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东门——老街与未来

2019-08-08

雕塑院圆筒

11110 人阅读

摘要:

本期酷茶会邀请一批关注东门、愿意持续参与东门改造的社会力量,期望打破传统的空间设计壁垒,跨界融合探索出一条自上而下的、生长式的、可持续的东门社区营造方式。

活动回顾

采编:周怡薇、唐珊      编辑:黄泽碧

东门老街作为深圳的历史原点,有着独特的厚重感和历史韵味,是无数“深圳人”的共同记忆,也是代表深圳商贸业和文化旅游的“城市名片”。经历了300多年的岁月洗礼后,东门街区已显现出空间空置、设施老化、商业业态重复且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如何重振东门街区活力、延续城市文脉已成为一个十分必要的议题。

本期酷茶会邀请一批关注东门、愿意持续参与东门改造的社会力量,期望打破传统的空间设计壁垒,跨界融合探索出一条自上而下的、生长式的、可持续的东门社区营造方式。

现场花絮


研讨嘉宾(按发言顺序):廖虹雷(作家、本地民俗文化研究者)、李津逵(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经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聚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建筑学院院长)、卜春斌(深圳市多彩旅游策划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军(公众力民间智库负责人)、林挺(研进组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金敏华(设计文化观察者)、卜钧雷(佳兆业创新研究院院长)

廖虹雷:

廖虹雷

“了解历史才能定位未来”

东门老街公认建成于康熙年间,以“深圳墟”的名称第一次是出现在康熙《新安县志》里,但最早似乎可追溯到15世纪初的明朝,由月岗屯墟发展而来,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无论按照哪种说法,东门都可作为深圳商业文化的策源之地,是深圳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东门老街的首要特点就是有鲜明的岭南风味,具体来说就是广府、客家、闽潮三大文化体系,可体现在建筑、语言、习俗、饮食和墟市贸易文化等多个方面。其次,东门老街中特点为骑楼、石板街巷及关帝庙、天后庙和车公庙等民间信仰建筑等。再次,东门还以其原有的谷行街、猪仔街、鸭子街、牛巷、鱼街、陶巷等16条横街窄巷及星罗棋布的店铺闻名,是深圳三四十年代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墟,但在东门经历的几次大规模改造中,多座炮楼、关帝庙、天后庙、车公庙、福德庙、多口老井,16条老街均荡然无存,特别是叶挺将军的东江抗日游击总队旧址拆除异地重建为假的文物,极大地损害了东门老街的历史韵味。

因此,东门老街的更新首先要明确东门特色、确立东门定位。面对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打出胡同文化、弄堂文化、街巷文化的情况,深圳东门老街定位如何?应恢复岭南文化特色的座标,从街巷建筑布局、地方特色雕塑等公共文化设立以及商业业态等方面出发,以老字号一条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民俗文化一条街等形式,打造东门岭南小镇形象,树立起东门的历史和时尚文化兼有的品牌。


李津逵:

李津逵

“作为城市3.0核心区的东门”

《魅力城市》一书将战后城市发展分为城市1.0、2.0、3.0三个阶段。1.0时代指大工业时代,以大工厂生产为主要业态,居住区、就业区在城市之中被分散布置。2.0时代起城市发展开始关注人的感受,出现了步行街等空间形式。3.0时代关注城市中创意阶层的产生与留驻,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富有人文情怀。

照此标准,现今的东门仍处于2.0时代,虽然一直在追赶时代,但也从未落下。未来的东门应寻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在成长性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带成为深圳的3.0核心区域,引领城市的精神的可能性。

为实现这一目标,对东门的改造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学习香港、广州、北京等城市,建设高水平的文化设施项目,提升街区的人文品质。不仅包括了市政工程层面的街道改造,还包括街道小品、城市家具等公共艺术品的设置。二是要学习上海南京路、哈尔滨中央大街,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的商业以及多元的业态,提高老街的消费品质。这样才能打造东门成为深圳真正的“城市名片”、用好这张名片,推动东门发展迈向3.0时代。


