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0
规划大厦818
9956 人阅读
摘要:
文化是个抽象而宽泛的概念,我们不讨论文化是什么,我们单纯讨论:以自己作为一个深圳人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你赞同“深圳是文化荒漠”吗?你所看到的、理解的深圳文化是怎样的?你所感受到的深圳文化氛围是怎样的?
一、对深圳的市民文化,用几个概念来概括,我想第一个是大家都很清楚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中的兼容并包、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在相互的交融流动中发展,形成了深圳今天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市民文化。纵观一些城市,许多老城市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形成了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比如说北京,北京的市民文化大家都很清楚了,琉璃厂、潘家园、老舍茶馆和天桥、前门大柵栏,包括京剧和评书、皇城根和沙滩红楼、大宅门和大杂院混合在一起,皇亲国族和“骆驼祥子”共同组成了北京的市民文化和生活。上海又是另外一种,十里洋场、殖民地的租界特点给上海的市民文化生活留下了非常深的一些印象,上海滩的国际饭店和十六舖码头的文化,南京路商业街和淮海路租界生活,爵士乐和越剧并存。苏州,吴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吴侬软语之下的昆剧和评弹,苏绣和字画、碧螺春茶和奶油瓜子松子糖等,形成了苏州的市民文化和文化生活。成都市民文化少不了的麻将和茶馆。深圳的市民文化,在移民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涵盖下, 高、大、上的宾馆酒店、度假城、大型购物中心、商务中心、高科技园和城中村、握手楼、小作坊、大排档、老乡村并存,一流的都市音乐厅图书馆与街午、街头演唱,书吧、自助书亭一起,东西南北中的口音组成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和文化生活的交响曲。
第二,深圳的市民文化的形成,通过30多年从少到多、从沙漠到绿洲,我觉得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推手就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作用。深圳有一批自觉的文化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在移民文化基础上对创新文化进行了一种引导和支持,逐渐才有一个从渔村文化、农耕文化(所谓“文化沙漠”)走向了今天的新文化名城。
深圳的市民文化有哪些元素呢?我理一下,实际上有这么几种:
第一,移民文化。我认为移民文的兼容并包、丰富多彩,实际上成为了深圳的一道风景线。我身边的一些外地朋友、同学来深圳都与我说到一个感觉,就是深圳的移民文化对他们的冲击力蛮大的,这个移民文化又加上了现在政府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创新文化,他们说一到深圳,就有这样一种心灵、视觉和观念上的冲击力。
第二,讲堂文化。以市民文化大讲堂为代表的各类别各层次的各种讲堂文化是深圳文化的一大特色。我知道深圳有一批市民是每个周六、日穿梭在各个讲堂之间,踩着点赶着场,乐此不疲,互相之间还相约,在那儿也是市民们一个约会的场所。这个赶场的群体,还包括一批老年人,市民文化大讲堂就有一批80岁左右的。他拖着一个包来,都往前排坐,认真做笔记。你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听了回去要给我孙子讲”,真是很感动。
第三,沙龙文化。类似像今天这种,深圳市民文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沙龙活动很活跃, 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经常同时接到几个沙龙活动通知,主题都很有意思你都不知道去赶哪一个场,几个都喜欢,都有你的爱好和关注点。
第四,书吧文化。无论是在罗湖还是在市民中心,除了深圳的图书馆还有一些书吧, 设计很有特色,给读者创造的服务也很好, 很有吸引力的感觉,包括24小时的书吧,进去以后的那种氛围确实使人想坐下来看看书。甚至想在书吧约见朋友。
第五,社区文化。我觉得深圳的社区文化是深圳的一个亮点,可以说今后也会形成深圳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特色,这是以各个区来打造的,它是在居民社区和街道社区、行政区中间的,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而且具有很强的社区特色,最接地气。
第六,社团文化。我曾经参与制定了深圳市社团的条例,那期间做了很多调研,对深圳社团有所了解。退休后,经领导推荐在一个行业商会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秘书长,参与了市里各类社团的一些活动,在那期间,我知道深圳的社团也已经形成了社团文化,而且相当活跃,他们也有网、也有群,相互之间既有行业的专业业务技术信息商务方面的交流,也有社团群体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 既有联谊活动,也有学习交流活动,包括沙龙、论坛等。
