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走向海洋

2014-09-26

规划大厦818(福田区红荔西路8009号)

6033 人阅读

摘要:

全世界70%的城市和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在全球向海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独具特色的海洋城市,比如伦敦、新加坡、奥斯陆、马尔代夫等。这些国际知名海洋城市,均以海洋资源作为基础,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使海洋成为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深圳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本期酷茶特别邀请了几位长期关注海洋的专家共同探讨海洋如何与城市共生发展。

活动回顾

冲浪运动与城市走向海洋

主讲嘉宾:杨子江
深圳市冲浪协会

因为从事海洋运动,每次来海洋处我都感到非常亲切。

深圳是一个海洋城市,“四湾一河”的海上城市规划把以前做的城市规划都做了一些大方向上的整改,建议深圳朝海里发展,而不是再往陆地上发展。今天的题目是“走向城市、走向海洋”,我想讲一下为什么城市走向海城离不开冲浪这个事情,我们应该要有一些新的思路和意识。

我介绍一下冲浪。我冲了二十几年的浪,在深圳已经有七八年了。冲浪是很古老的运动,滑雪板、帆板等板类运动都是从冲浪的运动诞生的。

关于冲浪有一个误区,一提冲浪大家觉得是极限运动,太危险。我们要走出这个误区就要了解冲浪,实际冲浪是从三岁小孩一直到八十岁老人都可以玩的健康休闲运动。在海里游是一个非常安全的运动,对腰椎、颈椎、心血管病是非常有好处的,很多地区的医疗机构都会和冲浪组织联合起来。

深圳的浪是温暖且温柔的,在世界很多地方的浪是很冷的,这边可以光着膀子出去。深圳的浪适合初学,并且冲浪是一个大众的运动,一定不要相信好多人说的高大上这种。深圳的浪看起来是各种各样的,这个照片中的人是我。

我们这边的浪,很早以前觉得就是一个金矿,溪涌的浪很多都是非常好的浪。冲浪是凝聚了休闲运动的精神,是安全、阳光、健康、自由、刺激,而且四季皆宜。

现在可以说是到了发展冲浪产业的绝佳时机,国家开始发展海洋经济,个人开始崇尚回归自然,沙滩文化引领时尚。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冲浪市场份额大概137亿美金,每年有20%的增长。冲浪可以辐射周边产业,推动当地发展。全世界60%以上的冲浪设备在深圳周边生产。

海滩生活文化将流行中国,深圳有1500万的人口,深圳走在全国前沿,深圳流行,则中国流行,文化艺术领域也有很多涉及冲浪题材的影片。

冲浪实际上会上瘾,你会觉得冲浪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信仰。人生无常、随波逐流、乘风破浪,就是三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也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冲浪是渴望自由、向往飞翔的人生追求。

冲浪有七种境界:

境界一:不断努力,提高能力。因为浪太大,你要一次次拼搏,一次次被浪给冲回来,你得坚持,游出去以后才能够站在浪尖上。

境界二:放松心态,顺势而为。了解一些浪以后会发现,有些时候你应该让着,你要从下面钻过去,方法会好一点。水上、水下是神奇的世界。

境界三:平衡艺术,第六感觉。坐着就是平衡,实际上好多人是坐不住的,你要不信在家里的游泳池坐一下试试。

境界四:把握方向,立场坚定。真正大浪的时候,如果站的地方不对,浪一会儿就把你盖住,你就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你必须要懂得你的位置,这也给别人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尽管风雨飘摇、颠簸流离,立场一定要坚定,你才不会在浪来的时候不知道跑哪儿去。

境界五:救命稻草,有备无患。江湖上暗流涌动,生命危险也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实际上冲浪板是有一根绳子连着脚的,这是救命稻草。 境

界六:坚定信念,果断下浪。

境界七:精彩人生,高潮迭起。

现在海洋发展我觉得是两头热,实际上市政府、居委这一层面要发展海洋经济、走向海洋,民间海洋运动也越来越受欢迎。但是,政策法规不完善,有太多的灰色地带,也滋生了很多灰色利益。

