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15847人阅读
深圳市2017年确定为“城市质量提升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体现深圳“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设计质量。而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设计质量存在很多问题,促进中心受市工务署委托,对如何提升政府公共项目设计质量管控流程提出设想。
近十年来,深圳在公共建设方面有个别水准上的好作品如音乐厅图书馆、当代艺术馆与规划展馆等,但总的说来政府公共项目(比如学校、医院、文体设施等)佳作很少。近日开街的华强北步行街的设计效果就令各界比较失望。因此,有必要诊断政府公共投资项目设计质量的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
按照政府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的建设流程,诊断与设计质量相关的环节,存在问题如下:
政府公共投资项目一般立项只考虑项目实体建设,较少考虑运营团队建设和内容建设,普遍存在项目任务书空洞,建筑落成之后才考虑管理、运营和维护问题,造成衔接脱节,不能提前依据运营需要进行设计建设,造成大量浪费。案例:如何保持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的活力?路透社的摄影记者大卫·格雷(David Gray)拍摄了几张北京奥运设施现状的图片:
政府公共项目一般按相关标准或其他城市参考标准来申请用地规模和选址,无视深圳人多地少、土地早已难以为继的市情,以及城市公共服务需要就近方便市民使用的特点,造成一些项目(如一些保障房及最近的科技馆选址案例等)选址偏远、用地浪费。
规划许可阶段下达的城市设计要点是项目设计的主要依据,并且是代表城市公共利益来协调项目开发与城市、社区、邻里形成良好关系的重要环节。目前这一阶段对城市空间利益关系的周密协调工作还有很多欠缺,造成很多公共项目在城市中处于孤立、缺乏开放度、友好连接等问题。
案例:大中华喜来登酒店
曾入选 2015年第五届中国十大最丑建筑,就坐落在深圳最中心区的位置
公共项目招标设计的标书与任务书往往比较格式化,缺乏针对性的策划和与建筑师的沟通互动,使设计任务不清晰不精确,也会使设计质量大打折扣。目前大部分业主提出的要求,如简单的面积、泛泛的形象、标志性、50年不落后等都不是真正的需求,不能构成挑战性,吸引和产生不了好设计。
政府投资公共项目都必须通过设计招投标,设计招投标目前存在重程序正确忽视设计质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评选上重视以往业绩资质而不能更加开放公平地竞争,往往将年轻新锐及国际建筑师排除在外;评审评委随机抽取即时通知到场,也不利于水平高、工作忙的专家参与,因而也无法保证设计评审质量。
参照欧洲城市(包括韩国首尔)的总建筑师制度及设计质量管控团队经验,创建深圳政府项目设计质量管控体系System Control for Design Quality(简称SCDQ体系),由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负责研发,为市、区两级公共项目配置SCDQ体系的服务,全程跟进和把关重大公共项目设计质量;
将这一设计质量管控体系嵌入政府项目的建设流程,在立项和财政拨款决定之后,就应该引进设计质量管控体系全程跟踪服务项目,其费用可从项目前期策划咨询费及项目建设管理费中列支;
建立重大公共项目方案决策前先公示征求专业界及公众意见再报领导决策的程序,市、区两级应该组建城市设计质量专家委员会,作为代表专业界参与设计质量把关的专家资源。
改革目前设计招投标(或采购)制度,引进更加开放、允许选手、评委与项目建设方、用户有更多互动讨论、将评标过程及结果做更多公示、鼓励更多公共参与及建筑评论等机制,全面促进设计公平竞争、创新进步以提升设计质量。
鼓励扶持深圳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评论,营造良好评论氛围,提升建设项目决策方、建设方及公众的建筑审美水平。
1.政府公共投资工程项目流程及设计质量管控SCDQ建设
SCDQ 项目服务端中通过外聘设计管控员参加的重点会议、会议结果、设计变更等信息的跟踪收集,反馈到线上系统,通过城市设计质量专家委员会线上的监督管理,汇总项目资料,成为政府公共项目的档案中心。
■■■
作者简介:
黄伟文,深圳未来+城乡营造学院负责人,曾任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哈佛设计学院Loeb Fellow学者, “土木再生”专业志愿者机构共同发起人。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的教育背景,师从朱自煊教授研究城市设计。自1996年起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工作,曾任深圳市规划局城市与建筑设计处正副处长(2003-2010)和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2011-2012)。主要关注中国快速城市化中的宜居环境与空间质量问题,反思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城市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梁秀枝,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助理总监、活动组组主管。
2017年被确定为深圳的“城市质量提升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体现深圳“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设计质量。而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设计质量存在很多问题,促进中心受市工务署委托,对如何提升政府公共项目设计质量管控流程提出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