第七,休闲文化。当深圳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生活条件改善,休闲文化开始在深圳逐渐的形成了气候,驴友团、广场舞、骑车爬山,茶道服饰,旅游书画等,休闲文化已经也成为深圳的新时尚。
市民的文化生活体现在哪一方面?我觉得如果归纳一下,有以下六点,大家看对不对。
第一,早茶文化生活。第二,绿色健康休闲文化生活,比如爬山、健步、骑车、马拉松,还有到海边环保捡垃圾等等。第三,讲堂读书、沙龙文化生活,这也是一种生活状态。第四,逛各类展会和逛街购物。第五,各类艺术活动(美丽星期天之类)。 第六,深圳义工也可以算一种市民文化生活吧。
刚才我讲了文化沙漠的问题,一直在讲深圳“文化沙漠”,我们讲惯了,但是我是不很赞同“文化沙漠”的提法,任何一个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偏僻山区都有那个地方的文化,最近看一些资料、电视节目,觉得那些地方文化还是很可贵的。那么为什么有文化沙漠的提法?我认为是某一些文人墨客站在一个文化的巅峰,或者他们对文化的定位,来俯视文化以后感觉到那未达标的一个个洼地,可以称为“沙漠”。实际上深圳原来也是有文化的,它是一种渔业农耕文化。深圳沙井有渔灯舞。
很高兴今天来这里跟大家做一个文化的交流。我讲的主题叫:“深圳文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文化新常态”。这里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对深圳文化做一个概念,我们要把深圳文化的概念提出来;第二是一个背景,我们深圳文化方面的背景,它是一个大的背景,是改革开放的背景;第三就是最后一个结论,我们现在讲的为什么是文化新常态。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经济新常态,我们提出一个文化新常态是什么意思?我想从这三个关键词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现在的深圳文化来讲,我们看到很多。如果我们从深圳的历史来讲,以前叫宝安县,宝安县总共30多万人,它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副省级的城市。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深圳没有文化呢?我认为首先是定位、定性错误。深圳作为一个城市来讲,因为它是一个新生的城市,你说没有文化也说得过去。第二个,你如果说深圳没有文化,可能从传统的一个文化的观念来讲。因为从传统文化观念来讲,新的东西肯定和老东西相比,肯定没有老东西那么好那么多。另外从历史的沉淀看,比如西安很多文物,地下地上很多,北京很多文人、很多教育机构和教授,深圳跟它没法比。
但是作为深圳这个地方来讲,因为它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从建市开始它就是一个在中国非常有意思的城市。首先深圳城市的产生、发展是与政策有关系的,它不是自然而然成长的。我们讲《春天故事》,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南面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成为了深圳,所以我们这个深圳是一个设计的城市,就是被伟人、我们国家的制度设计,然后变成了一个深圳市。在这个设计的城市,当时设计城市的时候,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它很明确的就是要为改革开放作为探路、作为一个试点。“改革开放”是“改革”和“开放”,改革是改什么?实际上是走市场经济道路,也就是说把我们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这是最大的改革,而当时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试点——特区。第二个是开放,1979年以前都是封闭的,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不开放。开放是什么?我理解开放是两个开放,一个开放就是对外开放,就是我们深圳代表国家怎么样与国际交流,打开国门,尤其是与我们隔壁的邻居——香港;第二个开放就是我们深圳作为一个城市有一个对内的开放,所以当时特区也是带动全国的发展。改革主要市场化改革,开放是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
在这两种情况下,实际上我们又会看到,最近党的十八大以来很明确的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这造成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包括文化资源的一个流动,市场调节推动了文化的形成。市场可以通过资本、资源配置手段把不是深圳本土的东西带进来,文化产品也好,文化交流也好也,还有文人的迁移流动也好,都是这样。第二个是开放,开放造成了人的流动,我们刚才讲的状况就是移民。正因为开放所以牵动了一大批国内大量的人来到深圳追求新的梦想,因为深圳通过开放主动积极的带动和吸引了深圳以外的人。
通过这两种作用,一个是市场的作用,一个是人的作用,这两种作用合力促进了深圳文化逐步形成,形成了我们深圳文化新的常态。第一个,从时间上我们有30年的积累了;第二个,就是以前没有的,深圳经过30年的积累已经有了,以前我们的文化存量是很少的,我们的新常态是靠文化增量的;第三个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文化新常态。