我提出的思路是,要改变千年的海禁模式(实际上中国一直不让人下海),鼓励公民涉海权,将此提上议程,最根本还是立法要有突破。我特别希望新的管理办法能够出台,而且要区分泳池与海岸的冲浪。领导要重视,出台鼓励政策,帮助协调和试点,冲浪协会真的没有太多这方面的能力。

我们冲浪协会组织了很多安全救生论坛,还拍了《大鹏踏浪》的公益电视专题片,也组织了大鹏救生员知识培训。这是马尔代夫,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去之前有一个冲浪公开赛,我们副会长也过去看了一下。

最后讲一句就是城市要走向海洋,必须要乘风破浪,不能叶公好龙。你要乘风破浪首先要有真的海浪救生员保驾护航,发展冲浪运动也是势在必行的。谢谢大家!


海视角的空间治理

主讲嘉宾:方煜
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感谢大家,刚才听了杨会长的真是浪如人生,我更多是从政府和市场资源与海洋之间的管理角度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从海洋视角来看海洋的使用方式:

传统海洋的使用,包括远洋捕捞、油轮、垂钓。

新的渔业使用包括海洋风电、深海等等探索,实际上这些能源的发展对于海的使用方式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很多方式。

还有一些正在面向未来的使用,包括新能源,未来海域的空间。这样看来海已经不是远离大家,是每个人利益所在的地方,它甚至可能是国家终端所带来的一些核心利益点。

在过程中我们发现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人类探索、使用、利用海洋的时候必然会带来风险。两个例子:

海啸造成人们生面财产的巨大损失,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2004年印度洋海啸,据统计有二十余万人在这次海啸当中丧生。并不是说他们不懂海,而是没有建立一种机制,造成了无谓的伤害。

2010年4月20日夜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附近墨西哥湾海域“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离岸77公里,致7人重伤11人死亡,至少11人失踪。可能大家不清楚,我们南海上有很多这种中海油的钻井平台。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风险很大的时期,我们往往只认识沙滩、近海,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很多其他地方潜在的风险。

由于那次海啸,联合国邀请东亚国家做了一次海岸带管理的咨询,我们国家当时是由环保部牵头,与发改、国土等四部委联合组织了一个专家组。这个项目实际上是由联合国环境署出面组织当时东亚海沿线的所有国家进行一次海岸带管理的培训和能力构建。

项目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11年开始,编制源文件,即如何让东亚地区像欧美地区一样建立起一个完美的海岸带体系; 第二阶段,向各个国家征询意见,也向我们国家的环保部征询国家的意见; 第三阶段,执行的一个种子

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教材,而是把一套人马、一套组织方式建起来。

我们今天讲空间治理,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海岸的管理,这是政府主导下的管理。我们规划师从传统的现状调研,到目标设定、人口预测、渔业安排等等来进行,一直到公众咨询,然后提供最终方案。治理的概念往往和传统规划的理念不一样。

上图中白色是由专家主导,在这个结构里面可以看到专家是排在第二位,而让利益主体的政府甚至市场走到了主角的位置。

这里面第一步不是详细的现状调研,而是快速的现状浏览,对价值、愿景和优先级进行判断,然后形成一系列的报告,再找主体,甚至市场来进行这种交流。第二步是聚焦问题,选择战略,一直到最后结果。

这一系列是通过社会不断的跟政府互动,而不是简单由咱们规划师进行。所以希望这种新的规划模式能推荐到所有东亚地区的管理上,包括它有一个持续的过程,建立优先级,更多的关注利益区。刚才讲的冲浪对于它也是一个利益区,没有渠道在管理过程中把他们的意向纳入到我们的空间管理上来。

这是一种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把海洋资源全部整合在一个空间治理的过程当中。美国有海岸带,美国联邦是不管城市的,但是美国联邦一定要管海岸带,从联邦、洲,甚至海岸带线都有详细的海岸带法案。

所以规划是一个管理的开始,然后再执行,包括对海岸的监控、评估体系要建立起来,但它是作为一种海洋的空间治理提出来的。

结合国际上对于海洋治理的大背景,我们来讨论如何赢得并保持海洋长远的竞争优势、实现深圳的海洋梦?我还是希望深圳能够先走一步,不是空间的管理,而是一种空间的制度方式。

