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深圳建筑设计质量?

2017-04-28

规划大厦818

9774 人阅读

摘要:

中国建筑师收费少,时间快,出的东西多,建筑面积又大,很多系数这么算下来,效率是国外建筑师的1250倍。

活动回顾

今年是深圳城市设计质量年,中心提出了五大创新理念推动建立公共项目设计质量管控机制,并先后举办了一系列讨论城市设计质量的活动本次酷茶会,邀请了设计处、建筑工务署等部门代表和建筑师代表共同讨论【如何提升深圳建筑设计质量】,并在文末就坏建筑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投票,投票结果主要集中在“设计费用过低过劳死”、“甲方只追求炫丽效果图”和“评审专家专业水平低”三个方面上,究竟建筑质量如何提升?围观建筑师怎么看?

活动现场,桌子虽然不是圆的,但我们是圆桌讨论

■■■

工务署:关于政府工程设计质量的思考

冼宁,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管理中心副总建筑师

深圳市一年7100多万平方米的设计量,工务署占百分之十多些,约800万平方米,其中很多是很重大的项目,是影响整个城市的形象、建筑品质、城市质量的建筑观感、市民感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工务署成立14年,中间做了非常多的建筑,也积极响应质量年的要求,所以我们也很愿意来讨论这个题目,做了很多的思考,也希望各位能够给我们投资的公共建筑在主题深化、质量上出谋策划。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题目思考:一个是政府工程是不是有精品建筑?第二个是从工务署的角度来考虑了,我们设计管理的困境,因为我的工作是负责设计管理。第三个是政府工程应该怎么样进行需求管理?第四个怎么样提升工程设计质量?

一、政府工程有没有精品建筑?

我们认为比较不错的项目,也得到各方基本认可的项目种类和数量有不少,包括大运中心、深圳大学城、宝荷医院、国家超算中心、福田口岸联检楼、机场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保障房、福龙路等,但是我们认为离精品工程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认为精品工程应该满足这几点:安全耐用、经济舒适、美观大方、低碳生态、适度超前,这也是我们政府工程的价值观,必须努力满足这些要求,以实现工务署打造持续领先的国内政府工程管理机构,建设具有国际品位、国际标准和市民认可的建筑,打造政府精品工程的目标。

二、设计管理的困境

工务署是代表政府来做甲方,如何做好这个甲方,我们一直在思考。工务署负责前期管理的有署策划处和下属3个中心的前期部门,总共约50人,其中有80%左右是非正式员工,结构不稳定。他们负责127个各种类型的项目,其中口岸、医疗项目难度非常大,专业性非常强,总投资金额是872亿元,总建筑面积是871万平方米,人均管理面积目前是14万平米,投资也是14亿,对比万科或者其他机构都是非常严峻的情况。作为甲方最重要的资源:管理人员,工务署非常紧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

我觉得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我们城市的认识、对我们建筑的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三四年前深大西丽校区一期申报概算,最大的目标,也是一个硬指标就是一要控制投资,第二是控制规模。这两个指标出来以后实际上对我们是很大制约的,一平米四千块钱的大学校园,选材、用料、设计费各方面都受到很大制约。但是这两年,我们对城市要求提高,市政府从发改委开始要求提升了很多,合理的造价一般都能得到批准,包括我们的规模,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充分挖掘空间,把各方面建筑做好,对这个面积也不是那么严格控制了,只要这个方案有充分的理由还是可以有更高的投资和更多的面积,这给我们提升品质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工务署项目真正的使用者是公众,所以我们的管理者实际上是众多的,所以需求管理也是难度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教育局、医管中心、公安局、检察院、城管局等会提出各种使用需求,使用单位对如何表达设计需求了解不深及我们对使用需求的研究不透、不深,专业化程度不够,不断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们的建筑是一直在变的,可能我们投标是这样,到了最后又是另外的样子,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工务署的设计管理过程是很漫长的,包括初步设计、各个专业的配套,还有施工图等,有很多细化的工作要做,但是各种制约,重点是有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包括建筑师、机构工程师、各专业的专家顾问等,作为甲方的管理者,专业水平要高于被管理者,这方面我们没有做到。这主要受制于费用的问题,设计费是相对比较低的,也没有足够费用去聘请高水平的专家人才。

三、政府工程应该怎样做需求管理?