宋聚生:

宋聚生

“落后是相对的,开发是渐进的”

早前,东门是深圳商业行为和商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段,打工人群带动了这里长期的中低端消费,维持了东门的火爆人气。随着经济增长带来消费水平的提升,诸如万象城的高端商场生根发家,东门陷入相对的落后状态。

为实现东门的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回溯东门的历史唯一性、挖掘它的历史意象元素,为更新提供思路与方法。例如,以东门老街、罗湖为范围建设历史进程的物理展示空间,从东门向各个片区延伸,以步行通道或是车行道串联,形成东门发展的“记忆通道”。再如,通过博物馆建设、街道色彩改造、街区地图绘制等设计手段,充分强调东门的唯一性,推动东门的复兴。
同时,东门的改造应该是渐进性的,需要持续与微小的介入式改造活动,才能转变它相对落后的现实状态。此外,改造的过程还应充分关注原住民的生活与工作状况,在东门街区中多设置公共空间,服务游客的同时也提高了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避免过分的绅士化倾向。


卜春斌:

卜春斌

“时尚与古老的链接、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东门再发展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东门的IP是什么,也就是东门的定位是什么;第二,东门的人气如何再提升,从30万逐步走向100万;第三,东门的业态如何从中低端走向高端。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可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要改造东门老街的产业结构,针对未来的文化消费主力军,引入吸引年轻人的艺术、时尚产业,逐渐提升商业品质。基于新业态的引入,不断吸引新的人群进入,提升人气。最后,为保证东门拥有持续的竞争力,需要明确它的定位,在东门历史地位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形象代名词。


范军:

范军

“少折腾、多倾听、顺趋势、听天命”

东门的整个发展历程可聚焦在以下七个关键词:年轻态、新潮流、爆款、网红、屌丝乐园、二次元世界、红烧肉。这七个词实际表明了东门低消费、低龄化、网络化和产权复杂的特征。

基于这些特征,对东门的改造需要格外的谨慎。例如因东门的运营成本过高、主要消费人群消费能力过低,政府不可操之过急地提升东门业态,造成“扫荡式”的改造,反而逼退了现有的主要消费群体。再如东门店铺的空置率高这一问题,实则是全市的商用租售空间的常态,而非东门自身问题。最后是东门改造的话语权问题,东门如何改应该由三千多个商铺主及25岁以下的年轻人决定,而不是由没有投资、没有消费和经营的“局外人”决定。
因此,东门的改造应遵循以下四点:(1)少折腾,保留东门历史名地域商业老街的文化与商业内涵;(2)多倾听,采纳商铺主与主力消费人群的意见,迎合东门使用者的需求;(3)顺趋势,东门的改造应顺应商业规律,审慎地引入新业态,肯定东门成为社区级商业圈、服务小半径消费群体的可能性;(4)听天命,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让东门自然生长、自然发展,管理与设计人员少干预、多消费,让东门自下而上地复兴。


林挺:

林挺

“只要有深圳人在就有东门IP在”

东门一定是口口相传的,只要有深圳人在就有东门IP在,这个IP内包含的东门的历史与未来发展可概括为文化与商业两条线索。首先,东门的历史进程中存在两种性质的居民,分别是已经式微的原住民和仍在不断涌入的移民,因此在文化方面,东门改造可针对这两者在时间上的延续组织一些更新空间上的联系,以彰显东门文化;商业方面,应延续东门自古流传下来的“墟”的定位,以“集市”为载体,形成大家心理上、物理空间上的聚集点。

另外,针对东门主要面临的公共空间缺失、道路系统混乱、店铺空置率高的问题,未来东门应主要借助运营管理实现复兴。东门的复兴需要长时间、系统的运营操作,解决谁来管理、如何管理的问题,实现东门未来长期的发展。例如用新陈代谢的方式,在现有空置率较高的部分引入“前店后坊”的机构,促进新的产业在东门生长,与此同时协调分散产权,寻找合作的可能路径。