湾区治理深圳的海岸,甚至深圳的海洋都是碎片化的,我们的海岸线只有珠海、青岛,甚至烟台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规模。深圳的海都处于这种边界上,涉及到严格的海岸管理,比如海关、边警。如果深圳的海岸带有扩体的话,它一定要构建一个治理和参与的角色。

由于香港和澳门,整个珠江口地区大量的海洋岛群都已经被“一国两制”的海域管理方式分割了。我们认为深圳在这个湾区应该建立多元的双边谈判或者多边的谈判方式。这几年沿海的管理场开发把这些区分割得很厉害,所以你不参与区域治理,你想谈国际海洋城市,你的话语权和实力是不足的。

海岸演进,关于用生长的策略构建国际品质海岸。对于滨海城市,利用海岸带不断填海也好,或者不断的生长也好,如何实现城市结构与功能布局的完善、向国际城市转型。

比如新加坡(上图)通过塑湾、增绿,建设花园度假城市。marina湾集聚了各种休闲功能,同时预留了发展备用地(白地)。这是它的海岸线,可以看到所有生长的海岸都着眼于如何保持新加坡第一的竞争力。

香港(上图),沿海集聚核心功能,培育城市核心节点。大家可以看看它填海大量做交通梳理,甚至是金融中心、会展的地方,我们很少见到它以大量的方式来堆积它的海岸线。

这个是深圳(上图)的。

航海城市。我觉得核心是把海当做一种体验,而不只是当做一种观赏。“航海城市”指向三大主题:帆船(板)运动、游艇、邮轮。

我们常说一个海洋的顶级赛事就能支撑一个顶级的海洋城市,最著名的就是美洲杯国际帆船赛。

游艇的发展可能更多的是跟城市融为一体的,我们老是认为游艇是一个奢侈品,实际上有大量的公共租赁游艇。它提供了很多种方式,有限的泊位有无限的货源,甚至说无限的体验。

油轮母港,大家都知道迈阿密是油轮母港,它是游客集散地,全美国的人都会坐飞机到那儿,然后再从那儿坐油轮。

深圳有巨大的客源优势,我们分析,实际上整个亚洲的游艇主要集中在三个点,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客源往往从大陆来。如果深圳能够发挥像迈阿密这种集散作用,作为油轮母港的城市对传统的港口资源盘活、发展是有很多好处的。


海洋城市新支点

主讲嘉宾:高上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我的题目是“海洋城市的新支点”。

纵观全球,海洋城市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洋城市,依托本地天然地理优势来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城市。比如舟山-渔业,夏威夷-旅游,鹿特丹-港口,威尼斯-贸易,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也是我们特别有直观感觉、特别愿意谈的海洋城市。但是如果不具备呢?

第二阶段,借力海洋资源禀赋打造海洋资源城市。

举个例子,北海油气,挪威在七十年代之前是非常穷的国家,它所能依托的资源就是海盗和渔业。它后来依托北海的油气田,这仍然属于天赋的资源,但已经超越了可触摸的海,因为油气深埋在地下,需要人为干预。中国很多城市没有跳开第一步,第二步没有结合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挪威、在欧洲的北海,南边是奥伯丁,北面是斯塔万格,这两个城市依托资源和科技发展成现在全球数一数二的海洋城市。

比如斯塔万格是北海油都,这是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如果没有人类的智慧,这就是不毛之地。一年一度的挪威北海石油展ONS是汇集科技、艺术、文化的行业盛会,每逢盛会,全城休假,每次都不止谈论海洋工程和科学,而是与艺术文化相辉映。

第三阶段,转向海洋服务领域打造海洋服务城市。最典型的是奥斯陆和伦敦,全球经济海洋生活的核心城市,但这跟海洋资源关系不大。

我们考察过后发现,伦敦海洋服务的四大支柱分别是——以劳合社为支撑的保险市场、波罗的海交易所为支撑的航运、伦敦国际海事仲裁院为核心的海事仲裁法律,以及以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交易所形成的大宗商品交易。每一个领域都涉及很大程度的海洋因素,形成全球海事的盛宴,但是它跟物理的海没什么关系。伦敦有全球数一数二的轮船公司?没有。伦敦有大船厂吗?没有。伦敦有工程公司吗?没有。但是绝不妨碍它的海事之路。

