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城市开端:南头古城

2016-08-27

南头古城

7481 人阅读

摘要:

深圳真正的城市开端。

活动回顾

题图为清嘉庆《新安县志》所载南头城图,来自南头古城博物馆。

南头古城

南头,一直是粤东南地区的经济和军事重镇,也是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汉武帝为攻打匈奴,开设盐税、铁税,当时珠江口的盐业比较发达,朝廷就在今天深圳的南头设立了一个番禺盐官收税,史称“东官”。这个职位是全国28处盐官之一,属于中央直辖,职位正三品。

深圳真正的城市开端,应是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官郡城和宝安县城的创建,其所在地就是南头古城。当时的东官郡辖六县,包括今潮汕、梅州、惠州、东莞、中山、珠海、港澳等广大地区。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南头古城为东莞守御千户所城,目前南头古城的样子是当时所建。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深圳和香港从当时东莞县分离出来,单独设立新安县,县府所在地也是南头古城。

据测量,南头的城基是用黄泥沙土堆筑地,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四周有壕沟围绕,整个城看上去就是一个莲花形状,反映了古人建城时的巧妙构思。

南头古城县衙

城址范围东西最长距离为680米,南北最宽处为500米。现南北城墙尚存基址,南城门保存完好。南门底宽10米,高4米半,城楼已毁。拱形城门上有一块长方形石块,上用小篆阴刻“宁南”二字。

“宁南”

古城南门右侧紧邻深南大道处是一座两进的关圣帝庙。由古城南门进入中山南街,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右手边的接官厅,沿街一路行去,依次是陶朱公钱庄、新安烟馆、义利押当,烟馆与当铺紧邻,可见清末鸦片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路前行,就可以见到昔日的东莞会所。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会所,是当年在此做生意的东莞籍商人商量生意、协商价格的聚会场所。

中山南街的尽头,即是当时的广州新安县衙,紧挨着新安县衙的是坐落在中山南街的报德祠,这时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祀庙。该祠是一座二进廊庑的土木建筑,屋脊两端灰塑云龙纹屋,檐板雕刻花鸟草木。

在祠内右廊庑的壁上镶着两块碑刻,其中一块是同治十年(1871年)立的《重修报德祠碑记》。碑中载:“报德祠奉祀天后圣母,洎官斯土,凡有功于民者,列东西两室立碑位配享焉。”《嘉庆新安县志》也记载,“报德祠在县治前聚秀街中,祀天后,凡知县有功于民,其禄位牌悉祀于此。乾隆四十二年重修。”

关帝庙中的大树
关帝庙中门栏上的木雕

另一块碑是光绪三年(1877年)提督水师军门示谕新安、东莞两县商民、铺户、各乡渡艇人,务须遵照安分守法贩运贸易的告示。可能是地方官吏感到走私漏税严重,故刻碑石于此。

沿中山东街一路直行,不久即可见到修竹掩映下的信国公文氏祠,出东门北行,不远处即见一所小学。该小学所在地,原是意大利天主教育婴堂,建于1913年。育婴堂现基本保持原状,只是礼拜堂等建筑被改作教室。育婴堂一大门和一小门,现小门已堵塞。大门呈长方形,顶上两边有三条竖线花纹,两侧各一根圆柱。圆柱间有一拱门,其上有十字标志。大门里面是一条尖顶长廊,长廊两侧是花团锦簇的庭院。

值得一提的是两边庭院各有一棵十几米高的棕榈树,据说是建教堂时种的,至今仍枝叶繁茂。长廊尽头处便是教堂,它是一座红砖砌的凹字形建筑物,高两层,楼正门顶有十字标志,周围饰以花纹,两旁有壁龛的柱子,柱头是尖的。走进一楼正门,抬头便可见到一块大理石上刻着几行意大利文和中文,大意是招入育婴的小孩,要给予优惠待遇。

教学楼梯是硬杂木制成,一边雕有花纹的栏杆。二层有过廊,西厢房是礼拜堂,可容百人左右。东厢房是教徒住宿及工作的地方。这里是西方天主教最早在深圳传教的地点。
 
节选自《深圳掌故》王卫宾著,深圳:海天出版社 , 2013.10

岭南重镇

“岭南重镇”几个字虽然是后人贴上去,但说起历史,南头古城确是岭南重镇,是深港两地历史之根。据深圳市南山鹦歌山、赤湾、南山、铁岗山等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足以证明5000年前就有原始人在南头沿海一带劳动、生息、繁衍,过着渔猎、捕捞、农耕和采集的生活,开创了这一地区的早期文明。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头这一带属岭南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央集权国家的版图。公元前215年,在南越境设置了闽中、桂林、象、南海4郡。南海郡治在广州,下辖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6县。南头地区属南海郡番禺辖地。