在需求管理方面,我们和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做了很多很有益的合作,比如消防站项目工作坊,为了使设计师深入了解消防官兵的需求,让设计师在消防站住了两天一夜,和消防官兵共同生活和充分沟通了解需求。设计任务书是通过前面的工作坊共同研究出来的,通过任务书要求进行招标,甄选方案。我们选出来三个方案,三个方案再同步推进,一直到施工图。现在各消防站已经在各区施工了,我们把这些成果总结出来变成一个标准化的设计指引。另外是幼儿园项目,规模小、数量多,也是和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合作,对幼儿园的共性、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采访家长、幼儿、老师进行调研,做了非常深入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个图集,指导进行标准化的设计。另外,光明、观澜森林公园项目也进行了公众参与的工作,我们通过网上调查、现场问卷、现场采访的方式请设计师、周边居民、人大委员、驴友等一起对公园建设提意见,我们收集整合了非常多的意见,形成需求报告,来指导优化公园设计。只要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我们很愿意把这工作做深做透,把工作的需求研究好。

四、怎样提升政府工程的设计质量?

工务署近期将以中医院光明院区、深中泥岗校区、龙华两馆、中山大学(深圳)等项目作为重点,努力把这些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

具体措施一是提高设计招标的精度。我们会对长期合作的团队予于考察评价,将优秀的团队放入我们的优秀团队库,并根据他们的擅长进行分类,作为我们定标的一个参考或者直接邀请;对于重要的项目会开展国际招标,以增加方案的多元化和整体水平;我们正在探索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适当提高建筑方案设计及施工配合的取费标准,希望建筑师多一些参与到项目团队里面去,所以我们会把施工配合的标准也会提高。有一些小项目不愿意做,我们希望上升设计费50%。另外,大家一直批评的我们很多政府工程项目没有落标补偿,现在我们会提高落标补偿,对于一些重要的项目会给予20万到50万的奖金。

措施二是创新设计组织管理。我们推行专业设计,准备从室内装饰装修开始,提高专业精细化,一些工艺比如医疗工艺,医院线路其实非常复杂,我们会有医疗工艺。博物馆会有展陈工艺、体育工艺,全部单独拿出来进行设计,不是大包的形式,跟总包设计院进行合作;我们认为工作坊是非常好的方式,会继续使用;另外在探索建筑师负责制,希望建筑师参与,有更多的责任和主导权,让他们在各个阶段都有主导权来提升我们的品质。

措施三是完善设计管控体系。首先是制定管控标准,明确管控节点,工务署会制定相关标准指导我们实施。我们现在邀请深圳、国内优秀的专家已经达到170位,协助我们对项目进行评审。特别说明下,评定分离在定标的过程其实我们也有非常严谨的程序,我们是真心实意想找一个好的方案、好的设计师团队,所以我们会听取综合专家、业主、项目主任等的意见后,才定下最后中标单位。管理过程中我们会开展管控检查及设计质量排查,包括署内部门的排查和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我们设计质量进行评价。

措施四是保障措施。对内是建立署内业务培训体系,我们会不定期进行各专业培训和参观学习;对外是建立设计管理和技术支持机制,我们准备对建筑、装修、景观等各个专业高薪聘请专家,可能有50万年薪,对我们政府来说已经很高了,而且我们项目也很有意思,涉及各种类型,接触方方面面的机构和人员,并和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成果、成绩确实影响着城市的形象、质量,所以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真诚希望各位有兴趣可以考虑一下我们这个邀请。另外,我们会有总建筑师的职位是百万年薪,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和我们聊聊,希望有最优秀的设计师来管理我们的工程设计,和我们一起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打造精品。

酷茶会的下半场,继规土委设计处、工务署发言后,本次酷茶会主持人黄伟文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个项目的设计质量跟它的全流程都有关系,探讨设计质量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全流程的概念。有很多政府项目提出的时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需求?可行性研究、选址,提设计要点,然后做设计竞赛、选方案、实施方案和把房子盖起来以后的运营管理,所有过程都跟设计质量有关。对于目前中国建筑师的处境,他提到库哈斯在二十多年前算过的一笔账:因为中国建筑师项目收入低、时间快,出的东西多,建筑面积又大,很多系数这么算下来,效率是国外建筑师的1250倍。这就是中国建筑师,有一种建筑师品种叫中国建筑师。

之后来自万科的薛涛、局内设计的张之杨、都市实践的刘晓都、汤桦建筑事务所的汤桦、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黄晓东、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的李良胜、华阳国际的朱鸿晶和规土委设计处的王丽华先后就设计管理和中国建筑行业当前遇到的困境以及如何打造精品建筑提出了建议。以下是部分发言摘录。

薛涛:万科经验

来自深圳万科的薛涛根据他在万科的经验,谈到在设计管理中遇到的困难:

客户需求传递困难

我们跟设计师似乎对市场和客户的理解是有很大偏差的,但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把所有这些知识都传递给设计师,设计师往往在一个规则内或者在一个城市空间内想象这样的需求。