另外一个是奥斯陆。奥斯陆也不是依靠海洋资源,像帆船等海洋活动对我们是发展目标,对他们是标配,发达国家中不是靠那些发展海洋经济。奥斯陆是一个综合性海洋服务聚集区,它的拳击社、教育、工程、会计、律师服务,以及金融、保险。凡是你想到的科技服务等领域,在奥斯陆全部都能找到;不仅能找到,而且在全球数一数二。还是回到那句话,这和有没有海水一点关系都没有。当然它脱离不开历史的发展,所以我说它是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的海洋中心。

深圳,其实我们深圳在全国来说海洋基础其实是不错的。

海洋油气开发。全中国最早的深海油气开发地,现在很多这个领域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深圳蛇口走出去的,而且全球海洋油气领域的公司在中国也有很多;

工程装备。看上去我们这里没有大型的船厂,但是深圳的中集集团和招商重工自升式平台手持订单全国30%,半潜平台在建订单占全国75%。又是那句话,你是不是核心、是不是枢纽跟你有多少船厂、物理的重资产没太大关系。我们不像南通一片一片的船厂,我们没有船厂,但是不妨碍我们主流的订单,我们是全中国第一;

航运服务。我们的招商轮船占全中国游运50%,最近中外运成立了一个油轮公司,更进一步增加了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再有深港吞吐量远超新加坡和上海,要把深港放在一个地区那是遥遥领先的;

周边配套。珠海、广州这都是我们的腹地,深圳有大批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都在纷纷走向海洋,这类企业过去在自己的主流业务里面成功,一定要相信它在新业务也能成功,这些不是靠垄断出来的,靠拼出来的;

现阶段国家既是编制商务规划,又是倡导全民创新、产业升级等等。海洋领域也毫无例外,未来的发展一定也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浅海到深海,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高端”。发展靠的不是第二产业,实际上是靠第三产业,海洋高端服务业,这就是“新支点”。

也就是说,未来深圳引领全国或亚太地区的主要抓手一定是再生产,高端的深海油气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可再生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的产业,高端的研发、技术、管理、市场、信息、法律、金融等等的人才,你抓住了这些,一定你是中心。

现在中央已经多次提出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向外界宣示一定会有一个物化的载体,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个海洋的中心城市。在国内有可能竞争的只有两个城市——上海和深圳。上海早早就提出国际航运中心,再加上它的地理位置。但是深圳有一个好处,中国要发展海洋经济,不会依托东海,肯定是南海。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深圳提出来有三个未来产业,航空、航天和生命健康。全球的海洋油气之都在休斯敦,我发现我们未来的行业和友好城市休斯敦在全球主打的行业特别相似。我不知道政府出台未来定位的时候是不是有对照考虑,但事实上、客观上它是这样。南海开发机遇下的深圳,也许是下一个休斯敦。休斯敦在全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是一个集大成,千万不要认为休斯敦就是牛仔,那是一个高科技之城。

在国内,深圳有这种优势,但是坦率地说,我们的对手其实也都明白这一点。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海洋领域的发展以长江为界,北面一直投入巨大,大连、青岛、上海,各个部门在北方投入巨资,在南方也就是厦门有一点,广东很少,历史上都是北强南弱。这在传统的局面是可以维持的,但如果在新思路下面,有可能我们是发展不起来的。

但深圳这个优势不是依托有形的资产,是靠无形的博士,那就是比拼智力。现在天津、上海、宁波、舟山,大家都没有闲着。相比之下,行动上,好像深圳在海洋方面的力度没有这些地方大,尤其是舟山,这是唯一一个副省级的国家以海洋为例的新区。我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多多批评。

不一样的海湾小城——坝光规划亲历

主讲嘉宾:薛富智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刚才几位嘉宾讲的对我来说是开阔视野了,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他们都是从很大的层面来谈。接下来我将结合跟了近五年的坝光项目,分享一下我们深圳不一样的海湾小城事件和梦想。

