也有以活动和行为研究为主的,这次有很多设计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他们的名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深圳不一定所有项目都要请国际大咖来设计。前几年,深圳已经和城市与建筑设计界的全球大腕几乎都有过联系与合作,下一阶段就轮到我们年轻的、成长中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参与进来。通过政府提供更多的基层项目,使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实践。
公明广场未来有可能成为真实的改造项目,由小美赛孵化出来,让未来实现的方案和现在的方案做一个对比,也许有特别好的启发。
张之杨
局内INGAME(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评完奖以后,再回来和设计师交流与互动,这种方式非常活泼新颖,也很有价值。
小美赛涉及的项目涉及到的课题都是当下极有现实意义的,没有保证落地的合同,在国际上一般都是面向学生的竞赛。令人意外的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获奖者大部分是成熟的设计师,甚至非常职业的公司团队,各位对创新设计的热情和投入令人感动。
过去40年,我们经历了中国高速城市化的时代,建筑师群体习惯了面对大型交通设施,城市地标,以及铺天盖地的住宅建筑,中国蓬勃的建筑市场催生了很多大型专业的设计机构,也吸引了全世界设计力量的关注。在那种时代,市场对没有足够设计经验和落成项目案例的青年建筑师群体未必友好。今天随着市场的冷却,城市已经进入到存量时代,建筑师群体将面临全新的课题,行业各种建筑师团体又重新回到了统一的起跑线,也为青年建筑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从这一点看,本次小美赛的选题和设计思路甚至具有了某种方向性的价值,非常值得认真的复盘与讨论。
进到前六的项目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对场地本身现状价值的尊重,以谦卑的态度对场地观察分析,从展示的成果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一点与评委不谋而合,比如对场地内不同时期的地标构筑物不用主观的美丑来进行价值判断,特别是牌楼,每个团队都运用不同的策略,表达了对他的尊重。
对于场所本身的历史记忆、自然到城市的连接,功能性的缺失、白天曝晒、地面铺装等问题,每个团队拿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当时不止有一个方案采用种树的方式,用乔木使这个场所在深圳炎热的气候下更适宜活动是很好的策略,树木适当遮蔽比较突兀的构筑物,让人在行走当中体验不断变化的场景,也提升了场所的私密性。值得一提的是,一等奖的方案我感觉在这方面的处理要略高一筹,首先将尺度过大的广场分成了三个部分,入口的地方保持门楼的开阔性,营造了到达的仪式感;中间的第2部分,通过地面的浮雕,重点表达项目的在地文化,体现公民的记忆部分;最后做了一小片树林,形成了市民休憩纳凉的舒适场所。通过这种简单的分区操作,在原来较为单调的广场之中,营造了多样化的场所质感鼓励不同城市公共活动聚集,营造了场所的多样性。
二等奖的这个方案我也特别喜欢:作者用非常精炼,近乎于当代艺术装置的方式介入场地,用一个轻盈通透的环廊,研制广场的边界制造了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场景,也巧妙的回应了南方暴晒多雨的气候需求。用最为简单单一开放式空间构筑,鼓励了最多样的公共活动场景。建筑师具有非常高的设计素养。
黄丹霞
深圳自组空间创始合伙人
我作为小美赛的老朋友,一共参加了三届小美赛,从第四期的梅丰公园,到第五期“为垃圾分类做设计”和第九期“献计桥头,共塑社区景观”。
我关注设计策略如何系统解决场地问题,其次才是设计的美感,所以有时候设计不是做多,而是要设计得恰当。记得第一次参加第四期小美赛的梅丰公园改造,通过工作坊的方式组织专家和居民的共同参与,两方意见相互争论,这个有趣的经历也让我们收获良多。设计师应该成为社会观察者,把看似复杂的问题剖析,找到最核心的场地问题,并且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和认可。本次竞赛的广场具有典型的意义,尺度巨大在白天炎热的气候下留不下人,但晚上就会变得热闹非凡,不同群体共同参与到场地。设计需要应对场地的复杂性,一个空间是否好用,要看周边的居民是否愿意待下来,这是公共空间最具魅力的核心。
我们自组空间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那时候没有机会接触大项目,从“蛇口趣城”国际竞赛微更新的参与和建成,使我们关注到小美赛,它在深圳大尺度竞赛的背景下提供一个给年轻设计师发声的机会。希望小美赛持续运管越来越好,也希望主办单位把大家的方案落地,真实建造出来。
朱旭辉
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中国这40年超常规的城市化过程和发展的历程,让我们的城市太关注空间的创造,创造了大量宏大叙事的公共空间。我们这个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的可能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放到已有城市空间不断地挖潜完善方面。
垃圾箱或者变电站、高铁的出入口、厌恶性设施、桥梁的美化,都可以用我们的设计改变身边的一切,而且所用的形式不像过去是靠资本推动的,我们更多的可能用最简单、最省钱、最经济的方式,真正的赋予本土气息、乡土气息、文化气息。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有很多的事情都值得通过小美赛这样的形式改变,赋予它更多的力量。
陈家旭
深圳市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程前期部部长
小美赛联系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一直探讨选址。在老宝安、老龙岗、坪山,这些地方存在很多以前的旧建筑、老广场。这次小美赛选择公明广场,我们觉得非常有代表性。一是深圳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二是现在的形势不是一拆了之了,我们用什么办法把这个地方进行活化?我们觉得这次的作品质量很高,区里也进行了讨论了,通过这次竞赛,我们感觉是有更大的机会去推动改造的实施。
评委里只有两位广东人,当时评选时一开始可能没有看懂第一名方案中粤语的东西,所以我解释了一下。我觉得第一名落地是最有可能的,采用轻介入的手法,而且能够契合我们作为居民的想法。第二、第三名也非常的精彩,我们都是不计名投票的,但最后评选出来的都是一些很棒的工作室。
曹捷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副处长
深圳是设计之都,有大量的年轻设计师来深圳谋求发展,小美赛是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属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组织的设计活动,主要开展社区公共空间、口袋公园、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小而美”的空间改造计划,同时为这些设计师参与深圳“小而美”项目设计搭建设计平台,促进建设方和优秀设计师的实践合作。目前已经开展了十一期,22个改造试点项目。趣城社区(蛇口)微更新设计获得2021 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024年全省、全市的高质量大会刚刚召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在推动“再出发、再超越、再引领”十大行动计划之一:“精细微小品质提升计划”。通过组织开展公共空间精细设计,强化精细规划、微小设计,立足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希望能促进更多高品质公共空间和设施建设,从而持续激发空间活力,小美赛将积极持续推进这类工作。下阶段,我们将与相关建设部门协调合作,联手创造更多设计机会,希望更多年轻设计师和作品能通过小美赛脱颖而出。
本文根据现场资料整理
图片均来自于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