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8
9530人阅读
作者:孙振华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总师
这些年用了好多个手机,每个手机的功能都只用了不到30%。不过,手机的生产商从来都是把100%的功能全部打包卖给我们的,绝不会因为你只用3成的功能,就3折卖给你。
信息的不对称比比皆是,我们永远没有手机生产者知道得多。
艺术也是这样。什么是最好的艺术?天晓得。欣赏艺术的公众估计跟绝大多数用手机、用电脑的人一样,最多弄明白了30%,其余的70%是闲置的。
艺术无极限,它可以求深、求精,尽力去拼100%,而不必过于担心公众的接受。公共艺术则不同,它要和公众一起前进。当公众只需要30%的时候,公共艺术能做到40%,适度超前一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像一部手机,总想着最时尚、功能最全。
问题是对于公共艺术,一般城市都不这么想。每个城市都希望杀鸡用牛刀,每个城市都追求“高大上”,每个城市都渴望当全国第一。
很少听到哪个城市说,我们不求最大,但求匹配;不求最新,但求合宜;不求最快,但求适度……事实上,纵观时下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往往事与愿违,现实总是和豪言壮语开玩笑。
可不可换一种思路呢?尽量从城市的条件和现实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争取艺术与公众的信息对称;不追求国际化、不当第一、不做先锋。
公共艺术应该是量力而行,只承担有限的责任的艺术。如果它是一只鞋,评判它的唯一标准,就是鞋里面的那些脚丫子是不是舒服。
编者按:本文为孙振华老师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8月Newsletter所作序言,配图为夏和兴老师的作品《观器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