坝光是非常美的一个小海湾,和惠州是交界的,离前海大概有四、五公里。

它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海湾,周边是大亚湾、白沙湾把它围起来,非常优美,我们称之为深圳最后的世外桃源。大概在2003年的时候深圳已经在考虑它的发展,基于当时深圳市适度规划的市政府发展思路,提出要把这里作为精细化工园区。

因为坝光土地并不充足,又基于政府发展思路,所以就产生了这种像海要地的空间模式。那时候人对待海的思路是,没有空间了自然而然向海要空间。

海洋自身的特点其实并没有给大家更多的关注。好在从2003年到2014年,这十年间,为解决空间资源问题,对这片海洋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多,应该也就是拆迁进行得比较快,实际的开发建设并没有太多。所以对整个地区的环境、对空间特质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

2010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地方是因为一个深圳市大鹏半岛的项目,生物科技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也是在那个规划里开始了坝光建区的新一轮谋划,这么多年过去了精细化工并没有建起来。

2010年到现在接近五年的时间,各种各样的规划,相关的研究其实是不断进行的,其中比较重要的规划像是从最早的生物科技规划,到后来的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说不是我们有了情怀、操守就可以去做成这个事,一定要有技术支撑。相关的支撑研究我们也做了非常多,像核安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这也是我们坚持下来不填海的原因,当然还有很多环境的限制要素,以及产业支撑研究等等,最终才是现在这个结果。

在今年的四月份,图则向社会公示,坝光再一次成为深圳市的热点,电视台、报社都在密集的采访我们的设计单位。2011年黄石第一次爆料坝光要做生物科技时引起过轩然大波,到如今社会对此事基本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大家觉得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我们也来说也是比较欣慰的一点。

具体海湾小城是怎么构建的?我们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布局。大家都知道深圳是一个滨海城市,有没有可能有一两个结点,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去建立一个漂亮、有海感觉的海湾小城。

首先坝光这个小海湾新一轮的规划如果能够实现,它未来应该还是那个海湾。我们延续了所有的现状,所有跟海湾相关要素的记忆,比如村落,滨海海区、山、林等重要的因素。当然,构建滨海城市最重要的还是滨海带,但它并不是疆界,而是内外一体的模糊边界,所以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复合的海岸带。

对周边环境要素的态度,比如对山一定是强调一定是开辟大量的廊道,保证连绵的山不会遮挡,建筑的高度也有严格的控制。

这里举一个小例子,这是比较早的方案,我们的银叶林、盐灶村都很好的保留下来,后来征求了有关部门的一些意见,进一步扩大银叶林和红树林周边的缓冲和保护区域,因为增加这种绿色区域,才能真正的起到科学的保护红树林的作用。

大家可能不知道坝光地下开发从2003年就开始拆迁,已经拆了接近十年,但还并没有拆完。我们在现场看到在银叶林旁边有一个相对完好的村子盐灶村,我们希望这个村子不做开发,把它保留下来,能够成为一个传承地区人脉或是传统记忆的有趣场所,这都是在以往的规划里没有的。

我们强调滨海,滨海对大家来说一定是非常放松、非常舒适的,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构建一个可以随心漫步的小城,所有的公共空间、步行道、绿网、绿化带全部是连通的一个网络。还有市政设施我们也大量使用绿色、低碳、低冲击开发的先进概念。

最后说明一下,这个规划城市设计还在进行更精细化的推敲。这么多年过来,对坝光总体来说我还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大家看看十年前对海的态度,再看看我们十年后在做的这些工作,应该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进步,所以我个人是非常看好深圳海洋的发展以及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


一沙一世界

主讲嘉宾:许彦曦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我将给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在做深圳市沙滩项目规划的一部分工作内容。

为什么选“一沙一世界”为题呢?我觉得我们有必要重新来看一看沙滩本身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沙滩是需要上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过程来形成,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馈赠。

但是沙滩的流失一直在持续,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讨论人为造成因素的话,人工建筑使得潮流流向改变,以及海水供应条件发生变化,应该是造成沙滩流失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全球性的问题,美国的迈阿密、台湾的垦丁都有出现。

深圳东部有56处自然连绵的沙滩,但情况也并不乐观,可能大家都已经不知道南澳中心曾经是有沙滩的,因为现在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目前能看到的龙岐湾,它的水动力条件非常差,应该说整个海水环境都有恶化的趋势。例如红湾这里的退沙现象就非常严重。

除此之外,沙滩还有很多其它的问题,比如人文的分割等。

还有就是安全问题。因为游泳其实是一种高危险的体育运动项目,但大家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所以产生了很多溺亡事件。

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沙滩,它怎样和城市一起共生?