这个文化新常态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很突出的特点,以内地文化也好,其它文化也好,一个就是它的包容性,这个就是文化新常态,包容性的一个新常态。这个包容性新常态是移民文化特有的、最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来自全国各地的、湖北、四川、江西在这里生存发展都形成了一个共同体。有的人说深圳是一个没有陌生感的城市,实际上也是说明我们的城市非常包容的心态。刚才讲,上海人的主体地位很严重的,广州也是。但到深圳以后,你到哪一个单位去,我们感觉是非常温暖的,就是你到哪个单位都是有共同语言,即普通话。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东西,本土化的文化退让,形成了以移民文化共融性的新的特点。大家一起交流、办事也好、朋友吃饭也好,去玩也好,都是一种共同语言。这个城市没有陌生感,就没有你原来主体的,就没有我原来是深圳本地人我就讲广东话、你就讲普通话的情况。
还有一个是创新活力非常强的城市,这也是一种新常态。我觉得这是最为有意义的东西。因为移民来到这里了以后,他离开了原先的熟人社会。我们内地的一个小县城,你失败了马上全县人都知道了。但是在深圳不知道,今天失败了、搞公司倒闭了,我没饭吃,我还可以打工,两三年以后我又是一个企业家,这里没有人歧视、没有人讽刺你。在茫茫人海中我失败了,但是第二年我再成功。最近李克强总理来了以后,现在很多企业家、很多园区都开始打造创客基地、创客园区,这也是为深圳提供了很有活力的东西,包括现在华强集团准备搞一个创客园区,它就是看中这样的活力。
第三个,民间的新常态。我觉得还有一个特点是民间,有民间活力。就是你离开熟人以后,你开始投奔深圳的亲戚、最早的朋友,但是过几年你发展以后你逐步离开了亲戚,发展成我自己的小圈子,所以深圳民间的力量是非常活跃的,包括微信、公共平台也好,很多民间组织非常活跃。在文化方面来讲,很多民间的活跃组织,包括后院读书会、深圳读书会,很多很多。很多人生活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以后,他追求什么?他可能追求一种精神、追求享受。后院读书会有很多人,他们聚在一起,自发的组织,然后每周有一个很好的聚会,策划一个主题,大家一起共同读一本书、共同评一书,这是很有意思事,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力量。
第四个,大众的新常态。深圳的文化不是像别的文化一样有很高的、特别高雅的、精品的东西,这个肯定没有,为什么?这个东西可能要经过几十年打造。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文化的东西实际上第一个是你的个人感受,第二个是个人的创造,第三个是政府去做什么东西。你可以说涵养高雅的文化,但是老百姓感受不到的文化,我觉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传播不出去。文化的力量是什么?在传播。你传播不出去就没有价值,就像我们市场的商品一样,你卖出去就有价值,你文化的价值要传播出去让老百姓能享受到,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政府能做的东西就是让这种文化能够让老百姓享受到,所以深圳文化的大众性这方面是非常活跃的。刚才讲为什么很多人在周末、天天去听讲座呢?其中一个很好的是因为空间,周末现在很活跃了,在周末听粤剧的专门有一个聚会,还有一个聚会星期天,就是星期天下午有一个专门讲话剧的小剧场;还有一个美丽星期天,讲高雅音乐的;还有一个戏剧星期六,引进全国各地的戏剧。这个地方在周末的时候你可以在深圳很多公共空间找到自己的归属,这是深圳很有特殊的文化。我今天想听粤剧就去听一听,你可以免费的去听;我想听昆剧、听京剧也有地方,我要去看话剧也有地方,这是深圳文化大众的传播,他是真正享受到的一个东西,所以我觉得大众新常态是很重要的东西,这是刚才讲的文化新常态,借用现在的新名词嘛。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深圳是大众性,没有高端性。为什么联合国在中国首先把“设计之都”的称号首先授予深圳?这说明深圳在顶尖文化上也有站在高端的,“设计之都”是在2008年获得的,在中国是第一个“设计之都”,北京和上海是2011年获得的,这在中国来说,深圳已经站在领先的地位。前年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授予,我觉得也是对深圳很好的一个肯定。在文化产业方面,我们的效益和我们的品牌在全国也有领先,包括华侨城的主题公园在全国很有名,最近还有华强动漫,还有雅昌艺术;另外,深圳还有我们自己的QQ,还有自己的微信,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东西,所以这是我们文化的特点。
在深圳文化新常态的情况下,我今天还提出一个观点,深圳在经济上可能在房价上很多人说深圳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能不能也可以说深圳在文化上也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一线文化城市?我觉得从产业的效益上、从市场资源配置上、从很多的品牌建设上,我觉得都是有我们自己的特色的。2014年有一个全国城市创意指数评比,这个也是北上广深,我们也是排到第四位。全国城市竞争力相比,2013年第一位是香港,第二位是深圳。我觉得从文化方面比较一下也可以说深圳是一线城市,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不能说深圳因为没有大师、因为没有大作、因为没有大篇或是因为没有大牌、因为没有大企就说深圳没有文化,我觉得这个观念应该重新来看待。