任务书难以精准

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选择了设计师,但是任务书不精准,没有办法通向一个需求,包括城市问题、规划问题、建筑的问题,肯定是要大家坐在一起才能拿出最好的答案,最后其实是碰撞产生的结果。我举一个小例子,可以肯定说万科这么几年基本上不会选择境外的团队来合作,一方面,我们发现境外团队的旗子很大,派头也比较大,语言、文化的不通直接造成在设计管理过程中有非常多问题。

我非常赞同建筑师负责制,只是现在有多少建筑师能负得起

这个行业缺的是真正能把这个图纸落地的技术人员,其他都很过剩,而大项目的经理稀缺非常严重。我非常赞同建筑师负责制,只是现在有多少建筑师能负得起。作为业主,我们也希望支撑我们中国的行业这些优秀建筑师在这个行业力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包括收入,包括各种各样的发展,确实也有很多不太负责任的设计师应该离开,因为现在行业里确实充斥着很多这样的设计师。

张之杨:建筑设计质量的瓶颈

来自局内设计的张之杨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到了一些建筑设计质量的瓶颈:

建筑速度一味求快,质量无法保证

现在深圳正处在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化过程,我们过去的速度一直在求快,发展商的速度、建筑师的速度。现在我们意识到跟国际看齐质量的时候,但是(求快)这个根本没有改变。

我就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在纽约的一个朋友去年接了一个项目,一个一万平米的私人的公寓楼项目。他收的设计费够我在深圳做六个项目,而且我每个项目还比他大三倍,可能我得做五个投标加两个委托或者三个委托,我才能够收到跟他一样的设计费。他的周期,甲方给的方案设计时间是八个月。然后施工图,他的施工图是建筑师做的,但是他大概有除了结构、机电之外的,灯光、交通等很多东西。

我想说这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什么呢?第一,我觉得建筑师负责制这件事情,我们不能理解为建筑师什么都负责,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和知识可以去控制那么多的项目。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我们好多项目、私人项目,我们跟业主说做一个样墙都没有时间,他不是没有费用,是没有时间。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质量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设计费比国际水平低太多,导致需要同时兼顾很多项目,难以出精品

刚才我说设计费的事,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公开竞赛是很多的,但是竞赛面临的是只拖不欠,不知道什么时候给钱。每个项目的费用,包括政府的项目都是很紧的,而且付费是非常慢。我们建筑师的公司是不能拖欠员工工资的。我想要把自己的团队和设计师团队稳定住,你要招好的设计师。我们现在招了两三个国外大学的甚至是外籍设计师,他们的工资是国内1.5倍到1.8倍。这个情况就导致我们设计的,就是我们要接很多项目才能维持。这种就变成我那个在美国的朋友真的可以做精品,因为他一年就做一个项目,而且他每天认认真真跑很多次工地。但是我们同样的规模同时要做很多项目,在做的时候真的是真心实意、雄心万丈,做很多种方案,到实施、到后期服务的时候不是不想服务,真的是掰不开。

刘晓都:设计师的责任

都市实践的刘晓都则重点谈到了设计师的责任问题,并对目前监理的作用提出了质疑,希望能够设立新的机制:

提高建筑质量,可能我能想到的一个最关键的词还是叫各尽其责,想办法让每一个介入方能够把自己的那一块事做好。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怎么能够提升我们自己建筑师的尊严?我做一个好房子,这是保住了我的脸面、我的尊严,但是我发现有很多人已经开始不管这套了,挣到钱我走人。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我是觉得这个形成了普遍的心态,那你再谈质量没有办法。我愿意给年轻建筑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做建筑师的尊严和快乐。这个事情很重要,就是他不想乱跳槽了。我现在也不愿意接大项目,为什么?因为大项目仍然要三四年的时间,我几乎不能保证我一开始设计的人从头能做到尾,我不断换人,这个质量一定是不能保证的,其实这是很大的问题。

包括监理是非常没用的,监理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就是他收的钱跟他做的事,那跟我们的建筑师是完全不能匹配。我认为如果有个机制,咱们把监理的费用砍三分之二,拿三分之一给那个,要求建筑师派出人员盯着,这个质量立刻就提升了。只有这样去做,其实才有这种机会、才有这种机制能够把我们这一环的质量控制住。

汤桦:用新的方式组织招投标

来自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汤桦除了对建筑监理机制也提出了质疑外,根据自己最近在郑州参与的政府项目,也对深圳政府是否能以新的方式组织招投标提出了设想,同时也指出目前的评审专家系统需要严格把关:

我们最近两年在郑州参加了一个政府的大项目,叫龙湖项目,可能大家知道最开始是黑川纪章在那儿做了两个圆湖,后来是矶崎新在做,第一个圆被黑川做好了,第二个是环由矶崎新做。不像深圳的做法,那个老爷子亲自把关,他就在中国选了二十家建筑公司,一起来做。我就在想,这种项目为什么深圳干不了?按理说,我们深圳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一个城市,郑州那个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但是他可以交给一个建筑师统筹,而且统筹得非常好。因为他是建筑界的一个泰斗,大家都很尊重他,每一个建筑环节都亲自来审,评的时候都是他来评的,就说这个怎么改。费用政府出,设计费没有高多少。时间相当紧,老爷子亲自盯,是一个集群设计。我就想我们政府是不是有办法以新的方式来组织我们招投标这些东西?

