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你我他的无障碍设计

2018-04-28

规划大厦818

11686 人阅读

摘要:

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会遇到自身能力受限的时刻。无障碍环境的营造将在“设施建设”、“信息交流”、“公共服务”等方面创造更为安全、平等、便捷的整体环境,促进人与城市形成更深层的连接。在“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理念之下,深圳市持续致力于创建国际化全面无障碍示范城市,但与此同时,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划仍需从技术标准及管理保障等维度进行优化提升。第130期酷茶会聚焦无障碍的定义与愿景、深圳市无障碍建设现状、无障碍探索与实践、无障碍提升建议等,对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与探讨。

活动回顾

无障碍的定义与愿景

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推动之下,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均衡与不充分阻碍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狭义的无障碍定义为肢体残障,随着观念的更新,无障碍的定义已从以往的“狭义无障碍”扩宽至“广义无障碍”,无障碍设计应由面向残疾人发展为面向老年人、孕妇、儿童乃至所有人群的“通用设计”,让所有可能需要的人都能享受无障碍设计带来的便利。

无障碍设施成为彰显文明社会、国际化城市的基本规范及基本标志,而深圳市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无障碍设计上仍与通用设计存在一定的距离。对于如何将无障碍设计从特殊性转向普及化的设计与应用,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总队副总督导陈雷先生在酷茶会上提出了对于无障碍城市的愿景:“有人群之处必有无障碍设施,有无障碍设施之处必有连接”。 

深圳市无障碍建设现状 

一组数据:6.34%的残疾率,消失的八千万无障碍人口,与老龄化的袭来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建华老师通过一组数据的分享直观地解释了目前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情况: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与此同时,中国也步入了深度老龄化的状态(截止至2015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0.5%)。而反观现状,目前的无障碍设计主要针对肢体残障、视力残障和听觉残障等三类人群,忽视了精神等其他残障类型,建成的城市环境基础却远远无法容纳中国八千万的无障碍人口,让他们成为了“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人群”。无障碍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对于这部分人回归到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大短板:如何破解难题,建设无障碍城市

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总队副总督导陈雷先生分享了深圳无障碍设施建设所存在的八大短板。一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意识没有形成,因误认为使用率不高而没有推进建设,已经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则因“轻管理”而被占用及破坏。二是长期以来未能把创建全面无障碍城市的目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这一点在近期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重视与回应。三是无障碍设施“重建设、轻管理”,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其他相关规划设计的审批、工程施工验收的监督检查中,对无障碍设计的监管缺乏力度。四是无障碍环境碎片化、系统性不强,影响无障碍设施可达性和使用率提高。五是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科研和教育投入不足,深圳市制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着重于宏观及综合性要求,难以分类别、分层级地精准执行,亟需加大科研和教育投入。六是扶持无障碍产业发展政策缺位,对无障碍领域创新创业以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的扶持政策和投融资制度创新关注度不够,导致无障碍相关产品未能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产业链。七是为城市信息无障碍服务没有平台支撑,信息无障碍改造步伐缓慢,未能构建城市信息无障碍平台。八是无障碍环境建设专业人才匮乏,深圳市缺少相关研究机构,也未能在深圳市高等院校开设无障碍设计、建设、管理、服务专业学科。

几处实例

“可致盲的盲道”,图片来源:陈雷

“有障碍的无障碍”,图片来源:陈雷

无障碍探索与实践

广义无障碍及实施路径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建华老师除了分享无障碍的“一组数据”之外,也以工程设计及建筑学为线索串联起无障碍相关联的信息,通过“一个定义,一个路径,一些工作”的分享拓宽了我们对广义无障碍及其定义的理解。

一个定义:再认识,精准对位人群

相较于狭义的无障碍定义所对应的“标签化处理”,广义的要求是从有特殊需求人群体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着眼,从而营造一个平等参与、有障碍人群与健全人共同安全便捷地享受公共建设成果的社会。

残障或生活能力减弱人群应平等地享有社会尊严,广义无障碍设计所闪现的人文关怀将体现在细微之处。例如在扶手设计时将盲文设计在手握处,通过一处精细的设计在提供有效帮助与信息之时让盲人享受到平等的对待。这种再定义与认识的刷新能帮助我们精准定位人群,只有将无障碍使用人群的使用模式及实施路径精准落实到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当中去,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一个路径:基于全周期视角的无障碍实施路径考虑

无障碍实施路径包括“可研”、“设计”、“建造”、“运维”四个环节。在可研过程中,应思考如何面对既有的城市,以及对于新建区域如何将有效推进实施。设计环节应增加无障碍评价标准的指引。在建造过程中则需严格地进行无障碍专项验收,如深圳市在2012年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台的无障碍专项中推出“验收一票否决制”。在运维层面,需要进行动态监管,保证长期使用。