最后我有几句话总结:第一,有历史的可能有文化,但没有历史的、历史不长的不一定就没有文化;第二,有大师的有文化,但没有大师,可以有大众文化;第三,有沉淀存量的文化,但更要有增量的文化;第四,要有积累和资源的文化,更要有活力的文化;第五,深圳文化一直走在努力积累、沉淀、探索的路上,靠的不是大师、不是沉淀、不是资源,而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和人的活力或创新。
伪问题?“有文化”的个体与“没文化”的城市
关于深圳是否是“文化沙漠”的问题,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个伪话题,这个话题本不存在。当然,也许只有伪话题才能够“热议”,才能够讨论起来,一直可以讨论下去,每过几年就要折腾一回,因为它是注定讨论不出结果的,因为它的提问本身有问题。
深圳是由全国的移民构成的,当然深圳也有一个原住民的文化,但是我们今天说“深圳”的时候,指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也就是这30年建起来的这个“深圳”,而原住民文化,比如原来宝安县的文化、广东本地文化,是作为一种文化成分加入到现在这个“大深圳”的概念中,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原来作为一个小镇的“深圳”的文化是今天深圳文化的源头,我觉得这个不符合实际。实际情况是,原住民文化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要素,融入到今天“深圳”的文化中,而今天深圳文化的主体,更多的是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口在这里建构了30年的文化。
为什么我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是一个伪命题呢?因为每一个来深圳的人,不管是原住民,还是后来来的人口,本身每个个体都是“有文化”的,因为他们是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是有非常强烈文化背景的。从个体角度说,人是不可能没有文化的,没有文化,就等于你根本就没有经过社会化,你不可能生存的。实际上,每个个体都注定是有文化的,尤其是来深圳的人口,每个人都是非常“有文化”的。如果说“深圳没有文化”,是指这些个体或者群体各自的文化,还没有充分的融合成为一个我们能感知到的一个完整的城市文化,这就是因为时间短。像上海,我们今天感觉很强烈的“上海文化”,实际上是100多年形成的,广州更久,上千年,它们是个完成时的文化,而深圳还是一个进行时。作为一个完成了的以深圳命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深圳文化”似乎还没有形成,它是正在形成中的。实际上,这种意义的“没文化”也不是什么坏事。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原来对“文化”的衡量标准是旧的标准,目前还不足以来衡量“深圳文化”这些新的现象,所以现在深圳的很多东西仅仅被称为“现象”,而不叫“文化”,实际上它已经是文化了,但是由于人们的观念、标准还停留在过去。
外部的人往往很不了解深圳,我觉得深圳这个城市是相对比较难了解的。虽然它很开放,但正因为它开放,使得我们很难真正总体把握它。
我认为一个城市文化形成是这样的:从一些生鲜状态的原料,到“拼盘”,就是不同的东西摆放在一起,然后到杂烩、乱炖,就是混在一起,最后到煲汤、熬药的阶段,就是把各种材质的精华彻底熬出来……最后这个阶段,原材料还在,但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原生态的新的东西,这个就是后来完成的“文化”。
深圳的三个层次:个体、集合体与共同体
说深圳,有三个层次很重要:一个是个体层次,我觉得人人都是绝对有文化的,不管是乡土文化,还是从他个人受的教育,他的专业,他的人格、性格等体现的,都是很文化的。同时,来深圳的人往往还共有一种进取的、开放的、敢于冒险的、敢于拼搏创业的精神。另一个层次是集合体,就是说我们有各种“群体”,比如同乡群,比如IT行业、金融行业等等,他有一些集体共有的行为特征,实际这也是一种文化。问题的关键是,最后这些是否形成了一个整个深圳人口共同体所共有的文化,而且能让人感知到?我觉得这中共有文化现在确实还没有形成。有时候一个文化能不能被感知是很重要的。要感知就要有一些标志的东西,像上海、广东文化很容易被感知,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语言和餐饮;像西安,就是靠一些具体的建筑形式。目前深圳缺少的,就是这些明显的标识,比如它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通用普通话,好像没有一个独立的方言,也没有太多独特的物质形态,所以深圳文化不容易被感知到,但不被感知并不表示没有,实际上已经生成了。
个体的“去文化”过程