咱们的专家系统一定要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评审专家,我觉得要清一下门户了。有些专家也不是不负责任,非常负责任,但水平在那儿。我在想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和它的鉴赏力水平完全是两回事,技术可能非常好,但是他的鉴赏力、判断力,这个不一定都有,而且大部分都没有,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如果是碰到一帮没有鉴赏力的,在技术上很牛的专家来评的话也是评不出好的方案。我们特别不愿意政府的投标,参加也是白投标,一百个只能中一个,这就是练兵了。

李良胜:施工阶段的意见

来自深圳勘察行业设计协会的李良胜从勘察、设计、施工三个方面来谈论建筑质量。以下节选了他对施工图设计质量及施工阶段质量的意见:

建筑工程质量是两个重要的质量,一个是建筑质量(方案设计质量、初步设计质量、施工图设计质量),一个是施工阶段的质量。

设计图纸要满足哪些条件呢?一个建筑一般来讲是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和电气等多专业、多工种协同配合设计的。建筑只是负责建筑专业图纸的部分,但是五个专业要统筹协作,第一要满足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二要满足现在的设计规范及标准图集,第三是满足甲方的设计任务书或者合同,第四要满足项目现场客观的建设条件,第五点就是甲方或有关领导随时的、非书面的指示,第六点就是我们设计师自身专业化的能力、技能。这六个环节,任何一个地方有问题都会影响所谓的建筑质量。从理论上讲,评论一座建筑的设计质量优劣和水平高低时,都应该是在知晓(甚至掌握)上述要素的前提下,方可能得到正确的评价结论;否则就会有失偏颇、甚至错误。而在现实中,公众舆论则容易仅仅聚焦于最后一个要素——设计师自身专业技能。

而施工阶段的质量怎么提升?首先,将来我们的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必须要打通。第二点,我们要修改法规,法规不得指定使用什么产品,不能指定厂家。第三点,要求把施工图的审查合格盖章的图纸拿到施工现场。施工单位用的图根本没有施工盖图的章,那东西修改了好多但是根本没有经过盖章的,好多东西在那里面发生的,你不排除甲方蓄意修改完就干了。

朱鸿晶:行业人才流失严重

来自华阳国际工程设计的朱鸿晶谈到了行业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公司去年到今年其实人才流失非常大,五年左右的人员流失量也是非常高,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很多的出口,有一部分去了开发商,还有一些去了其他机构。我们公司的一些项目设计是非常艰苦、非常难的,像华阳发展比较快,它的工作强度其实比外面的设计公司高1.5倍以上。去年有一个项目连续加班两个星期,第二点早晨还到公司,这波人现在全都走了。这波人是做综合体非常好的人,他们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我们努力培养的一波人。

其实我们公司也在考虑人才的培养,包括一定水平的人才如何提升,比如级别比较低的员工可以通过什么获得一个晋升的机会,用比赛或者竞赛的机会达到他们跳级或者跃级的水准。政府这边也可以组织一些比较好的竞赛,让年轻优秀的建筑师除了这么苦地做设计之外也可以达到他的理想状况。

王丽华:需要形成良性循环

规土委设计处的王丽华最后总结道,其实我们需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大家讨论的问题非常的分散,但是从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这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一个好的方案开始,现在这个机制就没有理得很顺。要把这些政策全部落地,又要涉及到很多阶段,很多部门。我们原来我们想如果要细下来讨论,第一条,什么是精品建筑,什么是我们追求的精品建筑,到底精品建筑有没有相对来说统一的价值观?在大众眼里、在设计师眼里、在甲方眼里、在领导眼里可能不一样。

我们更需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今年按照从上到下的要求,我们觉得首先会对建筑的城市设计要求加大管控。也就是说建筑,不能只是自己是一个建筑,甲方和建筑师在那儿揪着自己的建筑,这个建筑在城市中所承担的责任是我们规划希望管控的。


声明:以上陈述文字和内容均为现场录音整理,未经发言嘉宾校对。主办方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