金敏华:

金敏华

“更新应建基于今时今日的需求”

东门今天的周遭环境,与20年前相比,无论在周边商业氛围、社区居民结构和消费习惯、城市规划和消费热点区域变迁乃至口岸消费因素的此消彼长等因素上均已发生极大变化。东门的老城更新要不要做、怎么做,需要根据东门及周边社区的居住者、使用者和利益相关方的实际需求决定,东门的更新应当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非空降的天马行空的臆想计划。此处试举三个街区改造的案例,以期为东门更新提供借鉴。

第一个案例是北京杨梅竹斜街改造。2010年北京西城区政府重新启动煤市街一带的老城改造,多种原因之下一改常见的“推土机策略”,改而与众多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创意人群合作,通过成立国有的广安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首先梳理、置换杨梅竹斜街社区附近的部分土地产权,然后通过针灸式、渐进式的空间改造,邀请一批年轻新锐的建筑师代表对街区的老旧危房及公共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同时广邀创意人士入驻开设设计店、咖啡店、书店等、自2011年起每年与北京设计周联合举办分会场活动,最终成功激活了整个街区。
第二个案例是香港中环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的自然生长。这条香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街道历经百年,历久弥新的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市场之手的自然调节,今天它的丰富度可从《明报周刊》几年前的一个年度报道项目(“香港造”)可见一斑,一条短短的数百米的街道,居然经得起一本周刊每周4-6p,事无巨细的全覆盖报道,从“明周”为期一年的报道内容,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街道百年不衰的历史文脉和现实原因。
第三个案例是香港湾仔蓝屋建筑群的社区营造。该项目借助与圣雅各福群会等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留屋留人”的策略进行旧屋/社区活化。在邀请专业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工程公司对房屋进行更新改造的基础上,保留了一半左右的原租户,同时招收了部分乐于参与该社区营造计划的新租客入住,经过数年努力,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邻里氛围。整个蓝屋建筑群社区营造项目前后超过十几年,是类似东门这样区域(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地带)自下而上、民间推动的社区营造代表。反例或许是附近的“喜帖街”(利东街)改造。


卜钧雷:

卜钧雷

“拔杂草不如种一些玫瑰,慢慢它就会丰富、时尚、有艺术感,就会变得更接近人的心”

从商业角度来说,解决东门问题需要从商业运营出发,再综合各方的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其中解决东门问题主要可以从历史和空间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东门的历史价值。东门的历史不光是过去古老的历史,还有深圳的快速建设发展史。改革开放至今40年,深圳的发展速度是全球任一城市无可比拟的,这其中牵扯到无数深圳人的付出和记忆。深圳精神就是每个踏踏实实的、平凡的深圳人的精神,因此,在东门做商业可以深挖它所具有的深圳记忆、深圳精神,可建造诸如“深圳人博物馆”、“深圳人文化基金”等空间,记录深圳人的名字和故事,形成东门的独特吸引力。
二是文化创意价值。横向对比深圳南山区的“科技创新”发展主题,东门所在的罗湖区更适宜提出“文化创新”的发展主题。可充分利用现东门街区内闲置的商业空间,吸引、留住一些民间艺术、当代艺术等文化产业,同时协同打造工作室、工作坊和展览空间。此举动利用消极的商业空间,同时将其转变成为积极的文化产业空间,更有利于激活东门的社区活力。
此次讨论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参与方将逐步扩大,加入商铺、消费群体,以及区政府、街道、企业,等等。东门未来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持续参与,只要发出倡议,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设计者,还是东门的使用者,都会积极加入到东门的复兴改造中去。我们希望这种变化和渗透是自下而上的,是落地的,是能够逐渐改变现状面貌的。


相关阅读:论道东门2暨营商环境和商圈升级研讨会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