这是里约热内卢全世界排名靠前的沙滩。可以看得出来它是一种灵动的、充满了生气的一个沙滩,它和城市之间可以说是一种无缝的衔接。

我们也可以看看马来西亚哥打京那巴鲁,是一个以岸线为主的沙滩情况,这是它的一个海洋公园,沙滩给游客者带来的愉悦体验,都是我们所向往的。

对于深圳来说,我们的大鹏半岛是一个半岛形的地区。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委“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我们的底子是有的,美丽的东西涌、桔钓沙、下沙。

我们从沙滩分类做起,首先从公共安全来考虑,把涉及到核电、油气这些安全因素等的9个沙滩提出来,另外还有一些可达性比较差、需要生态保育和修复的20个沙滩提出来。这29个沙滩是作为暂不开放型的沙滩。余下27才是作为开放型的沙滩。

对于暂不开放型的沙滩可以像惠州的海龟岛一样做成可远观但不能近亵的沙滩。而开放的27个沙滩结合相关的陆域和海域的规划,从海陆两个角度进行了规划衔接,以及本地资源的一些清查和平衡条件的评估。

之所以做这件事,我们是想让大家知道,沙滩并非只有游泳这一项功能,实际上我们可以亲海及近海,也可以亲海不近海而是观海,对沙滩的运用有很多种的形式。就像之前杨会长提到的冲浪,这也是依附于沙滩可以做的很多的事情之一。

沙滩分类到了专项规划这个阶段,发现实际上有很多不是空间规划的问题,而是城市管理的问题,所以我们建议沙滩需要进行管理。

我们首先碰的是公共开放和免费开放的问题。一到夏季就会有很多这样的报道,因为沙滩是国有资源,但之前也说过了,如果在现阶段免费开放所有沙滩,可能会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甚至是安全管理的问题,所以开放一定是分阶段来完成的。

沙滩规划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应该说它比较好的把海陆进行了统筹,沙滩是由陆路走向海洋的第一道门槛,在这个空间上如果把海陆真正的统筹起来,把它的管理落实了,我们的沙滩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它联系城市纽带的作用。

另外,这也是一个开门规划,在调研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在跟沙滩的直接使用者或者管理者在做面对面的交流,也听取了他们很多的诉求。

我们这一次在制定沙滩管理分类的时候,把西涌等列为政府限价型的沙滩,希望在目前转型阶段能够帮助它,维持现有的一些收入来源。因为目前也还没有给它们找到更好的出路,这也是下一步沙滩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沙滩规划因为编制、报批和发布工作需要由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所以,我们也跟城管局以及辖区政府等进行过多方的交流,包括上一周还跟海洋处的刘科去市编办讨论这个问题,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想积极的推动这项工作。谢谢!


用城市设计的视角看深圳围填海建设

主讲嘉宾:翁锦程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因为工作的关系,从2010年开始接触进行的深圳围镇海的建设。

首先回顾一下整个深圳市填海的历程,我们从谷歌航拍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整个深圳的围镇海演变。而深圳市的围镇海从1979年在蛇口的第一炮就已经开始。

这一张图是1999年的航拍,可以看出东西部的填海,东部的盐田港方案一期、二期已经填出来了,西部像机场、蛇口的这些港口,以及中心区的道路等也都已经填出来了。这时可以看出蛇口半岛还是非常苗条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蛇口半岛小蛮腰一下子就变成了水桶腰。

其实整个深圳的填海面积大概是100平方公里。填海用地主要是用于港口、工业和一些居住。整个深圳市的海岸线是挺长的,但像东西港口其实就占据了很长的岸线,而这些岸线,人是无法进入的,而且对岸线的分割也是非常严重的。

