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4
7468人阅读
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三位策展人,前排左起分别是 策展人、学术总监杰夫里·约翰逊,策展人、学术总监李翔宁与策展人、创意总监奥雷·伯曼 作为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系列活动之一,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与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举办的“蛇口再出发”系列工作坊(第一期)于2013年3月25日下午在蛇口新时代广场召开。
第一期工作坊的主题为:深圳工业遗产的价值再生。 本次工作坊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设计处处长张宇星、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土地规划发展部总经理郑玉龙共同主持,邀请2013双城双年展(深圳)策展团队、深港两地建筑规划设计专家、平面设计及艺术界知名人士,共同探讨工业遗产现状,思考未来发展前景,并具体就原广东浮法玻璃厂的升级改造进行回应及讨论。张宇星表示,之所以有这个工作坊,有多个原因,一是出于扩大双年展的影响,把双年展对城市的激活和双年展的衍生效应做到最大化;二是通过请工作坊的专家现场办公给双年展提供建议,把双年展变成一个展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展览的结果。
蛇口是一个曾经引领改革大潮的“小地方”。在34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蛇口是2.14平方公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蛇口今天的土地面积也只有10.85平方公里。曾经的改革先锋,在中央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蛇口工业区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机会。
出席工作坊的主办单位嘉宾,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天平指出:三年前蛇口工业区正式提出一个口号“再造新蛇口”,有四个目标:一是产业结构高端化;二是硬件设施智慧化;三是生活环境低碳化;四是生活方式国际化。从而把蛇口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生态、低碳的,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双年展的到来,对蛇口而言很可能是一个加速蛇口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的助推器,也很有可能成为蛇口在下一轮发展当中的一个思想的推进器和思想的发生器。其意义很有可能对深圳,甚至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郑玉龙详细介绍了蛇口的工业留存。他向现场各位专家提出一系列问题:作为改革开放发源地的蛇口,是否具有保留工业文化印记的意义? 文化资源的价值该怎样评价和体现?发展的需求和保护怎样兼顾?
蛇口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本期工作坊的主题,即深圳工业遗产的价值再生——原广东浮法玻璃厂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本届双城双年展(深圳)的创意总监奥雷·伯曼与学术总监李翔宁+杰夫里·约翰逊分别陈述了关于蛇口工业区未来改造的设想。 奥雷·伯曼指出,作为一座工业建筑,工厂一方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也使得深圳成为一个全球经济的重要扮演者;而另一方面,作为建筑本身,它非常不为人知,而且是非常谦卑的建筑。在新的时代,蛇口可以借此成为深圳乃至中国的“文化的特区”,“把创意性的概念和精神传递出去”。奥雷·伯曼认为,双城双年展不仅是展览,而要为城市未来找到发展空间,让旧的工业厂房,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个未来能够使得深圳成为让人们留下来、退休、变老的地方,而且也能带来历史的遗产,这个未来不单要看GDP的增长,还是能够创造价值、保留历史、保留遗产的地方。” 杰夫里·约翰逊强调了连接性对于蛇口的意义,包括蛇口与深圳的连接,与香港的连接,在中国与国际之间的连接,他认为本届双城双年展(深圳)显示出蛇口特殊的地位,对蛇口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如何体现、整合这诸多层面的连接性,是一个挑战。 李翔宁认为,创意园区不能空降,应和原广东浮法玻璃厂发生联系,比如是否可以效仿柏林墙博物馆,建设一座工业博物馆?或将以城市边界为主题的博物馆作为核心,其他再有一些咖啡馆、酒吧、设计品店等等。对于这个厂房的未来,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定位:是一个引领性的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区?它要有明确的未来发展定位,和其他的工业区区别开来,在深圳的地标和全中国的文化版图中有什么样的独特定位?蛇口的这个改造不仅仅满足于做成一个人气很旺的创意园,如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路红坊、深圳的OCT-LOFT那样。
本届双城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边缘”,选择蛇口作为展场也是组委会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拥有辉煌历史的蛇口工业区对于“蛇口再出发”的企图,会否让这个“边缘”变得CBD化,变得高端而乏味,变得不再独特,也是一些喜爱蛇口的人所担心的。 蛇口在深圳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蛇口人对它的喜爱,非蛇口人对它的想像或者遗忘,一直都集中在这个城市边缘的“小地方”。
深圳奥雅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设计师李宝章提到以往蛇口的宜居性时更是叹不绝口,他希望“这样人文化、小尺度、充满多元价值的蛇口”可以保留,这种价值取向可以渗透到其他地方。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说,许多创意文化园区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文化标本”,而不是“生活的区域”。希望未来的蛇口有人在里面生活,而不仅仅是供人参观、游览的标本。雕塑家戴耘也同样反对时下许多创意园的一些方向,以文化之名行商业之实,他希望改造的方向能够让艺术家同时在此创作和居住。 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刘珩也指出,被动的、参与性差的改造思路需要改变,“产业园区必须向社区转换才是一个现代工业园发展良好、健康的走向”,有大量人群的社区才是重要的支撑因素。 城市已经飞速发展,白石洲这样的城中村都被SOM规划出三座400米的高楼,蛇口如何能智慧地保持稳健和沉静的步伐?“我不相信蛇口还可以hold住多长时间,我是觉得所谓那种安静小城一样的蛇口可能会一去不复返,如果你有决心,一个企业能控制住这件事,可以用这个机会做一件事情。”都市实践建筑师事务所创建合伙人刘晓都说。
讨论最后,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从“蛇口再出发”追溯到蛇口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他指出,这个口号可以重新解读与定义,生命其实就是生活,除了工作外,我们应该还有些效率留给生活,留给休闲,留给步行,留给锻炼,留给文化享受,因此,可以在蛇口精神后面加一句——“参与就是路径,生活才是目的”。
最后,主持人张宇星和郑玉龙为第一期的工作坊作结。张宇星指出,蛇口当初设置的小尺度并非为了文化与人的生活,而是出于经济理性的一种生产方便。如何运用这种空间遗留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文化怀旧,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价值,就无力支撑这些文化与氛围。郑玉龙总结道,蛇口工业区既然做片区的开发者,就有义务从经营、规划等多角度听取意见,并期待本届双年展为蛇口工作坊带来更多的讨论。 (本文由许涛根据工作坊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xutao@szhkbiennale.org)
共同探讨工业遗产现状,思考未来发展前景,并具体就原广东浮法玻璃厂的升级改造进行回应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