深圳给人“没文化”的印象,也是因为来深圳的人口,为了适应这里现代化、都市化、市场化的生活,需要某种自我“去文化”的过程,就是要先把他或她原来所谓传统的、乡俗的那种文化故意的压抑、改变一些,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快的适应现代都市化的生活。很多学术研究表明,有些都市性(Urbanism)的东西确实可能跟传统习惯有一些冲突,人们需要暂时放弃它们。比如在传统的社会、乡土社会,人们是倾向于情感性的,而到了都市中就往往要强调情感的中立性;又比如传统社会注重先赋性(Ascribed),也就是一个人天生是什么,传统社会中在说你是谁的时候,往往要说你爸是谁、你爷爷是谁,而在都市生活中,强调的是你个人奋斗达到的什么水平,也就是自致辞性(Achieved)……人们为了迎合这些新的规则,就要有一个遏制自己原有某些文化背景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只要一过去,他只要一站住脚,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就又会恢复过来。
三种状态,到底什么是理想?
所以我觉得深圳文化还是一个融合的问题,关键是不同个性、背景的人如何在这里融合。我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深圳的文化融合——移民文化如何融合成一个共享的文化。
国际上,古典城市社会学早就提出过不同文化融合的过程,有一种学说认为要包括“相遇”(Contact)、“竞争”(Competition)、“适应”(Accommodation)、“同化”(Assimilation)这四个阶段。
美国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希望来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人口之间的融合,有不同模式:
一种是同化,“盎格鲁-萨克森化”(Anglo-conformity): “A + B + C + …… = A”
第二种是“熔炉”(“Melting-pot”),主张族群间彻底融合; “A + B + C + …… = E”
第三种是“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承认并容忍“亚文化群体”的存在。“A + B + C + …… = Ea + Eb + Ec + ……”
最早是希望同化,比如美国原来是A、B、C各种不同的文化,最后都变成A,但是后来发现这种模式很难;第二种想法是彻底融合,就是A、B、C都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跟A、B、C 都不同的另外一个 E,这就是熔炉理论,我用的“一锅烩”这个词,就是中国版的 Melting-pot(熔炉理论),现在大家都不知道深圳将来会不会是这种可能;最后一种想法,是A、B、C等几种不同的文化,都变成了一种不同的东西,但是他们还分别带有A、B和C原来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多元文化模式。
一元主义的悲剧与多元主义的困境
在现实中,从欧洲、美国的历史来看,同化、融合属于一元主义,就是大家最后变成同一种文化,都熔化或者彻底融合了,看不出来原来独特的背景。在古今中外历史中,一元主义往往最后变成强迫少数人口或者后来者改变自己的文化,变成强制同化,这个过程往往引起了很多悲剧,造成文明毁灭和血腥斗争。但另一方面,完全的多元主义也面临困境,比如当下欧洲大量的穆斯林人口,无法融入欧洲的世俗化社会,最后变成极端分子,也闹出了很多问题。
就深圳长远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来说,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往多元方向走。所以,问题不是简单的讨论我们到底有没有文化,而是应该更多讨论深圳可能面临的文化融合或冲突问题——当前国际上、欧美所有面临的问题,在我们这儿都可能发生,我们要研究怎么办——到底我们是强调大家共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还是强调各自多元?多元如果造成矛盾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深圳新前沿:文化,但不只是产业
我对深圳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比较认可,另一方面也觉得大的方向上还有很多优化空间。我在这里列出一些难以被采纳的文化建议,是十几年来我曾经提到过的一些做法。比如,我觉得深圳的文化发展战略过于追求高大上和高富帅,有些忽视草根。最早在讨论深圳文化走向的时候,提出“钢琴之都”、“设计之都”等等,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个人就觉得应该更多的注重民众的自发性和草根性。我当时半开玩笑地说,深圳要想成为全国的文化亮点,其实不用太复杂,只要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广场就行了,就让全国各类未成名的或者失败的乐队到这儿来自由表演,就这一个动作就够了!民间蕴藏着真正的文化潜力和活力,只要给它们这种机会,也就是一个自由的环境就可以,如果这样的话,深圳在全国文化上就一步到位领先了——这不是说设施多么牛、政策多么好之类,而是给各种潜质的人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机会。
