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4
10191人阅读
作者:孙振华
我们都叫他老夏。
猛一看,一个胡子拉碴,又高又黑的北方汉子;听声音,原来是吴音软语;细看他那双手,把什么都暴露了:修长、敏感、优雅,特别女性化,一看就擅长手工劳动。
这就是老夏,南人北相的老夏。
搞艺术的人都有点虚头巴脑,情调兮兮的,老夏不这样,他给人的感觉总是站在坚实的大地上,而且是泥质的大地。他总是强调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在泥巴里滚,干过农活,饿过肚子,过年渴望穿件新衣裳;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学陶艺,还是玩泥巴;因此,老夏骨子里渗透着一种源于泥土的草根意识和民间情怀。这些形成了他性格的基本面:平和、低调、实在、认真,从不咋咋呼呼,也不故弄玄虚,崇尚质朴而实惠的生活。他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家和万事兴”。
除了生得一双好手,老夏还生得一口好牙,雪白、齐整、坚固,这一切都是老天爷为了让他吃而设计的。老夏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地对待每一顿饭,绝不敷衍了事;他会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欣欣然迎接每日晚餐的两盅小酒,然后悠然自得,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深深地感动。
在雕塑上,老夏保持了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德行和操守,按规矩办事,任良心吃饭,该赚的钱赚,但一定要有分寸和节制,一定要对委托人有个好的交代。
在深圳雕塑院的前几年,老夏处在观望期,显然这里有一种与他的常规生活不一样的东西。那几年,老夏的长处主要表现在雕塑工程的管理和质量监督上,他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让那些施工单位叫苦不迭。在《深圳人一天》的项目中,他是工程总监,没有他,也就没有就今天的眼光看,仍让人额首称敬的石质电话亭、浮雕墙的质量效果。而在创作上如何将自己质朴的,传统的价值观融入到当代社会,如何让个人的经验与公共经验相关联?如何让雕塑作品有效的介入当代生活,展现出它的活力和创造性,生动地描述和表达当代人的生存感受?这些是老夏的问题。
几番思索,老夏选择了传统杆秤和现成品放大的方式,而借用传统,是后现代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什么是杆秤?曾几何时,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是中国民间经济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商业道德;而在童年的记忆中,乡村的集市上,农民交易时让小小秤杆高高翘起的夸张动作,一定给老夏留下了深刻、温馨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注入了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内容。“天地之间有杆秤”,世道民风,人情冷暖,公道自在人心;尤其在深圳老东门这个商贾重地,诚信、公平,自有杆秤作证。老夏围绕杆秤做文章,创作了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杆秤,参加了许多当代艺术的重要展览。这是老夏在后现代艺术方式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姿态,在他的杆秤中,连接了民间社会和当代公共空间;连接了手工时代以及机器工业时代和电子时代,他努力为中国本土当代雕塑,在增加民间的、传统的元素。
《杆秤》2004年获文化部、建设部城市雕塑成就奖,这让老夏信心倍增。同时老夏也琢磨着,让现成品放大复制成为自己进入公共空间的一种个人的语言。
就这样,老夏以他现成品放大的方式,十几年来做了一系列公共艺术的作品。从乡村运用到城市,又从城市返回到乡村,尺度越来越高,体量越来越大,但无论在哪里,他对制作材料的讲究,对制作工艺的严格要求,都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
老夏的当代创作使这个人的转变成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标本,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尽管有着多种可能,但是,一定与自己有关,与自己的经验、感悟有关;一旦从个人出发,通向当代,他的文脉,他的气息,他的源流就只能是中国的,也是这个时代的。
夏和兴,1956年生,江苏江阴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现任深圳雕塑院副院长。广东省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联盟副主席。雕塑作品先后参加过国内外各类重要展览,《美术观察》、《江苏画刊》、《雕塑杂志》、《中国雕塑》、《学院雕塑》分别作过专题报道。代表作《杆秤》、《深圳人的一天》分别获得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联合颁发的优秀奖和特别奖。著有《我与雕塑》《我在德国爱尔浪根》、《十年沉梦》作品集。
老夏给人的感觉总是站在坚实的大地上,而且是泥质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