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的校园规划和特色建筑

2012-08-25

深圳书城中心城南区大台阶

7931 人阅读

摘要:

“无论做什么工作,规划也好、设计也好,都应怀着谦卑之心,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强加于使用者,不能把所有资源用尽用光,应留给后面的人,留给现实的发展去慢慢加工。因此,整个规划过程完全从‘此时此地’出发,从功能出发,从学生的使用需求出发,从当时的自然条件、自然风景出发。”

罗政启

深圳大学建校校长

艾志军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

张之杨

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胡野秋

文化学者、作家、电视策划人

活动回顾

深圳大学(主校区)坐落在南山后海湾,占地1.44平方公里。在充满浮华、喧嚣、忙碌的深圳,这里多些幽静、安然,仿佛世外桃源。

校园规划理念按照深在校园规划和一期工程总负责人罗征启老师和梁鸿文教授的提炼总结,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观”。顺天时,就是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大胆创新,敢为天下先,从很多的设计到办学理念都是走在全国的前面;遵地利,结合当时的气侯和地貌特点,整个校园的规划还有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集成,当然有所创新;最后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着想。总体布局特色,一个是功能分区明晰,二是尺度宜人,按照人的步行距离来规划。

“要在森林里开辟一条路,而不是在路边种树”

主持规划和建设深大校园的罗征启回想当年为规划深圳大学的建筑布局“以图书馆为中心,前面的小广场接待外来人员,后面的大广场给本校学生使用,同时留出300多亩空地以后使用;不设围墙,只设绿化带;各个建筑分开设计,各具特色。”于是,第一期工程近6万平方米建筑和100公顷的校园规划,从破土动工到交付使用只用了7个月,后被邓小平称为“深圳速度”。当年,曾参与深圳大学校园规划和多个建筑设计的梁鸿文深信“无论做什么工作,规划也好、设计也好,都应怀着谦卑之心,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强加于使用者,不能把所有资源用尽用光,应留给后面的人,留给现实的发展去慢慢加工。因此,整个规划过程完全从‘此时此地’出发,从功能出发,从学生的使用需求出发,从当时的自然条件、自然风景出发。”

罗征启认为,规划要回归自然。“现在看深大挺好的,但是我们刚来的时候,是光秃秃的,连草都没有的一片滩涂。你看现在校园里的路是弯弯曲曲的,其实是我们当时为了躲树,尽可能的不破坏树。我坚持要在森林里开辟一条路,而不是在路边种树。”

“校园里,每座建、每个广场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

艾志刚教授总结了深大校园30年分阶段、分区域规划、开发、建设的特色,从前十年的亲切安详,到中间十年的恢宏大气,到后十年的密集高效,始终贯穿着“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观”。

“文山湖”是建筑系梁文若老师的提议,据罗征启回忆,“‘文山湖’原来叫做‘细脚湖’,不好听!梁老师建议叫文山湖。文天祥,号文山公,他是在深圳就义的,但是深圳却没有一个纪念他的地方,所以我们叫文山湖,是为了纪念文天祥。”

半开敞式的演会中心,周围被绿树包围着,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不需要空调也依然凉爽。据艾志刚所述,当时使用的石材都是就地取材,周围的墙就是大树。20多年后,张之杨对这幢建筑仍表惊叹,“我们现在在美国LEED的绿色标准下建出来的‘绿色建筑’都是‘白金’的,以致于绿色=昂贵、绿色=奢侈、绿色=高维护。深大演会中心在那个没有这么多时髦头衔的时代,确实做到了朴实、低成本,并与自然是融合。”

“图书馆是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的地方”

校园的心脏是图书馆,而不是行政办公楼。在校园规划中,深大的图书馆既处于全校地段的中心,又处于最高的一块坡地上,体量最大,高度最高,吞吐人流最多,是师生求知、商磋、研讨学问的中心。梁鸿文说:“图书馆是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的地方,我们给的只是书,学生得自己在这里寻找自己的人生观;而礼堂是训话的地方,将其放在最重要地方的高校,已经奠定了校园的气质是敬畏强者、敬畏权威!”罗征启经常向学生传达他的老师,梁思成先生的训导:一个建筑师,应该是具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科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和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总的来说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综合素质高的艺术家。

“当城市在疯狂生长的时候,学校应该清醒地去引导这个城市。”

在深圳这个快速蜕变的城市中,深大无疑是一个慢生长的典型案例,现在与1988年的深大相比,80%以上的建筑都还保留着,这里是深圳难得被保留的记忆片断。

校园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校园的持续建设带来了问题与挑战。如筑起了围墙;宿舍等建筑设施缺口巨大;路窄、停车位少,交通高峰期拥挤不堪。老校区为了扩容,打破了原来的格局,盖起了高层学生公寓、科技楼、文科楼、演艺大楼等;因为质量问题,拆掉了一些旧的学生宿舍;也因功能问题,原E座教学楼改成理工科图书馆;原来的鬼屋也拆除重建为新的艺术邨。

另一方面胡野秋认为深大的“孤岛现象”开始显现,“以致于如今,深大对于一个城市的改造,力量却越来越薄弱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在被这个城市改造。校园和城市不应该是这样的关系,校园应该是城市的批判者,当城市出现问题时给予当头棒喝的应该是大学教授!”

曾经负责法国大学改革项目的学者法兰辛•德密歇尔(Francine Demichel)为此特别强调,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不仅仅限于传授知识,还要在其中推广一种全局的观念,要求大学成为一种对社会起积极影响作用的,对其周围的经济、社会和城市环境作出同步反应的活跃元素。周红玫不讳直言,“当城市在疯狂生长的时候,学校应该清醒地去引导这个城市!”

以上文字整理自“设计与生活”公众论坛第三期,对谈嘉宾:艾志刚(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罗征启(深大建校校长)、张之杨(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胡野秋(文化学者、作家、电视策划人)。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