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3
7043Reads
4月10日下午2点,来自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规土委”)城市设计处、地区规划处、光明管理局、光明新城办、华强集团、荷兰光明新区研究团队、公众及设计中心等30人在规划大厦818茶室举办了光明华强文创基地开发前期研究工作坊。
华强文创基地位于光明新区光明城站东北侧,属于光明未来重点发展的门户区。地块总用地23公顷,东南两侧紧邻城市主干道光侨路、观光路。目前企业正委托SWA开展地块概念规划。而对于门户区未来发展,光明新区政府、规土委光明管理局早在2012年12月开始委托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介入荷兰国际新城研究中心(INTI)课题,通过“中荷新新城国际工作坊”系列研究,提出了“超低冲击/多地面城市”模式以取代常规的“几通一平”破坏自然的开发模式。华强文创基地作为门户区首个开发项目,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是本次工作坊讨论的主要目的。
工作坊开场,设计中心华强项目组首先汇报了华强地块的研究背景、相关规划及中荷新新城工作坊中针对华强地块的开发建议。在此基础上,综合现状要素引出这次工作坊研讨的三个主要议题:1、地块如何与周围自然资源衔接,并尽可能修复成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2、地块开发如何协同周边发展共同创造城市生活。3、地块内适应环境、功能、运作的建筑类型及组合。
接着来自荷兰的研究团队,依据他们对光明和华强地块的了解,分别从城市生活和水系统两方面做了分享汇报。对于城市与自然融合,他们以华侨城的建设状况为例,分享了他们对城市街区道路衔接、城市设施配置以及建筑垃圾处理的想法。同时,希望能探索适合光明的绿色生态的水环境和处理方式。列举荷兰、美国等国家将雨水、污水等市政设施与城市景观、城市生活相结合的案例,并结合了光明及华强地块的水文地质、低冲击建设规划等相关资料。
设计中心黄伟文主任强调本次工作坊是在延续之前“中荷新新城”工作坊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创新。如何将自然引入城市中,除了指状的交互,更要探索新的、充分强化的融合模式。华强地块现状的道路建设已经对原始土地地表地貌和生态造成了50%以上的冲击。目标就是要探讨如何尽可能地恢复和保护地表,保护生态,以及如何协调新的建设开发。同时,参照深圳北站目前的商业建成后缺乏人气、商业活力现象,建议在光明门户区,要引导形成光明城站和未来轨道站点周边的城市生活系统,创造城市活力。
探讨中,光明管理局及华强集团代表认同开放连通的城市步行环境以及绿色交通模式、智能交通管理等。但鉴于华强地块开发建设规模大、时间任务紧迫,坦言新模式的实践对于业主方来说难度很大。
工作坊分两组开展,一组以针对华强业主最新的方案和需求为重点进行研讨,另一组结合现有研究和结论,在1:500比例的地形图上进行模型推演。
讨论组建议结合地形、水文恢复,将地块内的堆土西移,在高铁线路和地块西侧边线之间形成小型山体,塑造生态环境的同时阻隔高铁的噪声影响;在地块中部结合碧眼水库的水系,形成地势低洼的水域,汇集雨水,形成雨水净化循环使用系统,也成为地块内的水系景观;保留现状已建成的道路,取消规划未建道路;通过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减少汽车使用,在地块出入口集中设置立体停车库,人车分流,保证园区内尽可能多的生态地表和自由安全连通的步行环境。
荷兰的六位大学生和设计中心项目组成员,从与自然结合的角度出发,先构建地形和生态环境,再以慢行系统和内部生活联系以及景观视线通廊等要素为前提,布置园区的建筑形态和城市空间肌理。
同时,讨论建议将高铁线的绿带作为门户区南北连接的大动线,通过政府投资来打造地区公共休闲公园,并利用堆土形成绿道后用天桥与周边地块连接。同时,对于已修道路要考虑未来PRT建设的可能性。
对于上述内容设计中心仍会继续研究,敬请关注。
4月10日下午2点,来自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规土委”)城市设计处、地区规划处、光明管理局、光明新城办、华强集团、荷兰光明新区研究团队、公众及设计中心等30人在规划大厦818茶室举办了光明华强文创基地开发前期研究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