西汉实行郡国并置之制。南海尉赵佗趁秦末之乱,击并桂林、象两郡,在岭南自立为南越王9 3年,都番禺,获汉高祖承认。公元前112年岭南分设南海、苍梧、交趾、合浦、珠崖等9个郡。南头地区改属南海郡博罗县。

开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官办盐铁的建议,在全国28个郡设立“均输盐铁官”,南头是南海郡最大的盐场之一,水路运输极为方便,据说南头前海湾水面漫及今蛇口、宝安区新城一带。河流深而阔,从下沙河(今南山区大涌)可以乘货船直到西丽白芒村,故县志载有白芒渡口等。今南头、白芒、白石、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及罗湖上炒、下埗、沙头、赤尾等地均可航船。南头是汉朝在广东设立东、西两处盐官之一,后来被称“东官盐场”。

《晋书·地理志》载,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分南海郡设立东官郡,辖地西至珠江口两岸,东至福建交界,下设宝安、怀安、海安等6县,郡治设在宝安城予冈,即今南头城东门外芒果园一带。

东官郡首县宝安,首次出现在史书上立县,地域比如今的深圳市大得多,辖区大致包括清代的东莞县、香山(今中山、珠海市、澳门)和新安县(含香港地区)。为什么称作“宝安”?有三种说法。《广州府志》载:“宝山在城北八十里,宝安县以此得名”。“宝山”实是银矿,古代曾设炼银场,此为一说。古代人视盐为宝,人无盐不活,有盐则安,故名“宝安”,此为其二。其三是因这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彰焉,故郡名以宝安”,此“珍宝”指元朝时期盛产珍珠、香料也。

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东官郡设置历时259年,在南头设郡治约为170多年。

唐代,因为南头距广州较远,不比东莞经济发展迅速,公元757年将县城迁至涌(今东莞市),县名改为东莞。此后800年中,宝安地区一直属东莞,县城北移后,南头从行政和经济中心变为海防交通要塞。清代著名堪舆学家顾祖禹说广东海防形势为三路:左路是惠州、潮州,右路是雷州,中路是广州,三路中以中路最为重要,“东莞南头,古之屯门镇,乃中路也”。南头颇多良港,尤以赤湾著名,为历朝对外贸易集散地,“海上丝绸之路”直达大食(阿拉伯)、暹罗(泰国)、爪哇、占城(越南)、麻逸(菲律宾)、三佛齐(苏门答腊)等国家。北宋时在南头设立“巡海水师营堂”。

明洪武二十七年建起南头城后,距东莞县城百里之遥,倭寇侵扰,东莞鞭长莫及,百姓苦不堪言,多次请求分县治理。公元1572年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巡行至南头,当地长者吴祚代表百姓再次恳求立县。刘稳征得东莞知县董裕同意,当年夏天奏报朝廷,万历元年(1572年)准奏,赐名“新安”,取其“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义,县治为南头城,首任县令吴大训主持邑事,明朝期间共有26任知县,治县45年。

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为对付台湾抗清的郑成功,推行凶恶的海禁政策,沿海五十里居民一律迁徙内地。新安县大部沿海属“重灾区”,全县被迁三分之二;迁界手段十分残忍,屋拆船烧,人荒地芜。据此康熙五年(1666年)将新安县撤销,剩余地区交东莞县。整个新安县成一片废墟,从晋以来历经干余年开发而成的繁华古城,此时几乎荡然无存。

目睹百姓的深重灾难,广东巡抚王来任在临终前遗疏康熙皇帝,痛陈内迁利弊,要求复界。康熙八年解禁复界,并重新设立宝安县,新任知县李可成采取一切措施,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巩固海防,使古城逐渐复苏。清道光和咸丰年间,香港、九龙和新界相继被英帝国主义割让和“租借”,新安县被割去大面积富庶的沿海和海岛。

1900年10月6曰,孙中山组织领导了新安三洲田“庚子革命首义”,(又叫惠州三洲田起义,因三洲田曾属惠州)打响了反清第一枪。1911年清王朝覆灭后,1913年民国当局因河南省已有新安县,于是复名宝安县。

1949年10月16日我人民武装解放了南头,自此从东晋开始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获得了新生。1953年宝安县城从南头搬迁到深圳,南头城结束了千多年的“郡治”、“县治”地位,成为宝安县辖下的一个镇(公社)。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
 
节选自《深圳民俗寻踪》, 廖虹雷著,海天出版社,2008.05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