我觉得深圳在文化建设上还是有点太好面子,比如当初深圳最感人的题材——像打工者文化——后来不提了,开始极力玩钢琴之类的……深圳建立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历史,比如偷渡、下海、创业、打工等等,有很多惊心动魄的东西,应该成为深圳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深圳的打工者文化,应该成为全世界在这方面最高的探索。创业者的故事不用说了,还有失败者的故事,失败者总比成功者多,那么失败者的文化也是很重要的。还有些东西,像山寨,当然山寨争议很大,我个人觉得山寨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是国际资本体系之外的草根力量,对抗国际资本主导的各种品牌文化的一种斗争,有它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之,我觉得深圳在建构文化中还是要注意个人真诚的感受,而不是把它抽象化成一些符号和口号。要从个体角度去交流真实感受,是文化的源泉。比如,我经常用三首歌来将深圳,从《夜色阑珊》到《春天的故事》到《城市的距离》,我用这三首歌来比较,很能体现人们在深圳三个不同时代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感觉,只要把这种真实的东西拿出来,深圳的文化也建立起来了。
在今天,如果还有人提出“深圳是不是文化沙漠”的问题,相信大多数深圳人都会跟他急,不急也一定会露出满脸的卑视与不屑。会在心里说,“你们那才沙漠呢,你们全家都是沙漠”。
时至今日,深圳进入第三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我把它称之为后深圳时代。后深圳时代的明显特征就是重视文化,以文化为城市发展的导向。
从文化立市政策的确立,提出“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城之城、设计之都)的文化发展策略,到深圳成为国内文化公共服务领先的城市,深圳一直在探索适合这个城市发展的文化模式,深圳文化变脸的速度也出奇的快。如果说创造一个深圳时代,是深圳人的梦想,那么这个深圳时代一定是以文化自觉为前提而建立起来的“文化深圳时代”。
2000深圳文化建设元年
这一年有了深圳读书月。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在今天,所有关注深圳文化发展的人都有目共睹了。从这一活动派生出很多子活动,及之后的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使深圳的城市文化氛围逐年的丰盈起来。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也让深圳赢得“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美誉。
深圳文化的两种形态
1、官办文化 政府主导及资金支技的活动20多项——读书月、创意十二月、文博会;市民文化大讲堂、外来青工文化节、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城市建筑双年展……
2、民间文化(百公里、中国杯) 民间文化都在向官办文化靠拢,试图获得官方的支持(例如后院读书会)。深圳需要更多的民间文化机构,来做文化的事业,文化只有真正从民间形成生态,这个城市的文化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深圳文化的焦虑症与强迫症
深圳的城市文化定位—— 图书馆之城、钢城之城、设计之都、文学之城、创意城市、时尚之都;国际化城市、全球先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 深圳的城市定位不下十种,这么多的定位说明两个问题,城市文化的定位不够准确,需要不断调整与改写,同时也说明深圳是一直在探索自身的城市文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表明深圳文化患上了较为严重的焦虑症与强迫症。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毛病理解为后深圳时代的文化急躁症。其实文化不需要过多的定义、文化也急不来,不能好大喜功,更不能脱离城市本身的个性与特征。
在深圳的城市定位上找身份认同
1、从市民的角度看城市文化,深圳需要为占这个城市人口比的绝大数移民们找到更多的身份认同,放大移民文化,张显城市个性。
2、深圳应该培养大市民情怀,从文化自觉上树立市民的公民意识,而不能让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监管工具。
3、城市的公共空间决定城市内在气质,作为设计之都,深圳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还需要下大功夫。尤其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怎么突显出城市的文化特质,需要探究与思考
4、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越来越完备(比如美术馆等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这一点值得继续深入下去。
文化产业化背后可能的陷阱
1、不是所有的文化都适合产业化,文化的产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同样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问题。对利润的追逐往往会曲解文化建设的本意。 当我们在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化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把文化变现,还是把文化变成一种风骨,城市的精神内核与市民情操呢?
2、创客的文化含量需要强化,如何为技术建立文化图谱,这是深圳文化未来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