深圳整个岸线比较长,但生活岸线很多时候不亲水。即使是现在最热门的区域,也就是15公里休闲带,它的可达性以及跟城市的功能其实衔接的并不是很好。

滨海大道把滨海的休闲开放空间跟城市功能完全隔离开了。2009年刚好参与一个在红树林的项目,实地调研了一下这里的公共交通体验,首先公交车线路很少,而且也没有轨道,所以可达性是非常弱的。

填海造地的典型案例是日本。因为它是一个岛国,土地资源非常紧缺,在11世纪就已经有了填海造地的历史,特别是二战之后,日本大规模的填海造地。

介绍两个案例,一处是横滨,1983年它就开始建设了。整个未来中心总计占地是186公顷,其中有110公顷土地是原来的,填海工程大概占了76公顷。它沿着海边建了很多这种开放式的公园,它会对这些土地做很详细的城市设计。整个这一块也是提出经济、文化、城市设施三者紧密结合的开发策略,在时间、空间、组织上是十分有效的。如它一面进行填海造地,一面开始一些改建,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公园和一些基础设施同步开发。也是考虑市民的生活出发,推进城市化,进行片区的交通网络,同时也是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活力,强调均衡化的发展。同时也提出要环保先行,而且对交通设施也进行一体化、复合化的处理。园林、景观融入整个建筑,塑造滨海片区的园林状态。

另一处是东京副中心,用地面积大概是4.5平方公里,重点是这一块其实整个是填出来的,沿着小海湾也是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绿地公园,而且它还造了一个沙滩,既有防洪功能,保证城市的安全,同时又有景观上的考虑。

还有一个我们经常学习的地方香港。香港真的是一个水上城市,整个填海造地超过70平方公里。它的填海也经过了一个很漫长的论证、讨论的过程,它也会有一个海港的填海、都会计划、各区的填海计划,再到优化海滨的城市设计,其实是贯通整个全过程的。

香港主要介绍正在建设的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这个项目是想把中环新海滨建造为朝气蓬勃、极具吸引力、交通畅达和象征香港是一个世界级的滨海。对于整个片区的土地,进行一些优化的城市,确定需要保留跟打通的主干通道,以及重点设计的走廊,还有就是要保证贯通滨海的栈道,以及这些主要、次要的活动区,还有像这些主要的瞭望眼。因为香港缺少一片开放式的滨海长廊,因此这个项目也是想把香港从滨水空间上更抬升至一个世界级的地位。

休息用地也会具体设计哪条路要建林荫大道,哪些区域种草,哪些是公众喜欢聚留的区域,提出了一些主要的景观结点。同时会对行人的流向做一个预测,根据行人的流向规划出行人的路网,比如地面、地下以及地上天桥,还有贯穿建筑理念的人行护道。

关于深圳西部地区。从2009年开始我就做福永区的法定图则,《深圳市2030城市发展策略》中提出了西部填海的设想,当时因为停留在策略上,但是填海方案对整个生态的破坏是比较大的,所以这种设想比较大胆。

2010年我们在做《深圳西部沿海围填工程水动力影响研究》中,提出围镇海对整个海湾的水动力、瘀泥、航道影响是非常大,因此我们提出应该要做这种水动力的研究,也是跟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一起合作。

这是沙井、福永的填海区域,我们也提出这个区的填海与东莞、长安新城协调布局建议。最后一块由全新的工作研究之后,纳入到西部填海规划方案中来,应该说是一个很漂亮的空间形态,既有节流河,也保留很多的河涌,同时它也是科学的进行了一些填海方式的转变,由二三十年前平推式的填海,转变像半岛式以及离岛式这种对生态破坏比较小的填海方式。

至于坝光,刚才我们深科院的薛工也讲得非常清晰。所以其实这一块由原来的平推,再到现在不填海,我觉得还是很欣慰的。

最后谈一下我对深圳市未来滨海城市的感想。如果这是我们的深圳湾,这一条是我们的滨海大道,这一块是我们未来的超级总部。

我们有沙滩、有直达岸线,整个深圳就是一个新的体系。还有人工岸线也可以这么改造,有办公、商业、油轮、历史遗迹、很有意思的餐饮娱乐、公共空间。主要也是希望我们深圳市未来的滨海的空间塑造可以像这些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滨海岸线来学习跟设计。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