一些工作:先评估后整治,夯实基础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在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的支持下编制深圳市无障碍评价标准,从三个环节对深圳市建设工程进行验收和评价,包括在施工过程专项审查时进行无障碍专项审查、在项目竣工环节进行无障碍专项验收、饯行透明工作评议及动态评价等。同时,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对深圳市既有无障碍环境现状开展了系列评估:在福田区开展深圳市既有城市公园无障碍设施评暨解决方案课题,包括以无障碍为特色之一的香蜜公园;对以滨海旅游景区特征的大鹏新区进行滨海旅游景区无障碍现状评估与诊治;对拥有157为残疾人士的福田莲花北社区结合社区公园,以肢体残障,视力残障、听力残障角度进行改造提升。此外,也开展了深圳市可持续无障碍评价体制研究、无障碍通用设施研究等。

畅达城市——高密度城市的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

目前,深圳很多区域进入高密度开发,高密度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也面临着需无障碍设计的需求。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徐丹在酷茶会上介绍了无障碍设计的前海探索。

华森团队在城市设计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增加了无障碍系统图,希望在城市设计阶段控制住地块与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衔接,标注上下的垂直转换设施、坡道转换及无障碍设施转换等设计细节,从而在建筑设计以及市政、交通设计时进行顺畅的联通。

要实现从简单地满足规范到建设便捷、畅顺、易达的无障碍通行体系的跨越,需要更多像前海总部一般的无障碍探索,从满足设计规范转变为提升无障碍设计技术标准、搭建便捷易达的无障碍通行系统。另外,可参考先进案例,如香港对于公共通道与地块的内部衔接设计,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同时加入视觉、设计、标志等多种维度,全面、多方位地打造深圳无障碍环境慢行交通规划系统。

教育,加强,落实——关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议

深圳迪远工程审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蒨以“教育,加强,落实——关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议”为题进行了酷茶分享。无障碍环境的建设需要加强教育的落实,包括全民的教育及专业人员的教育,从学生做起;要进行适当的公众宣传,要落到现实当中去。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需要不断地加强,在现有国家规范的基础上,建议深圳编制提高版的无障碍设计细则和施工手册,项目从规划布局到节点设计都经过无障碍环节的认真思考,避免随意而为的应付设计和粗糙的施工结果。同时要将无障碍的细节要落实到位,完善城市现有公共场所、人行交通的道路铺装、标识、标志、盲人语言提示等,解决地铁、人行天桥无障碍的上下问题。对于新建项目应按照新标准、高起点设计。

在无障碍设施落实层面,应强调在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工程验收等环节中加入无障碍内容。无障碍设计的合理性要在规划方案阶段进行控制,完善施工图细节,把控施工环节验收。

无障碍思考——难点与建议

深圳的无障碍设施缺口在哪?

从无障碍规范角度来说,国家的标准与先进标准之间存在着差距。如对于无障碍通行路径的设置,应开展无障碍专项规划对断面系统及坡道的系统进行系统研究与细节的探讨,从而提供设计指引。另外,目前地块红线内建筑的无障碍在标准与规范的控制下可以达标,但在地块和地块之间、地块和地下空间特别是市政空间,以及被道路切割的公共空间之间的连接,需要落到“一张大图”上才发现连接的难点所在,需要建立在同一规划界面沟通和动态调整的规划协同机制。

针对深圳市无障碍设施指引编制工作,

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在编制城市设计、详细蓝图等系统性规划时纳入无障碍标准。以政府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工作:由政府牵头,委托监管部门、工程设计部门等做实施应用性的研究,无障碍设计标杆的城市进行横向的对比与学习,例如探索香港的操作流程、实施依据到什么程度,对深圳的城市建设作出指导性。

针对深圳市无障碍设施管理问题,应从哪方面加强力度?

首先,应从城市主要公共空间、居住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将无障碍设计推广开去,传达政府的理念和导向,打通一个城市无障碍循环大系统的“系统工程”。同时需要加强对相关政府人员、行政审批人员的无障碍意识及相关技术培训。其次,建设深圳的无障碍标准,树立条例规范的政策引导,技术编制的规范和要求、施工图审查、方案审查及施工验收过程;出台一系列扶持无障碍产业发展新政策的“政策工程”,并在竣工验收和后期运营的时候需要使用人群介入,实现评估标准的动态调整与不断细化。

结语

“传统的无障碍是什么?是几张皮——设计与建造两张皮,建造与验收两张皮,验收与运营两张皮,谁也不管谁。(丁建华)” 要将深圳全方位地建设成为无障碍友好城市,需要精准投入,更需要精细的管理;需要优先保障,更需要优化建设标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背景之下,政府应缝合无障碍体系的断层,推动全链条的构建与联动;设计师应加强无障碍设计的意识与技术提升,助力无障碍设计过渡到通用设计阶段。而作为公众,你我亦可常怀感动,敏感长存,维护城市中每一处无障碍设施。面向你我他的无障碍设计,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活动现场

本文由酷茶会嘉宾现场分享整理而成

文章目录